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抗战时期郴州教育的坚守与发展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学术组 文/李志亮   2025-11-05 15:45:10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郴州作为湖湘正面战场后方的战略支点,在战火威胁与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下,成为战时教育体系的重要实践区域。本文基于档案史料与地方文献,从国民教育制度的在地化实践、本土教育力量的坚守创新、战区教育救济机制的构建以及省内外迁校的文化联动四个维度,梳理郴州教育事业在抗战时的特殊发展路径,揭示其在保存教育命脉、培养抗日人才、维系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历史价值,为近代区域抗战教育史研究提供新的实证案例。

  【关键词】:抗战时期;郴州教育;国民教育;学校迁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教育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华北、华东及沿海地区的学校大规模内迁,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试图在战火中维系教育命脉,将教育视为长期抗战的重要支撑[1]。湖南作为正面战场的重要区域,郴州因地处湘粤赣交界的南岭山区,成为相对安全的后方,既承担了接纳流亡学校的重任,也在本土教育体系重构中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以郴州市档案馆藏战时教育档案、地方县志为基础,结合既有研究成果,系统考察抗战时期郴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历史影响。

  一、抗战时期国民教育制度的在地化实践

  1940 年,随着新县制的实施,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实行“一乡一中心国民学校,一保一国民学校”[2],并将社会教育纳入体系。郴州作为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成为制度落实的重点区域。

  (一)城乡教育网络的全覆盖建设

  至 1940 年底,郴州全区建成乡中心国民学校 161 所、保校及分校 2547 所,在校学生达 10 万人,较战前增长近 3 倍[3],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网络。以郴县为例,城区将原有的“公立高等小学校"”改制为“在城镇中心国民学校”,并按保甲划分设立 4 所联保小学:乌石矶保校(1-3保)、南关上三公祠保校(4-6保,今市八中校址)、五通庙保校(7-9保,后迁火车站为六完小)、毗沙庙保校(10-12保,今市三完小校址),形成“中心学校辐射保校”的基层教育格局[4]。乡村地区则依托宗族祠堂、庙宇等公共空间建校,如桂阳县东镇乡利用小学校舍开办抗日自卫干部训练班,将教育场所与战时动员相结合。

  (二)社会教育与抗战动员的结合

  各县设立的民众教育馆成为战时社会教育的核心阵地,除开展成人扫盲、识字运动外,还承担了抗战宣传功能。例如,郴县民众教育馆组织“战时知识讲座”,讲解《论持久战》等著作;桂阳县通过民众教育馆放映抗战纪录片,编排《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演出,将文化教育与民族意识培养融合[5]。1938年9月,中共湘南特委开始在郴县城东门口的万胜旅馆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周礼等特委领导讲课,郴郡联立中学师生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办起油印刊物《救亡呼声》,宣传抗日救国,汝城县启明小学教师、共产党员何大群,组织中共地下党支部,团结进步师生成立“读书会”,宣传团结抗日。1939 年起,每年3 月27日 “教育节”,各校均举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强化“教育救国”的理念。

  二、本土教育力量的坚守与创新

  在战时教育体系中,郴州本土知识分子与地方势力形成合力,通过创办新校、改革教学、整合资源,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

  (一)“祠堂办学”:宗族资源的教育转化

  中共党员李木庵,留德学者、庐山军官训练团德语教官何清华,郴县教育局长李达九等利用宗族力量兴学,开启了“祠堂变学堂”的实践。1939年春,中共党员李木庵在桂阳创办战时中学,为解决校舍紧缺问题,李木庵征得族绅同意,将元善小学搬到农村,腾出全部校舍给战时中学,还借用城内的城隍庙和李氏、何氏、雷氏三个宗祠作校舍[6]。1942 年,何清华在郴县县城北街何文简公祠(为纪念明代吏部尚书何孟春而建)创办浚明中学(今市六中前身),以祠堂田产租金为办学经费,招收宗族子弟与流亡学生[7]。李达九动员郴县五里牌乡洞尾李氏族人捐出全部祠田,在洞尾创办湖南私立适存初级中学(原郴县一中,今郴州市第二中学前身),1943 年校舍落成时,祠堂正殿被改造为礼堂,廊庑辟为教室,实现传统宗族空间向现代教育场所的转化[8]。此类学校既缓解了政府办学压力,又通过宗族网络扩大教育覆盖面,体现了传统社会资本在战时的创造性转化。

  (二)“抗大模式”:红色教育的地方实践

  中共党员李木庵在桂阳县的教育实践,成为战时进步教育的典范。1938年冬,在中共湘南特委的赞同和支持下,李木庵在桂阳县正和圩创办“东镇乡抗日自卫干部训练班”,仿延安抗大模式,设政治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持久战》)、军事课(游击战术、战地救护)及抗日文艺课程,学员 40 余人实行 “军事化管理”,白天军训、夜间讨论,编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剧,深入乡村宣传抗日[9]。第一期抗训班结束后,华北、华东等沦陷区的许多失学青年纷纷流亡到桂阳,迫切要求参加抗训班,学习救国救民的道理。只靠举办抗训班已不再适应形势需要,李木庵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创办一所抗日中学,以满足失学流亡青年的要求,培养更多的抗日骨干。1939 年,李木庵创办桂阳县战时中学,任校长并建立中共党支部,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近千人,并提出“培养有中等文化、有政治觉悟、有军事知识的抗日骨干”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中,政治课占比达 30%,并组织学生参与地方自卫队训练,形成“教育与抗战结合”的鲜明特色[10]。为解决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战时中学以延安抗大为榜样,走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的道路,发动全体师生种菜养猪,在南塔岭上开荒种植十几亩蔬菜,饲养几十头肥猪,增收节支,在困难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尽管该校因国民党当局打压于1940 年停办,但其办学模式深刻影响了湘南地区的战时教育走向。

  (三)本土教育家的坚守精神

  郴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校长黄汝政、浚明中学校长何清华的办学经历,彰显了战时教育者的坚韧。1937 年,黄汝政将郴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从橘井观迁至文庙,后为避敌机轰炸,率师生徒步迁至栖凤渡神农殿,在祠堂内搭建木板床、土课桌坚持教学,坚持边教学边垦荒,师生课余种植粮食和蔬菜,以缓解办学经费之不足。

  郴郡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办学8年(1936~1944年),毕业9个班共540人[11]。1945年郴州沦陷后学校停办,黄汝政因积劳成疾去世。战后郴县各界在西街城隍庙举行追悼大会,称颂其“以祠堂为校舍,以田野为课堂,为湘南培育师资不辍”的功绩。浚明中学校长何清华早年毕业于京师译学馆德文系,曾任庐山军官团少将教官。何清华认为只有科学救国,才能使国家强盛,于1929年弃官还乡。何清华回郴后,便着手创办私立学校。他积极奔走呼号,争取到黄士衡、萧文铎等行政官员和社会名流的支持,1940年,收回被警方用作关押犯人的何文简公祠作为校址,并将何氏家族准备修族谱筹集的钱,以及清明会的祭祀田和家族乐捐等用于建校基金。1942年,何清华创办郴县私立浚明中学,何清华治学严谨,勤奋耕耘,为勉励学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他亲自撰写了校歌“谨教‘劝学’警前钟,浚明中学赛舍宏。来学何融融,志气何莲蓬,毋怠毋荒日成功,科学建国国运隆。努力哉!志量恢宏,扬我学风,壮我国风!”[12]1945年,日军逼近郴城,何清华不顾条件的艰难,将学校迁往城外柏树下,再迁到增湖何家,借用民房做校舍继续上课。这些本土教育家们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阵地,实践了“兴办教育济乡民”之理想,为郴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战区教育救济机制:失学青年的收容与培养

  1944年,随着长衡会战失利,大量沦陷区失学青年流亡郴州,郴州成为第九战区教育救济的枢纽,形成了“收容——培训——输送”的完整链条。

  (一)多层级收容网络的建立

  1944 年 8 月6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电令湖南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员兼郴县县长萧文铎:“为救济失学青年、储训报国之目的,对战地青年男女学生尽量收容,以保国家元气”,在郴县设立“青年学生总招待处”,在常德、益阳等6地设分处,政策规定:“年龄15-25岁、思想纯正、体格健康的失学青年均可登记收容,每人每日供给25两米、5元副食费,行军时补15元旅费,经费由县赋粮垫支,列入军粮核销”[13]。萧文铎当日批示落实,半月内即成立“湖南省第三区战地失学青年招待处”,发布启事称“凡战地青年学生,可向各级政府报到,转送本处接收”,处址设于专员公署。各县迅速响应:桂阳县8月22日收容首批22人,含长沙广益中学、省立三师等校学生;嘉禾县至10月收容45人,涵盖江苏、江西、湖北等外省学生,年龄最大25岁(江西南城乡村师范学生);宜章县收容的15岁女生颜永梅(湘潭精忠七小),成为战时最小的登记受训者[14]。

  (二)定向培训与军事动员

  收容青年经初步筛选后,分批送往粤北坪石的省干训团特种训练班或战区干训团,接受3-6个月训练,课程包括军事技能、政治思想、战地服务等,结业后或编入军队政工队,或派往基层任抗日宣传员。例如,资兴县湖南制药厂因产能缩减,主动将11名青年工人(含岳阳岳郡联师、雅礼高小肄业生)保送至第九战区教导团,其中高小毕业生占比达60%,体现战时对“实用人才”的破格录用[15]。个人救助案例亦彰显制度弹性:长沙流亡学生徐运钧经邹序魁推荐,获萧文铎专员批示“准予报送”至坪石省干训团受训,成为教育救济中“人脉与制度结合”的典型[16]。

  (三)救济效果与社会影响

  至1945年抗战胜利,郴州各招待处累计收容失学青年逾 3000人,其中约 2000人经培训后进入抗日队伍或基层行政系统,成为战时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这一机制不仅缓解了沦陷区教育断层问题,更通过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将失学青年学生转化为抗日力量,实现了“救济与动员”的双重目标。

  四、省内外迁校的文化联动:教育资源的战时重组

  郴州的地理安全性与交通便利性(粤汉铁路穿境),使其成为战时教育资源迁移的重要承接地,省内外60余所学校先后迁入,形成了“教育西进”的独特景观。

  (一)中学迁移与本土教育升级

  1939 年起,衡阳、长沙、南京、广州等地中学陆续迁入:1939年衡阳私立广德中学迁桂阳,1943年迁郴县,1944年再迁临武,1941年,省立第二中学、 第六中学、衡阳女子中学及衡阳私立五洲中学、成章中学迁资兴蓼市、旧市,省立第十一中学由耒阳迁至宜章,1944年迁蓝山,与省立二中并为湘南临时中学,1943年衡阳扶轮中学迁资兴波水,衡阳私立平智中学迁至资兴旧市,后迁至汝城暖水,南京私立行健中学从江西雩都迁桂阳,1943年迁郴县鲁塘,长沙私立南江中学迁郴县良田、临武汾市等,广州私立知用中学迁至郴县良田,1945年春又迁至临武汾市。迁校带来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如省立第三师范(原衡阳女中师范部,1941年迁郴县桥口)配备物理实验室、图书馆,其附小(今市九完小)引入“设计教学法”,推动本土小学教育改革。部分迁校与本土学校合并,如郴县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开办)后并入区立中学(今市一中),实现资源整合。

  (二)高校迁移与区域学术激活

  1942 年,中山大学农学院迁宜章县栗源堡,1944年中山大学法学院、理学院迁临武,师生在当地开展农业改良(推广抗病水稻品种)、地质调查等研究,举办“战时学术讲座”,吸引周边中小学教师及民众参与。广州中华文化学院国文专科附中迁至临武,广州私立连胜中学(以桂阳籍将领徐连胜命名)迁临武后,借真武庙、韩麓小学办学,开设高中部,结束了临武无中学的历史,并带动本地士绅于1944 年创办力仁中学、韩光中学,6年间临武从无中学发展至3所初中及1所简易师范[17]。迁校带来的文化冲击,促使郴州教育从传统私塾模式向现代分科教育转型。

  (三)迁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迁校与本地社区形成共生关系:郴州民众为迁校提供校舍(祠堂、庙宇)、食材供应,迁校师生则参与地方扫盲、医疗服务。例如,迁至资兴旧市的衡阳女子中学组织“民众夜校”,为农民教授识字与算术;中山大学师生在宜章设立临时诊所,免费为乡民治病,此类互动增进了迁校与地方的文化认同。

  五、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的郴州教育,在战火洗礼中展现出顽强韧性:国民教育制度奠定基层基础,新建学校实现教育创新,内迁院校激活地方活力,失学救济维系人才命脉。这些举措不仅为战时输送了大量有文化、懂军事的基层干部与技术人员,更通过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筑牢了抗战的社会心理根基。郴州的实践表明,战时教育绝非被动应对,而是与军事、经济、社会动员紧密结合的主动战略,其 “教育救国”的理念与多元实践,为当代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1]中共桂阳县委党史办:《桂阳战时中学史料选》,《桂阳党史资料》1987 年第 3 期,第 56-59 页。

  [2]郴县志编纂委员会:《郴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3] 郴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郴州地区志》上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4]郴州市档案馆藏:《郴县国民教育实施报告(1940 年)》,全宗号:M12-03-007。

  [5]中共桂阳县委党史办:《桂阳战时中学史料选》,《桂阳党史资料》1987 年第 3 期,第 56-59 页。

  [6]王大成:《在夹缝中办学的共产党人——李木庵和桂阳战时中学》,《湖南党史》1987年第9期。

  [7]郴州市第六中学校史办公室:《浚明中学建校始末》,2002 年校史资料,第 18-20 页。

  [8]郴州市第二中学建校70周年校志编纂委员会:《郴州市第二中学校志(1943-2013)》,2013年校史资料,第142页。

  [9]中共桂阳县委党史办:《桂阳战时中学史料选》,《桂阳党史资料》1987 年第 3 期,第 56-59 页。

  [10]李秉钧、李琳:《桂阳发现战时中学遗址,李木庵创办》,《湖南日报》,2015年8月6日。

  [11]郴州市志编纂委员会:《郴州市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96页。

  [12] 郴州市志编纂委员会:《郴州市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42-643页。

  [13]张式成:《<郴州抗战纪略>风云篇——青史斑斑(六)》,抗日战争纪念网,https://www.krzzjn.com/show-2401-45017.html,2017年2月6日。

  [14] 张式成:《<郴州抗战纪略>风云篇——青史斑斑(六)》,抗日战争纪念网,https://www.krzzjn.com/show-2401-45017.html,2017年2月6日。

  [15]资兴市档案馆藏:《湖南制药厂保送学生档案》,1944 年,全宗号:Z05-02-009。

  [16]郴州市档案馆藏:《邹序魁致萧文铎函及批示》,1944 年 10 月,全宗号:M12-05-015。

  [17]临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武县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345页。

  作者简介:李志亮(1980—  )男,湖南郴州人,中学高级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湖湘历史文化研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