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江底丰碑:江阴要塞的抗战记忆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曾鹏   2025-11-13 10:29:2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金秋时节,我再次站在江阴要塞斑驳的长江岸边,江风裹着水汽扑面而来,带着长江特有的土腥气,吹得眼角发潮。

  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上游冲来的枯枝败叶,像驮着无数未曾散去的抗日英魂,奔腾不息向东流去。江面上卷起的浪花拍得石壁“咚咚”作响,像一阵阵催征的战鼓。这片江水承载的悲壮往事,从未随岁月淡去,反倒像滩涂上倔强的芦苇,在历史的风中愈发挺拔,那穿越时空的不屈号子,在耳畔愈发清晰。

  作为一个在此驻守十多年的老兵,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处堑壕。江阴要塞这座“江海门户”,千百年来就像个沉默的卫士,牢牢扼守着长江咽喉。

  还记得1990年春,我初到江阴要塞江边巡逻时,正值山花烂漫,粉白的花瓣被江风卷着,落在锃亮的枪托上。彼时的我与要塞朝夕相伴,清晨听着水鸟掠过江面的扑棱声,傍晚看夕阳把江水染成熔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然而,当连长告诉我那段勇赴国难、共御外侮的悲壮往事时,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日寇调集重兵,企图沿水路西犯。为阻挡和延缓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做出了沉舰封江的艰难决定。

  8月12日上午,江阴江面雾气未散。各舰抵达预定位置后,国民政府海军果断下达沉船命令。在一阵凄凉的汽笛声中,海军将士们看着自家舰艇一艘艘依次自沉江底,用钢铁身躯阻断航道,筑起水下屏障。这场牺牲为中国军民及物资后撤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抗战保留了火种。其后的江阴海战中,尽管国民政府海军展现出惊人勇气,每一艘舰艇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甲午之后好不容易重建的海军力量,几乎在此战中耗尽,这是抗战史上一曲悲壮的谢幕。

  几十年过去,硝烟散尽。如今的要塞岸边修起了木栈道,游客们举着相机追拍江鸥,孩子们在炮台边追逐打闹。他们欣赏江景、感受自然,可又有多少人记得那段心酸往事?

  长江水卷着泥沙奔涌,洗不褪的不仅是耻辱,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江水从不说谎,它记得沉没的钢铁、消逝的生命,记得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挣扎与不屈。那些沉入江底的船只,早已是历史深处的钢铁巨人,用身躯筑起水下长城,定格成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江水滔滔,岁月流转。后来我脱下军装,特意在炮台站了许久,告别要塞返乡时,行囊里装满这里沉甸甸的晨霜与江风。

  时隔多年,再登要塞。江风渐凉,长江岸边的野菊花在风中摇曳,金黄的花瓣沾着江雾,开得密密麻麻。这些倔强的小花,年复一年地绽放在弹痕累累的阵地上,和这座不屈的要塞一样,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守望者。我恍惚间看见了那些浴血的身影——他们用生命写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早已成了民族的脊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塞不语,花岗岩炮座上的青苔,默默注视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站起。江水无言,它冲刷过当年的血污,记得沉没的钢铁,更记得新时代里,75年来新中国人民海军从江阴要塞组建起步,从无到有劈波斩浪,从弱到强步履铿锵,正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在深蓝航道上续写荣光。

  作者简介:曾鹏,1971年出生,湖北监利人,南昌陆军学院毕业。曾在《东莞日报》、《潇湘晚报》、《解放军报》、《党建》、《人民资讯》、《水利作家》、《荆州日报》、《湖北诗词》、解放军《红叶》、《新疆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多万字,多次获得诗词大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