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一个中国远征军战士的铁血丹心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葛亦虹   2025-11-13 11:01:15

  我手捧这本台湾的哥哥金敏寄来的、他父亲金组民编写的《中国远征军回忆杂录》,我的双眼顿时模糊了,这本册子已经泛黄,上面的订书针也生锈了。翻开第一页,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的诗句赫然在目:“喜马山南古战场,旧都新阙话沧桑。雄风怒拂尘沙起,卷地黄云问夕阳!”8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的战火硝烟顿时扑面而来。随着一页页的翻看,中国远征军战士金组民的抗日步履一幕幕涌现在我的眼前。

  泣别爱人  投笔从戎

  1938年,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抗日的烽火染遍祖国大地,4月的一天,在瑞安中学读书的金组民正在瑞安孔庙参加抗日演说捐款活动,这时他突然眼前惊鸿一瞥——仙女坠入凡间,一位一头乌发、美目流盼的姑娘也来捐款,并朝他莞尔一笑,顿时那灿烂的笑容定格在他的心中,这么漂亮的姑娘原来也有一颗爱国的心,此后他们在瑞安各种抗日宣传活动中经常相遇,他终于知道她是低他一年级的瑞中学妹洪卓如,共同的抗日心愿使他们的两颗心日益靠拢,朦胧的爱情在他们的心中潜滋暗长,他们深深地爱上彼此。

  这年的隆冬,分外的寒冷,日寇的铁蹄逼近浙江,铁蹄践踏之处,妇女被奸淫、儿童被屠戮,无辜百姓陈尸街头,面对日寇的暴行,金组民这些铁血男儿怎能忍受,“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爱国之情在胸中激荡,我辈既生,就是为了祖国,金组民和瑞安的一些热血青年听说浙江金华有黄埔军校的招考点,决定报考军校、奔赴抗战前线,砍杀侵略者。

  他来到洪卓如的瑞安柏树巷9号的家中,告诉她,自己想投笔从戎报考军校,卓如闻言无语、低头垂泪,看着心爱的人泪水盈盈,金组民心都快要碎了。然而一会儿,卓如抬起头,噙着泪眼:“你去吧!我等着你。”那一刻,金组民的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他对着卓如发誓:“你等着我,等我打败日寇凯旋归来,那时我娶你。”

  出发那天,寒雨沉沉,青石巷深,卓如送他到东门轮船埠头乘船去温州,一岸的送别人群,或泪眼、或嘱托,他红了双眸,18岁的他告别了父老乡亲殷殷的目光,告别了卓如楚楚的脸庞,勇毅地和瑞安的热血青年踏上茫茫的抗日征程。

  徒步三千里   奔赴军校

  金组民和温州的一大批青年一起到达金华招考点,一位军人接待了他们,登记了他们的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后,给他们发了一双布鞋,简单明了地说,“你们从此刻开始就是一名中国的军人了,你们的目的地是黄埔军校西安王曲分校。立正、向后转,起步走。”

  他们一个个惊讶地合不拢嘴,他们没有想到,一个立正一个转身就已经是一名军人了,并且马上出发,要踏上去西安的路程,有几个人当场就开溜了。

  浙江金华距离西安有3000多公里,要穿越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六个省份,他们背着背包、扛着行李,徒步行走;为了躲避敌人的封锁线,他们经常在深山老林中穿梭,白天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夜晚风餐露宿,与兽为伍;他们睡过牛栏、躺过破庙、钻过山洞、淌过深沟;他们喝着水涧里的水,吃着发霉的干粮,甚至乞讨,一大半的人经受不住这般艰苦而半途回家。

  当日寇的飞机发现他们对着扫射时,他们狼突豕奔、四处逃散,有的倒在血泊中死不瞑目,有的受重伤惨叫不断,那一刻金组民双眼血红、怒视苍穹,恨意滔天,愤如火焰,他在心里发誓,无论多么艰难,就是爬也要爬到军校去,一定要把日寇赶出中国,还我中华朗朗乾坤。

  雾锁深山、道路泥泞、饥寒交迫、举步维艰,有人劝金组民,你一个学生哥,家里有饭吃,有福享,为什么出来受这份死罪。金组民总是坚定地回答:“倭寇不除,誓不回乡!”一句话,掷地有声、雷霆万钧。

  3个多月的跋涉,那双发的布鞋早已破碎不堪,他半赤脚地走进西安黄埔军校王曲分校的大门时,几百人的队伍只剩下二十多人了。

  黄埔苦练     淬火成钢

  西安王曲分校是抗战期间黄埔军校成立的第七分校,位于秦岭主峰终南山脚,条件极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金组民这些学员打赤脚、穿草鞋、吃杂粮、睡地铺,入山砍柴、修筑道路、栉风沐雨、胼手胝足。

  军事训练更是严酷:学员们闻鸡起舞、苦操练,握钢枪,练百遍;夜间点油灯,读兵书、学战术、操火炮,昼夜不停、废寝忘食。

  这对于温州人、富家出身的金组民是极大的考验,然而他内心燃烧着一团火,他深知这样的坚持,正是为了有朝一日,马革裹尸、报国雪耻。因此他操练的手磨出血泡,跑步的脚起了厚茧,有时负重行军,背着20公斤的行囊,行军十几公里,他从未喊一声苦、叫一声累。

  将近四年的军营炉火,将他磨砺成一块铁骨铮铮的钢,一个钢铁铸就的真正的中国军人。

  1942年初,第一批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遭受日寇重创,4万多中华健儿命丧丛林,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以身殉职,部队后退入印度境内,形势万分紧迫。1942年11月第二批中国远征军入驻印度,金组民被编入中国远征军驻印炮兵团,被空运至印缅战场。

  从中国云南到印度航线长达1200公里,史称“驼峰航线”,是抗战期间中国对外的一条重要的空中走廊,其危险程度世界上第一。飞机限高6000米,而飞越的雪山海拔4000到5000米,部分山峰海拔超过7000米;又缺乏导航设备,一路上还有日军的空中拦截,这条线上曾经有400多架飞机坠毁,有1000多名飞行员牺牲。

  当金组民他们乘坐的运输机掠过皑皑雪山,穿越喜马拉雅山上空时,风暴席卷、云雾迷障,冰霜凝结机翼,机身剧烈颠簸,几次差点撞上雪山,与死神交臂而过,机舱内人人惊呼连连,个个面色惨白。那时金组民目光如炬,他坚定地说,即使今天我粉身碎骨,也是死在抗日的路上,慷慨悲壮、豪情激昂。

  密支那鏖战   大败日寇

  抵达印度后,他们被安置在美军蓝姆伽基地,周围是荒野蛮瘴,森林沼泽之地,雾气弥漫、蛇蝎丛生、毒虫肆虐,湿热难耐。有人中毒身亡,有人热病疯癫。可金组民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愿万里山河再见青天。

  在这样险恶环境下他们接受美军的军事训练。训练的内容有:步炮坦协调、地空协调、反空降等等,他们过去在黄埔军校没有学习过的课程,也是当时中国军人急待补上的课程。

  在这里,金组民已经升为炮兵第四团三连上尉,他的任务是学会使用美制榴弹炮这一先进武器设备,掌握步炮协同作战能力,并筹建一个榴弹炮营。一位美国教官在战后回忆:我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人会这么样,他们的确进步很快。

  在美军中国战区司令官史迪威中将的努力下,一支配备美式装备、战斗力突出的骨干队伍形成,经过扩充,成为中国驻印度远征军反攻缅北的主力军,金组民就是其中一员。

  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4月,金组民所在的榴弹炮连紧跟战斗部队,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役,他亲手用大炮轰击敌人,耳听大炮呼啸地飞入侵略者的阵地,打得敌人心脏开花,他心中升起的是中国军人的自豪和痛快。

  最令金组民快慰的是攻占密支那战役。

  1944年5月战事逼近缅北战略要地密支那,日军在密支那修筑永久性工事,驻守兵力有3000多人。

  1944年5月17日攻占密支那战役打响,双方展开激烈厮杀,战场上尸横遍野、流血漂橹。7月6日军长郑洞国、师长孙立人亲临督战,仍然久攻不下。史迪威决定空运金组民所在的50师炮兵第12团第2营第5连到密支那前线,参加攻城战役。

  金组民曾亲口对儿子金敏说,我们在这次战役中用15.5公分口径的新式榴弹炮轰击敌人的据点,敌人的阵地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在榴弹炮的威力之下,日军被逼得进入坑道顽抗,在我们50师的主力驰援之下,7月下旬全歼敌人收复密支那城,日军指挥官水上少将自杀身亡。这一战扭转了中国远征军的形势,从此势如破竹,一举打通中印公路。

  由于炮兵部队屡立战功,金组民被擢升为少校营附,并作为远征军炮兵代表参加了盟军统帅部举行的授勋颁奖典礼。他捧着勋章——沉甸甸的,他知道这勋章是无数战友的鲜血凝结而成。

  1945年胜利捷报频传,5月中国远征军胜利班师,他回到阔别8年的家乡瑞安,兑现了当初的誓言,和心爱的姑娘洪卓如(我的母亲)结成秦晋之好。

  我抚着金组民写的《中国远征军回忆杂录》,他和无数的抗日健儿走的抗战之路是血和泪铸就的,他们的足迹印在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史册之中,镌刻在神州大地山河之上,化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丰碑。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