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本站动态 > 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 > 内容正文

补给(三题)——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来源:抗战胜利80周年征文作品 作者:孟宪歧   2025-11-20 15:14:23

送粮

  虽然,月亮很大很圆,也很亮,但山里还是黑蒙蒙的。

  沙沙沙的脚步声在月夜里显得很大,很急促,很重。

  一声清脆的鸟叫,德福心里慌慌的。

  这是暗语,区长定下的暗语。

  区长用嘴发出的鸟叫声,就是告诉大家,紧紧跟上,别掉队。

  这是一支送军粮的支前队伍。

  此前,我军把鬼子的大队给包围了。

  这仗打得很艰苦,部队给养必须及时保证,不能让战士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刺刀啊!

  德福走在最后一个。不是他的身子单薄,跟不上;也不是他肩上的粮食比别人多,出发前都是约好了的,不多不少整100斤。

  德福是故意走在最后面的,而且,还跟二柱拉开了距离。

  二柱是倒数第二个人。二柱才18岁,挑着100多斤的粮食,确实有点儿吃力。二柱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这样,就跟前面的人也拉开了距离。

  德福身高马大的,力气十足,100斤粮食,玩似的。

  区长说:“德福你力气大,照顾着点二柱!”

  这样,德福就在队后收尾。

  这样,也遂了德福的愿。

  100斤粮食,对德福的诱惑力太大了!

  今天晚上,他家几乎就断顿了。老婆把仅有的一点玉米面给他贴了饼子,路上吃,老婆和孩子都喝了稀粥。

  再翻过一道梁,就到达了目的地。

  德福的心越来越慌。

  再不下手,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这会儿,他离二柱有很长一段路,二柱跟大队有很长一段路。

  德福停下来,看看前后左右的位置。

  这里他太熟悉了。他从10多岁就在这山里砍柴,每一条小路,他都了如指掌。

  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德福解开了口袋。

  他想:我留出20斤小米,藏在这里,抽机会来取,家里就能对付几天了。

  德福刚想往外捧米,突然有人说话了:“德福,你要干什么?”

  德福大吃一惊,左右看看,啥也没有。

  德福心里有鬼,问:“你是谁?”

  声音说:“我是六根呀!”

  德福更惊愕了:“六根你不是早让区长给毙了吗?你是人是鬼?”

  声音哈哈大笑:“我活着是人,死了当然是鬼了!”

  德福冒出了一身冷汗说:“六根你别吓唬我,我胆小啊!”

  声音说:“你胆小?刚才我看你一点也不胆小,把手都伸进口袋里了!”

  德福尴尬地说:“六根,我是想看看这米潮不潮,露水打着,会发霉的。”

  声音说:“这就好!这就好!千万别学我啊!”

  声音又说:“我走了!别害怕!”

  四周非常寂静。

  德福擦了擦头上的汗,把口袋扎紧了。

  德福坐在石头上大喘粗气,六根那脑浆迸裂的死相在他眼前晃动起来。

  六根比德福大两岁。

  六根学会了吃喝嫖赌。

  去年开春,区长组织了两个支前队,一个是担架队,一个是运粮队。

  当时德福分在担架队。

  看见从前线送下来的伤员,一个个血肉模糊,德福打心眼里佩服这些战士。

  德福冒着敌人的炮火,在阵地上抢救伤员,得到了区长的表扬,奖给他一双军鞋。

  今天晚上送粮,穿的就是这双鞋。

  六根则分在送粮队。

  可六根昏了头,竟然临阵逃脱,把100斤小米挑到镇上贱价卖了,去妓院逛了一回。

  区长派出锄奸队,在妓院里把六根给逮了回来。

  在审判大会上,区长站在台上气愤地说:“军粮,那是战士们的救命粮,一粒也动不得!谁动了,谁就是找死!”

  台下人举手呼喊:“严惩六根!严惩六根!”

  开完审判会,区长下台,对准六根的脑袋就是一枪,六根立刻脑浆迸裂而亡。

  想到这里,德福又出了一身冷汗。

  德福跪在地上,对着天上便拜:“六根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感谢你救了我!我一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这时候,德福听见了二柱压低声音的呼喊:“德福叔,你在哪?”

  德福立即回应:“二柱,我这就赶上来!”

  言罢,德福挑起粮食,大踏步朝前走去。

  后来,战斗结束,全歼了鬼子的一个大队。

  在庆功大会上,区长组织的送粮队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表彰,每人都得到了一双军鞋。

  全国解放后,德福当了大队支书。

  德福很受大家尊重,不贪不占,一心为公,两袖清风。

  德福在心里永远记着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六根。

  每逢节日,德福都要去六根的坟前上香烧纸。

 

送馍

  下半夜时,一声呼喊声把老江惊醒。

  老江打开门,借着月光,见一个人躺在门口。

  老江朝屋里喊:“二贵,出来。”

  二贵揉揉惺忪的睡眼,跟爸把人抬进屋。

  来人浑身血迹,但臂章上“八路军”三个字十分醒目。

  来人大口喘息说:“快去西山岭送粮,断顿两天了。要干粮,熟的。粮食没工夫做。小鬼子包围着!我是突围出来送信的。”

  来人说完,就跌跌撞撞往外走。

  老江问:“你去哪里?”

  来人说:“回西山打鬼子!”

  说罢,消失在密林里。

  老江打个愣,就往村里走。他默默算了一下,全村只有12户,每家蒸一锅干粮,有100多个,天亮前就能送到西山岭。

  西山岭离村子大约20里路。

  时间不长,12户人家都亮了灯,炊烟在夜幕中袅袅升腾。

  一个时辰后,一筐一筐的棒子面干粮送到老江家。

  老江当着大家的面,仔细数了数,正好120个。

  老江看着村里的几十个男人,挥挥手:“大家都回吧,送干粮的事,就让二贵去!”

  二贵问:“爸,就我一个人去?”

  老江点点头:“人多容易暴露。”

  二贵又问:“我哥呢?”

  老江答:“你哥去区里送军鞋还没回来呢。”

  二贵说:“要不我再等等,哥回来一起走,有伴儿!”

  老江说:“等不得。一刻也等不得。快收拾干粮,马上走。”

  老江把干粮装进两个口袋里,用扁担一挑,放在肩上试了试说:“正好,80多斤。走吧。”

  二贵挑起干粮刚起身,老江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等等,拿上两个饼子,路上吃。”

  老江把两个饼子塞进二贵怀里说:“口袋里是公家的,这俩是咱家的。公家的不能动,要吃,只能吃这俩!”

  二贵说:“爹,放心,我不会偷吃的。”

  看着二贵走进夜幕里,老江的心里刀绞一般难受。

  前两天,大贵在去区小队送军鞋时,遇见鬼子偷袭,结果大贵连同区小队的同志都牺牲了。这事老江没敢跟老伴和二贵说。

  这回,派二贵送干粮,那可是九死一生的活儿。

  老江不忍心派村里其他男人去。

  如果他腿脚没毛病,他肯定自己去。

  可惜,老江走不动了。

  二贵挑着干粮,心急如焚。他明白,他早到一分钟,战士们就能早一点吃上东西,只有吃饱了,打鬼子才有劲。

  天蒙蒙亮时,二贵又饥又累,两个饼子几口就吞了下去。

  天大亮了。猛然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

  炒豆般的枪声让二贵的心紧紧揪着,他想插上翅膀,立刻把干粮送上山。

  可二贵已经没有更多的力气了。

  枪声越来越稀,最后归于平静。

  眼望着近在眼前的西山岭,二贵的脚步越来越慢。

  这时候,二贵见有个男人往西山岭上走,他哀求说:“大哥。帮我一把,给山上的八路军送干粮的。”

  男人从二贵手中接过扁担,挑上干粮袋,发疯般朝山上走。

  二贵紧随其后。

  来到半山腰,男人和二贵都傻了:一片狼藉的尸体,惨不忍睹。从服装上区分,绝大部分都是八路军的。也有个别的鬼子尸体。

  男人和二贵把每个八路军的尸体都翻一遍,看看能否找到还活着的。

  终于,他们找到一个活着的战士。

  这名战士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他睁开眼睛,喃喃地说:“饿,饿啊。”

  二贵流着泪给他拿来一个干粮,小战士把干粮揣在心口说:“大家饿的没有一点力气,被鬼子给屠杀了。”

  二贵说:“小兄弟,吃吧,还有不少呢!”

  小战士咬了一口,微笑着说:“真香啊!当时哪怕每个人有一口干粮,就不会这样白白死掉了,临死前咋也能拉上几个鬼子垫背!”

  小战士仅吃了一口干粮,便咽气了。

  二贵和后来的许多人把战士们的尸体草草埋掉后,他又挑着干粮袋,朝另一处枪声激烈的地方走去。

  120个干粮,小战士吃了一口,剩下那残缺的干粮被二贵吃掉了,还有119个,被二贵送到了前线。

  正在饥饿的战士们一见二贵送来了干粮,精神大振。

  连长大喊一声:“敬礼!”

  几十个战士齐刷刷给二贵敬了一个军礼。

  连长说:“大家吃吧,吃完我们就发起冲锋!一定冲出包围!”

  因为二贵的两袋干粮,这支连队终于死里逃生。

  两天以后,二贵回到了家。

  看见儿子回来了,老江抱住二贵嚎啕大哭。

  二贵说:“爸,我把119个干粮送到前线了,战士们都给我敬礼!少一个让我吃了!”

  老江哽咽着说:“吃的好!吃的好!”

 

      送药

  夜里,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老郭从梦中惊醒。

  老郭抄起一把斧头,问:“谁呀?”

  门外急促地答:“是我。老郑!”

  老郭大吃一惊,忙打开门。老郑和儿子大宝进了院。老郑挑着一副箩筐,大宝背个破褡裢。

  老郭知道,老郑深夜赶过来,必有大事。

  果然,老郑放下箩筐,从大宝背上取下褡裢,小心翼翼托着,来到屋里。

  老郑说:“黑熊沟野战医院告急,伤员感染,急需盘尼西林,这100支盘尼西林,就是战士们的救命药!”

  老郑又说:“这批药,代价太高了,死了18名战士。”

  老郭沉默。老郑也沉默。

  大宝攥攥拳头:“这仇,早晚得报!”

  老郭说:“你和大宝先喘口气,我这就做饭!”

  老郭朝里屋喊:“大柱,起来烧火!”

  睡在里屋的大柱嘟囔:“这早就起?才刚睡着。”

  大柱揉着惺忪的睡眼出来一看,高兴地说:“郑大爷,大宝哥,你们来啦?”

  大宝拉着大柱的手说:“这回,任务可艰巨啊,你得加点小心!”

  大柱说:“有我爹在,保证没问题!”

  老郑是老郭的上线,他们都是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老郑是从青山镇赶过来的,爷俩走了60多里路。

  一盆棒面饼子,就着白开水,大家吃个饱,还剩几个。

  老郭说:“你们拿上!”

  老郑一把按住老郭的手:“我们不拿,你们马上就要赶路,越快越好,你们带着!”

  老郑他们消失在夜幕中。

  老郭把干粮放进箩筐,挑着,大柱背着褡裢,朝黑熊沟方向出发了。

  刚走没多远,村子突然响起了枪声。

  老郭说:“完了,你郑大爷他们遇到鬼子了。”

  大柱说:“咱们回去看看!”

  老郭说:“不能!送药更重要!”

  天亮后,他们来到了离黑熊沟不远的猴头峪。

  猴头峪是去黑熊沟的必经之路。

  到了峪口,老郭就傻眼了:有4个伪军把守着。

  大柱说:“爸,你藏起来,我去把他们引开。”

  老郭说:“胡扯!你一个小孩子家,他们能信?”

  爷俩躲进旁边的树林。

  见伪军盘查行人要搜身,老郭眉头紧皱。

  看看身边17岁的大柱,老郭很难受。这孩子太苦了,12岁没了娘,跟自己风里雨里没少遭罪,当爹的对不起他啊。

  儿子的嘴唇才刚长茸茸细毛,儿子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老郭眼里湿湿的。

  老郭说:“大柱,来,吃个干粮!”大柱说:“咱俩一人一个。”

  爷俩一人吃一个,还剩俩。老郭说:“给你,揣怀里。”

  大柱不要:“爸,你吃吧!”

  老郭摇头:“我饱了,你留着。这离黑熊沟还有20里路,够你走半天的,不吃东西哪行?”

  大柱还是不要。

  老郭沉下脸:“让你留,你就留,磨叽啥?你背的是什么?那是多少条性命啊,可马虎不得!”

  大柱就把干粮装了。

  老郭说:“你躲在草丛里,我过去试探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要管,保护好药就行!”

  大柱说:“爸,放心吧,命在药在!”老郭满意地点点头。

  老郭挑着箩筐朝伪军走过去。

  一伪军问:“干啥的?”老郭:“收药材。”

  另3个伪军过来检查箩筐,老郭突然喊:“大柱,接完手啦?”

  大柱听见喊,忙站起来答:“等我系上裤腰带。”

  大柱从草丛里站起来。老郭又喊:“还不过来?”

  大柱假装猫下腰说:“这就过来!”

  老郭这时猛然扯过扁担,挑起箩筐,疾走如飞。

  4个伪军就在后面追:“站住!再不站住就开枪啦!”

  老郭就像没听见一样,一路跑起来。几个伪军追了几步一看追不上,就一齐开了枪。老郭倒在血泊中。

  几乎同时,大柱见伪军朝老郭追去,他迅速钻出草丛,直奔黑熊沟。

  几声枪响,大柱就落了泪。

  下午,大柱来到黑熊沟野战医院。

  院长心疼地帮大柱擦去汗水说:“小鬼,你真勇敢!你知道吗?你送来的药可以救治好多战士啊!”

  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大柱嚎啕大哭。伤员们听说老郭牺牲了,都吼叫:“小鬼子,这仇,我们必报!”

  大柱返回时,找到了父亲的尸体,把父亲背回了家。连同老郑,大宝的尸体一并葬了。原来,老郑的上线当了叛徒,领着鬼子追赶老郑,将父子二人枪杀在路上。

  后来,大柱成了著名的抗日英雄。

  作者简历:孟宪岐,笔名孟宪歧,承德人,河北省作协会员。

  目前于《小说选刊》《民间文学》《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民兵》《延河》《作品》《飞天》《神剑》《鸭绿江》《青海湖》《小说林》《四川文学》《天津文学》《满族文学》《安徽文学》《广西文学》《小说月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短篇小说》《小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故事林》《民间故事》《民间传奇故事》《今晚报》《羊城晚报》《辽沈晚报》等100多种报刊刊发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故事300余万字。出版《那山.那人.那狗》小小说选集一部,多篇小说、故事、散文获奖。

  现有百余篇小小说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微型小说、中国小小说年选及被多家刊物选载。 还有多篇小小说被选入中考、高考试卷或编入教辅书籍。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