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介石反共政变,大革命遭遇失败。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屈服。8月1日,在朱德、周恩来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紧随其后,共产党又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并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呈星火燎原之势。李梨英的家乡潮安县西坑村是潮、澄、饶三县交界的山地小村,位于凤凰山脉,紧邻闽粤边境。1932年,党组织派人到大坑传播革命火种,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用青春的脚步踏响了乡村的黎明。当时,李梨英已是一个有着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母亲。她的大儿子林松泉是大坑村农会执委,女婿刘金城是中共秋溪区委委员……那是一个理想注入血液的年代,无数热血青年为理想为主义为民族的解放为国家的未来奋斗、牺牲……这一切深深地感染着母亲,它让母亲认识到,只有党和红军才是工农群众的救星。踏着孩子们的脚印,母亲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大坑村秘密组织农会、妇女会的积极分子。折叠1932年1932年冬,党在秋溪区西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并进行扩军。李梨英的三儿子林松才积极要求参加红军,母亲便默默地收拾好一个包袱,第二天-早将松才送到大坑村的红军营地,成了大坑村第一个送子参军的母亲。当时红军编印的《红潮报》上,曾用红色大字编发了"革命母亲送儿当红军"的报道,这是李梨英第一次以"革命母亲"的称号出现在革命大家庭之中。此时,李梨英一家7口有4人参加革命,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正是在这个革命大家庭中,母亲从一个年近半百的普通农村妇女,变得一天天坚强、勇敢起来,她不惧白色恐怖,不怕艰难险阻地参加革命活动--探敌情、送情报、救治伤病员……只要是党交给她的任务,她就拼尽全力去完成。1933年春天,在南方革命形势日趋恶化的情况下,李梨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大女婿刘金城在潮州城英勇就义,大女儿林松花被捕入狱,外孙儿流离失散,大儿子林松泉和三儿子林松才也在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相继牺牲了……母亲一生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血!亲人的血,同志们的血!她咬牙把悲痛化为仇恨,把仇恨化为力量。当党组织打算劝母亲同其他军烈属一起暂避南洋(现东南亚),免遭反动派毒手时,母亲一口回绝了。她说:"我要走革命路,绝不走南洋路!我参加革命不是来享福的,就是死,也要死在革命队伍里。"母亲毅然把14岁的小女儿美花托付给远亲,把省吃俭用存下来的20多块光洋作为党费交给留在村里坚持革命斗争的党组织,带着12岁的小儿子松森跟着队伍上了凤凰山、乌山。在乌山伤兵站里,李梨英为火线上下来的伤病战士建起了一个家。没有药品,她到深山丛林采集草药给战士治病疗伤;战士的衣服脏了,她蹲在冰冷的山涧旁给战士洗血衣。哪怕再苦再难,母亲的嘴角边总是挂着一缕慈祥的笑容,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一批批伤病战士康复后重回前线,她成了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阿姆"。折叠1938年1938年春,李梨英调到平和县大芹山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后叫闽南特委)机关,从事掩护党的领导机关的工作。小儿子松森在县委属下的交通站当交通员。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进行隐蔽斗争,远比在游击区的斗争更为复杂、艰险。16岁的松森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李梨英又一次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仅仅10年的时间,她的六个儿女、一个女婿,牺牲的牺牲,失散的失散……母亲的眼泪流干了,头发花白了,但她依然坚强地战斗着,把母爱倾注到革命的大家庭中。折叠1941年1941年6月,李梨英调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为设在大埔百侯镇的"南委"直属电台做掩护工作。按党组织的安排,在电台工作的同志成立了临时"家庭",李梨英是这个"家庭"的母亲。由于叛徒出卖,"南委"机关遭敌人破坏,一些领导同志牺牲了,在这紧急关头,李梨英沉着、机智地处理好党的机密工作,带着电台其他同志冲破敌人重重包围,安全转移,保住了党的机密。在这之后,李梨英又继续负责掩护南委书记方方等领导同志,在枪林弹雨中,在白色恐怖里,在党的组织最危急的关键时刻,母亲往往是党最可靠的传送情报和文件的人。她以60高龄一天跑八九十里路,渡海过江,翻山越岭,从游击区到国统区再到沦陷区,一次次出色地完成党交给她的任务。李梨英多次为党的秘密机关这个"家"作母亲,掩护从事地下对敌斗争的革命同志。"家"的成员随着斗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但李梨英作为这个"家"的母亲却始终没变。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10年中,她转移过许多地方,但不论到哪,她总是很快就以自己的善良、勤劳、机智和勇敢赢得机关周围群众的尊敬与信任,成功地避开反动派的注意,而妥善地掩护住党的领导机关,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母亲随欢呼的人群一起涌到大街上,喜迎解放大军进城。折叠1951年1951年国庆节,是母亲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作为南方革命根据地代表团的成员,她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宴请。在宴会上,李梨英同彭湃的母亲一起,代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全体同志,向毛主席、周总理敬酒,表达了南方革命根据地人民对领袖的敬意,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折叠1961年1961年6月24日,母亲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她把自己积蓄的18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献给了引领她走完光荣一生的党!原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方方曾为母亲写过一幅挽联:"十年游击战,十年地下工,匪特、汉奸、日寇,哪在你眼里,堪称智勇;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挫折、伤亡、失败,信心永不摇,无愧忠贞。这幅对联,是对母亲一生的总结。"曾和母亲一起工作过、战斗过的原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志,为母亲撰写了长篇报告义学《松柏长青》。在后记中,他写到:"老人74年的一生,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的革命者的一生。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总是平凡的,同时又是崇高的。老人那平凡而又崇高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李梨英同志参加革命30年,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常说"革命不成功,就不回家",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她都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她总是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影响同志,鼓舞战友,坚持依靠党和群众去战胜困难,度过了一道道的难关。她对党无限忠诚的典范。她爱说的一句话是"阿姆是党的。"不管是在艰险的游击战争环境,还是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她总是随时随地服从党的调遣,听从党的召唤,以自己的忠贞、坚强、勇敢和机智,一次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是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楷模。她三十年如一日为革命事业辛勤工作。她就把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交组织作活动经费。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实践"我革命不是想来享福"的誓言,在建国后,在对待子女问题,她要求他们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要艰苦奋斗的作风代代发扬。她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经常把自己的积畜捐献给灾区和社会建设事业。1961年6月24日,李梨英因病在北京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把积存的1800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李梨英是平凡而崇高。她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投身革命;她为革命奉献三儿一婿,却把母亲无私的爱倾注到革命大家庭中;她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但却愉快地接受最平凡最琐碎的工作,做出最不平凡的功绩。她却胸怀全局,无私奉献。李梨英同志的一生,寄壮丽于质朴,寓伟大于平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