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的丰碑:吴菊芳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 战乱中救下20000难童
抗战时期,爱国将领、前国民党广东省主席李汉魂的夫人吴菊芳女士, 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组织抢救队从水深火热的沦陷区抢救、收养3万多在日寇铁蹄下遭受蹂躏的难童,并让难童接受教育。
1938年秋,日寇的铁蹄践踏在南粤大地,广州一带相继沦陷,广东的政治中心转移到粤北,曲江成了广东战时省会。此时,李汉魂将军任国民党广东省主席,夫人吴菊芳则被派任广东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她肩负全省妇运和儿童教养工作。
目睹沦陷区儿童颠沛流离、亲人失散,吴菊芳心痛不已。她向多方征求意见,认为新运妇女会的首要工作就是抢救难童、教养难童。于是,便亲赴重庆,向当局请款抚养军人遗孤,抢救战区难童,此举得到各界支持,并获准成立广东省战时儿童训练团,收容各方面搜救出来的难童,地址设在曲江县犁市沙园村。图为儿教院犁市沙园村旧址。
随后,她立即着手抢救难童的工作。抢救队队员很快分成不同的小组深入到各地战区、沦陷区,在各地相继建立难童收容所。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冒着战火,深入敌后,说服难童,劝导难童家长,让他们到后方去。经过努力,许多难童被收容到各地的收容所,抢救队员对其加以保护,集中后带领他们跋山涉水,掩护他们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或步行、或乘船,把他们从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地护送到粤北后方。
1939年8月,训练团更名为广东儿童教养院,吴菊芳亲任院长,由于难童的人数不断增多,相继在连县、仁化、南雄、乐昌等地办起了7个分院,学生总数近8000人。为了让难童们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吴菊芳煞费苦心,聘请当时的中山大学研究院院长崔载阳博士为儿教养院教育顾问,经研究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案和发展规划,儿教院实施“家、校、场、营”的教养体制,兼有家庭、学校、工场、军营4种性质。
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儿教院学生生活很艰苦,衣、食、医药经常短缺,但不管在多艰难的情况下,学生们都发愤学习、从不懈怠,在敌机经常性的干扰下,大家就拿着小凳子、小木板,在树林的掩护下继续上课,接受“抗战必胜”的爱国主义教育。据统计,在办院的7年里,儿教院先后共收养难童3万多人,为国家战时儿童的生存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图为广东儿童教养院第一院在开大会。
日本投降后,儿教院各分院陆续迁回广州,当年的难童也相继长大成人,大多数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家、教授。当年曾被儿教院救助的“孩子们”,如今回忆起来,无一不对吴菊芳女士充满敬仰之情。他们亲切地称她为“院长妈妈”,评价说她对儿教院的事业充满热情,视难童学生如亲生子女。图为李汉魂、吴菊芳夫妇
新中国成立后,吴菊芳女士的义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她也向有关方面表达了在儿教院的旧址重建沙园小学的愿望。上世纪70年代,在她的努力下,沙园小学在旧址上得以重建,重新秉承了教书育人的传统。图为李汉魂、吴菊芳夫妇及子女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限制,一直以来学校设施陈旧,条件很差。这又成了吴菊芳一块长久的心病。1998年秋,年事已高的她亲笔致信韶关校友,“我准备捐款20万元建楼房,也希望诸学弟能给予支持和出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楼房未能动工。1999年12月,吴菊芳女士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图为1982年5月:邓小平会见旅居美国的原国民党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和夫人吴菊芳
1949年,李汉魂、吴菊芳前往纽约定居。改革开放后,两位老人重返故土,与邓小平、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重叙旧事。80年代,吴菊芳女士还回到广州探亲,受到省市领导的热烈欢迎。当年她收养教育的难童孤儿、学生闻讯从国内外云集广州,来到她身边叙旧示谢,广州各大报纸都用头版头条刊登这次盛会。2009年6月30日,当年的400多名难童再次汇聚广州,缅怀他们的吴菊芳妈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