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妇女抗战 > 内容正文

唐群英
来源:百度百科   2025-09-29 15:38:25

  唐群英(1871年12月8日—1937年4月25日),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女权运动领袖、女权主义先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首倡女权,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她被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曾授勋“二等嘉禾章”。

  唐群英,字希陶,号恭懿,1871年12月8日于清国衡州府一武将门第出生。

  10岁时,唐群英就央求父亲教她剑法,勤学苦练之余,她还常常组织周边的孩童扮作宋军、辽军“打仗”,并自称“穆桂英”挂帅出征,迎战“辽军”。当时,女子都要缠足,名门千金更得有一双“三寸金莲”。一开始,唐群英以为缠足不分男女,就忍痛接受了。没想到哥哥居然不缠,而且健步如飞,认为是母亲偏心,就联络两个姐姐采取一致行动扯掉裹脚布。姐姐胆怯,她就独自扯掉了。被母亲发现,又强行裹了起来,几经缠缠扯扯,所以,在同胞姐妹中,唯有她不是“三寸金莲”,而是个半大脚。

  之后,唐群英开始攻读中国典籍,以及《木兰词》《烈女传》《精忠岳传》之类的作品,既能写一手好诗文,又能骑马击剑。望着这个果敢豪迈文武双全的女儿,唐星照感叹道:“如果是个儿子,必能光耀门楣。”唐群英听罢反问:“是女儿,就不能光耀门楣吗?”她能文善诗,15岁时唐群英曾写过“邻烟连雾起,山鸟放晴来”的诗句,被塾师称为“女中奇才”。在四个姐妹中,群英最为父亲所钟爱。她也“尝以不能易髻而冠为恨”。

  1890年,唐群英的父亲去逝。1891年,20岁的唐群英遵父遗命(一说从母命)嫁与湘乡荷叶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为妻。可是刚过几年,女儿和丈夫就相继病逝。按照当时的封建传统和曾家的族规,她要在婆家守节,才不失为“名门闺秀”。但唐群英生性豪放,蔑视旧礼教。她冲破夫死守节的封建桎梏,毅然“大归”,定居于“是吾家”。当时,外侮频仍,国势日蹙,康梁等人正在力倡变法维新。唐群英在家中日习诗文,博览群书,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她在《读大同书感怀》一诗中写道:“斗室自温酒,钧天维换风?犹在沧浪里,誓作踏波人。”自矢,表达了扭转乾坤的革新壮志。

  唐群英在丈夫家的日子里,有缘结识秋瑾、葛健豪,遂成知交,后来3个人被誉为“潇湘三女杰”。秋瑾的婆家和曾家有近亲,秋瑾嫁到湘乡荷叶的王家以后,与唐群英毗邻而居,亲戚加邻居,两人来往密切,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的孪生女儿”

  901年秋,唐群英听秋瑾谈及亲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情景,慨然说道:“国之兴亡,匹妇亦应责无旁贷。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人皆有责!”1904年春,秋瑾在北京冲破封建阻力,赴日本求学。1904年秋,唐群英在湖南得到消息后,她应秋瑾之约,立即追随而去,东渡日本求学。唐群英先自费考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成为秋瑾的同学。两年后,她又转入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因成绩优异,由湖南当局改为官费生。

  在东京求学期间,唐群英结识了刘揆一、刘道一、黄兴、赵恒惕等湘籍人士。1905年5月,唐群英经黄兴、赵恒惕介绍,参加了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的华兴会,成为华兴会唯 一的女会员。对于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一事,当时会员们意见不一,而唐群英支持黄兴的意见,赞同联合,因而深得黄兴赏识。1905年7月28日,黄兴带着唐群英去见孙中山。在交谈中,唐群英向孙中山谈及自己对于男尊女卑的反感,表达了“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主张。孙中山当即赞道,“革命首先是唤醒四万万同胞,女同胞觉醒的还很少,群英女士是第一个走进革命队伍里的女同胞,是榜样,是二万万女同胞的带头人。”

  从沉塘裹脚到宪法平权!这湖南女人,竟让中国女权早西方50年?

  1905年8月20日,华兴会与兴中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她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同盟会的女会员。由于唐群英比相继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何香凝大3岁,比秋瑾大6岁,所以,中国同盟会的会员都尊称她为“唐大姐”。

  1906年7月,唐群英与王昌国发起组织的留日女学生会成立,她当选为书记。1906年10月,黄兴和宁调元在日本创办杂志《洞庭波》,唐群英是该刊的积极撰稿人。她在《洞庭波》第1号上发表了八首七绝,一时在革命志士中广为传诵,深得孙中山和黄兴的赞许。

  1907年12月,唐群英在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毕业。在毕业仪式上,唐群英撰文致词,慨然写道:“然女师女范,昭然于史册者,若班氏木兰伏女辈,当时轻视女学,犹能独往独来,卓绝古今,使有以提励之,则其造诣又当何如也?无如积聩不振,女权陵夷,学识幽闭,遂成斯世困屯之形。溯国运盛衰之际,又岂非我辈担负女教责任之时耶?”充分表达了振兴中国女学的决心。

  当时,中国同盟会在横滨设有弹药制造机关,唐群英就前去学习制造弹药和使用枪械,同在这里学习的还有刚刚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秋瑾,以及方君瑛、陈撷芬、林宗素、蔡蕙、吴木兰等人。之后,唐群英又利用假日到神乐坂武术学会练习枪法。

  秋瑾就义的次年(1908年),唐群英回国。此行目的,一为探望生病的母亲,同时也是受中国同盟会委派,回国宣传中国同盟会主张并联络各地革命者发动武装起义。临别时,孙中山赠诗一首:“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若返潇湘日,为我问陈癫。”前两句表达的是孙中山的关切之情,而后两句则暗藏了革命指示。果然,唐群英回国后开始在湖南联络革命同志,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她“执教鞭于赣宁诸省”,迅速与正在长沙秘密活动的中国同盟会成员陈荆(即陈癫,字树人)取得联系,并奔走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联络革命党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