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妇女抗战 > 内容正文

刘法玉-“红军活烈士”
来源:红色历史路   2025-10-16 11:05:31

  1986年,一位名叫刘法玉的老妇人,在儿子的陪伴下,回到了她出生并长大的江西兴国县烈士陵园。这里,安眠着她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以及她的初恋、红军战士赖来发。

  然而,在为赖来发扫墓时,儿子发现了一座墓碑,上面醒目地刻着“红军烈士刘法玉之墓”。经过比对出生年份、籍贯,以及生平简介,他惊讶地发现,这位刘法玉竟然就是自己的母亲。

  儿子立即对母亲说:“妈,墓碑上竟然有你的名字!”刘法玉明明还活着,为什么会有她的墓碑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在长征路上,红三军团由彭德怀领导,他们承担了最危险的任务,负责与敌人在前线交战并不断突破封锁。因此,他们在红军各军团中遭受了最大的伤亡。

  在这之中,一位名叫刘法玉的女战士,她的丈夫赖来发也在红三军团中,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并肩作战。 刘法玉是红十四团某连的医护班成员,虽然她是一名新党员,但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场艰苦的战斗。

  除了在前线与敌人作战外,红三军团还需要进行日以继夜的急行军,这些艰险的环境超出了刘法玉的想象。 在强渡湘江之后,刘法玉随军转战到了贵州地区。

  然而,她面临的危险并未减少。天空中有敌人的飞机侦查,背后还有追兵紧追不舍。刘法玉所在的红十四团几乎是一边转移一边战斗,他们战斗得非常艰苦。

  尽管环境极其恶劣,但刘法玉和她的丈夫赖来发仍然坚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红军的坚韧和勇气。

  尽管长征路途充满了艰辛,但红军的精神和信念始终如一。

  当队伍后方枪声四起,团长李天佑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抢占有利地形,展开反击。刘法玉和伤员们被紧急安置在附近的一处山洞里。

  战斗异常惨烈,从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拂晓,红十四团遭受了严重损失,刘法玉更是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穿梭救治伤员。

  然而,战斗结束后,刘法玉却收到了丈夫赖来发英勇牺牲的噩耗。她忍不住失声痛哭,但很快意识到当前局势并不安全。

  于是,她强忍悲痛,与战友们一起把丈夫就地安葬。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刘法玉承受了太多的打击,失去了亲爱的丈夫,还有许多重伤员因为缺乏药物,在她眼前永远闭上了眼睛。

  刘法玉在经历了一番磨炼后,她的信念从未动摇。她始终铭记着彭德怀的话:“只要坚持,就能胜利!”然而,在长征途中的一次任务,让她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5年的夏天,红军部队在四川冕宁一带进行休整,距离陕北还有千里之遥。然而,部队中的药物已经告罄,前方还有雪山和草地的挑战,这使得红军将领们陷入了困境。

  在部队休整期间,团长和政委找到了刘法玉和另一位医护班成员钟三秀,并指派了她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前往武汉寻找一位名叫曹医生的人,通过他购买一批药品回来。

  钟三秀,兴国县人,与刘法玉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少时被送去做童养媳,又同时参加革命。更有缘的是,她们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红十四团某连医疗班。

  在艰苦的长征路上,钟三秀的陪伴使刘法玉在救助伤员时更加得心应手,也帮助她走出了丈夫去世的阴霾。她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亲姐妹,私下里无话不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长征中的困难与挫折。

  上级选择让她们共同执行任务,是因为她们已经相识多年,配合默契,深受信任。

  在这个特殊的任务中,关键人物曹医生是中共在武汉的地下党员,而武汉则是敌人的重要统治中心。这次的任务充满了风险,既要成功地将药品安全带回来,又要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

  刘法玉和钟三秀在艰难的旅途中绕过了国民党的重重哨卡,终于来到了武汉。进城后,刘法玉两人很快和曹医生取得了联系,曹医生也拿出了医院所有的库存药品,装满了两大麻袋,并告诉他们第二天在火车站碰头,将药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再带回部队。

  虽然计划设计得相当周密,刘法玉两人也尽力打扮得平平无奇,但就在交接成功的时候,有几名特务过来进行检查。

  曹医生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药品安全。刘法玉和钟三秀在酷刑下坚守信念,不透露任何信息。组织得知她们即将被害,迅速部署营救行动。

  行刑路上,山路崎岖,埋伏的游击队突然开枪,押解车上的司机和守卫瞬间倒下。危急时刻,刘法玉和钟三秀跳下车,却不慎滚下山坡。

  天亮后,枪声已停,刘法玉苏醒过来,呼喊钟三秀和游击队,却无人回应。为尽快归队,她孤身向西,希望能回到原部队。

  抵达冕宁时,得知红军已离去,她决定向北寻找,沿途打听红军的去向。

  刘法玉孤身一人,走过四川、湖北等地,一心寻找红军的踪迹,却始终无法得偿所愿。她不断地奔波劳碌,红军总是刚刚在某地出现,就又转移了。

  她在寻找组织的道路上,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几年。在那个消息闭塞的时代,要打听部队的消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一直到抗战胜利结束,刘法玉才得知红军已经到了陕北。虽然她渴望动身前往陕北,但解放战争的爆发,使得国民党对普通百姓加强了白色恐怖,她被迫在当地生活。

  在她寻找部队的过程中,她偶遇了木匠张金玉。而他们相遇的时候,李先念的部队刚好途径张金玉的老家黑龙集。

  张金玉是一个善良而忠诚的人,当得知刘法玉的困境后,他决定立刻帮助她寻找军队。然而,当他们来到黑龙集时,军队已经再次转移,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张金玉邀请刘法玉住进他的家。不久后,黑龙集被成功解放,刘法玉本打算向政府说明她的处境,但是她已经与张金玉结婚,并且怀有身孕。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流浪,她身上已经没有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考虑到这一切,刘法玉决定,即使革命事业取得了成功,她也不再考虑归队的事情,而是安心地做一个普通人。

  1985年,陪伴刘法玉近四十年的丈夫张金玉去世,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很少回家。为了让刘法玉感到欣慰,二儿子张丙显决定带她回老家看看,从而引出了这段故事。

  经过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解释,刘法玉才明白,当年她滚下山坡后,尽管游击队连日搜寻都没有找到她的踪迹,最后无奈之下才认定她已经牺牲并上报组织。

  解放后,组织在刘法玉的老家兴国县为烈士们修建了这座陵园,并将刘法玉、赖来发夫妇“葬”在这里。了解真相后,兴国县政府派遣专人找到刘法玉,希望能够为这位尚在人世的“活烈士”提供一些经济补偿。

  刘法玉婉拒了补助,尽管她在红军时期有所付出,但她认为自己在后来的革命中没有做出过多的贡献,因此不能接受国家的补贴。

  从那以后,刘法玉作为红军"活烈士"的事迹在兴国县和她现居的镇平县广泛传播。这次回老家,她除了遇到这段"奇遇"外,还意外得知自己老家还有亲人活着。

  她的娘家共有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幸存下来,只有刘法玉和另外五人在解放后幸存下来。他们一直在兴国县生活,直到刘法玉回家时,她已经有一个多达七十多人的大家庭。

  刘法玉老人非常珍视自己的亲人们,特别是她的两个兄弟,他们在乡里担任干部,为国家建设出力,让刘法玉老人再次感受到了被亲人们环绕的感觉,让她的心情逐渐开朗起来。

  然而,她始终牵挂着那个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钟三秀。回到河南镇平县后,她开始通过政府打听钟三秀的消息,令她惊喜的是,钟三秀原来真的还尚在人世,而且就在河南省唐河县。

  在政府的帮助和刘法玉家人的陪同下,钟三秀来到了黑龙集,他们阔别半个多世纪再次相见,两人已经成为耄耋老人,这一幕不禁让在场的人们感叹不已。

  在一间简朴的屋子里,钟三秀讲述了她当年的遭遇。她和队伍失散后,历经几年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唐河县。在那里,她因病得到了热心工友杨贵盛的帮助,两人随后结为夫妻,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在抗战时期,唐河县有八路军游击队活动,钟三秀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帮助他们。建国后,钟三秀带着儿子回到老家兴国县,看到了为刘法玉立下的烈士墓碑。

  她原本以为与刘法玉永别,却没想到刘法玉还活着。

  刘法玉也向钟三秀倾诉了他数十年来的艰辛历程,让人深感世事无常。实际上,有许多曾经参加过革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归队的战士。

  其中,许多人因为离队后音信全无,被组织认定为烈士。然而,在他们获得解放后,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从而成为广为传颂的“活烈士”。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不幸被日军俘虏,忍受酷刑却始终坚定的黄庭廉英雄。还有在解放战争的青阳战斗中,身中两颗子弹仍然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碉堡,最终头部、颈部、胸部、右腿严重炸伤而被认定为烈士的童子南。

  韩成山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他就像孟良崮战役中的自己一样,被敌人逼入绝境,宁愿跳崖也不肯投降,虽然因此终身残疾,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同样,《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魏巍描绘了松骨峰战役中的李玉安、井玉琢、胡传久三人,他们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即使当时无法证实他们还活着,也坚决不向敌人屈服。

  这些人最终被定为烈士,甚至有人的名字已经被雕刻在了纪念那场战役的纪念碑上。然而,就像刘法玉一样,他们没有再与组织联系,也没有向当地政府提出过任何需求。

  相反,他们选择忘记过去的辉煌,重新过上普通的生活,继续为当地的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历史资料的逐渐丰富,李玉安等人的事迹重新回到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他们的精神如同那些英勇牺牲的烈士一样,将被世人永远铭记和传颂。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