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钊(1911年3月20日-1985年4月17日),戏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杨尚昆的夫人。原名李承萱,曾用名戈丽。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今直辖)大梁子。
1925年,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爱国革命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1929年与杨尚昆结婚,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和钱壮飞等人共同组成文艺小组,承担起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娱活动组织以及节目编导重任。1933年4月,李伯钊被委派负责主持“蓝衫剧团”,之后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由李伯钊出任校长一职。 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干事。1935年9月,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办文艺训练班,随军南下川康边。1936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工农剧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48年在石家庄任中央华北巨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同年出版了《歌剧集》。1950年创作歌剧《长征》,1951年调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1981年以她为主创作的话剧《北上》,表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艰辛历程,1982年获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优秀剧本创作奖。
911年3月20日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先后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同年到上海,在共青团浦东地委任宣传委员。
1926年冬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毕业后,留校做翻译工作。
1930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如图《杨尚昆和李伯钊》所示是杨尚昆和李伯钊的照片
1931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初夏,到闽西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政治教员。同年秋,到江西瑞金,任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同年冬,调任《红色中华》编辑。宁都26路军暴动后,根据毛泽东指示,与胡底、钱壮飞合写《为谁牺牲》,并改编《黑奴吁天录》为《农奴》。同年根据毛泽东查田运动材料编写话剧《战斗的夏天》。其间,组织演剧队,担任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编写了话剧《扩大红军》和关于十月革命的歌舞活报剧等。1933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工作团团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干事。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到红四方面军参与建立随军剧社,后参与建立红二方面军随军剧社,创作《打骑兵》等。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临汾办事处科长兼学兵队女生队队长、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审委员会主任、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校长、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委委员兼宣传部科长、中央宣传部科长。
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曾创作话剧《母亲》、《老三》、《金花》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委书记、文联副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5年4月17日于北京病逝。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