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个叫莫林的新四军女战士不幸被俘。
日军对她用尽酷刑,却从她口中抠不出一点新四军的情报,于是就打算活埋了她。
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名日军因为贪财却反而帮了莫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莫林原名姚世瑞,1920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她生性机敏好动,五六岁便能坐在庭前摇着小脚念出整段唐诗,偶尔还拿毛笔歪歪扭扭地模仿父亲写字。
等到上了学,她的作文常常被老师钦点为范文,贴在教室后的黑板报上。
十二岁那年,一篇题为《黄河》的小诗竟登上了地方报刊,让姚父大感惊喜。
姚世瑞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未来的轨迹,她梦想着成为作家,用笔去书写人生百态,描绘光明的未来。
姚父支持女儿求学,安排她远赴他所信任的教会学校深造。
可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破东北,烽火连天的消息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姚世瑞还在学校念书,国土沦陷、同胞惨死的新闻刺痛着她的心。
她开始在校园组织读书会,宣讲抗日文章,参加募捐活动。
真正改变姚世瑞命运的,是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当时正值北平学潮爆发,姚世瑞所在学校的部分老师曾去北方交流,回来时带回许多关于抗日游行的照片和讲述。
那些身穿棉衣、高举旗帜的青年面孔,那些在风雪中大声疾呼的身影,深深印在她脑海。
她意识到,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代,仅靠文字去唤醒民众,远远不够。
15岁那年,她首次向学校中一位有红军关系的老师坦言:“我想去参军。”
老师却摆摆手苦笑说:“你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但姚世瑞哪是轻易言弃的人。她接着回到家中,几次三番提及参军之事。
父亲听后脸色铁青,怒拍桌子:
“你一个女孩子,学业未成,扯什么战场杀敌?你若有个闪失,我如何面对姚家列祖列宗!”
为了阻止她,姚父甚至亲自将她接回家中,派仆人日夜看守,断绝她一切与外界的联系。
可姚世瑞从小鬼主意多,几次趁看守松懈,便偷偷溜出宅子,参与青年会组织的抗日讲演。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她甚至直接跑出去,参加了八路军。
但很快,她又被父亲带回了家,这次她很难再跑出去了,可她不肯放弃,一有机会就和父亲
讲自己的抱负。
她的执着终于打动了父亲,1940年,她带着弟弟姚世虎一同离家奔赴前线。
她参加了新四军,改名莫林,弟弟姚世虎则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初入新四军,莫林穿着朴素的灰布军装,手上还保留着握笔的茧,而非举枪的老茧。
她的任务是文书、宣传与情报传递,虽不在硝烟弥漫的一线,却时时接近生死边缘。
可她并不甘于此,每当听说一场战斗打响,她就忍不住站在哨所前踮脚张望。
她知道,想要登上真正的战场,单靠一腔热血远远不够。
于是,在别的同志休息的时候,她悄悄跑去靶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起初子弹打出去经常落点偏离靶心三尺开外。
她不气馁,自己在草地上插一根竹竿作靶子,风吹摆动,她却越练越稳。
那天,部队组织一次实弹比武,目标是百米外的三个悬挂铁罐。
莫林申请参赛,她走上射击位时,右手持枪,左手也不甘示弱,两把驳壳枪上下翻飞。
短短几秒内,三声脆响传来,三个铁罐几乎同时翻飞落地。
全场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从此以后,“莫林”这个名字开始在部队里传开,她也终于参加了武工队,在敌后活动。
为了在敌后活动中不被识破身份,莫林常将自己化妆成步履蹒跚的老妪。
可就是这“老太婆”,在敌人背后翻仓破营、炸桥断路、送情报如影随形,弄得日军寝食难安。
一次夜袭中,莫林接到情报,敌军正调集一批物资准备修复被炸毁的铁路枢纽。
这批物资若成功运抵,将对根据地构成极大威胁。
她率队潜伏于敌军运输线沿线小镇,选定一处必经之路设伏。
可敌军数量远超预期,且装备精良,一旦开火,很可能暴露整个武工队。
莫林沉着指挥,让大部队隐藏山林,只带两名机敏战士随行。
夜深人静时,她换上老妇人装扮,牵着一头牛蹒跚前行。
路过敌军临时驻扎点时,敌兵探头喝问:“干什么的?”
她咧嘴一笑,露出黄牙,回答道:“大爷,我家老牛走丢了,我来找找。”
说话间还不忘把怀中包袱紧了紧,那包袱里,藏着她的双枪与两枚定时炸弹。
就在敌兵不耐烦挥手让她离开时,她突然低头作势摔倒,顺势按下引信,然后踉跄逃走。
三分钟后,敌军补给车一过,炸弹在桥墩下炸响,巨响中火光冲天,木桥塌陷,敌车连人带货翻入河中。
敌军大乱,而此时埋伏已久的武工队杀出,子弹横飞,喊杀震天。
战斗中,敌军副指挥官一度想逃至后方联络部队增援,莫林一眼看出其目的。
她翻身跃至高处塔楼,趁混乱中双枪齐出,两声枪响。
一发击中副官手中的通讯器,另一发击穿其膝盖,自此以后,“双枪老太婆”之名传遍敌我两军。
1941年,莫林“双枪老太婆”的名号已经十分响亮。
某天黄昏,她刚完成一次情报送达任务,原本已计划从西巷小路绕出城去,却在路口意外听到哭声。
她循声看去,看到一个小女孩被两个日军粗暴地拖拽着往一辆军车方向走去。
没有任何犹豫,她拔枪出击,动作迅捷如风,枪响瞬间,一名日军应声倒地。
她抱起孩子转身冲进小巷,试图借着熟悉地形摆脱追兵。
可她没有注意到的是,附近还有第三名敌兵早已埋伏在角落。
就在她转入一条断巷时,耳边传来一声冷喝,随后一根粗棍横扫而来,狠狠击中她的后背。
那一刻,她脚下一软,扑倒在地,怀里的孩子尖叫着逃散,而她则不幸被俘。
她被押送进了驻军营地的地牢,整整两天,没有人过问她,只每天送一碗泔水般的汤。
她强忍饥饿,用碎石擦拭手腕的绳结,试图寻找逃脱的机会。
直到第三日清晨,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牢门被拉开,几名日军押着她到了审讯室。
莫林被按跪在地,翻译官眯着眼看了她几眼,忽然低声与日军交谈几句,随即语气森然地问道:“你认识莫林吗?”
她意识到敌人可能掌握了一些蛛丝马迹,但尚未有确切证据。
她抬起头,保持冷静:“莫林是谁?我从未听过这个名字,我叫姚世瑞,是个平民妇女。”
翻译官狞笑着蹲下身:“少装了,画出莫林的样子,或许还能留你一命。”
莫林依旧面不改色:“你们到底是要杀我,还是找莫林?若我是她,那就别废话;若不是,那这事跟我何干?”
日军大佐显然失去耐心,一巴掌甩在她脸上,随即命人将她拉出。
她被拖到后山的荒地上,面前已挖好浅坑,几名敌兵抬着铁锹站在一旁,一副随时准备活埋她的模样。
她微微闭眼,心中默念母亲和弟弟的名字,脚下却悄悄绷紧,做好最后自尽的准备。
就在此时,一名年轻日军士兵快步跑来,在大佐耳边低语几句。
大佐眉头一挑,回身看了她一眼,忽然改口说了几句日语。
翻译官转头笑道:“大佐说,你这条命或许还有点价值,听说你家境不错,不如用钱来换命?”
原来,那个日军士兵认出她衣着不简单,又听翻译提到“姚世瑞”这个名字,联想起姚家在本地的名声,便动起贪念。
他建议不如先索要赎金,反正杀与不杀不过一句话的事。
就这样,莫林被重新押回地牢,不再鞭打,不再逼供,只是被控制着性命,等待“赎金”送到。
日军散布消息,姚家若愿出2000银元,即可赎回女儿。
她在牢中望着天井那一线光明,心中不敢松懈。
莫林被俘的消息,很快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掀起波澜。
姚家虽为本地富户,但战乱多年,药铺早已不复昔日兴盛。
为筹银元,姚父几乎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当,甚至典当了祖上传下的铜制药鼎。
与此同时,组织方面也在积极调配资源。
西丰区委书记顾斌派人暗中运送一百担粮草前往南线,用以换取赎金所需的银元。
民间亦有不少莫林曾救助过的百姓主动捐出财物,有的送来几块银元,有的仅能贡献一斗米。
终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凑齐了2000银元,并通过秘密渠道与敌方达成交换。
莫林被押至交接点、看见母亲那一刻,忍不住扑进母亲怀里泪如泉涌。
可莫林抗日的心却没有丝毫动摇,养伤期间,家人竭力劝她留在后方。
可她却在伤愈后即刻告别家人,重返战场。
她继续带领小队深入敌后,布雷、破桥、伏击与情报传递,一手枪法依旧百发百中。
解放战争期间,她被调任至苏中战场。
一次清晨突袭中,敌人正搬运军火至运河码头,莫林提枪疾步穿越沼泽,绕后设伏。
枪声乍响,敌军四散而逃,她亲自端枪清理战壕,击毙敌军十七人,炸毁弹药五箱。
新中国成立后,莫林主动放下枪械,转而投身政务。
她先后担任南通、宝山等地干部,曾任上海宝山县县委书记。
她坚持为民办实事,即使身居高位,依旧保留简朴作风,骑单车、穿布鞋,深夜还常在办公桌前校对文件。
1985年,她正式退休,搬回南通老家。
晚年,她常坐在书桌旁,一边看着孙辈玩耍,一边伏案写作,记录那些年的经历。
莫林用她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勇气,书写了一段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篇章。
她的坚守和勇敢,永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丰碑,是每一个时代都值得传颂的力量源泉。
愿她的故事激励更多人,怀揣信念,勇敢前行,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