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妇女抗战 > 内容正文

蒙古族抗日女战士、于占彪夫人康军同志的革命人生
来源:百度百科   2025-10-23 14:48:09

  康军,蒙古族,原名康桂英,曾用名潘静,1924年11月14日(农历)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把什村,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早期蒙古族革命家康根成和著名抗日英雄贾力更的妹妹,是刘志丹警卫员、陕北红军团长于占彪同志的夫人。

  康军的父亲康海明是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农民,只上过几天学,能记账,写简单的信,但勤劳率直,精明干练,懂得很多道理,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孩子们上学读书,期盼他们日后能报效民族,报效国家。康海明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平等对待儿女,不仅送儿子们上学读书,而且还把女儿们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在父亲康海明和母亲武云云的培养教育下,六个子女先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大儿子康根成是早期蒙古族革命家,二儿子贾力更是著名的抗日英雄,最小的女儿康军16岁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1933年,康军在把什村小学校上学,学习语文、算术等文化知识。1937年考入土默特高等小学校,这也是他哥哥康根成和贾力更就读的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绥远省沦陷,土默特左旗把什村也被日寇侵占。目睹日寇的侵略,在早年参加革命哥哥的影响和熏陶下,康军渴望参加抗日救国的革命队伍。深明大义的父亲,不仅支持康军的行动,而且还亲自为康军送行。

  1939年冬天,年仅16岁的康军由内蒙古党组织保送到延安参加革命。奔赴延安路,风雨满征途。从土默特左旗把什村到延安,一千多里路,全靠双脚一步一步地走,还要经过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岗哨。离开家的那一天,康海明把康军送出察素齐镇。在护送同志的帮助下,康军一行绕过日寇的碉堡,穿过铁路,朝着向南50余里乌兰夫同志家乡的一个名叫小里素村走去。天快黑时,他们住在一个叫七七(赵戈锐)的贫农家中。第二天天亮后,他们起身往黄河边走。商量如何过黄河时,有些人觉得太危险,便没有随队继续前行。但是康军和同伴下定决心奔赴延安。冬天的黄河,冰结得又厚又硬,踩着冰往前走,每走一步,脚底下打滑,不知跌了多少跤。

  过了黄河以后,国民党士兵从碉堡里出来盘问。护送同志带有证件,回答说他们要去西安,国民党士兵就放他们通行。到了陕北省神木,地下党组织的同志见康军和同伴七七年小体弱,就借给他们三匹马,真是雪中送炭!从土默特左旗到延安,一路上康军和同岁的小老乡七七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脚底磨出了血泡,苦不堪言,但康军心中向往革命圣地延安,一定要参加八路军,什么苦和累都不在话下。那时候,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是抗日的根据地,是中国的希望。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康军终于到达延安。

  1940年4月,党组织安排康军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学习,与她一起的还有乌兰夫的女儿云曙碧等。康军当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又是从国民党统治区到延安的,因此被编入特别二班,并改名为潘静。除学习革命理论外,特别二班学员还学习语文、算术、自然等文化知识。

  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始建于1939年7月,是毛主席为党培养女干部而倡议创办的一所女子大学。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经常到女大作报告。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从创办到1941年8月结束,短短两年多时间培养了1000多名女干部,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曾说:“在延安教育机关中完全创新、而我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却是女子大学,一个真正女英雄的大学。”

  1941年秋天,为适应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康军提前从女子大学毕业,奉调到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收发报和特种无线收发报务知识。苏联专家负责讲课,内容包括苏联新式收发报机的使用原理、方法、维护以及电报加密,等等。

  1942年春,康军从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通信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枣园中央机关苏联专家无线电台工作,专门负责中共中央与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在苏联专家的领导下,康军和其他五位报务员在电台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以保障中共中央与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有关抗日战争和国际共运的交流,并保证党中央与敌占区地下党组织的联系。

  在中央军委三局工作期间,经同乡乌兰夫的女儿云曙碧帮忙联系,康军结识了当时在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的于占彪同志。(于占彪是陕西省旬邑县原底乡孙家村人。1928年参加著名的震惊全国的旬邑起义,1930年参加陕北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亲历了陕北的“肃反”,参加过红军的“东征”、“西征”、“援西军”等战役。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内蒙古战斗过五年多,参与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曾任中共绥蒙委员会委员、军事部长等职。)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经双方组织批准,1942年6月在延安成吉思汗纪念堂举行了婚礼。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乌兰夫主持婚礼,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代表组织致贺词。

  在延安中央机关苏联专家无线电台工作虽然非常紧张,但也是康军一生中最难忘的年月。苏联专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康军不仅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业务知识,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常用俄语。

  1943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和走向胜利的阶段,中央军委三局收发电报的数量大增。为适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年春天党组织调康军到中央军委三局无线电台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军委三局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据地的各级通信部门和通信分队;建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部队的无线电通信网;组建了无线电集中台、无线电总台、通信学校、通信材料厂等单位,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挥。毛主席曾形象地说中央军委三局“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周恩来则称“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

  中央军委电台实行报务主任值班负责制,每人都由一位报务主任带班上台。报务员虽然只看到电码,不知内容,但可以看到报头上的等级,例如平报“A”,急报“AA”,万万火急“AAA”。有时情况紧急,报务主任,甚至队长、台长都来上机。有时甚至八路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或总参谋长叶剑英都来电台直接下达命令或传达中央首长的指示。这一切让康军深深地感到工作的重要和肩负的责任。每次上机她都集中精力,把发来的报准确地收过来,把发出的报清楚、准确地发出去。

  1943年秋天,康军奉调到中共西北局党校学习。1944年2月,中央决定把西北局党校并入中央党校,康军便到中央党校六部学习。除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外,康军还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康军从中央党校毕业,被分配到关中分区新正县阳坡头小学工作,任语文教员。阳坡头小学校十分简陋,既没有校舍,也没有课桌椅,更没有教材。两个破旧窑洞算是校舍,两块砖头就是椅子,并拢的膝盖当课桌。康军任教的班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时只有10个学生,后来发展到20来个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已经学过《百家姓》和《三字经》,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没有教材,康军就给他们念《新华日报》,讲地主老财怎样剥削穷人等革命的道理。

  1947年2月,陕甘宁边区上空乌云密布,大战在即。关中分区部队奉命将分区党政机关及阳坡头小学校工作人员撤离马栏。康军等一行经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敌人的追击,最终安全到达山西省临石县柳林堡上村。1947年11月到在晋绥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工作。1949年1月,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调于占彪和康军回到延安。自1949年至1952年,康军先后在大荔军分区司令部、渭南军分区政治部工作。

  1952年末,康军积极响应建设国家的号召,与丈夫于占彪一起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1953年任西北煤矿管理局机要秘书,1954至1958年在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先后任副科长、科长、副处长,1959至1964年在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担任副处长,1965至1970年在地质部工作,1970至1978年在国家计委地质总局工作,1978至1982年在地质部老干部办公室工作,1982年12月,经组织批准离休,1989年7月批准享受局级政治、生活待遇。

  1987年7月,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军区邀请,康军于占彪夫妇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1988年5月,康军于占彪夫妇应邀回陕西省,参加了旬邑起义60周年纪念大会和纪念碑落成典礼。1997年7月,康军应邀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1999年10月,康军应邀参加了国庆50周年庆祝活动。

  2017年6月18日8时30分,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土资源部机关局级离休干部康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去世,享年93岁。

  康军同志曾荣获三级独立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解放西北纪念章、献身地质事业奖、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康军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康军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中国地矿事业无私地奉献了毕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