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原名Eric Liddell。是一位出生在天津的苏格兰短跑名将,夺得过奥运会冠军;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在天津的一所中学里当了近20年的教师;他救治过抗日战士,还曾跳入冰河中救起了一名落水的英国儿童。在抗日战争行将胜利时,他却因病死在了日本集中营。他的传奇人生被拍成了电影《火的战车》,本片讲述了他的前半生,并一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摘取了400米跑的金牌。
1925年,回到天津新学书院任教近20年。
1934年,李爱锐在天津联合教堂(位于今和平区浙江路)与加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结婚。数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帕特丽夏、二女儿希德相继出世。由于当时远东战云密布,李爱锐便将家人迁往加拿大避难。在加拿大,妻子生下了第三个女儿幕莲,但直到1945年李爱锐在日本人的集中营里因患脑瘤去世,也没有能够见到这最后出生的女儿。
半个多世纪以后,李爱锐奥运夺魁的故事在英国被改编成电影,名为《火的战车》,制片人和导演为国际著名的戴维·朴特南。这部电影在1987年的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
1934年3月27日,在英租界合众教堂,李爱锐与加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麦肯齐结为伉俪。
1929年,他父亲从宣教工作岗位退休后举家迁回英格兰,只有李爱锐一人继续留在天津。1932年6月,李爱锐在苏格兰公理教会取得了牧师的身份,1934年3月27日,在英租界戈登道合众教堂,与加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麦肯齐(也译为佛罗伦斯·米肯西)结婚。天津及北京的许多报纸都在头一页以极醒目的篇幅刊载了这位社会名流的新闻。婚后,他们一直住在娘家,大女儿帕特丽夏、二女儿希兹相继在1935年和1937年出生。尽管此间李爱锐曾到河北省中南部宣教,但是他们珍视家庭生活,在津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但这一切却被万恶的日本侵华战争打碎了。
此后抗战号角吹响,李爱锐仍以教徒身份在河北省参加敌后抗日、救治伤兵和接济难民的活动。1939年去加拿大探亲,旋即回苏格兰报名参加战斗机飞行队,抗击纳粹。尽管未能如愿,但他也不愿安逸地“定在办公桌后头”。“我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去做。”他们全家毅然返津,挑战危险。
由于在津英国人随时有可能被日军拘留,1941年5月,他便安排家人赴加拿大多伦多避难。不久,他便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去世他也没能见到在加拿大出生的女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爱锐等7名宣教士迁居英租界内几位英国卫理公会教友家中。1943年3月,日本军国主义决定把在天津的20余名敌对国的侨民,分批囚禁到山东省潍县第二中学的一个集中营里,作为人质。李爱锐也被列在首批遣送人员的名单内。30日晚上7点半,随着日本人的一声令下,1500名人质全体集合,日军守卫逐一检查他们的行李。两小时后,他们提着行李步履蹒跚地走到火车站,晚间11点40分,汽笛一声长鸣,火车缓缓启动,他们的一些中国朋友,队列在道路两旁目送他们远行。车上人却茫然不知所往,更无法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一种命运。
在3年的囚禁生活中,李爱锐从未被禽兽般的折磨和蹂躏所征服。他坚持原则、伸张正义,幽默乐观。他是营区里康乐小组的主席,为所有的青年人安排各种活动,他热爱生命的热情和活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他帮助难友,挺起胸膛,同饥寒及恐惧、失望等悲观情绪作斗争。他如一盏明灯给集中营带来了希望。
李爱锐在日本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曾经写过一首诗,表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他锐意进取的不屈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1945年2月21日傍晚9点20分,李爱锐终因患脑瘤而不幸去世,一位运动家、教育家就这样默默地含冤而死。直到战后,英国人才获悉这一消息,《泰晤士报》等纷纷报道,“苏格兰失去一位杰出的子弟,他的一生中,每一时刻,都使大家以他为荣。”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