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会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出了“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决定。9月25日,毛泽东作出关于“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重要指示。
《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
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以五台山为中心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从运动战向游击战实现转变的重要标志。八路军一进入晋察冀地区,就成立了边区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放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战争。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民兵等群众团体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随后,根据北方局指示,正式成立中共晋察冀省委。军区和省委的相继成立,更加有利于实行从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分散兵力后的各个独立团游击于雁北、冀南一带,并开始向平西和平绥路、平汉路的北段挺进,很快在晋察冀边区打开了局面。1938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1939年编著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序言中,毛泽东指出: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
根据地里走出“子弟兵”
现在我们常把人民解放军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子弟兵,“子弟兵”称谓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1939年,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嘉奖了英勇善战的人民武装力量——平山团。在表彰会上,他称赞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平山子弟兵。这是子弟兵的称呼首次用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1939年年底,晋察冀军区冬季反“扫荡”战役取得胜利,社会各界发来贺电,盛赞聂荣臻指挥有方。聂荣臻在《抗敌报》上复信指出:晋察冀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固长城,是全边区父老和子弟兵的血肉创造出来的。此后,军区创办的《抗敌三日刊》更名为《子弟兵报》。
北京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42年12月10日版的《晋察冀日报》。该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是《子弟兵》副刊。这两个版面既融合了原副刊《老百姓》通俗娱乐的风格,又体现了《子弟兵报》思想性和新闻性的特点。里面刊载了著名军旅作家席水林的一篇《遇到了神仙》的小品文,以诙谐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敌占区一名老农在回家路上偶遇八路军的故事。文章将八路军比喻为下凡救世的活神仙,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老农由怀疑到信任的微妙的心理变化。第三版连载了《预备兵政治教材》第七课的内容和相关报道,保留了《子弟兵报》政治教育功能。第四版则转载了来自《泰晤士报》、路透社的国际新闻短讯,内容主要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战事报道。
《晋察冀日报》中的子弟兵版
京华大地上的抗日根据地
1. 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3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支队进驻平西,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平地区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120师宋时轮支队到达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合,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委,担负继续开辟平西、平北和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2月7日,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在门头沟斋堂镇的马栏村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的武装斗争。9月,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在1940年年初,萧克制定的“挺进军三位一体任务”的表述中,从所处地理位置分析了平西根据地的重要性。他强调“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和华北抗战中心的堡垒”。从战略意义上,萧克也给出了具体建议:以平西为中心,向平北、冀东敌人统治的中心进行战略部署,有效打击敌人,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
在三位一体战略的推动下,平西军民积极向敌占区延伸,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平西军民积极配合各区部队多次粉碎日军的“大扫荡”,扩大了平西根据地。1945年春季,抗战胜利前夕,平西军民发起春季战略反攻,在斋堂王家河滩歼灭战中大获全胜。8月,英雄的平西军民和全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2. 平北抗日根据地
平北根据地是在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丰滦密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开辟者,就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十团是一支特殊的抗日武装力量,被称为“知识分子团”。他们中80%的领导是来自卢沟桥事变前后平津大中院校的学生革命积极分子。这个团中排以上干部几乎都是大中学生,许多班长也是大学生,萧克曾称该团是“一支已经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队伍”。
十团团长是有“小白龙”之称的白乙化。白乙化是北平中国大学的学生,读书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白乙化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9年,因立场坚定,作战英勇,被任命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团团长。1940年,为完成“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任务,白乙化带领部队经历大大小小100多次战役,还创下了用机关枪击落敌人飞机的壮举,“小白龙”威名远扬。1941年,华北日军以优势兵力大举围攻平北根据地。面对强敌,白乙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密云马营西山的一场战斗中,白乙化不幸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白乙化牺牲后,平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继承烈士遗志,不断发展壮大,在牵制日军平西腹地扫荡的同时,逐渐成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和战略依托点,对支援冀东军民抗日斗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华北战场上的抗日武装
1. 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
电影《敌后武工队》的中武工队队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大家耳熟能详。武工队产生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在1942年日军的春季大扫荡中,冀中九分区党委正确执行党中央的方针,组织了一支短小精悍的武装工作队,深入到敌后开展工作,打击敌人。
“武工队”虽然是“武”字当头,但攻心为上的政治宣传却是武工队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与很多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有所不同。在《冀中九分区如何开展工作》这件档案中,我们也能捕捉到这方面的信息,例如:“分组喊话,扩大声势。清苑之北大冉,自1940年我们即进不去,为开辟这一村子,在夜间突入该村。部队分为警戒组、喊话组。喊话则又分为围楼、街头、高墙等组,同时进行。”
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是抗日战争最残酷、最艰苦的时期。那时,武工队坚持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活动,昼伏夜出,有时一夜要转移好几次。档案里“隐蔽的工作方法”中也印证了在敌占区工作如履薄冰的现实:“我们活动不发火光,不高声说话,消灭痕迹,夜晚过十字路口,进村前后设后卫班,倒穿鞋,或后退走路,以迷惑敌人。”
为了瓦解伪军,铲除汉奸,每个武工队都有一份花名册,这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黑名单。花名册上详细记录了敌军的姓名、年龄、住址等信息。《冀中九分区如何开展工作》中也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详细分析:1.伪干部的质量,群众对他的意见;2.伪属多少,其社会地位如何;3.抗属在群众中的影响及生活情形;4.知名士绅;5.敌伪在该地区的公开武装与秘密组织;6.群众对我之态度。
抗战后期,随着战争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敌后武工队的编制也发生了改变。1943年秋以后,冀中军区很多分区的武工队开始扩编,工作内容也由原来的宣传策反、惩治汉奸转化为端岗楼、拔据点和打游击,而此时,武工队的性质已与游击队无异。随着1944年冀中九分区等武工队的解散和人员调离,敌后武工队也在完成使命后悄然退出了抗战历史舞台。
此外,较为著名的游击队伍还有雁翎队。雁翎队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一支水上游击队。白洋淀水域辽阔,上通保定,下达天津,是水上交通重要枢纽。雁翎队利用芦苇遍布,便于隐蔽的有利地形,辗转周旋于茫茫白洋淀,出奇制胜打击和消灭敌人。
类似敌后武工队和雁翎队的人民武装还有很多,他们因地制宜,通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方式,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给予了敌人有力的打击。
2. 开辟敌后战场
我军除了创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抗日外,还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打击华北日军。1939年11月3日,杨成武指挥了雁宿崖—黄土岭战役,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在这次战役中,我军歼灭日军1500余人,并击毙了有“名将之花”称号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1939年5月,我军血战大龙华,歼灭日军400余人。
3. 自力更生发展根据地
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边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
1938年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并开设印刷部。随着边区银行的建立和边币的发行,使得边区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经济主动权,稳定了边区人民的经济生活。
1941年前后,战争形势越来越复杂,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在根据地军民中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自救运动卓有成效,不仅缓解了危机,而且通过政治动员对根据地军民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建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提出的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作战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充分彰显了华北军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