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犊崮山区今貌 宋国庆/摄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抱犊崮山区的山坡梯田上,曾经分布着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地洞”,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当地群众为掩护八路军伤员挖的临时隐蔽所。至今,村里年过古稀的老人依然还记得临时隐蔽所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
1939年,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沂蒙后,按照八路军指挥部提出的“以抱犊崮为中心,向北、向西北联结大块山区,与向南及东南发展大块平原”的战略方针,首先开创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115师野战医院一所随主力部队来到鲁南抱犊崮山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八路军115师在鲁南打开了局面,部队得到了发展,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
1940年,日伪军疯狂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残酷地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军也不断袭击我抗日军民,妄图把八路军115师困死或挤出鲁南,再加上灾荒严重,粮食缺乏,鲁南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渡过难关,115师主力部队到外线作战。野战医院一所的人员一部分随主力部队活动,一部分继续留在抱犊崮山区坚持工作,转入地下,隐蔽护理受伤的战士。转入地下隐蔽的这一部分人员,在编制上仍属于一所,但通称他们为二所或“地下隐蔽所”。地下隐蔽所50多人,编为3个班,分驻在宋庄等3个村的老百姓家里,护理着200多名八路军伤员。为了保证隐蔽安全,看护班战士(护理人员)和伤员一律脱下军装,换上当地老百姓的粗布棉衣,成为穿便衣的八路军战士。在敌占区进行地下隐蔽,境况非常艰险,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坚信“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只要扎根于老百姓,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平日里,看护班的战士们帮助村里的困难户挑水、担土、运肥、下地干活,给老百姓看病;轻伤员也不闲着,帮助房东做家务零活,扫院子、烧火、看小孩、推磨……村民有困难,就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宋庄村头有一段路紧挨着山坡,村民走到这里的时候经常摔跤,看护班战士连着干了3天,把这段路修得又平又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里的老百姓和八路军团结得越来越紧密。乡亲们都像对待亲人那样关心着八路军伤员,村里的一位老大娘,看到伤员身体虚弱,悄悄把自己家仅有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给伤员增加营养。
日伪军得知宋庄一带有八路军的后方医院,便加紧了对这一带的扫荡。有一天深夜,鬼子偷袭宋庄,房东大爷为了掩护伤员隐蔽,被鬼子枪弹打中,不幸牺牲。为了更好地隐藏八路军伤员,乡亲们和看护班战士开始悄悄在村外挖地洞。这些地洞多数挖在山坡梯田上,利用地堰作掩护,上边种庄稼,底下藏伤员。为了保密,挖洞都是在夜间进行,每当夜幕降临,乡亲们一起出动,人人猫着腰,钻进狭窄的洞口,一镢镢、一锨锨地挖着。经过连续夜间劳作,终于挖成了几十个地洞。大些的地洞能躺三四名伤员,小些的洞只能躺一名伤员,洞内铺上了软和的山草,洞口用石头垒起来,不摸底细的人,就是走到跟前也不会发觉。
地洞挖好后,乡亲们和看护班战士一起,把重伤员抬进地洞,隐藏好。白天,他们挎上装着干粮和药品的篮子,手拿镰刀,装作打柴的样子,一个地洞一个地洞去送饭、换药。乡亲们在外面放哨,看护班战士退出来时再把洞口垒好。
鬼子几次到村里“扫荡”都扑了空,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搜山上。有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鬼子、汉奸突然包围了后山,发现了几个用过的消毒棉球,断定周围有隐藏伤员的地洞,就用洋镐乱刨,挖开了一个洞口,抓到了一位八路军的指导员。这位八路军指导员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被日伪军残忍杀害。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看护班的战士们更加小心谨慎。就这样,隐蔽所在这里一直坚持了9个多月,使200多名伤员得到了治疗护理,绝大多数治愈归队。
“地洞”临时隐蔽所的斗争情景就是当年军民团结抗战的一个缩影,也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抱犊崮山区的山坡梯田上,而今已是果树成林,风力发电机随风转动。这一切向人们讲述着鲁南根据地英勇抗战的故事,也见证着新时代沂蒙“大、美、新、强、富、精”的美丽蝶变,告诉人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