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来源:《团结报》 作者:徐世强 尤乾朋   2025-08-23 17:06:38

  【精彩提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抵御日本侵略者历史进程中,冀中抗日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冀中军民采取了灵活多变对敌斗争策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

  冀中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处在北平、天津、保定与石家庄四城之间,下辖40余县,人口近千万。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带建立根据地的设想。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指出:“红军作战的区域仍主要位于晋、察、冀三省交界处”。为实现此目标,师政委聂荣臻带领八路军115师一部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开创了第一个中共领导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底,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在河北蠡县、博野等10余县建立了抗日政权。1938年春,冀中抗日根据地已扩大到30多个县。为加速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派黄敬到冀中主持工作。1938年至1942年,黄敬担任中共冀中区委书记。

  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内容。冀中区党委强调政权机构人员的组成要严格遵守“三三制”原则,即在各级政权组织中共产党员仅占三分之一,吸收广大非党人士参加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4月至5月间,冀中行政主任公署正式成立(简称冀中行署),这是冀中根据地统一的政权机构。由吕正操司令员兼任冀中行署主任。冀中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级制领导体制:冀中行署为冀中最高政权机构;县级政府负责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村公所为政权的基层组织,专署及区公所则为辅助政权组织。

  村级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与根基,黄敬着重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建设。抗战初期一些不法分子出于不同目的混入了村政权,导致部分村政权出现领导混乱的现象。1939年3月,冀中区党委依据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发出的《边区县政会议组织条例》和《关于健全村政权的指示》,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各级县政权和村政权的改造工作。到1939年9月,除敌据点及敌占城市附近村庄外,冀中抗日根据地已完成了全部4900多个村政权的改造,保证了这些基层政权掌握在党员干部手中。

  随着冀中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不断加强,1940年6月,冀中区党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党对政权领导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执行同级政权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及各种法令制度,严格区分政权内的党组织与政权机关党支部分工职责,党对政权的决定和指示,必须通过政权组织中的党团员去完成,党对政权的领导主要着重于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根据地政权机构主要负责执行日常的工作。这一决定,克服了党政不分的现象,保证了根据地政权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济工作

  发展生产,尤其是发展农业生产,是解决根据地军需民食、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保障。

  自1938年起,冀中抗日根据地各级政府成立了春耕、麦收、护秋委员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还组织了垦荒团、互助团、突击队等群众互助组织。1940年初,中共冀中区党委发出了“提高人民生产劳动热忱,提高生产率,增加生产量”的号召。号召发出仅一年,冀中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就获得了喜人的收成。据统计,1938年底至1942年初,冀中抗日根据地20个县扩大耕地面积达44.9万余亩,通过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冀中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物质方面的困难,根据地军民的日常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减租减息是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的经济土地政策。1938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为贯彻实施减租减息政策,黄敬等人到定县、安国县进行调查研究并与基层干部座谈,检查落实上级政府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情况。以霸县为例,1942年2月,“全县减租1200户,减租土地8122亩,减息900余户”。减租减息政策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也保障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该政策的执行不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力支援了根据地的持久抗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全体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人人个个不但会打仗,会作群众工作,又会生产,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就会‘无敌于天下’。”

  宣传文艺工作

  冀中区党委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宣传文艺工作。广大文艺宣传工作者充分发挥报刊、文学文艺作品、剧团演出等文化活动的战斗功能,鼓舞激发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使冀中根据地的文艺宣传工作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冀中根据地成立后,在安平县创办了《抗敌报》。1938年9月,冀中军区党委在驻地任丘青塔镇创办机关报《前线上》,后改称《前线报》。为了指导全区工作,冀中区党委创办了《冀中导报》,发行到各县机关、村镇和学校,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报道冀中区和其他根据地抗战情况。

  宣传部门还及时报道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和典型事件,以活生生的人和事,教育和鼓舞抗战军民。如冀中冉庄地道战、在白洋淀上与日军周旋的雁翎队、无极县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武强县誓死不屈的英雄少年温三郁,被称为“冀中子弟兵母亲”的拥军模范李杏阁等,都先后在《冀中导报》被介绍过,引起广泛的反响。据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委、县委都有自己的小报,冀中先后共有报刊189种。”

  为响应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大众化的指示,冀中区党委于1941年开展了“冀中一日”的群众写作运动,并把5月27日作为创作日。作者除知识分子、干部、战士、农民,还有请人代笔的文盲,稿件数量之大,作者范围之广,是一次群众性伟大的文艺创作运动。活动到10月末,共收到稿件5万余件,由王林、孙犁编印,精选出233篇作品,汇编为《冀中一日》一书。

  为丰富文化生活与加强抗战宣传,还成立了冀中区党委直属的新世纪剧社。1940年春,新世纪剧社从华北联大学习回来后,黄敬听了社长梁斌汇报后,对剧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剧社今后除了演戏唱歌之外,还要像只老母鸡那样的工作,下蛋孵小鸡,下很多的蛋,孵很多的小鸡,把冀中的文艺工作活跃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火线剧社在排演曹禺《日出》时,一时苦于找不到剧本,演出计划只能搁浅,后来通过北平的地下关系找来了《日出》剧本。

  根据地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战士,出版了大量文学优秀作品。王林是冀中抗战文艺战线的骨干,他写过反映冀中抗战的长篇小说《腹地》、为抗战歌曲《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作词等。梁斌创作了《爸爸做错了》《抗日人家》等剧本。孙犁出版了《荷花淀》《丈夫》等短篇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取材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学作品,如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晓明、韩安庆的《平原枪声》和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并逐渐形成了“保定作家群”和“荷花淀派文学”等文学创作群。

  对敌斗争

  冀中地形以平原为主,处于敌伪统治腹心地带,斗争环境极为恶劣,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把握好对敌斗争策略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关键。冀中区党委领导根据地广大军民,将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相结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冀中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平原游击战的斗争策略,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改造地形,通途变“天堑”。冀中地区以平原为主,且大部分城墙十分坚固,这样的地形、建筑对我不利。为了彻底扭转敌我双方的作战态势,冀中区党委动员广大军民掀起了破路、挖沟、拆城墙运动。根据地军民把大道挖成深约1.5米至1.7米、宽仅能行大车(大车是指仅凭畜力拉动的双轮车)的道沟,沟内挖有防空洞和射击掩体,既阻止敌人快速行动,又便于我军民隐蔽、作战和转移。仅1938年一年内就挖掘道沟7万多里。

  改造地形的另一大工程是破路斗争,先后破坏了包括津保公路在内的各县城区道路,将冀中平原绝大部分车道变成崎岖不平的沟壑。到1940年春,实现了将平原变为“山地”的壮举,在冀中平原上构筑了新的“长城”,形成与敌作战的有利地形。

  此外,为了避免敌人利用坚固的城墙固守,冀中军民在两个月内将根据地内24座县城墙尽数拆除破坏,后来冀中根据地部队反复袭城或攻城,往往是利用先前破坏的城墙段落,作为突破口而进入的。

  地下“长城”,神秘莫测的地道战。聂荣臻曾赞誉冀中地道战:“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从1941年冬起,日伪军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封锁达到顶峰。像根据地内的高平村,东西北三个方向1至5公里内就有三处日军炮楼,南面3公里处有公路。日伪军采用“五里一碉、十里一堡”的堡垒战术。实际上,冀中部分地区敌人封锁的密度远超这一标准。但冀中根据地军民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的对敌斗争由地上转入了地下。

  起初在冀中平原如何开展地道战,冀中区党委有不同的认识,程子华政委亲自到蠡县一带调查研究,黄敬主持召开区党委会议,肯定了地道的作用并统一了思想,以区党委名义发出指示,利用地道与敌作战在冀中大平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实践证明,地道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有效形式。

  其中,清苑冉庄地道战是冀中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的典型范例,冉庄人民把土洞和地窖,逐户改造并发展成家家相通、环绕全村的地道网,巧妙地设置许多秘密瞭望孔和暗火力点,地道作战既利于隐蔽和转移,又便于防守和出击。冉庄兵民依托地道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共作战157次,杀伤日伪军267人。

  日伪军为了强化治安,在华北游击区采取“铁壁合围”“蓖梳”等策略,冀中根据地的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难时期。此时华北地区出现三种政权形式:一是亲日政权,属于汉奸组织的降日伪政权;二是中间派政权,这种政权虽不忠心于敌,但也不支持抗日;三是中共的党员干部为群众所推荐,担任联络员和“伪村长”,成为抗日两面政权,表面应付敌人,实则忠于抗日。

  1940年秋,黄敬在深入基层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对敌斗争的模范村,即深北县的西蒲疃村。这个村党支部头脑清楚,自敌人在该村建立据点开始,他们没有正面强硬对敌,村党支部为使人民群众免遭重大损失,采用灵活的两面策略来应付敌人。村政权夜里是名副其实的抗日政权,白天又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伪政权”。既迷惑了敌人,又保全了自身。据黄敬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940年冬,黄敬到安平县召集汇报会,会上专门让西蒲疃村支书介绍他们村对敌斗争经验,会后黄敬向上级机关作了汇报。1941年6月,冀中区党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黄敬在报告中重点讲述了关于敌占区及落后区对敌工作的问题,他特意强调在这些地区可以实行革命的两面策略以应付敌人。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1938年至1942年对冀中抗日根据地来讲是极为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根据地广大军民,把党对根据地政权领导始终放到首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巩固与发展了冀中抗日根据地;通过发展经济、文化宣传工作不仅使持久抗战有了物质保障,而且激发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狂飙;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冀中根据地军民采取灵活多变的对敌斗争策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正如聂荣臻所说:“冀中这块抗日阵地,是我们党领导首创的平原根据地,意义非常深远。成功了,对于全国其他平原地区的抗战,将提供出借鉴的经验。”

《团结报》2025年8月14日 第8版 作者:徐世强 尤乾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