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县要路沟乡大、小英沟是不起眼的自然屯,与河北青龙县木头登镇鹰沟庄临界。1943年春,中共临(榆)、抚(宁)、凌(源)、青(龙)、绥(中)联合县工委在此成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这里就是党小组的诞生地,也是小组成员李青家。”8月21日,在建昌县委党史办主任邵开峰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小英沟山脚下的一个4间瓦房前,看到了历经70多年仍然保留的碾子、石槽等老物件。邵开峰告诉记者,这里曾发展了东北地区第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东北农村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及辽西地区第一支农民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建昌既是伪满洲国的西南边防区,又是我党、我军的抗日革命游击区,属冀东地区临、抚、凌、青、绥联合县管辖范围。1942年,我党不断派遣地下工作者和武装工作队到建昌西南岭上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那时,联合县在青龙、建昌等地划分8个区,西岭以上以要路沟、老大杖子、魏家岭为中心游击区。因敌人封锁严密,游击区内未建立区级政权,武工队员隐蔽于群众之中,扎根串联,开展游击行动,并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培养可靠关系人,秘密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或粮台(储运粮食户),从中物色党的活动积极分子。”邵开峰向记者展示的史料显示,1942年8月31日,在要路沟乡大英沟村的芦苇塘里,贫困户刘进元在联合县工委的发展下宣誓入党,成为建昌县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刘进元之后,小英沟的李春芳于当年的9月19日在西洼子地秘密宣誓入党;11月17日,李春芳的儿子李青在西梁山上入党。”邵开峰说,从此我党的地下抗日活动在大、小英沟村站住脚,扎下根,并以此为基地辐射周边村屯。到1943年初,已有樊恩、樊振贵、张万余、徐福等人被接纳为中共党员。
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当地的党员队伍不断发展,按联合县工委“要在敌占区建党”的指示,各区积极筹建党的基层组织。“联合县工委书记罗文及四总区书记林堂决定在要路沟、干沟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在建昌、青龙交界的龟石岭、梯子岭、黄石砬和大、小英沟等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工作基础好的地区秘密建立党组织。”谈及至此,邵开峰激动地说:“1943年2月,东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终于在大、小英沟村建立,星星之火点燃了建昌人民的抗日斗志。”当时的党小组组长是李春芳,后为樊恩,党员有樊振贵、刘进元、徐福、李青等。这个党小组与青龙县黄石砬共同建立一个联合党支部,支部书记曹子明、组织委员韩富荣隶属于青龙木头登区党委领导。
“党小组的建立,使大、小英沟一带山区党的组织活动有了核心,成为武工队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邵开峰向记者介绍,到1944年8月,抗日游击区逐渐扩大,党员人数逐渐增多,按当时对敌斗争形势和已基本成熟的建党条件,有必要建立基层党组织。经冀东军分区十二团一营马骥部队连指导员张宝余和刘进元筹划,在要路沟大南台子村一个旧房里召开党员大会,决定从联合党支部分出,单独建立建昌县第一个党支部,王泰被任命党支部书记。
“要路沟曾是辽西热东地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又是当地传播抗日火种的发源地,曾一度拥有‘辽西小延安’的美称。”邵开峰告诉记者,要路沟周边有许多抗战遗址,如伤兵洞、藏仙洞、转运洞、蝙蝠洞、苇塘沟等。其中苇塘沟位于大英沟正南,纵长几公里,沟中间有一石砬子,是辽宁、河北两省的交界线。1945年春夏之际,马骥部队在此与日伪军打了一场伏击战,歼敌300多人,我军阵亡80余人。
邵开峰认为,建昌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艰苦过程,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圆满完成了上级党委赋予的历史使命,用战斗和牺牲迎来了最终的胜利,这一功绩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