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9月在兰田暴动中打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旗帜,闽东红军逐步发展壮大,创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敌人,为长征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到浙皖边,建立新的根据地。
8月中旬,红七军团在闽东红军独立十三团的配合下,解放罗源县城后进入福建宁德境内。正率领闽东红军独立二团在宁德活动的叶飞、詹如柏,闻讯带部队赶来,在宁德赤溪阳谷村与红七军团胜利会师。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会见。在红七军团指挥部里,军团长寻淮洲向叶飞等人介绍了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并郑重提出,闽东红军应在已有的两个独立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寻淮洲还说,红七军团离开中央根据地,长途跋涉,转战千里,兵员补充缺乏来源。于是就有了下面见于《叶飞传》的对话:
叶飞:“你们要不要补充新兵?”
“你们有办法吗?”寻淮洲颇感吃惊。
“群众翻身了,不要说1000,3000也不难,就是时间要长一点。7天怎么样?”叶飞说。
闽东临时特委发出紧急号召,7天时间,便有4000余名青年应征参军。就在闽东红军从中挑选了1000多人,准备送往红七军团驻地时,敌四十九师衔尾而至。随军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后叛变)惧敌怯战,等不及新兵到来,就命令部队撤离,匆忙向闽浙赣边界急进。
红七军团匆忙离去,如何安置1000多名被集中起来的翻身农民?闽东临时特委分析后决定,采纳寻淮洲的建议,把这些人补充进红军,建立一支主力部队,连同红七军团留下的100多名伤病员和枪支,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随即抽调兵力对中央苏区及各革命根据地展开全面“清剿”。由于闽东党组织一直没能和党中央取得联系,事先未能对局势有充分了解并做好准备。敌我兵力悬殊,红军节节失利。
1935年1月中旬,独立师在西竹岔血战突围,只剩下500多人,跳到苏区外围开展游击作战。随后,敌人像洪水一样,几乎淹没了整个根据地。
两三个月后,也就是1935年3、4月间,敌人以为革命力量已经被消灭,便逐渐把主力部队撤出苏区。闽东独立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秘密筹划返回苏区,进行反攻。
经过几个月的斗争,闽东又变成了红军游击队可以自由驰骋的区域。
另一边,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5年1月在皖南遭10倍于己的敌人包围,粟裕等人收拢少数突围出来的部队,在江西横峰槎源坞与闽浙赣独立师一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全师700余人进入浙西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8月,国民党军第十八军4个师全部到达浙西南,对挺进师进行“围剿”。粟裕以其沉着冷静的准确判断,经过三天三夜九死一生的拼搏,终于跳出了包围圈,全师仅剩下不到300人。两个多月后,挺进师辗转来到福建省寿宁县,与同样九死一生的闽东独立师在郑家坑会师。
这次会师后,闽东红军力量进一步壮大,双方紧密配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也为此后的北上抗日保留培养了一支劲旅。(梅世雄 梅常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