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原名何坤,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5月,遭湖南军阀许克祥悬赏捉拿,毛泽东为他取了一个既有中国乡土味道又寓意深刻的名字“长工”。不久,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二团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和第三十二团党代表兼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第五军第五纵队党代表、第八军军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粤赣省委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第九军团政委。
董必武:“何长工这个‘长工’,不是一般的‘长工’啊!”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第一期开学典礼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旧庙堂前举行,毛泽东在典礼上宣布:林彪、罗瑞卿分别担任校长、教育长。
在红大开学之时,何长工正在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作斗争,敦促他率领红四方面军积极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共同挥师北上,实现与中央红军的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革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迁址延安城,扩大招生。历来说,“红大无二期,抗大无一期”。因学校更名,原来计划的红大第二期自然而然地成为抗大第二期。抗大第二期共招生1362人,划分为14个学员队,各学员队队长都是红军高级指挥员。何长工既是第十一队队长,又是第一队学员。
为适应学员数量增加和学校规模扩大的新形势,抗大自第二期起正式设立了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毛泽东兼任,以便进一步加强对抗大的领导。
作为学员,何长工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向授课教员学习,向兼职授课的中央领导学习。令何长工获益最深的是毛泽东的谆谆教诲。“正当抗大二期,统一战线形成,抗战尚未爆发之际,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为了肃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及其思想上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毛主席曾亲自到抗大讲授《辩证唯物论》,每周两次,每次4个小时,而且下午他还参加学员讨论,这样从1937年的5月,一直讲到七七事变之后,历时三个月,授课110多小时。……在这期学员中,凡是听过毛主席讲课的同学,都认为是终生的幸福,当时把听课笔记互相传抄,作为永久纪念。”
为便于管理和教育,第九队、第十队、第十一队、第十二队、第十三队、第十四队被编成第四大队,董必武担任大队政委。在董必武的领导下,何长工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追求上进、投笔从戎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热血报国教育。经过他的悉心工作,第十一队约70%的知识青年站到了党旗下。对于何长工的政治工作水平,董必武说过:“何长工这个‘长工’,不是一般的‘长工’啊!”
1937年8月,抗大第二期结束学业,学员奔赴抗日的各个战场。何长工赴任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员,担负保卫中共中央的任务。虽然何长工在1929年春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右腿重伤致残,但他仍然带着警卫员现场勘察,很快就把河防情况摸清楚了。消息传来,毛泽东感慨地说:“这是个人民的长工啊!”
考虑到何长工的身体状况,加上他有过办军校的经验,毛泽东决定把他调到抗大工作。1938年4月,抗大第四期开学,共招收学员5562人,编为8个大队。这一期知识青年共计4655人,约占学员总数的83%。面对众多知识青年,中共中央也需要一些有影响、有知识的共产党员去工作。晚年,何长工幽默地回忆说:“因为我有留学法国的经历,对知识青年有一定的‘欺骗性’,所以组织上决定由我担任第五大队大队长,王建安同志担任副大队长。”
由于第四期学员人数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抗大延安校舍根本容纳不下,只好采取分散办学的方式。除第二、第三、第四、第八大队驻延安附近外,其他四个大队都驻外地办学,何长工领导的第五大队更是远在甘肃合水县庆阳镇。离延安相对较远,何长工便独当一面地开展起工作。开学伊始,第五大队知识青年中党员人数仅占总数的11%,到12月全部结束学业时,党员人数已经占到总数的70%。许多学员深情地说:“何大队长革命经验丰富,知识水平很高,只有共产党里才有这样的‘长工’啊!”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