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何长工的八年抗大岁月(第二集)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夏明星   2017-09-12 08:55:59

  毛泽东:“看来中央把抗大搬到敌后,就地培养干部的方针是正确的。”

  1938年12月1日,抗大第四期毕业在即,中共中央决定在晋东南创办抗大第一分校,就地培养干部。12月13日,罗瑞卿宣布中央军委决定:以何长工领导的第五大队、驻陕西洛川县城的第六大队为主体,加上驻延安的第三、第四大队各一部,以及驻陕西栒邑县(今旬邑县)看花宫的陕北公学栒邑分校大部,迅即编成抗大第一分校向晋东南进发。12月25日,第一分校在陕西延长县召开分校成立暨东迁动员大会,罗瑞卿宣读中央军委命令:任命何长工为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从此,在延安的抗大被称为抗大总校。

  为便于指挥,各建制单位没有作大的调整,编成临时行军大队:总校原第五大队编成分校第一大队,由何长工负责;总校原第六大队编成分校第二大队,由韦国清负责;其他单位编成分校第三大队,由周纯全负责。为隐蔽东进行动,中央军委确定以“何纵队”为代号,何长工任纵队司令员。

  1939年1月3日,“何纵队”3000余人从延长县向晋东南挺进,由延水头渡口东渡黄河。至8日,经山西永和、石楼等县,踏上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进入敌我交错的游击区。为使学校安全通过封锁线,何长工主动联系上八路军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请求提供掩护。陈士榘支队作了周密部署,派出警戒并封锁消息,组织部队频频出击,迫使日军龟缩在各据点。何长工则指挥“何纵队”趁着夜色通过冰冻的汾河,迅速通过敌人控制的同蒲铁路线,并攀越了险峻陡峭的绵山,于21日胜利到达中央军委指定位置屯留县故县镇。25日,第一分校召开了庆祝东迁胜利大会,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出席大会,何长工作了东迁总结。

  1939年2月23日,抗大第一分校在屯留县故县镇举行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朱德、左权到会。朱德作了《敌后形势和斗争》的报告。第一期学员共3237人,其中在晋东南招收的八路军连、排职干部420人,其他为地方知识青年。一次性招收这么多学员,第一分校立即名声在外,校长何长工也成了晋东南响当当的人物。

  1939年5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为适应敌后战斗环境的需要,第一分校增设学员支队建制,何长工遴选了支队负责人:第一支队支队长杜义德,第二支队支队长阎捷三,第三支队支队长贾若瑜。每个支队辖3个营,第一至第六营主要培训军政干部,第七营为特科营,主要培训机枪、工兵、炮兵等军事技术干部。开学不久,八路军总部根据日军在战场上频频使用毒气的情况,指示第一分校增设防化训练队。何长工挑选了50多名政治条件好、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学员到防化队学习。这是我军较早系统进行防化学战教学的开始。

  第一分校到达晋东南后,学校距八路军总部驻地仅十余里,不仅在物资供应、生活保障等方面得到总部的关照,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宝贵的“师资”——经过正规军事教育、军政兼优的八路军首长。何长工多次请朱德、彭德怀、左权等莅临分校作报告或讲课,大大开阔了学员的视野。、

  1939年6月,在庆祝抗大成立三周年晚会上,毛泽东接见了第一分校政治总教室干事白彦(白彦于3月中旬奔赴延安向抗大总校领导汇报工作)时,高兴地说:“你们这次行动算是一次小长征啊!看来中央把抗大搬到敌后,就地培养干部的方针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讲话,是对第一分校工作的高度肯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