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何长工的八年抗大岁月(第四集)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夏明星   2017-09-12 09:08:54

  彭德怀、刘伯承:“长工同志,你真‘神’啊……”

  1942年8月,滕代远调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中央军委任命何长工为代理副校长,任命张际春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这时,何长工事实上是抗大总校的第一号领导。

  1943年1月6日,为最大限度地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中共中央电示抗大总校:连以下干部及陆军中学留在太行抗日根据地,重新成立抗大第六分校,其余营以上干部学员及抗大在职干部,携带重要的图书资料及部分资金,返回陕北继续办学。1月24日,抗大总校1000多名人员,在何长工率领下,冒着严寒向陕北绥德挺进。

  抗大总校从邢台县浆水镇驻地开赴陕北,须横跨河北、山西、陕西三省,穿过白晋公路、同蒲铁路、汾河、太汾公路、离岚公路等七道封锁线。尤其是同蒲铁路到汾河西岸这一带,日伪军碉堡林立,封锁十分严密。

  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接送部队掩护得力,抗大各级领导指挥灵活,队伍穿越封锁线隐蔽、迅速,在敌人的碉堡群中寻隙穿插行进,历时40多天,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在3月上旬胜利地西渡黄河,回到了陕甘宁边区。

  抗大总校返回绥德不久,彭德怀、刘伯承顺道看望了何长工等抗大总校的同志。他们风趣地赞扬说:“长工同志,你真‘神’啊,过去在红军九军团时你就很会钻;这次你带抗大1000多人,通过一百二十几里的封锁线,还在敌占区住了一夜,既没有暴露,又没有损失,硬是给你们钻过来了。你们真有办法,实在了不起!”

  抗大总校抵达绥德后,与延安军事学院以及抗大第二分校(从晋察冀边区返延安)、第七分校(从晋西北兴县返延安)各一部合并,并陆续接收了从陕甘宁边区以及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抗日根据地送延安学习的一部分干部,使总校学员达到6000余人,先后编成5个大队,校部设在绥德县城西山寺。

  绥德地区本来就人多地少,抗大总校到达后人口骤然增加,致使粮食、住房都发生困难。为此,何长工建议采取适当分散办学的方法:校部领导机关仍驻西山寺,第一大队驻绥德城外二十里铺,第二大队驻清涧县城,第三大队驻瓦窑堡,第四大队驻子洲县双湖峪,第五大队驻校部附近。

  徐向前:“抗大后期的工作,由李井泉、何长工、彭绍辉同志负责,我只是挂名的校长而已。”

  1943年3月,由于从苏联回国的林彪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毛泽东决定由徐向前担任抗大总校代理校长。对于此事,徐向前回忆录中有叙述:

  “有天,毛主席找我去谈话,开门见山,要我去抗日军政大学当校长。他说:抗大总校从邢台搬回来了,这里还有分校,准备合并到一块,规模办大些,校址在绥德。目的是大量培训干部,为战略反攻做准备。那里缺个校长,现在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你先去代理一段吧。我觉得自己缺乏办校经验,力难胜任,就说:我恐怕不行,挑不起来,还是派我到前方带兵打仗,比较合适。他说:向前同志,你是师范生、黄埔生,又有作战经验,办学校有什么困难的?决定你去就去吧,将来有的是仗打,我们还要总反攻嘛!你去了先抓组织,搞个核心领导小组,具体工作叫何长工他们管。我说:既然主席这样说,我就去搞一段,有了合适人选,再替换我。毛主席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3月中旬,我从延安去绥德,路上走了四天。到西山寺抗大校部,受到何长工等同志的热情迎接。过了些时候,李井泉同志调来,抗大的领导班子正式组成。中央任命我为校长,李井泉为政治委员,何长工、彭绍辉为副校长,陈奇涵为教育长,徐文烈为政治部主任。”

  由于抗大总校另一副校长彭绍辉仍然兼任第七分校校长,因此,协助徐向前的重任主要由何长工承担。

  1942年初,整风运动开始。在徐向前、何长工等领导下,抗大总校在进行整风运动的同时,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半天整风,半天生产,两不耽误。”

  对于何长工等的密切配合,徐向前晚年还记忆犹新,认为他们是抗大的功臣:“1944年7月,我突患肋膜炎,住延安柳树店和平医院治疗。整天发高烧,持续了两个多月,身体虚弱至极。……七大也未能出席,直至抗战胜利后,才恢复得好些。抗大后期的工作,由李井泉、何长工、彭绍辉同志负责,我只是挂名的校长而已。”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大随之完成其历史使命。1946年春,何长工带领抗大总校一部开赴吉林通化等地,负责筹办东北军政大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