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国民党敌后抗战为何没有中共成功
来源:360图书馆   2017-11-09 15:14:14

  在战争史上,游击战通常作为战争行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多应用于战术和策略的领域。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高度,使其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早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的现实情况。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国情使我们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抗日战争中,在敌后战场需要以游击战为主要手段,在持久的游击战中谋求敌我优劣形式的转变。毛泽东又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进一步分析说明了抗日游击战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在抗战三个阶段中游击战的作用等问题。“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面对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强调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应该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在指挥关系上,应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便在敌人后方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从国民党方面来讲,1937年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来消耗日军,白崇禧的建议被蒋介石采纳,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这标志着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策略的确定。国民党决定敌后开展大规模游击战的部署是在太原失守之后进行的。1937年11月10日太原失守,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准备西渡黄河撤往山西,但正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的蒋介石命令第二战区所有部队共15个军30多个师立即转至山区实施游击,并令原支援太原保卫战的第一战区卫立煌第14集团军共四个半师留驻晋南,参加山西游击战,12月阎锡山将全省划分七大游击区,在南部中条山,东南太行山,西南吕梁山开展游击战争,至此,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策略开始正式确立并在河北山西初步实施。

  游击战的目的不同

  国民党派遣游击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看来,更为重要的是正面战场的得失与成败,而游击战只是为正面战场的取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战术和策略的作用;上述国民党军“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战略,游击战是因配合正规战而存在,它只处于从属的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国名党派遣游击队的潜在目的也是为了限制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国内有学者认为国名党在敌后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其在敌后执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国共两党游击队的冲突是现实存在的,相持阶段到来后, 随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方针的改变, 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也由积极逐步走向消极。国民党军队在对日军发动“有限度攻势”的同时, 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的“限、防”提上日程,国民党下辖的各游击区注意力逐渐从攻日转向了反共。

  共产党的游击战是以持久战为指导思想,将其大部分的兵力投诸到敌后战场,广泛的发动群众,从宏观上来讲,是一种战略的思想。中共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使国民党没有完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分裂出去,并使其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另外,冯玉祥等国民党的一些爱国高级将领并不积极贯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致使国民党军的反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国共两党的游击队在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可否认,抗日游击战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敌后的战场中,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游击队也都对敌后的日军起到了牵制的作用。但同样是游击战,最终的结果却迥然不同,所以对其的对比研究不仅对还原当时的历史有所帮助,对我们今天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