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熟悉“模范边区晋察冀”这个光辉的名字,都了解其创始人聂荣臻元帅。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经过艰苦努力,在华北敌后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使之成为敌后抗战最早、最坚强的堡垒,成为新中国的雏形。70多年过去了,如今在河北的许多地方还流传着聂荣臻司令员生动而感人的事迹。
聂司令“撒豆成兵”,解决八路军兵源问题
1937年9月,一一五师五台分兵,聂荣臻率领3000人到山西、察哈尔、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对于这片广大的敌后地区来讲,这点人马简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聂荣臻知道,要想打击日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关键是要有更多的武装力量,这关系到敌后根据地开辟和抗战的成败。刚开始成立晋察冀军区的日子里,聂荣臻这个只有3000人马的司令员整天想着如何扩大军队,做梦都想自己能“撒豆成兵”。但他也明白,这个“豆”就是敌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他决定,首先要和当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向群众宣传好我党我军的政策,让群众明白,参军抗日既是卫国,又是保家,只有参加抗日,才有大家的生路。其次,八路军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和群众搞好关系,要让群众明白,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是为人民抗日的队伍。第三,要搞好宣传,改变群众过去“好男不当兵”的观念,要让群众明白参军是光荣的事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当时的平山、阜平、曲阳等地,在抗战前党的群众工作就开展得十分扎实,群众觉悟较高,再加上群众看到八路军平时待百姓如亲人,打日本鬼子英勇顽强,很快,群众的抗日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出现了参军热潮,成群成批的热血青年竞相报名参军,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在送青年参军时,青年们戴红花、骑大马,村、区干部带头祝贺,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比过节还热闹。许多地方的群众都以家中有人参加八路军为最高荣誉,因此,晋察冀出现了这样的奇观:一个八路军新组建的团都是平山人,因此该团被命名为“平山团”,类似的还有“阜平营”“曲阳营”“灵寿营”等。随着群众参军热情高涨,晋察冀八路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曲阳营”光荣报名处
在扩大队伍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改造杂色武装。杂色武装是在抗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产物。日军入侵华北后,国民党军队一路溃败,政府人员也作鸟兽散,华北一时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打着“保卫家乡”旗号的各种武装粉墨登场,这些武装中,有真心抗日的民众队伍,有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溃兵土匪,有为地主看家护院的武装,有既抗日又扰民的封建会道门……这些武装自封称号官职,叫什么“七路军”“九路军”“十路军”……一时华北地区“司令满天下,主任赛牛毛”。
聂荣臻等八路军领导人看到这是一股可以改造利用的力量,于是在改造这些杂色武装上下功夫。对于那些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真心抗日的队伍热烈欢迎、真诚对待,比如由陈凤桐领导的“晋北游击队”就很快被吸收,这支武装迅速成长为一支抗日劲旅,其中就有后来牺牲在平北、绰号“小白龙”的抗日名将白乙化。比如对待王溥领导的游击军也给予了热情支持和无私帮助,并改造为一支纯洁的抗日队伍,后来王溥在抗战中壮烈牺牲。而对于那些成分复杂的队伍则长期观察、耐心工作、区别对待,比如对平西“国民抗日军”这支包括流亡学生、地下党员、国民党溃兵、贫苦群众等组成的队伍,对学生、党员、群众积极争取,对于一心想投靠国民党的司令员赵同加以提防并寻机消灭。对那些反复无常、本性难移、勾结日军、甘当汉奸的坚决消灭。比如对孟阁臣的“七路军”,经过长时间争取,孟阁臣却一心当汉奸,所以坚决消灭,并处决了孟阁臣。对于各地联庄会,则从政治上做工作,分化上层,争取下层,一般不诉诸武力。
经过动员群众参军和改造杂色武装,晋察冀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成倍增长,1940年主力部队达到10万、地方武装也超过了10万。1945年,主力部队32万,民兵90多万,成为晋察冀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聂荣臻“撒豆成兵”的梦想得以实现。
发布“树叶训令”,保障群众的基本生存
1941年9月,日军出动7万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残酷的秋季大“扫荡”,给晋察冀边区造成很大伤亡和损失,尤其对秋收破坏很大,使边区人民生活出现了困难。而雪上加霜的是,1942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春旱,晋察冀的北岳区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军民严重缺粮,新生的树叶成了军民的日常口粮。大家几乎每天都去采摘树叶。采树叶时,一般先是几个人爬到树上砍下小一些的树枝,下边的人负责捋树叶。由于部队上多是年轻的小伙子,手脚比群众麻利,因此,部队总能采到更多的嫩树叶。没几天,一些村内的树叶就被采得差不多了。
当聂荣臻看到百姓们吃树皮、树叶,一个个瘦得皮包骨,尤其是孩子们更是细脖顶个大脑袋,严重营养不良时,心里十分难受。后来他发现部队采摘来的树叶总是又多又嫩时,马上明白了部队无意中在与民争食。于是,聂荣臻让军区政治部发布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不能在村庄15里地以内采摘树叶,把树叶留给群众,宁可饿肚子,绝不与民争食。这个训令被称为“树叶训令”。训令一般是作为必须无条件执行的军事作战或其他重要政治任务的命令,聂荣臻把不得采摘树叶作为训令发布,足见对此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军事作战。“树叶训令”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
百姓们看不到战士们采摘树叶,很是奇怪,后来发现真相,大家很感动,但也很不“满意”。纷纷找到部队甚至找到聂荣臻要求取消训令,因为八路军也要吃饭,还要打鬼子,饿着肚子怎么行?军队爱护百姓,百姓更应该与八路军共渡难关。聂荣臻感谢大家的好意,向大家做了耐心的解释。
之后,部队机关普遍制定了节约粮食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节约一至二两粮食救济百姓,聂荣臻也不例外。加上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军民团结终于渡过了难关。
送回日本小姑娘,彰显人道主义光辉
1940年8月,百团大战让日军后方一片混乱,交通、通讯完全陷入瘫痪。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进攻日军控制的井陉煤矿时,三团一营的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一个五六岁,一个尚在襁褓中。她们的父母在战斗中死亡,那个襁褓中的小女孩也受了重伤。战士们把两个孩子抱回来之后,对受伤的小姑娘进行了抢救和治疗,暂时保住了性命。因为还要继续战斗,不能带着孩子,部队请示聂荣臻司令员如何安排这两个孩子。聂荣臻了解情况后,让他们立即把孩子送到指挥部。
聂荣臻见到两个孩子后,先看了看襁褓中小孩的伤情,然后让人抱着到村里去找哺乳期的妇女给孩子喂奶。那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显然是受到了惊吓,瞪着大眼睛四处张望。聂荣臻拉过她的小手,慈祥地安抚她,又拿来梨让她吃,同时让炊事员给孩子熬了粥,聂荣臻亲自喂孩子吃饭。大口大口地喝着粥,小姑娘慢慢放松下来,开始和聂荣臻有所交流。之后几天,无论走到哪里,这个小女孩都不愿意离开聂荣臻,用小手一直拽着聂荣臻的马裤不松开。
由于战事紧张,部队随时有可能转移,带着孩子既不安全,也不方便,聂荣臻考虑再三,决定把孩子送到石家庄交给日方。他让人找来了扁担、柳筐和一个健壮的挑夫,并亲自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了两个孩子一家的遭遇,八路军解救、救治和抚养的过程,以及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号召两国人民携手反对侵略战争。在信的最后,聂荣臻说:“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临走时,聂荣臻和小姑娘合影留念,并在筐里放了许多梨让孩子路上吃。后来,受伤的孩子在石家庄的医院去世,大点的小姑娘被送回了日本。
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个叫美穗子的女士找到了聂荣臻,表达对他、对中国人民的感谢之情。她就是当年被八路军救下的那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之后,美穗子一直从事中日友好工作。
这个百团大战中的小插曲彰显了残酷战争之中的人道主义光辉,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也成就了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