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灵寿——晋察冀边区坚强堡垒
来源:文化石家庄   2022-12-01 15:27:30

  灵寿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被誉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敌后模范歼灭战的陈庄歼灭战就在这里打响。抗大二分校在灵寿办学五年,灵寿成为抗大二分校的故乡。灵寿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抗战时期,灵寿县青壮年踊跃参军,组建“灵寿营”,血战沙场。仅有10万人口的灵寿县为八路军部队输送5300多名优秀儿女,2000多人为国捐躯。

  抗战时期,灵寿县陈庄一带是晋察冀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晋察冀边区政府、边区印刷局、边区公安总局、抗大总校、抗大二分校、一二〇师供给处等许多机关学校曾驻扎于此,彭真、贺龙、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陈庄成为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

  晋察冀边区政府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大会在阜平县召开,选举产生了华北敌后第一个区域性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通称“边区政府”。由于受抗战环境的影响,边区政府曾多次转移。1939年5月,边区政府部分机构进驻灵寿县山区。1940年秋,边区政府领导机关迁驻灵寿县麒麟院村,直到1943年秋,转移到阜平县境。

  晋察冀边区政府驻麒麟院期间,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严重困难时期,也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艰苦斗争和深入巩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双十纲领”,修正、颁布、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巩固了边区政权的社会基础;筹备并召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使边区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实行整风和简政,改进政府的领导和作风;加强游击区的政权建设。正是由于边区政府在各方面卓有成效的深入建设和边区军民团结一致的英勇斗争,到1943年,边区根据地不仅得到恢复并且还有所发展。三年时间里,边区政府首长们不仅在这里开会办公,领导全边区的各项工作,闲暇时还帮助群众打扫卫生,运送粪土,并到田间劳作,与群众鱼水深情、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晋察冀边区印刷局

  1938年6月,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在五台县门限石成立。1939年5月,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和银行加印部,从平山迁驻灵寿县油盆、黄土台、大西沟和现属阜平的大东沟,银行加印部划归印刷局。在油盆村,印刷局的机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总局驻油盆村,总局局长吕东。总局下设3个分局:一分局驻黄土台,局长罗琪。二分局驻大东沟,局长刘竹溪。三分局驻大西沟,局长何纪云。印刷局在油盆期间,生产设备已经具有可观的规模和生产能力,职工也发展到600余人,除续印原来的票券之外,还为冀南银行、中州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生产钞票,有力地支援了那些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同时,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证印钞任务的完成,设计、制作了新版拾元券、伍拾元券票版。油盆时期是印刷局第一个繁荣发展时期。1941年秋,由于敌人发动秋季大“扫荡”,印刷局转移到阜平。

  抗大二分校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建第二分校,由延安开赴敌后的晋察冀边区,为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部队培训军政干部。1938年12月22日至1939年2月,抗大二分校2000余名教职学员在校领导率领下分批到达灵寿县陈庄一带,校部驻牛庄、政治部驻寨头。1939年5月,校部迁到麒麟院,政治部迁到张家庄,以后移到韩信台、大庄等村。

抗大二分校学员刺枪训练

  二分校在晋察冀边区办学五年之久,于1943年2月和1944年1月,奉军委之命分两批先后返回陕甘宁边区,回归总校建制。特别是1941年、1942年敌后抗战最艰难的岁月,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分割封锁,野蛮的“扫荡”“蚕食”,斗争十分残酷,生活极其艰苦。在这样的环境里,二分校克服了重重困难,既坚持学习又搞好生产,除直属的四个大队(团)外,还成立了附属中学、陆军中学,五年时间为部队培训两万多名军政干部,对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分校在灵寿五年,经常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帮助各村办农民夜校,扫除文盲,为群众做好事,与老乡情同骨肉。而灵寿县党政机关和乡亲们也给予二分校巨大支援和关怀,灵寿成为抗大二分校的故乡。

抗大二分校学员帮助驻地农民秋收

  抗大总校

  1939年9月下旬,抗大总校到达陈庄一带,校部驻麒麟院,政治部驻张家庄,罗瑞卿副校长随校迁来,主持工作。驻陈庄期间,抗大总校根据北方局检查第二分校工作的意见,派出工作组帮助二分校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了组织调整。开展了创造模范支部活动,召开了第三次党代表大会。

  1940年元旦,抗大总校第五期的教学计划基本完成。总校与二分校在陈庄联合举行毕业典礼暨欢送毕业学员大会,欢送十三个连队的学员毕业到晋察冀军区和一二〇师部队工作。不久,又将余下的六个连队转给二分校继续进行训练,并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派出抗大总校第三团到冀中地区与冀中军区随营学校合并。2月10日,抗大总校从陈庄一带出发,奔赴晋东南。

  晋察冀日报社

  《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于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城南关文娴街创刊,1940年11月7日改名《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彭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分别为报刊题词。

  1941年5月5日,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在陈庄镇正式成立,业务上受延安新华书店总店的指导,行政上受晋察冀日报社的领导,报社发行科科长罗军兼任书店经理。分店总经销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一切书刊、报纸,并与延安总店、晋西北分店建立了业务往来,代订《解放日报》《抗战日报》及其他书刊,同时也代订代销《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地区的书刊。书店的成立给边区的文化事业带来新的起色。但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开店仅3个月,8月1日,遭到敌人9架飞机的轰炸,分店门市部被炸毁,经理罗军、发行员王吉贵牺牲。书店门市部被炸毁后,迁到陈庄东门楼上,每天上午防空下午营业,一直坚持到这年秋季反“扫荡”之前。

  1943年秋冬,敌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大“扫荡”,报社在反“扫荡”中游击出报。9月24日夜,报社转移到北营村与敌人的运输队遭遇。夜战中,报务员郑磊俊、交通员安志华、运输员曹斗斗牺牲,报社总编邓拓的坐骑中弹倒地,邓拓险遭不幸。报社急速突围,迂回辗转,甩开敌人的追击,翻过几座大山,到达灵寿深山“日卜”村(代号),并在此驻扎,连续出报20期。后被敌人发现,经漫山村转往盂平县(现属平山县)的龙耳清。

  日军侵占灵寿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面对日军的暴行,灵寿人民奋起反抗,纷纷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同下阻击战——痛击来犯之敌,保卫灵寿城

  1938年9月5日晨,日军集结600余人的兵力,出动汽车30辆,经化皮、塔底向灵寿进攻,妄想一举占领县城。八大队一中队迎战敌人,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死伤200多人。8日,日军集中1800多人的兵力,兵分两路,向灵寿进犯。八大队一、二中队在义合庄、塔底之间,迎击一路日军,双方展开激战。另一路日军900余人,汽车37辆,从曲阳桥方向向同下进逼。一中队两个连前去堵截,在同下村东炸毁敌人汽车,双方展开白刃战。两连战士与数倍之敌拼死血战,敌人被阻,不能前进一步。下午,三中队增援,敌人被击溃,逃回正定。

  这场战斗,歼敌400余人,八大队伤亡200余人,是该队组建以来,打得最大最艰苦的一仗。指战员们英勇杀敌,保卫灵寿,血战同下,威名大振。

  陈庄歼灭战——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模范歼灭战

  陈庄歼灭战是八路军一二〇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灵寿县陈庄地区对日军的一次山地歼灭战。

  1939年9月,日军为实现秋季大“扫荡”的计划,守备石家庄、正定、无极、行唐、灵寿等地的日军混成第八旅旅长水原义重,率步兵独立第三十一大队及伪军守备队1500余人,进犯晋察冀边区南部重镇陈庄镇,妄图摧毁边区驻该地的后方基地。

  24日,日军向灵寿城集结。25日,日军自灵寿向北进犯,当晚进占慈峪。26日,敌隐蔽前进,进至南北伍河及北霍营地区,遭到四分区五团和七一九团阻击,下午4时退回慈峪,并将笨重物资运回灵寿,佯装南撤。27日拂晓,日军除留一部据守慈峪外,主力1100余人,秘密沿鲁柏山山麓小径,经湾里、长峪向陈庄奔袭,至11时攻占陈庄。一二〇师及军区首长判断,日军孤军深入,增援和补给困难,必将迅速撤离,并针对其以往不沿原路撤回的特点,决定在陈庄以东山地设伏歼灭敌人。贺龙师长到横山岭查看地形,部署战斗。

  28日晨,敌纵火烧房,沿磁河东撤。8时许,日军先头部队进至冯沟。10时,敌全部进入伏击圈,遭抗战部队三面夹击。日军惊惶失措,拼命奔突,企图夺路东逃,但在各路抗日将士的奋勇阻击下,始终未能得逞。午时,驻灵寿、慈峪日军800多人向北增援,进至白头山遭到截击,死伤惨重,增援企图遂告破灭。下午6时,向被围之敌发起攻击,毙伤其数百人,夺取附近所有高地,迫敌困守于高阳庄、冯沟、坡门口3个村庄。晚,受阻于白头山的增援日军再次向七一九团高地发起猛攻,为确保全歼被围之敌,加强了山门口、桥塘沿一带的纵深防御。

  29日拂晓,被围之敌待援无望,集中全部力量拼命向鲁柏山突围,但其退路早被切断,致敌陷入坡门口西南鲁柏山及山沟中,仍被困围,进退不得。太阳落山,部队全线总攻,敌被全部歼灭。30日午后,敌人援军知其主力已全部被歼,退回灵寿。著名的陈庄歼灭战胜利结束。

  这次战斗历时6天5夜,击毙日伪军1500余人,俘29人,缴获山炮3门,轻重机枪23挺,步枪500余支,掷弹筒9个,炮弹10余箱,子弹4万余发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陈庄歼灭战被誉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敌后的模范歼灭战,受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嘉奖。

陈庄歼灭战陈列馆

  朱食战斗——血战到底,大获全胜

  1942年5月25日拂晓,日军3000余人从灵寿、正定、行唐分三路向朱食合围。抗日部队1800余人,紧急聚拢到朱食村,与敌展开激烈战斗。上午9时,战斗打响,至傍晚7时30分,敌人组织3次大冲锋,但每次都丢下一批枪支和一具具尸体败退下去。双方阵势犬牙交错,杀声震天,枪声大作,战斗异常激烈。惨无人道的日军3次释放毒瓦斯,企图置抗日军队于死地。全体指战员英勇作战,奋不顾身,顽强的坚守阵地。晚上7时,四分区五团政委肖锋率领1000余人,越过封锁沟,驰援朱食,到达朱食外围。战士们里外夹击,一拥而上,与敌人展开肉搏,敌人首尾不能相顾,全线崩溃。晚8时左右,战斗结束。这次战斗,击毙日军350余人,伤300余人,缴获长短枪225支,轻机枪8挺,九二式重机枪4挺,重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冀中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极大地鼓舞了灵寿人民的抗日斗志。

  攻克灵寿城——“敌进我进”方针的伟大胜利

  为贯彻晋察冀分局和军区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提出的“以武装斗争为核心,配合各种斗争,向敌后展开全面攻势,变游击区为根据地,敌占区为游击区,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的方针,1942年10月14日,四分区组织力量攻打灵寿城。四分区五团政委肖锋任总指挥,军区敌工部长历南、分区敌工部长李瑾亭、八区队队长彭龙飞和副队长韩增峰共同组成指挥部,率部夜攻灵寿城,在内线人员密切配合下,夜半时分攻入灵寿城,全部消灭县城的伪保安队和警察所、税务所、新民会等日伪组织,毙伤日伪军警120余人,俘虏日军指挥官两名,伪组织人员14名,伪警备队、宪兵队及伪县政府人员214名。《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指出:“灵寿大捷,是敌进我进方针的伟大胜利,是军区三年来,特别是从敌伪‘治安强化’以来,首次夺城胜利。”

  支援百团大战——灵寿民兵奋起抗日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组织晋察冀、晋冀鲁豫部队在华北发动了大规模的以破坏正太路为重点的破袭战。为配合部队作战,灵寿县的地方武装积极行动起来,出动民兵1727人,编成4个大队,星夜赶到井陉昌乐村,立即配合部队,投入战斗,破坏正太路到井陉矿支线铁路3里和南北峪一带的路基10里。后又调到正太西段,编成许多分队,配属到部队各连,转战于娘子关、阳泉、盂县、平定、寿阳等地破坏敌人的铁路。在东线,县武委会主任带领200多民兵与正定等四县游击队,袭扰曲阳桥、灵寿城等地的敌人。发动900多名民兵破坏正定、灵寿、行唐之间的公路,毁坏4座桥梁。一个月间,转战于正太路各段的民兵,没有一个掉队和开小差的。战斗中,4个民兵负伤,其中一个坚定地说:“留一根腿也要抗日,还可以站岗放哨。”《抗敌报》通讯文章《百团大战中的灵寿民兵》给予了高度评价。

  灵寿大地遍布革命先驱的光辉足迹。在革命峥嵘岁月里,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这种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斗争精神永放光芒。

  卢东喜——踊跃参军,为国捐躯

  卢东喜,1908年生于灵寿县卢家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秋加入共产党,后在本村积极活动,发展党员并建立卢家洼村党支部。1932年6月和8月参加慈峪武装暴动,并成为骨干分子。暴动失败后,因叛徒供咬,于1933年春被捕入狱,关押在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长达四年之久。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地下党领导东北流亡到北平的学生袭击第二监狱,卢东喜得以营救,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立刻与孙梦梅到陈庄寻找党组织,接通关系。回村后开始整顿党组织,重新建立党支部,投入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1月下旬,为壮大抗日武装,三分区到灵寿县征兵。卢东喜等同志挨门串户宣传动员,并带头参军。在他们的带动下,灵寿出现参军热潮,几天就招收了一个营的新兵,称“灵寿营”,编为十二大队一营。仅有200来户人家的卢家洼村就有80多人入伍,组成一营三连,称“卢家洼连”,卢东喜任指导员。

  1938年2月14日晚,十二大队一营袭击唐县王京车站之敌,后撤到守里一带宿营。不料黎明前被敌包围。卢东喜带两个排突围,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为纪念烈士,卢家洼村公所为英雄树立了纪念碑,碑石记载:“为民族争自由幸福,为群众辟和平途径,虽死犹生,名标史册。”

  王锦堂——英勇牺牲,浩气长存

  王锦堂,1914年生于灵寿县护驾疃村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脱产干部,调到四区任财政助理员,1941年秋调任六区区长。当时的六区是敌占区,敌人在六区筑碉堡,加紧特务活动,党组织屡遭破坏,工作环境极端危险困难。王锦堂担任区长后,不顾个人安危,昼伏夜出,依靠群众,团结同志,勇敢开展对敌斗争,积极恢复党组织,六区的抗日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1943年1月23日,王锦堂与4名同志在三圣院村征收公粮,被叛徒带领的伪特务队、宪兵队包围在一农户家中,突围中不幸中弹身亡,英勇牺牲。

  牛小群——巾帼英烈,视死如归

  牛小群,灵寿县东青同村人,1927年生人,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937年冬加入儿童团站岗放哨。1942年加入共产党,不久当选为本村妇救会主任,年仅15岁的牛小群挑起了革命的重担,白天组织妇女们搞军训,出战勤,做军衣,投入生产救荒;晚上上夜校学文化、做军鞋、纺线织布。她领导的妇救会,样样工作都跑在全区的前列。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导致生活在根据地的军民经济状况异常艰难,一些村民甚至连做饭用的火柴都没有,只能拿着麻秆走街串户寻找引火。见此情况,牛小群主动请缨,冒着风险到灵寿城(敌占区)购买回紧缺物资,突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1943年4月7日凌晨,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包围了东青同村,将全村人驱逐到武道庙面前的空地上,逼迫村民指认抗日干部。牛小群是妇救会主任,因此被日军抓出来,逼问谁是干部。敌人对她用尽各种毒刑,她的胳膊被打断,遍体鳞伤,昏倒在地。敌人无计可施,便将她枪杀在街道旁。牛小群用她年轻的生命捍卫了党的秘密。

  郝志明——大义凛然,威武不屈

  1920年,郝志明出生在灵寿县官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考入民族革命中学学习并入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在担任青廉完小校长期间,坚持游击教学,开展抗日教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贴标语,教唱抗日歌曲,精心培养革命后一代。

  1943年12月28日晚,郝志明和六区区长罗平、区组织委员杨家贵到相托村召开党员会,会后准备到良同村住宿。不料他们的活动被汉奸探知,并报告给日军。敌即派出队伍抓捕他们,郝志明被捕,被关押到灵寿城内监狱中。敌人先是多次对郝志明进行诱降,想“招安”郝志明,但均被其严词拒绝。继而又对郝志明刑讯逼供,严刑毒打。即使被打得遍体鳞伤,郝志明始终坚贞不屈。敌人黔驴技穷,于1944年1月10日杀害了郝志明。在行刑的最后时刻,郝志明依然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