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晋察冀:八路军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来源:尚曦读史 叶铭   2025-05-19 16:29:3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根据地。它位于华北北部,包括当时热河和察哈尔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北部、绥远省东部和辽宁省西部广大地区,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人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斗形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01

  中共确定敌后游击战战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局急剧变化。在张闻天主持下,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召开了由毛泽东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同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报告,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抗日战争将是艰苦的持久战,提出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所采取的政治路线和基本方针。报告指出,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已经发展为能够进行运动战的正规军,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变为分散使用的游击军和游击战。

  洛川会议最终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强调党的工作重心是战区和敌后;决定以减租减息政策作为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会议在组织上进一步健全了中央军委。之后的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了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8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以朱德为书记,彭德怀为副书记。

  从洛川会议确立的敌后游击战战略以及相对应的原则可以看出,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走上抗日战场后,是以挺进敌后进行游击作战为基本方略的。而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最紧迫的任务,除了打击日本侵略军外,就是建立根据地以发动群众,最终让活动在敌后的军队有自己的“家”。

  02

  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

  1937年8月,八路军主力从陕西出发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发动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到达晋东北前线。以罗荣桓为首的一一五师工作团即往晋察冀三省交界区发动群众。此后9月、10月间,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机场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拉开了开辟华北敌后战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0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在《关于冀察晋绥军事部署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聂荣臻受命之后,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约三千人,分兵挺进敌后开辟工作。

  与此同时,中共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华、刘秀峰组成晋察冀临时省委,配合八路军部队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

  1937年11月9日,阎锡山坐镇的太原失守。此前一天,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公开宣告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随后,中共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黄敬任省委书记。至此,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边区中心根据地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冀中平原根据地也开辟起来。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

  03

  晋察冀的三个战略区

  为了在冀热察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派邓华支队进入平西,建立了四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党的工作委员会,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5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活动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和在平西的邓华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于6月奉命挺进冀东。与之相配合,在中共冀热边特委的领导下,冀东人民抗日大起义于7月6日举行。起义迅猛发展到17个县,组织起十万抗日联军,给冀东敌伪统治以沉重打击,为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成立,彭真担任书记。(注:后改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在1941年彭真赴延安后,由聂荣臻任书记。)

  按照中共中央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晋察冀根据地自下而上进行了村、区、县、边区各级政权的民主改造和民主选举运动,使抗日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体系、民主制度在边区更加完善起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也有了发展。

  为继续创造冀热察根据地,1939年初在成立冀热察区党委的同时,在平西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为负责人。1940年初,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派苏梅、钟辉琨带一个主力连和平北游击支队进入平北,站住脚之后,又派白乙化率第十团开入平北,很快建立了数块游击根据地,到这年底,平北发展为有五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40万人口的大块游击根据地,边区在平北设立了第十四专署。

  至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拥有90余个县政府和1500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04

  多种多样的斗争方式

  各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和自卫队活跃在敌后广阔的战场上,依托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纱帐,到处摆开杀敌的战场。

  麻雀战是民兵在抗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主要和基本的作战方法,也是最能发挥民兵特长的游击战法。以少量民兵组成战斗小组,像麻雀啄食一样,东一枪、西一枪,敌人反击时,就立即撤离,敌人撤退时,就呼啸而来。敌人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上,甩又甩不掉。

  地雷战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于是,各村纷纷效仿。此后,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发明了几十种埋雷方法,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打击运动之敌、杀伤“扫荡”之敌,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地道战是处在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在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的情况下,发明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法宝。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就挖地道达1.25万公里,成为抗击日寇的一条伟大的地下长城。冀中清苑县冉庄民兵,就因运用地道战打了许多漂亮仗而驰名中外,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地道战》。

  破袭战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创造的又一战法,它不仅适用于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如公路、铁路、桥梁、车站、码头等,而且适用于对敌人的仓库、工厂、矿山等进行破坏和袭击。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仅冀中的民兵和群众,就有35万人参加了破袭敌交通线的斗争。1941年至1945年间,晋察冀全区共捣敌伪碉堡1140多座、炮楼300多个,炸毁敌汽车360多辆、火车头40多个,破坏公路3.76万公里、桥梁730多座。

  围困战就是对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实行封锁,把敌人围困在据点和碉堡里,使其没吃没喝、走投无路,最后将其挤跑、赶跑或歼灭。太岳沁源围困战,就是广大民兵和群众围困封锁、制服敌人的一个典型战例。

  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民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把敌人赶出了沁源县城。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