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解放社出版了《陕甘宁边区实录》(以下简称《边区实录》)一书。毛泽东为该书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这里所提的“边区”,正是著名的“陕甘宁边区”。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的13年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还是中国政治上最进步的区域,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普选 奠定民主基础
毛泽东为《边区实录》的题词,反映了陕甘宁边区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和目标,即“抗日”和“民主”。正是由于这两点,我党才能在陕甘宁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各阶级的广泛拥护,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领导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设了一个抗日民主的革命圣地。曾有美国记者向毛泽东提问:“在现时陕北区内你们的施政方针怎样?”毛泽东回答了几点主要的方策,其中第一条即:在政治方面,我们有民主化的政治组织,也有集中的行政机关,在陕北区内已经实行了“民主集中制”,从陕北特区指挥部以至于最基础的乡村会议,这所有的行政人员,均由人民自己选举而来,此乃根基于普遍参政权;人民享有完全的政治权利,而且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意识下有绝对自由组织之权利。
《边区实录》中“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发扬民权精神”这一章节,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普选制度的实行,并附有《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举行。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以下简称《施政纲领》)及边区选举条例等多项单行法案。《施政纲领》作为“边区一切工作之准绳”,在具体工作中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民权主义”一章中明确规定:发扬民主政治,采用直接、普遍、平等、不记名的选举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机构,增强人民之自治能力;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与通信之自由,扶助人民抗日团体与民众武装之发展,提高人民抗战的积极性。这些规定,在“抗日建国”原则指导下,确保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到了民众的极大拥护。在延安,选举时到会人员非常之多,连小脚妇女和老大娘们都来参加。这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群众有民主意识,并且能够积极参政,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仅如此,在各级选举议会中,选民们还能够主动提出提案,内容包括抗战动员、优待抗属、发展经济、发展教育、改善生活、锄奸剿匪、妇女权益等许多方面。选民们对于候选人问题也非常关心,候选名单公布后,各乡村群众都积极讨论各位候选人是否适合当选,曾经有过什么不好的行为,甚至有选民涂掉了他们不满意的候选人名字;在一些地方,有的乡主席或乡长因不能代表群众利益而落选。由此可见,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人民热烈而积极地行使着自己的民主权利,并且善于利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去监督检查政府工作,提出自己的诉求,选举自己所信任的人来代表自己行使权力。
“三三制” 助力统一战线
毛泽东为《边区实录》的题词,也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有力保证。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经验。3月,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为政权工作的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这就是著名的“三三制”。“三三制”政权首先在绥德、鄜县、陇东等地试行。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就彻底实行“三三制”选举运动向各级党委发出指示,边区政府也发出《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通过普选的方式,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了“三三制”政权。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也称《五一施政纲领》)。此纲领第五条明确提出,共产党员在选举候选名单及机关组织中,只占三分之一的名额,并应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其实早在1939年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边区政府就聘请了12名开明绅士为特邀参议员,奠定了边区民主政治的基础。1941年11月,在延安召开了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实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通过了《五一施政纲领》为边区施政纲领,并责成边区政府领导各级政府和全区人民群众切实执行。陕甘宁边区建立的“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线的、民主的政权,也是同普选紧密结合的政权。边区、县、乡三级参议会的参议员都是由人民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三级政府由参议会选举产生。定期普选,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权的重要特点。“三三制”政权普选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实现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参加选举的人数占全部选民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选举采取选民易于接受、易于操作的方式,比如识字的用选票,不识字的用画圈、投豆等方法;一人一票,不受所谓财产多少、文化水平高低、民族差别等限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候选人。第二,在普选中,共产党限制自己的候选人,如果选多了,便主动退出,以保证彻底地实行“三三制”原则。第三,在普选中,放手让人民检查政府工作,成为有效的监督手段。
抗战时期“三三制”原则的实行,有效地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和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抗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全国的政治民主化,更显著地反映了陕甘宁边区“抗日”和“民主”这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和目标。
陕甘宁边区 粉碎抗战与民主不相容谬论
正是在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大力推行的民主建设下,陕甘宁边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克服了各种困难,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起完善、民主、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使人民得到了民主、自由等权利,这块根据地也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了人民参政的兴趣,加强了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强了人民对“抗战建国”的信心,使人民将自己与民主政府融为一体,荣辱存亡攸关,愿意为这个民主政府尽一切的积极力量,也使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教育,渐渐了解并学会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粉碎了抗战与民主不能相容的谬论,粉碎了人民不关心政治或人民政治程度不够不能行使民主权利的谬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我们党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理想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