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东八路军院校情况介绍如下:
山东抗日军政干校 1938年6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成立,这是在抗战初期,山东解放区开办最早、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新型学校。因校址从第二期开始一直设在沂水岸堤,故名岸堤干校。
岸堤干校由中共山东省委(后改为山东分局)直接领导,校长由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政治处主任徐元泉,教育处主任徐仲林。办学的宗旨是,遵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培养大批党政军民干部,以发展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该校先后办了五期:
第一期招收学员200余名,分设政治、军事、民运三个队。学习课程与“抗大”基本相同,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区各项基本政策”、“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民众运动”及“军事技术”。学习期限一个多月。
第二期招收学员600余名、学习期限略有延长。军事队3个月,其他各队为一个半月。实际上只上了四周的课程,就提前分配工作了。
第三期招收学员400余名,于11月初开课。全校组成一个大队,下设九个中队,有政治队、军事队、民运队、青年队、妇女队等。中队设中队长、指导员,每个中队之下设二至四个分队,分队设分队长。每个分队下设三个班,班里有班长和学习组长。学员 每天上课五小时,晚饭后两小时是课外活动时间。学员可在救亡室(学员自己的组织)领导下,进行体育训练、文化娱乐活动。每晚有二至三小时的小组讨论。学员文化程度不一,有大学生、中学生,也有文盲、半文盲,高小初中程度占多数,因此主要采取集体学习与互教互帮的方法。
第四期招收学员600名,仍设军事、政治、民运、青年、妇女等队,于1939年2月1日开课,课程与第三期基本相同,教学方法也和第三期基本相似。
第五期招收学员500名,增设地方武装、教育、财经等队,于1939年4月15日开学。6月1日,敌两万人开始对沂蒙山区大“扫荡”,山东分局、山东纵队转入外线作战,干校遵照分局指示,组织精悍武装坚持在沂蒙地区,广泛开展对敌斗争,经过40多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从1938年6月开办到1939年9月与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合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共培养军政干部近3000人。
山东抗日军政干校主题圈子
胶东抗日军政干校 1938年8月组建,校长丁光、林一山(兼)。1940年4月并入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
鲁西抗日军政干校 1938年组建,教育长何德全。1940年6月并入抗大一分校第二支校。
筑先抗战学院1939年1月,鲁西区党委决定,将原第六专区政治干部学校改称筑先抗战学院,校长张维翰(兼)。2月,因日军“扫荡”,学校未招生。1940年春重建筑先抗战学院,肖华、段君毅先后兼任校长。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 1939年11月上旬,抗大一分校从晋东南出发,1940年1月抵山东。校长周纯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培南,副校长兼训练 部长韦国清,训练部长袁也烈。2月,撤销原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编为该校第五大队。4月,抗大一分校第一大队由 大队长贾若瑜、政治委员廖海光率领赴胶东,与原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组成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刘汉、贾若瑜,政治委员廖海光。6月,一一五师教 导大队改称抗大一分校第一支校,鲁西军政干部学校改称抗大一分校第二支校。1941年6月,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第二支校转隶冀鲁豫军区。
1943年3月,为适应敌后环境和精简方针,山东军区决定,将抗大一分校改称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胶东支校改称教导第二团。对外继续保留抗大一分校番 号。教导第一团团长(校长)周纯全、袁仲贤、曾国华,政治委员张雄、梁必业,副团长(副校长)袁仲贤、孙继先。教导第二团,团长贾若瑜、聂凤智、蔡正国、 裴宗澄,政治委员廖海光、刘浩天、严政。
1945年11月,教导第一团除留下部分干部筹建山东军区教导大队外,其余干部、学员,由参教处长邸怀珍、政治处代主任徐洪才率领开赴东北,回归抗大总校建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