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山东军区
来源:HOME   2019-01-22 11:42:11

  按时间先后分为:初期序列;主力地方化后序列;大反攻时序列;挺进东北部队。

  一、初期序列

  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司政机关改为山东军区司 政机关,所属部队划为地方军。一一五师统一指挥山东军区所属部队”。3月,山东纵队司令部与一一五师师部合署办公。8月1日,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 辖鲁中、清河、胶东、鲁南军区和滨海独立军分区、第五旅。政治委员黎玉,副司令员王建安,参谋长王建安(兼),政治部主任江华。先后辖:

  (一)鲁中军区

  1941年秋,山东纵队决定筹建鲁中军区,刘海涛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11月,日军对鲁中区大“扫荡”,刘海涛牺牲,鲁中军区未能正式成立。 1942年8月,以原山东纵队机关为主,正式组成鲁中军区。先后辖4个军分区。司令员罗舜初,政治委员罗舜初(兼),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参谋处长胡奇才。

  第一(泰山)军分区(第四旅兼)辖2个团。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汪洋、林乎加,政治部主任欧阳平,参谋主任刘国柱。第十团,团长陈明,政治委员陈宏;第十二团,团长石新,政治委员胡寅。

  第二(沂蒙)军分区 司令员王兆湘、杨昆、吴瑞林,政治委员王一平,政治部主任李建梓,参谋主任吴奎文、刘培农。辖第十三团,由第十、第十二团各一部编成,团长刘遇泉,政治委员王锐。

  第三(泰南)军分区 司令员赵杰,政治委员董琰,副司令员封振武,参谋长单洪,政治部主任熊飞。辖第十一团,团长叶声,政治委员王文介。

  军区直属团兼沂山军分区团长陈奇,司令员陈奇(兼),政治委员李伯秋。

  (二)清河军区

  1940年1月组建。1942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山东纵队划为地方军的指示,山东纵队第三旅与原清河军区合并,组成新的清河军区,辖5个军分区。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第一(清东)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原第三旅第九团) 司令员董有炳、赵寄舟,政治委员岳拙元,副司令员陈乙斋,政治部主任王林、何凤池,参谋主任陈乙斋。

  第二(清西)军分区兼清西独立团(原第三旅第八团) 司令员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副司令员马晓云,政治部主任张维滋、毕秀清,参谋主任韩子衡。

  第三(清中)军分区兼清中独立团司令员马千里,政治委员王效禹,副司令员孙干卿,政治部主任马鸣,参谋主任张明远。

  第四(垦区)军分区兼清北独立团司令员程绪润,政治委员张缉光,副司令员杨信。

  第五(清南)军分区兼清南独立团司令员赵寄舟,政治委员傅玉其,政治部主任傅玉其(兼),参谋主任高凤池。

  军区直属团以原第三旅第七团编成,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

  (三)胶东军区

  1942年7月,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改称胶东军区,辖4个军分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王彬,参谋长贾若瑜,政治部主任彭嘉庆。

  第一军分区兼东海独立团1942年7月东海指挥部改称第一(东海)军分区。司令员李发(代),政治委员仲曦东,副司令员于得水,参谋长胡铁生,政治部副主任朱开印。

  第二军分区兼北海独立团1942年7月北海指挥部改称第二(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孙端夫,政治委员王夷藜,参谋主任李益民、肖平,政治部副主任王介。

  第三军分区兼西海独立团1942年7月西海指挥部改称第三(西海)军分区。司令员赵一萍,政治委员于寄吾、吕明仁,参谋长于一心,政治部副主任姜克。

  第四军分区兼南海独立团1942年7月南海指挥部改称第四(南海)军分区。政治委员刘宿贤,副司令员卜才(肖镜海),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益民。

  (四)鲁南军区

  1942年8月由一一五师拨归山东军区建制领导,辖3个军分区、1个支队。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邝任农,副司令员何以祥,副政治委员张雨帆,政治部主任曾明桃,参谋主任贾耀祥。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董鸣春,政治委员杨士法。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贾耀祥(兼),政治委员冯起。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王献庭,政治委员王六生。

  运河支队支队长胡大勋,政治委员纪华。

  (五)滨海独立军分区

  1942年3月,组成滨海独立军分区;8月,山东纵队第二旅合并于该军分区,直属山东军区。司令员何以祥,政治委员王叙坤,副司令员刘涌,参谋长王晓,政治部主任孔繁彬。

  (六)第五旅

  1940年7月由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改称。隶属山东军区建制,归胶东军区指挥。旅长吴克华,政治委员高锦纯,参谋长贾若瑜,政治部主任欧阳文。辖第十三团,团长巫金锋,政治委员李丙令;第十四团,团长官峻亭(代),政治委员李华;第十五团,团长王奎先,政治委员雨晴。

  二、主力地方化后序列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1943年3月,山东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第一一五师与 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保留八路军一一五师番号;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所属各旅、支队番号撤销,旅、支队机关与军区、军分区合并,主力部队地方 化。部队整编为13个兵员充实、领导坚强的主力团,其余编为地方武装。从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战略方针、军事建设、部队指挥等方面,达到了完全的统一,克 服了过去在军事指挥上、主力与地方武装关系上长期存在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新的山东军区辖鲁南、鲁中、滨海、胶东、清河、冀鲁边6个军区。1944年 1月,清河、冀鲁边两区合并编为渤海军区。1944年7月至1945年6月,先后由伪军反正部队编成4个独立旅。

  山东军区暨一一五师司令员罗荣桓,师长罗荣桓(代),政治委员罗荣桓(兼),副政治委员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参谋处长李作鹏,供给部部长吕麟,政治委员周贤;卫生部部长白备伍,政治委员谷广善。

  鲁中军区、鲁南军区

  鲁中军区

  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副司令员邝任农,副政治委员李培南,政治部主任周赤萍、李培南(兼),参谋处长胡奇才,政治部副主任王一平。辖5个军分区、3个直属团。

  第一(泰山)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陈奇,政治委员林乎加,副司令员钱钧,副政治委员李伯秋,政治部主任欧阳平,参谋处长刘国柱。

  第二(沂蒙)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政治委员王一平、王涛,副司令员封振武,副政治委员孔繁彬,政治部主任孔繁彬,参谋主任刘培农、吴奎文。

  第三(泰南)军分区 司令员赵杰、封振武、钱钧,政治委员董琰、刘莱夫,副司令员封振武、单洪,副政治委员熊飞,参谋长单洪,政治部主任熊飞、谭开云。

  第四(沂山)军分区 1943年7月成立,司令员陈奇、孙继先,政治委员霍士廉,副政治委员李耀文,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兼),参谋处长张耀辉。

  第五(鲁山)军分区 1944年7月成立,司令员陈奇(兼),政治委员李伯秋(兼),副司令员叶荫庭,参谋处长叶荫庭(兼)。

  第一团(主力团) 原教导第一旅第一团,团长李福泽,政治委员王文轩。

  第二团(主力团) 原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陈奇(兼),政治委员李伯秋(兼)。

  第四团(主力团) 原教导第一旅第四团,团长周长胜,政治委员丁秋生、杜明。

  鲁南军区

  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王麓水、傅秋涛,副司令员万春圃,副政治委员张雨

  帆,政治部主任曾明桃、丁秋生、张雄,参谋处长来光祖。辖3个军分区。

  第三团(主力团)兼第一军分区 原教导第一旅第三团,团长王吉文,司令员王

  吉文(兼)、贺健,政治委员刘春、陈士法,副政治委员刘春,参谋长熊天仁、蔺毅,

  政治部主任刘春(兼)。1945年8月,第一军分区兼第三团。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贾耀祥,政治委员张雄、冯起,副司令员邢天仁,副政治

  委员李荆山,参谋长邢天仁(兼)、阎超,政治部主任李荆山(兼)。

  第五团(主力团)兼第三军分区 原教导第二旅第五团。1945年8月实设军分区。

  团长王六生、陈士法,政治委员王六生。军分区 司令员胡大荣,政治委员李青,

  副司令员王献庭、胡大勋,副政治委员韩去非,参谋长陈士法、李华源。

  滨海军区、胶东军区

  滨海军区

  1943年3月由滨海独立军分区扩编组成。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唐亮,副司令员万毅,参谋长何以祥、胡继成、张仁初,政治部主任刘兴元、赖可可。先后辖3个军分区、1个支队另6个团。

  第一(滨北)军分区 1943年夏成立,司令员梁兴初、黎有章,政治委员刘西元、王众音,副司令员侯世奎,副政治委员李仲林,参谋长黎有章,政治部主任安征夫、曹思明。

  第二(滨南)军分区 1943年10月成立,司令员罗华生、覃士冕,政治委员谷牧、刘西元,副政治委员王树君,参谋长贺健、严似海,政治部主任王树君(兼)。

  第三(滨中)军分区 1944年6月成立,司令员赵杰,政治委员田海山,副政治委员王建青,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黄玉昆。

  滨海支队由1942年8月脱离国民党军的原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一师编成,辖3个团。司令员万毅(兼),政治委员覃士冕、王维平,副司令员彭景文,参谋长王文清、管松涛,政治部主任王维平。

  第四团(主力团) 原教导第二旅第四团,团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吴岱。

  第六团(主力团) 原教导第二旅第六团,团长曾国华、贺东生,政治委员刘西元。

  第十三团(主力团)由原教导第五旅第十三、第十四团合编,团长梁兴初,政治委员覃士冕。

  警备团团长朱其番,政治委员赵昭。

  教导第三团1945年初由军区教导营扩编而成。

  海陵独立团团长江潮,政治委员郑子久。

  胶东军区

  原山东军区第五旅机关与胶东军区机关合编为新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吴克华、袁仲贤,参谋长袁仲贤(兼),政治部主任彭嘉庆,政治部副主任欧阳文。先后辖5个军分区、1个海军支队和6个团。

  第一(东海)军分区 司令员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副司令员于得水,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辖独立第一团,副团长李洪茂,政治处主任郝亮;独立第二团,副团长王旭,副政治委员常前尧。

  第二(北海)军分区 司令员孙端夫,政治委员王夷藜、刘浩天、刘仲华,副政治委员李冠元、张英勃,参谋长刘云鹏,政治部主任李冠元(兼)。辖独立第一团,团长王奎先,政治处主任王大伟;独立第二团,政治委员李道之,副团长鞠文义。

  第三(西海)军分区 司令员陈华堂,政治委员吕明仁,副政治委员常青、李华,政治部主任常青(兼)、邓龙翔,参谋处长毕永之。辖独立第一团,团长周光,副政治委员倪绍九;独立第二团,副团长秦云,副政治委员赵强。

  第四(南海)军分区 司令员卜才、贾若瑜,政治委员刘仲华、廖海光,副司令员卜才,参谋长夏侯苏民、杨介人,政治部主任李铁民。辖独立第一团,团长盖仲民,副政治委员陶荣;独立第二团。

  第五(中海)军分区 194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聂凤智,政治委员刘仲华,政治部主任刘仲华(兼)。辖独立团,团长官峻亭,政治委员姜子宽(代)。9月2日撤销。

  第十三团(主力团) 原第五旅第十三团,团长聂凤智,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十四团(主力团) 原第五旅第十四团,团长严似海、杜永海,政治委员李华。

  第十六团(主力团) 原胶东军区第十六团,团长巫金锋、江燮元,政治委员廖海光。

  教导第二团由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改称,团长蔡正国、裴宗澄,政治委员刘浩天、严政。

  警备团政治委员王云九,参谋长徐延安。

  特务团1944年9月成立,团长巫金锋,政治委员丁超。

  海军支队1944年11月,由威海刘公岛、荣成龙须岛反正之伪海军编成,支队长郑道济,政治委员欧阳文(兼)。

  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

  清河军区

  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政治部主任徐斌洲。辖4个军分区和1个直属团。

  第一(清东)军分区(兼独立团) 司令员(团长)赵寄舟,政治委员岳拙元,副司令员陈乙斋,参谋长陈乙斋(兼),政治部主任丁士采。

  第二(清西)军分区(兼独立团) 司令员(团长)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副政治委员王若杰,参谋长韩子衡,政治部主任张维滋、毕秀清、王若杰。

  第三(清中)军分区(兼独立团) 司令员(团长)马千里、程绪润,政治委员王效禹、张文涛,副司令员孙干卿,参谋长张明远,政治部主任李焕。

  第四(垦区)军分区(兼独立团) 司令员(团长)王兆湘、杨信,政治委员张缉光、陈德,参谋长贾乾瑞,政治部主任张缉光。

  直属团(主力团)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

  冀鲁边军区

  司令员邢仁甫(邢仁甫于1943年6月叛变投敌。)、周贯五,政治委员王卓如、周贯五(兼),副司令员黄骅、龙书金,副政治委员周贯五,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参谋主任卢成道。辖3个军分区、1个团、1个支队。

  第一军分区 司令员傅继泽,政治委员彭瑞林,副政治委员康伯明,政治部主任康伯明(兼)。

  第二军分区 司令员龙书金,政治委员曾旭清,副政治委员郝炬,参谋长李清山,政治部主任李恒泉。

  第三军分区 司令员杨铮侯、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广文,副司令员冯鼎平,副政治委员李雪炎,参谋长刘重桂,政治部主任辛易之。

  特务团团长陈子芹,政治委员傅炳翰;

  回民支队支队长王连卿,政治委员刘东民。

  渤海军区、直属旅、团

  渤海军区

  1944年1月,由清河、冀鲁边两军区编成,司令员杨国夫,政治委员景晓村,副司令员龙书金、袁也烈,副政治委员刘其人,参谋长袁也烈(兼),政治部主任周贯五。先后辖6个军分区和两个团。

  第一军分区 原冀鲁边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治委员陈德,副司令员仉鸿印、赖金池,副政治委员康伯明,参谋长武子伟、杨大生,政治部主任康伯明(兼)、辛国治。

  第二军分区 原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龙书金(兼)、刘贤权,政治委员曾旭清,副司令员赖金池,副政治委员郝炬、李恒泉,政治部主任李恒泉(兼)。

  第三军分区 原冀鲁边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刘贤权,政治委员李广文,副司令员黄荣海,副政治委员李雪炎,参谋长刘重桂,政治部主任李雪炎(兼)。

  第四军分区 原清河垦区军分区,司令员王兆湘,政治委员陈德、徐斌洲,副司令员程绪润,政治部主任李焕,参谋主任杨信。

  第五军分区 原清河清东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治委员岳拙元,副司令员石潇江,副政治委员苏杰,政治部主任丁士采,参谋主任李历超。

  第六军分区 原清河清西军分区,司令员许云轩,政治委员李曼村,副司令员马晓云,副政治委员王若杰,参谋长杨信,政治部主任王若杰(兼)。

  直属旅、团

  独立第一旅 1944年7月,伪“灭共建国军”第八团王道部1600余人在寿光地区反正,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王道,政治委员牟宜之,参谋长赵凌汉,政治部主任郭卓辛。辖第一团,团长王世范,政治处主任石磊;第二团,团长孙亮东。

  独立第二旅 1944年11月,伪莒县保安大队莫正民部3500余人在莒县反正,被编为独立第二旅。旅长莫正民,副旅长陈笏卿,参谋长马骥,政治部主任 王东年。辖第四团,团长王介千,政治处主任覃守贵;第五团,团长刘明权,政治处主任籍瑞三;第六团,团长孟敬之,政治处主任刘建邦。

  独立第三旅 1945年1月,伪诸城县保安大队张希贤部1300余人在诸城反正,被编为独立第三旅。旅长张希贤,参谋长张建斋,政治部主任王崇礼。辖第七团,团长王俊周,政治处主任王天才;第八团,团长王欣亭,政治处主任杨永名。

  独立第四旅 1945年6月,伪“和平建国军”第十团韩寿臣部1800余人在安丘地区反正,被编为独立第四旅。旅长韩寿臣,参谋长韩顾三,政治部主任王芳。辖第十团,团长韩剑午,政治处主任沈源;第十一团,团长张黎之,政治处主任张文庄。

  军区特务团(主力团)团长张仁初、陈忠梅,政治委员陈美藻。

  军区教导第一团由抗大第一分校改称,团长袁仲贤、曾国华,政治委员张雄、梁必业,教育长孙继先、关振寰。

  三、大反攻时序列

  1945年8月初,山东军区辖5个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 (县大队),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达23万余人。8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旋即发出乞降照会。为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大反攻任务, 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于11日召开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讨论大反攻的进军任务,部署部队整编、城市接管、动员参军、支援前线和维持后方治安等项工作。山东军区 根据集总指示,将各军区的主力部队与基干部队编成山东解放军,辖8个野战师、12个警备旅;部分军分区作了调整。至9月初,连同地方武装共27万余人。

  野战师

  第一师 由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师长梁兴初,政治委员梁必业,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西元。辖第一团,由滨海第六团改称,团长唐 青山,政治委员吴岱;第二团,由滨海第十三团改称,团长江拥辉,政治委员高先贵;第三团,由滨海独立第三团改称,原系山东纵队第二旅第六团,曾称莒中独立 团、独立第三团,团长刘善福,政治委员钟生栋。

  第二师 由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机关及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罗华生,政治委员刘兴元,参谋长贺东 生,政治部主任王树君。辖第四团,由滨海第四团改称,团长杨大易,政治委员杨廷昌;第五团,由滨海第二十三团改称,团长叶健民,政治委员黎新民;第六团, 由海陵独立团改称,团长江潮,政治委员李振邦。

  第三师 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王建安(兼),政治委员周赤萍,副师长胡奇才,参谋长李福 泽,政治部主任王文轩。辖第七团,由鲁中第一团改称,团长钟本才,政治委员李改;第八团,由鲁中第二团改称,团长叶荫庭,政治委员胡寅;第九团,由特务 营、边防独立营、蒙阴独立营编成,团长汤景仲、岳峻,政治委员苟在松。

  第四师 由鲁中军区部队编成。师长廖容标、孙继先,政治委员王一平,副 师长周长胜,参谋长周长胜(兼),政治部主任欧阳平。辖第十团,由鲁中第四团改称,团长高文然,政治委员曹普南;第十一团,由鲁中第十团改称,团长翟明 仁,政治委员张俄;第十二团,由鲁中第十一团改称,团长方明胜,政治委员张健。

  第五师 由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 (兼),参谋长肖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第十三团,由胶东第十三团改称,团长夏侯苏民(代),政治委员车学藻;第十四团,由胶东第十六团改称,团长杜 永海,政治委员王伟之;第十五团,由东海独立第一团改称,副团长李洪茂,政治处主任郝亮。

  第六师 由胶东军区部队编成。师长聂凤智(代),政 治委员李丙令,副师长蔡正国,参谋长蔡正国(兼),政治部主任李冠元。辖第十六团,由胶东第十四团改称,团长江燮元,政治委员田野(代);第十七团,由西 海独立团改称;第十八团,由中海独立团改称,团长官峻亭,政治委员姜子宽。

  第七师 由渤海军区部队编成。师长杨国夫,政治委员周贯五,副师长 龙书金,参谋长阎捷三,政治部主任徐斌洲。辖第十九团,由渤海直属团改称,团长郑大林,政治委员孙正;第二十团,由渤海第四军分区直属第一营、博兴独立营 及沾化地方武装编成,团长陈乙斋,政治委员李雪炎;第二十一团,由渤海第二军分区3个独立大队编成,团长赖金池,政治委员王洪模。

  第八师 由 鲁南军区部队编成。师长王麓水,政治委员王麓水(兼),副师长何以祥,政治部主任曾明桃、丁秋生,参谋主任马冠三。辖第二十二团,由鲁南第三团改称,团长 王吉文,政治委员陈德先;第二十三团,由鲁南第五团改称,团长陈士法,政治委员王六生;第二十四团,由鲁南独立大队、铁道大队、微山湖第一大队合编,团长 贾耀祥,政治委员李荆山。

  警备旅

  警备第一旅 由鲁中第一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陈奇(兼),政治委员李伯秋。辖第一团,团长邓和山,政治处主任金石秋;第二团,团长柯邦坤,参谋长巫景权;第三团,团长张明三,政治委员张慧源。

  警备第二旅 由鲁中第二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吴瑞林(兼),政治委员孔繁彬。辖第四团,团长陈宏,政治委员董超;第五团,团长岳峻,政治处主任张奎一;第六团,团长魏振华,政治处主任王昕。

  警备第三旅 由鲁中第三军分区所属各县武装编成。旅长钱钧(兼)、胡奇才,政治委员熊飞。辖第七团,团长徐振明,政治处主任陈相舟;第八团,团长郑志士,政治委员张海棠;第九团,团长戴文贤,政治委员刘振华。

  警备第四旅 由鲁中第四军分区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孙继先(兼),政治委员李耀文。辖第十团,团长柯邦坤,政治委员余辉;第十二团,团长叶声,政治委员魏伯亭。

  警备第四旅 由胶东东海军分区两个独立团编成。旅长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辖第七团,由独立第二团改称;第八团,由独立第四团改称。

  警备第五旅 由胶东各军分区抽调部队编成。旅长贾若瑜,政治委员廖海光,参谋长卜才,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第九团,由南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称;第十团,由西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称。

  警备第六旅 由渤海军区所属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刘贤权,政治委员陈德,副旅长郑大林。辖第十一团,由渤海第二军分区陵县、平禹、德平、商惠等县武装编成,团长朱耀华,政治委员杨爱华;第十二团。

  警备第七旅 由渤海第五、第六军分区武装编成。旅长赵寄舟,政治委员李曼村,副旅长许云轩,政治部主任丁士采。辖第十三团,由长山独立营、高苑县大队、 第六军分区基干第三营编成,团长杨信,政治委员张维滋、克明;第十四团,由渤海第五军分区直属团改称,团长宫愚公(代),政治委员王效禹。

  警备第八旅 由鲁南第一军分区地方武装编成,军分区机关兼旅机关。旅长贺健(兼),政治委员杨士法(兼)。辖第十五团,由尼山、费县、温河等县部队编成,团长贺健(兼),政治委员杨士法(兼);第十六团,由双山、滕县等县部队编成,团长董鸣春,政治委员万春圃。

  警备第九旅 由鲁南地方武装编成,第三军分区机关兼旅机关。旅长胡大荣(兼),副旅长王献庭(兼),副政治委员李青(兼),参谋长陈士法。辖第十七团, 由赵 、兰陵、峄县等县部队编成,团长陈香斋,政治委员曾文彬;第十八团,由运河支队改称,团长胡大勋,政治委员童丘龙。

  警备第十旅 由滨海军区地方武装编成。旅长张仁初、赵杰,政治委员刘伟、田海山,副政治委员王建青。辖第十九团,团长王明礼(代),政治委员牟景途;第二十团,团长朱开智,政治委员赵昭。

  警备第十一旅 由独立第二旅与临沭独立团编成。旅长莫正民,政治委员覃士冕。辖第二十一团,团长郭廷万,政治委员晏成山;第二十二团,团长钟显文,政治委员袁洪辉。

  军分区

  为适应日军投降以后的新形势,部分军分区作了调整。

  胶东军区撤销中海军分区,其它4个军分区同前。

  鲁中军区 由5个军分区整编为3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建制不变;第二、三军分区合编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封振武,政治委员王涛,副政治委员王文轩,参谋 长王奎文,政治部主任曹礼琴;第二军分区一部与第四军分区合编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孙继先,政治委员霍士廉,副政治委员孔繁彬、孟英。第四、五军分区番号 撤销。新建淄博警备区。

  渤海军区 由6个军分区整编为4个军分区。第一、三军分区合编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治委员李广文、仉鸿印, 副司令员赖金池,副政治委员李雪炎、辛易之,参谋长武子伟、杨大生,政治部主任辛易之;第五、六军分区合编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政治委员李曼村, 副司令员许云轩,副政治委员韩克辛,参谋长王翰西,政治部主任丁士采;第二、四军分区建制不变;撤销第五、六军分区番号。

  鲁南、滨海军区各军分区建制同前。

  四、挺进东北部队

  1945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要派部分人员迅速进入东北。9月11日则明确规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3万人的兵力去东北, 并由肖华前去统一指挥。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9月20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 局:“应依靠山东力量在两个半月内在东北组织二十万到三十万能作战的部队”,主要任务是打击和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继续消灭日、伪军,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 两省,发展和控制东北,并决定罗荣桓率山东主力6万人,由陆、海两路急驰东北。据此,肖华率军区机关千余人,于9月20日由龙口、栾家口渡海;罗荣桓率轻 便指挥机关于10月20日由烟台渡海,先后到达东北。山东军区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师,渤海新编师,第五师大部,警备第三旅(两个团),东北 挺进纵队(由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军区教导团,以及部分基干武装共6万余人,分三批由陆、海日夜兼程,开赴东北。

  山东部队进入东北后,滨海第 一、第二师和东北挺进纵队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后改称第三十八军;鲁中第三师、警三旅编入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后改称第四十军;胶东第五、第六师编入 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后改称第四十一军;渤海第七师、新编师编入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后改称第四十三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