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冀鲁豫边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来源:炎黄春秋   2019-07-04 10:09:54

  四支队,全称河北民军第一路军第四支队,1937年10月在清丰县古城集成立。这是中共直南特委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也是冀鲁豫边区第一支抗日武装。这支武装虽然存在时间较短,但在冀鲁豫边区抗日斗争中,对壮大人民军队、反击日本侵略、培养革命干部、发扬优良传统诸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战绩已载入了人民军队的光荣史册。

  一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如惊弓之鸟,不战而溃,仓皇南逃。日军长驱南下,邢台、邯郸、大名、南乐、清丰、濮阳诸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悉遭蹂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关头,不当亡国奴,坚持华北抗战,已成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为力挽狂澜,1937年10月,中共派往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代表朱瑞(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负责冀南、豫北一带共产党的领导工作)指示中共冀南特委书记张玺,要迅速派人恢复大名以南各县党组织,成立中共直南特委,要利用各方面的关系,抓紧时间,集中力量,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就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随后,中共直南特委在清丰县梁村成立,张玺指派刘大风(原名刘介风,后改名安明。南乐县佛善村人)为直南特委临时书记,开展工作。

  刘大风是直南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德高望重,他临危受命,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与在此地坚持工作的王从吾、刘汉生、平杰三、晁哲甫、王振华取得联系,研究恢复共产党组织,筹建抗日武装。

  10月初,刘大风等便在直南以“抗日救国十人团”为基础筹建抗日游击队。未几,由刘大风、刘汉生主持在南乐县近德固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主要研究建立抗日武装问题:(1)落实动员参加游击队的人数;(2)落实动员枪支弹药数目;(3)要求大家想办法筹集经费。决定先将队伍组织起来,再争取扩大。同时决定借用国民党第29军石友三部队181师游击队的番号,来组建武装,并要求大家分头做好动员枪支和家属工作,于10月下旬自带枪支、干粮到南乐县留固店集合。从现在角度看这项规定,特别是自带枪支之规定,限制了部队的扩建,因为渴望参军的大部分是爱国的普通百姓,家里根本没有枪支,只有地主豪绅为护家才有枪支。这时日军已攻陷大名,国民党的大名专员马润昌弃职南逃,国民党181师石友三部退居南乐县城西元村集一带。刘大风等派赵秉谦去同我党在181师搞统战工作的共产党员—学兵队队长张克威、教官袁也烈取得联系,想用红军改编八路军的办法,借用181师的名义建立一支独立的抗日游击队。石友三说:“你用我的名义,给你钱,给你枪。但是,我的部队到哪里,你得跟到哪里。”这是刘大风等不能同意的。因为刘大风等建立部队的宗旨是:坚持部队应由共产党领导,坚持就地抗战。石友三最终只给了一个“181师游击队”的空头番号,未给任何给养、枪支和弹药。

  一天下午,张克威带着181师学兵队的张静岑、季铁中(均为共产党员)全副武装来到南乐县留固店组建部队,刘大风已经在这里设好指挥部,热情接待。前来报名的人员络绎不绝,十几天就招收了六十多名人员,收集五十来支枪。人员多为清丰、南乐县的,也有大名、濮阳及周边县的。直南特委按照八路军的建制,建立了181师游击队,队长张克威(兼),刘大风任副队长兼政委,袁也烈任参谋长,刘汉生任政治部主任,冯仰舟任副主任。181师游击队基本上是属于我党领导,又从181师学兵队中抽调出有一定政治军事素养的季铁中、张进臣、李为,还有一名女同志等共五名干部作为游击队的骨干。未久,集合地点迁到与留固店相临的清丰县青石磙村杨节(又名杨延祐、杨助三,1930年在大名七师入党,1939年任中共清丰县委书记)家里,因为他家是地主,食宿方便,杨节遂投笔从戎,并将家里存放的大枪、匣子枪、子弹以及军需品悉数交给部队,对部队的早期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

  半月后,游击队转移到清丰县古城集。清丰县的中共县委书记王冠儒(时在清丰县古城高小任教员兼庶务)遂投笔从戎,又带领二十多名青年入伍。郭献瑞从南乐东带来三十余名“十人团”团员和进步青年,濮阳的杨真等青年也加入了游击队。随后,游击队已发展到二百余人,一百多支枪。石友三181师已奉命南下,张克威、袁也烈随军南撤。我军又和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取得联系,在这里建立了河北民军第一路军第四支队。在这里重笔陈述一下王冠儒,情况是这样的:

  四支队建军地点选择在清丰县古城高小学校里,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王冠儒担任该校教员和庶务分不开的。因部队建军伊始,一无所有,选在这个学校可以使用学校的校舍、设备、医药等,连学校的经费也可供四支队使用。因王冠儒担任副官长,利用他自己在当地的威望,积极地筹措粮、款,动员枪支。第一挺机枪就是他派副官闫之青用160元买来的,部队的100套服装和子弹袋、炸弹兜也是他在清丰县民众教育馆组织人员制作的。而且他抓得很深入、具体、细致,从买布、染色,一直到缝纫都是亲自操劳奔波。王冠儒在清丰教书多年,又担任多年县委书记,颇负声望,很有号召力,所以清丰县参军的很多是他的学生,家长对孩子跟着王老师当兵抗日很放心。当时有“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说,特别是女孩子参军,社会阻力很大。有五名女学生参军,如彭月梅、高素环等,开始家长不同意,后来听说是跟着王老师,便欣然同意了,并亲自送女儿参军。

  抗战初期,社会秩序混乱,村庄大多有寨墙,这给部队行军和开展工作带来很大不便。部队夜间进村常常是王冠儒出面交涉,当群众知道是王老师的队伍,便大开方便之门,并赠送给养、物资,安排食宿。总之,王冠儒对四支队的建立和发展贡献是很大的。中组部曾在文件中指出:“王冠儒同志‘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并在四支队组建中积极动员青年参军,筹措枪支、粮款,对发展这支队伍作出了贡献。”

  部队到古城后,181师这时已经南撤,张克威、袁也烈为了继续做181师的统战工作,也随同部队南下。这时,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在我党坚决抗日不当亡国奴的感召下率部进驻清丰。部队同高的副参谋长、地下党员唐哲明取得联系。高树勋还到古城集召开会议,宣布河北民军第四支队成立,发给三十支枪,三千多发子弹,河北省币一万元。未久,高树勋南下,唐哲明也随军南下。党又派富有作战经验的老红军肖汉卿、陈耀元、漆汉臣来四支队,肖汉卿任支队长,刘大风为政治委员。从此,四支队一方面加强了军事训练,同时还向战士进行红军传统和作风教育,军事素质提高很快,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最后发展到一千多人,七百多支枪,建制为三个中队,一个通信排。第一中队长:路文慈,指导员:杨真。第二中队长:马参三(后改陈耀元),副队长:刘子良,指导员:季铁中。第三中队长:张德光(后改张西三),指导员:闫之青(后改李景岩)。通信排排长为潘林,指导员赵彦人(后改赵秉谦)。通信排负责政治宣传和司令部的警卫通讯联络工作。从此,四支队成了冀鲁豫边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三

  1938年2月中旬,日军第二次攻占南乐、清丰二县,国民党的县长已闻风而逃,汉奸组织—维持会相继成立。南乐县的维持会会长、大地主何举之自称县长,清丰县维持会会长是青帮头子刘建义。这些汉奸组织成立后,专为日寇效力,他们上蹿下跳,狼狈为奸,弄得乌烟瘴气,引起了抗日军民的公愤。

  当时抗日活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是清丰、南乐县西部沙区,梁村、青石滚村一带,那里的抗日工作开展得很活跃。

  一天夜里,肖汉卿率领部队潜入清丰县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逮捕了两名维持会会员,公审后又严惩了八名汉奸,迎头痛击了汉奸组织。后来高镇五把此事编成顺口溜载入抗日学校课本:“四支队进清丰,包围维持会,四面不透风,捉住汉奸贼,个个上了绳,带到张林子,埋了一大坑,好人放回去,吃了一大惊。”同时四支队又派出侦察员齐耀臣,在群众的帮助下活捉了一名日本侦探,以其为活教材,每到一村就利用他亮相示众,开群众会,群众情绪激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大震慑了反动势力,鼓舞了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充分显示了抗战力量。

  1938年3月8日,日军已攻占濮阳,四支队由刘大风、肖汉卿、张增敬等率领,由清丰县六塔开到濮阳县城东60里之小濮州集结待命。次日清晨,刘大风、肖汉卿去常庄会见丁树本,请示视察部队。时丁为国民党濮阳专员兼八县保安司令,处于统战时期,他为了苟延残喘,正和我们合作抗战。常庄是个有名的地主庄园大村子,周围有寨墙,东南两面是黄河大堤,西北方向八里就是小濮州。丁正想利用四支队的力量,一则为他独挡一阵,二则试探其实力,所以会见后便乐于去小濮州与四支队见面,以示欢迎。

  3月9日这天,正值小濮州骡马大会,人特别多,熙熙攘攘。四支队整整齐齐地集合到村西大庙前的场里,准备听丁讲话。赶会的群众也把会场围得严严实实。丁树本正兴致勃勃地讲话,突然四支队的哨兵跑到主席台前,立正敬礼道:“报告!发现西方有骑兵。”丁见赶会的群众已经乱了,便故作镇静地说:“不要怕!那是我们的骑兵侦察队。”仍继续讲。一会儿,哨兵又来报告说:“不好了!穿的黄军装,骑的是洋马,日本人来了!”丁树本一听便惊慌失措。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刘大风、肖汉卿沉着机智,当机立断,命令二中队正面伏击,三中队从右翼、通讯排从左翼包抄敌人。当敌人进入射程以内时,肖汉卿一声令下,二中队轻机枪手马纪德一梭子子弹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有七个日军跳下马来妄想抵抗,刘大风的警卫员吴振卿猛冲上去,一刀刺死一个,还夺了一支三八式马盖板枪,另一名战士也刺死一个日军夺了一支马盖枪。一排长张清聚缴获了一支马盖板枪,二排排长吴近仁缴获了弹药,侦察员齐耀臣缴获了军衣和药品,还有许多军用物资。战斗中,一名战士不幸牺牲。三中队和通讯排继续和敌人战斗,通讯排一班长带领战士冲锋在最前边,二中队队长陈耀元根据红军打骑兵的经验,命令二排排长吴近仁把全排集中起来,一个班卧射,一个班跪射,一个班立射,集中火力猛打。正当战士们穷追猛打时,司令部怕引来大股敌人引火烧身,下令撤退。于是二中队作后卫,掩护司令部和三中队、通讯排安全撤退转移。这次战斗胜利结束,打得干净漂亮,共击毙日军四名,缴获四支马盖枪、战马一匹及一些军用品。

  3月11日拂晓,敌人又转过头进攻常庄。上午11时,敌人向常庄进攻,在小屯阵地被四支队二中队迎头痛击,指导员季铁中和一排排长张清聚带领战士英勇战斗,接连打退敌人几次进攻。敌人受阻后,转攻常庄北面,又被四支队三面包围,困兽犹斗。丁树本的部队和常庄的群众又从北门往外射击,群众用四个大型火炮向敌人猛轰,黑烟滚滚,杀声震天,痛击敌人。周围村庄的群众还拿着花生、红枣、鸡蛋、油饼,提着水去阵地慰问,有的拿着长矛大刀前来助阵。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花流水,乘夜败退。

  常庄战斗之后,四支队和丁树本部一起在小濮州召开庆祝大会,丁还借四支队缴获的马盖枪、军衣、皮靴、大洋马进行拍照,并派人到武汉向蒋介石报功请赏。

  4月上旬,四支队由肖汉卿带领,转移到清丰县武强镇。在清丰县委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四支队收复了清丰县城,逮捕了二十四名汉奸,处决了八名。同时四支队参谋长张西三和主任秘书李渭川带领一中队收复了南乐县城。伪县长何举之望风而逃,其弟何贤轩和一名作恶多端的汉奸被活捉后处决。不久,四支队又在肖汉卿的指挥下解放了离大名城二十里之水上交通重镇龙王庙,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筹款一万元。经过三次胜利,四支队军威大震,颇受欢迎。

  1938年夏,丁树本背信弃义,把原商定的大名县长改派为陈明绍,并策划改编四支队。我党及时识破了丁树本的阴谋,按照上级指示,四支队到河北肥乡同八路军771团会合,随后改编为八路军东进纵队第七支队,编入了正规军。

  四支队虽然只存在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永彪史册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