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毛泽东指示山东省委“努力向东发展”,为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指明了方向
1938年1月,日军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
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迅速南犯,于1937年10月入侵山东,12月占领济南,1938年1月占领青岛,5月,徐州失守。至此,山东全境沦为敌后。面对严峻的局面,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方针,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形势和任务。决定组织抗日游击队,发展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各地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组织抗日武装。到1937年底,相继组织发动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牛头镇等地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等十几支抗日武装。1938年1月,山东省委在徂徕山组织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此后,鲁南、鲁中、鲁东南、湖西等地也先后建立起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国民党也乘机在山东发展武装。韩复榘南逃后,蒋介石立即委任沈鸿烈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并于1938年4月派石友三部由豫北入鲁。留在山东的一部分国民党顽固分子、旧官吏和土豪劣绅也不断扩充武装,自立旗号,各霸一方,并以各种名目和借口限制、破坏人民群众起来抗战。这样,山东就形成了敌、我、顽三角斗争的复杂局面。很明显,如果没有坚强的党的领导,没有一支相对集中的武装力量,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我们党在山东就很难有大的作为。
山东东濒东海,西接冀豫,北靠华北,南连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关注山东的抗战局势,并不断派干部到山东开展工作。就在山东抗战如火如荼,并出现复杂局面,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深入开展工作,怎么应对复杂形势,今后的路该怎样走等问题的时候,用兵如神的毛泽东同志及时向山东省委发出指示。1938年1月15日,毛泽东在给中共山东省委的信中指出:“省委的工作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省委的工作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去,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中心。”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犹如航海中的灯塔,为山东的抗战指明了方向。山东省委(1938年5月改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毛泽东这一指示,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以当地建立的抗日武装为骨干力量,从部队抽调干部建立和充实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抗日斗争。在鲁中,创立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北发展,以淄博山区为依托,开创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向南发展,开创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向东发展,开创鲁东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在胶东,创立大泽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津浦路西,创立梁山泊和微山湖两块根据地。在此后一段时间,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分步实施战略计划。到1938年12月,相继开辟了冀鲁边、鲁西北、胶东、清河、鲁中、鲁东南、泰西、鲁南、湖西等9块抗日根据地,初步打开了山东的抗战局面。
二 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军事部署,为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关于鲁南战役给陈毅、粟裕的电报
抗日战争逐渐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侵华战略和策略作了调整:逐步将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在山东,日军采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手段,扩大其占领地,进行殖民统治。日伪军在山东及其周围的总兵力达到11.6万人,几乎占领了山东所有县城,控制了全部铁路和主要公路,建立起1156个据点,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分割和封锁。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其在日军后方的力量和限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展,设立了鲁苏、冀察两个战区,1939年初,派于学忠率东北军第五十一、五十七两个军先后进入沂蒙山区,不久又把山东地方部队整编为两个师、3个游击纵队和5个游击独立支队。接着,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沈鸿烈也率部进入鲁中地区,并建立了各级保安武装。于、沈两部共计20多万人。与敌、顽力量对比,我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则显得相当薄弱。当时,各根据地的力量多是地方队伍,人员少、装备差、且缺乏训练,战斗力不高。如果没有武装骨干作支撑,抗日根据地就难以巩固和发展。
早在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要求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运筹帷幄的毛泽东说:“看来还要多去一些”。同年六七月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八路军永兴支队、津浦支队等相继进入山东北部的冀鲁边区。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指出:陈(光)罗(荣桓)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个团)全部去山东、准北为适宜。12月,一一五师第六八六团到达湖西地区。1939年3月,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在陈光、罗荣桓等率领下,以东进支队名义进入山东。
八路军主力部队特别是一一五师师部及部分主力进入山东,大大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一一五师入鲁后,迅速扫除汶河沿岸敌伪据点,控制了泰西大片地区。接着取得陆房突围和梁山战斗的胜利,打出了老八路的声威,也提高了人民群众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1939年6月以后,十八集团军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派徐向前、朱瑞等到达鲁中,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苏北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不久,一一五师挺进鲁南,并制定了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即创建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向北打通与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所在地鲁中沂蒙山区的联系;向西北连接鲁西北根据地;向西南和东南,打通与华中地区的联系,并东进向滨海地区发展。根据这一计划,一一五师首攻码头,占据了临沂南部富庶地区;二战孔庄,拔除了伪顽楔在抱犊崮山区的钉子;三夺白彦,粉碎了日军企图将一一五师赶出鲁南的阴谋,建立巩固了鲁南抗日根据地。至1940年底,先后打通了与华中、鲁中、湖西和鲁东南的联系,根据地和游击区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
毛泽东同志在派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入鲁后,于1940年1月指示中共山东分局,要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年内,山东分局与一一五师至少应发展15万人枪。一一五师应分配干部与兵力到山东全境去。还要组训十倍于军队的抗日自卫军,极力争取山东的大部政权。山东分局和八路军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坚决贯彻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指示,为大力发展正规军和游击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到1940年底,一一五师从一个旅发展到七个旅,共6万余人;白手起家的山东纵队也编为三个旅,两个支队,共5万余人。
为便于实行山东军事上的统一指挥,1939年11月,一一五师转移到鲁中山区,和山东纵队并肩作战,粉碎了敌人对沂蒙山区的数次“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猖狂进攻,为巩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派兵到山东的正确决策,才使山东的人民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三 毛泽东“大放县长、区长乃至专员”的指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使日本侵略军如鲠在喉、芒刺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从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长驱直入、地毯拉网等疯狂“扫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有两次,千人以上的“扫荡”有25次,同时采取垒封锁墙、挖封锁沟等手段,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严密封锁,并在其占领区建立伪政权。到1940年底,在全省105个县中建立了103个县政权。妄图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困扰抗日根据地。以沈鸿烈为省长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力图恢复对全省的控制,他们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制造摩擦。1939年2月,沈鸿烈在鲁村召开全省军政会议,提出4条反动措施:(一)“统一划分防线”,将八路军山东部队的防区划在滕县、泗水、宁阳等日伪密集的狭小地区,以限制八路军的发展和借日伪之手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二)“枪不离手,人不离乡”,以限制共产党扩充军队,扩大活动区域;(三)“统一行政,军不干政”,以阻止共产党、八路军进行群众工作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四)“给养粮秣统筹统支”,不准八路军自筹给养,以控制人民抗日武装的给养。此后,又提出“宁伪化,不赤化”,“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动口号,千方百计阻挠共产党及抗日武装的发展。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也有部分政权组织。但由于对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普遍建立自己的政权机关,致使共产党、八路军在发动群众 、扩军、筹粮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长此下去,则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势必会遭到扼杀。
针对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向山东连续发出指示。1939年4月,《中央对山东问题之处置方法》中指出:“山东方面过去未能于(国民党)省府、县长西逃时委任自己的县长,有些已委任的,复接受沈鸿烈命令撤销,……如上述情况不加改变,山东创造根据地与坚持抗战是要受挫折的。”5月19日,中央在关于山东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得政权决不能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新的政权。6月21日,毛泽东再次电示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在日军扫荡后,鲁局面混乱,我应趁此机会将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和)肖华(纵队)一部开赴鲁南,以巩固鲁南根据地,并应大放县长、区长,以及在可能条件下放专员,以争取政权……”
根据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山东分局教育干部要端正对政权建设的认识,接受过去忽视政权建设的教训,要求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此后,山东分局从各级党组织和部队中抽调大批干部到各根据地组建县、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选举,并严格按照中央制定的“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原则配备领导干部。到1940年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内成立了1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及近300个区乡抗日政府,还成立了1个行政区参议会、8个专区参议会和47个县参议会。为了统一全省行政机关、参议会和各群众抗日团体的领导,1940年7月,在沂南青驼寺召开山东国大代表复选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战时推行委员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各界救国会,山东省妇女救国总会,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等组织机构。山东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各级政权建立后,在发动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更好地开展抗日斗争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日根据地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从上述历史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发展和壮大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指挥和直接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是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军民贯彻落实毛泽东同志一系列指示的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深入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关于山东抗战的各项指示、方针和策略,系统总结其经验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鉴今,更好地为宣传山东、发展山东服务。
——毛泽东《论持久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