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淮南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新四军在寿县的战斗岁月
来源:中国寿县网 作者:张银河   2017-12-03 14:23:07

  新四军是1937年经国共两党多次谈判,将原闽、浙、湘、赣、粤、鄂、豫、皖等8省10多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立的。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后,我党于当月25日在江苏盐城重建了新四军军部。从此,新四军成为完全由我党领导下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

  寿县是一个革命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1922年就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支。1927年正式成立县委(后改为中心县委)。1931年举行了震撼全省的瓦埠暴动,揭开了寿县武装斗争的序幕,成立了红军游击队。1934年白色恐怖严重,全县党团组织先后被国民党破坏,大批共产党员被捕,惨遭杀害,少数同志与党失去了联系,县委率游击队转移到合肥,与合肥党的组织合并成立皖西北特委,寿县游击队与合肥游击队合编为皖西北游击师,直至抗战。在寿县革命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党中央十分关心这块红色的土地,1937年底,中央派原在皖西北特委工作过的曹云露、张如屏等从延安返回寿县整顿组织,建立武装,成立安徽工委,组织抗日游击队,深入敌后凤阳县境,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6月,寿县沦陷,游击队转回寿县活动。8月,党组织由安徽工委改为寿、六、合中心县委,后又改为寿县县委。1939年5月,奉省委指示,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五支队离开寿县。1939年底1940年初,寿县县委又转移到淮南路东,此间,寿县通过党组织安排两批抗日武装编入新四军。但正规的新四军武装却未能在寿县土地上战斗过。在这十几年的革命斗争中,我党在寿县影响很大,威望很高,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为以后新四军在寿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皖南事变后,寿县的斗争形势十分紧张复杂,环境异常艰难。整个寿县面临的形势是:东北面是日伪占领区,西南面是国民党顽军占领区,而寿东南是日、伪、顽势力范围的交界处。其中有一南北长100多华里,宽约40多华里的狭长地带,日、伪、顽兵力布置相对较为薄弱。这一地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游击区,群众基础好,适宜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因为这一地段处在寿县东南方,故通称为寿东南地区。为了对付日、伪、顽的扫荡和进攻,保卫新四军路东中心区,巩固和扩大路西根据地,1940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二师师部在天长县赵庄召开全师政治工作会议。会上决定将驻在中派的新四军十八团四连开往寿县。配合地方党组织开展组织整顿,恢复发展工作,建立根据地。从此,在寿县揭开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一支新四军正规武装力量为支柱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二、战斗的历程

  1941年4月,新四军18团政治部主任杨效椿率领十八团第四连50余人,30支枪(其中轻机枪一挺),连同寿县县委书记马曙、组织部长杨刚等计80人左右,到寿东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一进入寿县,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寿东南地区处在日、伪、顽的重重包围之中。在东北面是日伪占领区,日军南以合肥、北以淮南煤矿为中心,并在下塘集、水家湖、孔店等重要集镇设立据点,派日军重点把守,并控制淮南铁路,保护设在寿县城内的汪伪县政府。东南面是国民党顽军统治区,桂系一九二师驻吴山庙,另派地方自卫队分驻瓦埠、小甸集、李山庙、古楼岗等地,并在大顺集设立办事处——河东办事处,整个寿东南地区壕沟纵横、碉堡林立,保甲制度严密。我军经过的地方,特别是住过的村庄,都难免要遭到日、伪军的抢劫掳掠。我军活动艰难,每晚必须转移营地,封锁消息,次日午前必须隐蔽,经常是日夜处于战斗状态中。在这样情况下,我军深入到日本据点杨家庙、庄墓桥、朱集一带,进行隐蔽活动,向群众宣传教育,向中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工作,局面基本打开,建立了比较牢固的群众关系,统一战线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我军在地下党和基本群众的配合下,还注意抓住有利时机多次伏击日军,缴获枪支、摧毁碉堡、拔除据点,给日伪以重创。仅当年的6—11月份,就展开3次大的战斗,击毙日军2人,缴获枪支100余支,子弹5000余发,受降伪军130余人,大长了人民的志气,大灭了日、伪的威风。四连在艰苦的环境下,不但未被消灭,反而更加壮大,成了人民的主心骨、贴心人,日、伪、顽的眼中钉。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队伍的不断壮大,1942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四连扩编为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团长李国厚、政委杨效椿,共有300多人,200多支枪,下设4个连。隶属新四军二师。淮西独立团成立后,武装力量得到加强,活动也由隐蔽逐渐转为公开,斗争也较以前更为积极主动。全体指战员处于无日不战的紧张状态,时而抗击日伪的“扫荡”,时而反击国民党的进攻和土顽骚扰,而当遭到敌顽夹击时,则要两面应战,多次挫败日、伪、顽的“清乡”、“蚕食”和围剿,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坚持寿东南,巩固路东抗日根据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淮西独立团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科学地实践和运用了毛主席《论持久战》中提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积累了不少经验。面对日伪军残酷的“扫荡”和“清乡”,针锋相对地展开了反“扫荡”、反“清乡”的斗争。他们的做法是在获悉日伪军即将出动时,立即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空室清野,使敌人进入根据地后,没饭吃、没水喝,没人带路,成为饥渴之军,盲聋之师;当敌人开始“扫荡”时,则与群众一道,以我之分散,对付敌人之集中。独立团还紧密配合邻区军民对各地区的敌军展开攻击,吸引外出“扫荡”敌军回头,以策应被“扫荡”地区军民的斗争。总之,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时,为了保存实力,决不同敌人硬拼。在日伪军转为分区“清剿”,兵力分解或疲惫撤退时,独立团又以我之集中对付敌之分散,同时独立团还特别注意与地方武装密切配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速战速决,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在日伪军被迫撤退时,又以伏击侧击等多种手段追歼敌人,并乘机拔除敌据点,恢复或发展根据地。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拔除邵店和长岗两敌据点表现得较为突出。邵店地处瓦埠湖东岸,是日伪军征粮和屯兵重地,驻守伪军一个排的兵力。四周有深沟并筑有高墙,四角修有碉堡,防守甚严,易守难攻,是对我军活动威胁极大的据点。1942年6月,新四军第一次攻打邵店时,因情报不准造成失误,为避免重大伤亡,我军主动撤出。同年冬,邵店据点又增加一个排的兵力,敌人更加有恃无恐。一天,我军获悉敌人抽调40余人到拐集抢劫,迅速在附近埋伏,当敌行至,拦头痛击,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将敌人全部擒获,据点内的敌人连夜逃到大孤堆集日军据点。邵店据点拔除后,庄墓、戴集、水家湖、朱集、大孤堆之间纵横30华里无日伪军据点,我军根据地连成一片,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长岗是寿东南通往水家湖的重要集镇。1942年8月,水家湖日军,企图蚕食我地区,委任翻译官王某某为伪军队长,拼凑二三十人枪,深入我长岗集修筑碉堡,建立据点。我军趁伪军立足未定,以十八团四连为主,地方武装配合,独立团侦察班化装农民赶集,混入集内,充做内应。一个排埋伏在长岗、水家湖之间的徐巷村庄内,堵截伪军逃路。我军攻进长岗,伪队长王某某以下二三十人枪,仓惶向水家湖逃窜,陷入我伏击圈内,全部被俘。长岗一战胜利,人心大快,我军声威大振,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

  独立团成立以后,从1942年6月至1945年上半年的三年多时间里,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艰险,一直坚持在寿东南方圆100多里的范围内,始终没有转移过,直至抗战的胜利。这支人民称为亲人、敌人闻之丧胆的队伍,在敌后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他们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利用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等生动活泼的作战形式,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小200多次战斗,粉碎了敌人数十次的“围剿”和“扫荡”,消灭日军3000余人,瓦解伪军4000多人,歼灭顽军1500余人,缴获敌人大量枪支弹药。使日、伪、顽在寿东南根据地周边地区欲进不成,欲罢不能,长期被牵制,时刻被重创,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淮南根据地被日伪进攻的压力。独立团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由一开始进入寿县时只有一个正规连50余人发展到日本投降时为一个团9个连,1000余人,900多支枪,另有轻机枪8挺,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与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的,特别能战斗的铁军。

  三、不朽功勋

  新四军在寿县抗日战争的四年里,为寿县人民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寿县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自从新四军十八团进入寿东南地区后,寿县抗日战争的形势就发生巨大变化,这块红色的土地在白色恐怖中又焕发了生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941年的下半年,在庄墓河以南的对敌作战中,从大顺集赶走了有100多人枪的顽方办事处,粉碎了围剿我军的顽军第十二纵队的一部和日军的一次“扫荡”,使我军站稳了脚跟,并逐步建立了以土拐为中心的6个乡、1个区的人民政权。1942年在庄墓河以北,经过拔除邵店伪据点等多次战斗,建立了以徐庙为中心的6个乡、1个区的人民政权,同年在庄墓河以北又成立了寿县县委统一领导下的寿东南办事处(后改称寿县抗日民主政府)。并以庄墓河以北为中心叫寿二区,河以南叫寿三区。1943年,在寿三区以南,建立了以陶楼为中心的5个乡、1个区,叫寿四区的人民政权。1944年,经过激战杨公庙,智取三和集,拔除伪化区据点等战斗,在寿二区以北建立了以三和集为中心的5个乡、1个区叫寿一区的人民政权。不久,又建立了紧靠寿县县城和淮河,以益城寺为中心的5个乡、1个区叫寿怀区的人民政权。这些人民政权的建立对巩固抗日战争的成果,发展抗日武装,扩大共产党的影响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在同日、伪、顽的激烈斗争中取得的。在战斗中,第18团副参谋长方和平,县委书记陈世新等同志不幸牺牲。党、政、军主要领导杨效椿同志在战斗中负伤。在日、伪、顽重重包围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确实是用军民的献血和生命换来的。

  第二,保护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

  寿东南是一个土地脊薄、易涝易旱地区,由于连年战争,人民群众不能安居乐业,再加上日、伪、顽不断的烧、杀、掳、掠,使得这一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寿东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以后,新四军把发展农业生产、维护人民各种权益,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按照党中央指示,根据地军民要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新四军和根据地党、政领导一方面有力反击敌人的“扫荡”、封锁,一方面发动群众大搞生产建设多收粮食,多兴副业。县委书记杨效椿、县长赵筹等领导同志同群众一起挑塘泥、栽秧、割麦,干起农活来,比农民兄弟毫不逊色。由于部队为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农民群众生活得到提高,军民衣食基本做到自给。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新四军和根据地的党委、政府还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政策,颁布各种法令,保障抗日群众的人权、财权、言论、出版和居住等民主权利,先后建立了工、农、学、商、青、妇等群众组织,依靠这些组织开展抗税、抗租、筹粮、筹款、互助合作,减租减息,拥政爱民拥军爱民等一系列活动。使得人民群众在根据地真正当家作主、扬眉吐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活动的积极性。他们不但拥军拥政、锄奸支前、缴纳公粮、踊跃参军,还主动站岗放哨,监视敌人,出现了人民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的可喜局面。“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这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

  第三,坚守前沿,有力的牵制敌人

  寿东南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前沿组成部分,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二师交通的枢纽,是保卫以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是防御国民党顽固派向东进攻的支撑点和第一线。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巩固和发展这块抗日根据地对日、伪、顽妄图进攻路东根据地是一个巨大的牵制,对新四军友军是一个巨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新四军各级指挥机关十分重视这块根据地的建设。不断指派得力领导人员,指挥调度重大行动,使这块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了作用。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的多次进攻,坚守住了前沿阵地。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新四军淮西独立团在十分险恶和艰苦的条件下,一直活动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他们不但在军事上参加200多次战斗,还主动为友军主力输送兵力、粮草,为周围各大根据地提供重要情报和护送重要人员往来。1944年,淮西独立团配合路东新四军主力到定远的站鸡岗作战,寿东南抗日根据地群众积极参加,有组织的送粮到路东,每次都有1000余人,由一个班的青年队护送,从而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新四军在寿东南地区艰苦奋斗、勇敢善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培养了一大批党、政、军优秀人才和领导骨干,奠定了我党在这块地方的牢固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根据地人民英勇反击。在以赵凯同志为首的党组织领导下,寿东南人民又坚持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在1949年2月寿县彻底解放。因此说,新四军不但在我县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也为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