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敌后战场 > 淮南抗日根据地 > 内容正文

淮南:华中的政治、军事指挥中枢
来源:《大江南北》   2018-01-16 11:14:37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先后建立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和浙东等抗日民主根据地。鄂豫边区远离军部、华中局,苏南、浙东隔着一条大江,而苏中、淮南、苏北、淮北和皖江却基本连成一片,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地区。其中淮南(又称皖东)根据地地处中心位置,是联系苏中、苏北、淮北、皖江各根据地的枢纽。1939年冬至1940年冬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及江北指挥部所在地,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因此,这里即是华中根据地的西南侧的屏障,又是华中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在刘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建立较早也是比较巩固的一块根据地。它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西、淮南铁路以东,包括整个皖东及江苏与皖东相邻的几个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330万。津浦铁路南端纵贯其间,将其分为路东、路西两部分。

  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紧靠南京、合肥、蚌埠、扬州等敌占重要城市,向南威胁日本派遣军总司令部及汪伪政权所在地南京,北扼敌伪南北交通枢纽蚌埠,对西是防御国民党桂系顽军进攻的重要屏障,东依华中复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淮南根据地建立之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要“剿灭”不可,于是“扫荡”进攻连年不断。

  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一地区,早在1937年12月,新四军刚成立,毛泽东就指示:“高敬亭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9年4月中共中央电示;“目前我党我军在皖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目标。”1940年2月又指示;“刘少奇直接指挥皖东斗争,将皖东全部、江苏一部化为巩固的根据地。”

  国民党顽固派在华中的战略企图是将全部新四军及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赶到黄河以北,以其第三战区负责“清剿”苏南、皖南等江南的新四军,以第一和第五战区对付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并在第五战区设立“剿共”总指挥部。皖东地区和豫皖苏边区首当其冲,成了顽军首先进攻的目标。1941年我军被迫撤离豫皖苏后,皖东的形势更加严峻。

  针对国民党的战略图谋,党中央给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指示中,多次指示皖东是“战略上极重要的根据地,决不可失”。在1940年10月12日的指示中,更指出,“皖东决不可失,如失皖东则断我向西发展的前途”,“我皖东部队,应速部署向西防御,坚持皖东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陈毅根据当时形势,立即抓住了皖东这个重要地区,于1941年1月20日,即中央军委宣布最新组建新四军军部当天,电告江北指挥部,“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坚持路西阵地,保障路东,否则皖东一失,华中全局皆非,我军即无路可走。”

  “对西防御,向东发展”、“坚持路西,巩固路东”是党中央、华中局及新四军军部交给淮南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总任务、总方针。一直战斗在这里的新四军二师根据这一总方针,转战路东、路西和淮河两岸,在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和兄弟部队的支援下,经过艰苦奋战,有效地保卫了淮南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基础,支援、配合了兄弟部队作战,特别是在支援第四师和第七师的行动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淮南地区津浦路东、路西两块根据地,都是在反“扫荡”、反摩擦的斗争中创立并巩固的。但是路东和路西各有特点。路东地区是淮南根据地的主要部分,包括安徽省的来安、天长、盱、嘉山等县的绝大部分和江苏省的六合、仪征县的大部分以及高邮、宝应、江都、江浦县的各一部分,日本投降前夕,该区已发展到南京城郊。淮南18个县级政府多数在路东,面积和人口都占整个淮南根据地三分之二强,经济上也比路西富裕。说淮南根据地是比较巩固的根据地,主要就是指路东而言。而路西地区却是战争频繁,斗争尖锐,环境很不安全。路东的安全,因为有路西的屏障;路西能坚持,因为有路东的支援。两个地区互为依赖,互相配合,互相支持,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敌后巩固的根据地。

  路东地区,自1940年春,半塔反顽自卫战胜利及平定路东恶霸地主后,特别是同年开辟淮(阴)、宝(应)地区,将韩德勤部赶过运河以东后,就不再受到顽军的直接进攻,情况一直比较稳定。因此,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于1943年1月10日从苏北移到淮南路东盱贻黄花塘,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9月才离开,在这里驻扎长达2年8个月之久,是军部在各地驻扎时间最长的地点。

  路东之所以具备比较安全的环境,除路西的屏障外,从地理位置看,东有苏中第一师及苏北第三师为依托,北有淮北第四师为掩护,西与西南有路西及皖江第七师的屏障。

  路东地区虽然和其他敌后根据地一样,处在敌伪据点的四面包围之中,但它四周又有兄弟部队的保护。华中敌后,包围与反包围,犬牙交错的斗争,十分明显。

  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处于津浦、淮南两条铁路之间,包括定远、风阳、滁县的大部分和嘉山、全椒、寿县、合肥、和县、含山、怀远、巢县各一部分,面积和人口大约只占整个淮南根据地的三分之一。日伪军在淮南地区周围设置据点120余个,部署兵力3万余人。

  徐州失陷后,西撤大别山的国民党桂系顽军,为抢占地盘,限制我军发展,于1938年秋派138师进占路西南半部以古河镇为中心的全椒、含山、和县、巢湖之间的地区,恢复旧政权,收编游杂武装,在古河设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及第十游击纵队,在定远设皖北行署和第十二游击纵队。常驻路西的正规军先后有138、171、172师,加上保安团及土顽共约2万余人。他们以大别山为依托,在淮南路西常驻后备部队,随时可以增援,给我造成很大威胁。

  对桂系,我党一贯重视团结争取工作,我军多次呼吁团结抗战并建议以淮南路为界,分区抗日,但李品仙根据国民党统帅部的命令,不但对日军采取避战政策,而且勾结日伪,默契配合,夹击我军。在华中敌后战场,敌伪顽夹击我军是普遍现象,但在路西显得更为频繁和激烈。他们都希望对方消灭新四军,以坐收鱼人之利。日军对顽军只监视,很少“扫荡”;桂顽对日避战,从不主动进攻。日军“扫荡”新四军,桂顽让路;桂顽进攻我军,日军帮助扫除障碍。他们有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向我“扫荡”、 进攻;有时是巧唱“双簧”,紧密配合,“扫荡”和进攻同时发动。

  为坚持路西的斗争,第二师4、5、6旅都曾在路西浴血奋战。4旅的前身四支队是路西根据地的开创者,从1938年3月出征,直到抗战胜利,除短期到路东休整、作战外,一直战斗在路西。第6旅从其前身江北游击纵队诞生之日起,也以直战斗在这里(也到路东作过短期休整),后来其主力编入第七师,仍然为坚持路西配合作战。第5旅虽长期在淮北作战,但第13团则留在路西配合战斗,到1943年春5旅兼路西路西军分区,直接担负坚持路西斗争的重任。第二师指战员为坚持路西,巩固路东,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

  路西屏障能够巍然屹立于江淮大地,还得力于兄弟部队的支援。1940年春的反顽战斗,陶勇率领的苏皖支队,叶飞率领的挺进纵队,1945年第三师在路西的直接参战,都为坚持路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路西和皖江都是直接受到桂顽进攻威胁的地区,第二师和第七师更是配合密切,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尽管淮南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把对日伪的作战放在斗争的首位,但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军的进攻,分散了我军对日作战的力量,而且成了对我军进攻最凶恶、对抗日根据地威胁最大的反动势力。事实证明:国民党顽固派,是战胜法西斯的严重障碍,要想夺取抗战胜利,必须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否则,不但不能战胜日伪军,连自己的生存都很困难。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