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长江)
我国新闻界的泰斗、著名的新闻事业家、活动家、教育家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5年了。他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其胆识、抱负、业绩和品格堪称新闻战线上的一代宗师。在他短暂的61年生命中,有两年多的时间是在安徽淮南抗日根据地度过的。在那烽烟岁月里,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带领文艺工作者以文艺作武器,团结民众,打击敌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他。
范长江同志是四川内江人,青少年时期就怀有追求革命、追求真理的远大抱负。1934年他开始涉足新闻事业,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西北万里行,首次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在全国引起轰动。抗战爆发后,他是前线所有记者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一位。皖南事变后,范长江同志避居香港,在党的领导下,参与创办了党领导的《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回到桂林,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经周恩来同意,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苏北阜宁县的新四军军部。1943年初,范长江在陈毅代军长率领下,随新四军军部转移至淮南抗日根据地盱眙县黄花塘。
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期间,范长江除了负责新华社华中分社的工作外,大量的精力放到了宣传贯彻毛主席“讲话”,领导根据地的新文艺运动上。由于他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加之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培育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战士在战争年代立下过汗马功劳,建国后,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新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
培训了一个“状元剧团”
1941年8月,路东(津浦铁路以东)区党委决定,在原路东联防办事处宣教团的基础上,组建“淮南大众剧团”,这支年轻的文艺队伍,在抗日烽火中,自编自演话剧、歌剧,演唱抗日歌曲,在路东各地巡回演出,起到了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1943年秋,剧团隶属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华中局作出决定,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毛主席“讲话”,并派范长江和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率领大众剧团开展群众文艺实验工作。两位领导筹备召开了“淮南津浦路东第一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大众剧团全体成员和各地民间艺人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会议,新四军军部文工团和一师文工团派代表参加。范长江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宣讲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号召代表们结合根据地的斗争实践和各个时期党的宣传任务,创作新作品;在创作上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为了给参加会议的代表提供创作素材,范长江在会上介绍了采访“西安事变”的有关情况,军部文工团的张望队长,用说故事的形式把作家吴强编写的话剧《丁赞亭》的剧情讲给代表们听。
这次会议不但提高了代表们的文艺理论水平,而且开阔了他们的创作视野,掀起了写工农兵的创作热潮。会议期间,代表们很快编出了淮剧《西安事变》和《送子参军》,东南地区的董佩华仅用一天时间,便将《丁赞亭》的故事改编成洪山戏。丁赞亭是江苏某地的恶霸地主,平时作恶多端,觉醒了的广大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同丁赞亭进行斗争。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由于民间艺人的创作方法是集体凑个脚本提纲,确定大致的剧情和角色,由演员根据自身的角色自编台词,多是现场发挥。因此,在某些台词上有违背党的政策的地方。范长江从严要求,认为宣传党的政策要严肃认真。演出结束后,他站在一张大桌子上作演出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剧中的某些台词不符合党的政策。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剧团修改完善了台词。此后《丁赞亭》成为大众剧团久演不衰、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民间艺人代表大会结束后,范长江继续领导大众剧团深入民间开展文艺实验工作。当时已临近1944年春节,剧团分成若干小组到各乡同民间艺人交朋友,了解本地的民间文艺形式,收集民歌小调,填上新词,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样既使剧团从民间艺人那里吸取了艺术营养,同时,又教育、团结、改造了民间艺人,扩大了宣传队伍和宣传阵地。范长江同志亲自到一个乡参加实验活动,当他了解到这个乡有位劳动模范,在严寒的冬季尚无棉衣时,长江同志便把夫人沈谱(沈钧儒先生之女)刚从上海带来的一件驼绒棉衣送给这位劳动模范,此举深深地感动着当地的农民和大众剧团的同志。
玩花船是淮南各地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艺人们用青竹扎成船型,四周围上布,一人站在舱内拎起旱船摆动,两个撑船的骚达子化妆成小丑,作撑船状。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大多唱“随口词”,有些内容打情骂俏,低级庸俗。大众剧团在向民间艺人学习的基础上,作了重大改进。首先将船扎得精致且饰上纸花,围上花布,从此群众叫玩“花船”。其次是编写新词,范长江同志编了不少新词,供剧团演唱,加之演员受过专业训练,演出时模仿船在水上行走时的情景,编成各种舞蹈,载歌载舞,扮骚达子的演员临场发挥,既幽默又高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从此,玩“花船”成为大众剧团的看家节目。
1943年冬,大众剧团奉命到军部演出,节目是玩“花船”和洪山戏《保家乡》。陈毅军长用这台演出来招待被新四军营救脱险的美国飞行员。演出时,部队和观众将花船围得里八层、外八层,场地越来越小,花船施展不开。这时,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人站起来,喊了声“起立”,部队“唰”地一声站立起来,他操着四川腔大声说:“同志们向后退,退够场子才好演嘛!”原来是陈军长在亲自调动部队“打场子”。演员们深受感动,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新四军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的钱俊瑞同志代表军首长称赞大众剧团是新四军中的“状元剧团”。
培养了一位“农民作家”
(缪文渭)
大众剧团在范长江同志的带领下,通过学习毛主席的“讲话”,深入民间开展文艺实验活动,提高了剧团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境界,在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创作水平,产生了一批深受部队和广大群众欢迎的剧目,如《保家乡》、《送子参军》、《丁赞亭》等。同时,范长江同志还亲自指导、修改农民作者缪文渭创作的《生产互助》剧本,这部作品此后曾在海内外产生过重要影响,缪文渭也由此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建国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农民作家”。
1944年10月,新四军二师在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天长县铜城市(今铜城镇)召开群英大会,军部首长赶来参加。白天检阅天高各区的民兵大比武,晚上,广场上戏台林立,灯火通明,二师的大众剧团和各地方剧团向军、师首长作汇报演出,号称“百团大会演”。当时戏台连戏台,各唱“对台戏”,哪个剧团演得好,这个戏台下的人就多,可谓盛况空前。当时,天长县杨村乡高塘村的农民(共产党员)缪文渭带领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天高民兵剧团”来参加演出,演出的剧目是缪文渭创作的地方戏曲《生产互助》。这天晚上演出时,天高民兵剧团戏台下的观众特别多,演员们演得更加卖力。戏还没有演完,二师师长罗炳辉陪着一位文质彬彬的领导来到后台,询问这台戏是谁写的?缪文渭把剧本的创作经过作了简要介绍,这位领导便自我介绍说:“我叫范长江,想跟你谈谈这个戏,明天有人来请你……”。
次日,县委宣传部长带缪文渭去见范长江。范长江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询问了有关情况:“你读了几年书?”“四个月私塾。”缪文渭回答。“你识字不多,怎么会写戏?”“我从小爱唱戏,懂戏,所以会写戏。”“这个戏写了多长时间?”缪文渭回答:“从写到演两个月。”范长江了解后感到很新奇,接着他谈了对剧本的看法:“戏写得很好,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你做对了。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你在剧中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不过,这个剧本还需要加工修改。”然后范长江提出了10多条修改意见。
铜城群英会结束后,在范长江的安排下,剧团到军部连续上演6场《生产互助》,范长江每场必看,而且边看边做记录。演出结束后,剧团返回天长,范长江将缪文渭安排到军部住下修改剧本,并指派正在军部养病的淮北四师教育处长江凌同志帮助修改,要求缪文渭将剧本修改情况三天向他汇报一次。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剧本修改完毕,剧团重新排练,再次到军部演出,陈毅、谭震林等军、师部首长都来观看。演出后,范长江和军部宣传部长钱俊瑞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范长江亲自修改定稿,并写了一篇关于《〈生产互助〉及其作者缪文渭》的文章同剧本一道发表,该剧本后由香港某书店出版,发行海内外。范长江还在有关会议上讲到:“大众剧团代表大众文艺方向,缪文渭代表大众文艺的创作道路……”
缪文渭,这位生长在天长农村的一位仅会唱戏的农民,在党的培养下,在范长江同志的指引帮助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和他的“天高民兵剧团”编入大众剧团,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在战争年代,缪文渭根据形势的需要,编写了许多剧本供剧团演出,建国后他除继续编写剧本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收集古今民间故事,著作颇丰。他深情地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我的益友良师范长江同志。”
(作者为原市人大副主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