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等指导了这里的建党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其建党实践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之一
1919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大别山及周边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社团等途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探讨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大别山区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从城市到乡村最早、最广泛的地区之一。
五四运动后,在恽代英的倡议和组织下,利群书社于1920年2月1日在武昌正式成立,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别山区旅汉青年接受新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春,在恽代英的支持下,恢复了由林育南在1919年冬创办的黄冈八斗湾浚新学校的办学。浚新学校成为当时鄂东地区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场所。1921年夏,恽代英、林育南等24名先进青年在浚新小学召开利群书社社员大会,成立了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共存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后,恽代英宣布解散共存社,绝大多数成员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后来成为党的骨干领导力量,在二七大罢工、安源工人运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20年3月,董必武等在武汉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董必武、陈潭秋回到武汉,以武汉中学为基础,在湖北地区积极开展宣传马列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活动。武汉中学为大别山区培养了大批建党骨干和革命人才,是鄂豫皖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1927年大别山区爆发黄麻起义,起义指挥部的10名领导人中就有5名毕业于武汉中学。
在鄂东地区,1921年春,陈潭秋、胡亮寅、肖人鹄等,在黄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时,陈潭秋、陈荫林在黄冈陈策楼创办聚星学校,成为新思想宣传阵地和革命活动据点。在豫南地区,北京大学学生尚钺等人于1920年8月成立罗山青年学社,购进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进步刊物供学员研究。1920年冬,“互助社”和信阳柳林学校合作办学,许多学生纷纷加入“互助社”,并以此为桥梁与恽代英及湖北进步团体建立起联系。在皖西地区,1918年,陈独秀在霍邱讲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号召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冲破旧思想的束缚,革新教育和政治。在他的影响下,进步教师朱蕴山于1920年组建“中国革命小组”。1921年1月,高语罕编写《白话书信》,这是皖西地区最早最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
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必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自鄂豫皖边区的陈独秀、董必武、陈潭秋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致函董必武,希望在武汉组织起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也高度关注武汉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他委派已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湖北鄂州人刘伯垂来到武汉,协助董必武、陈潭秋等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当月,在董必武等人的寓所举行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会议。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最初建立的8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7名成员中有5人来自大别山地区。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3名一大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刘仁静4人来自大别山地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鄂豫皖边区的中共地方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鄂东北地区,1921年11月,陈潭秋在黄冈县的陈策楼和八斗湾成立了两个党小组,这是大别山区最早的基层党组织,次年春发展为两个党支部。1923年和1924年,黄陂、黄梅两县党的组织相继建立。1925年冬,黄安、麻城两县的中共特别支部分别成立。1926年,罗田和孝感都建立了党的组织。1927年4月至5月,黄安、黄梅、罗田、麻城、浠水、蕲春等县先后成立中共县委。在豫东南地区,1924年春,光山建立了柳林河党小组,7月固始县建立了党小组。1925年,在商城城关和商南笔架山职业学校建立了两个特支,不久,两特支合并成中共商城县委员会。在皖西地区,1923年冬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直属党中央领导。1924年成立中共安庆特别支部。1925年,六安特别支部成立。1927年7月,霍山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到1930年9月,鄂豫皖边区支部达到281个,中心支部29个。
大别山区各地陆续建立起党的组织,树起了领导革命的红旗。党组织成立后,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特别是深入农村,广泛建立农民协会。1927年5月,鄂豫皖边区的县、区、乡农民协会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农民协会会员达100多万人,占当时全国900多万农民协会会员的1/9以上。为了保卫农民运动成果,各地还普遍组织革命武装,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民自卫武装斗争,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
推动根据地党的建设工作
各级党的领导机构的健全,推动了根据地党的建设工作。1929年12月2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政治任务决议案》,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任务。
在思想建设上,边区党的组织极其“注意每个党员的政治学习”,创办许多带有地方党建特色的党报、党刊,如鄂东特委创办的《英特纳雄耐尔》,皖西北特委创办的《党的建设初步》等。通过组织各种研究组、政治讨论会等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党员逐步由单纯的农民意识转变到无产阶级思想上来。
在组织建设上,大力加强县以上各级党委的建设,根据斗争实际,打破行政界线,减少层次,精简机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发展基层党员。1929年6月,鄂东北特委指示,考察入党对象必须注意五个条件:革命性强的,经济地位低的,与反革命派无社会关系的,习惯好的,无恶劣嗜好的。各级党委举办专门训练班培训干部,创办各种干部学校,如鄂东特委成立的党务干部学校和鄂豫皖特委成立的郭家河列宁高级学校等。把建立和健全支部生活作为组织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实行“一切工作归支部”。
在作风建设上,根据地党组织在斗争中逐步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在注重党的自身建设的同时,根据地党组织还加强对根据地武装力量的统一领导,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注重群众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建立起工会、共青团、妇女会等比较完备的群众团体组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