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鄂西会战 > 内容正文

74军的成熟——鄂西会战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7-04-07 16:14:38

1942年上半年,日军横扫远东地区,达到了日军发动侵略战争之后最大的版图:向西日军进入印度洋进攻印度和锡兰,英军舰队被迫撤向非洲东海岸;向东北甚至打到了美国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几个岛屿;向南日军推进到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一带。狂傲的日本人仿佛看到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已然建成的样子,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彻底击败中国,以便抽出兵力和他们的盟友希特勒在中东会师,瓜分世界。

流产的“五号作战计划”

有鉴于此,从1942年4月开始,日本大本营中有过在华经历的野心派们开始鼓吹集中在华所有日军的力量针对中国的大后方西安、四川等地发动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进攻,希望能够一战功成,彻底征服中国,这就是被日本人的“五号作战计划”。

9月3日,兼任日本陆军大臣的冈村宁次和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将“五号作战计划”上奏天皇,得到了裕仁的批准,于是日军中国派遣军麾下各军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备战准备。日本人折腾了好几个月才下定决心进行“五号作战”,然而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迅速扭转战局,日本的陆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受挫,“五号作战计划”被迫流产。

先是日本海军在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接连受挫,损失惨重,接着是日本陆军在瓜达康纳尔岛战役中被美军一口气干掉了2万5千多人,元气大伤。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日本人手里仅仅热乎了不到一年就转到了美国人手里,不得已,日本大本营只好取消规模庞大针对中国战场的“五号作战计划”,相反还决定从中国战场抽调部队增援南方战场,日本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针并不能挽救他们的失败,一点点从中国战场抽调到南方战场的日军师团在随后三年时间里被实力强大的美军砍瓜切菜一样收拾的干干净净。

1942年12月7日,为了传达日军大本营取消“五号作战”的命令,中国战场上日军各军的头头们齐聚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所在地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第13军总司令下村定、第23军总司令酒井隆和不久前接替阿南惟几任第11军总司令的冢田攻。

阿南惟几是1942年7月1日正式卸任日军第11军总司令,当时的浙赣会战尚未结束,继任者是日本茨城县人冢田攻,这个冢田攻是日军中积极鼓吹对华战争扩大化的决定人物之一,他曾经辅佐松井石根发动南京会战,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后来又辅佐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攻占东南亚各地,可以说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鲜血。

1942年7月,冢田攻接替阿南惟几继任日军第11军第四任总司令,上任之后他一方面继续指挥尚未结束的浙赣会战,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五号作战计划”,冢田攻希望通过本次“五号作战”能够提升第11军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后低落的士气,因而积极配合畑俊六、冈村宁次等人对本次作战的鼓吹,然而随着日军在南方战场接连战败的消息不断通过战报等传到中国战场,冢田攻感到本次作战计划估计要黄了。

果然不出冢田攻所料,不久之后,畑俊六命令中国派遣军各军总司令们到南京开会传达日军大本营最新命令,冢田攻带着一种不祥的预感登上了从汉口飞往南京的飞机,然而让冢田攻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次南京之行竟然成了他的“亡命之旅”,这是怎么回事?

冢田攻和横山勇

1942年12月8日,一架025日军军用客机从南京起飞飞往汉口,飞机上坐着日军第11军总司令冢田攻中将等9名日军军官,刚刚参加完南京会议的冢田攻垂头丧气,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在会上传达了日军大本营取消“五号作战”的命令,这让就任第11军总司令5个月准备大干一场的冢田攻备受打击。

中午10时左右,当飞机经过安徽太湖县境内的时候,由于天气原因,冢田攻乘坐的飞机低空飞行,结果被正在进行防空演戏的桂系国军第48军138师发现,国军战士高炮、机枪全上阵一通扫射,飞机被击中油箱坠入山中,机上两名飞行员和包括冢田攻在内的九名第11军军官当场死亡。

就在一年多前的1941年2月5日,海军大将大角岑生在乘坐飞机从广州飞往海南岛途中同样被国军用机枪扫了下来,当即丧命,大角岑生成了抗战期间日本海军在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冢田攻死前的军衔是陆军中将,死后被追认为陆军大将,从军衔上讲并不是太高(上一章被地雷炸死的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也是陆军中将),但是当时他的职务却是日军第11军总司令,所以从职务上讲,冢田攻是抗战期间被击毙的日本陆军最高将领。

冢田攻意外被击毙让日军大本营大吃一惊,第11军由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失利导致士气低落,日军大本营的军阀们原本希望冢田攻这个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都取得成功的精英型人才能够扭转士气,没想到冢田攻上任还不到半年就被中国军队当鸟一样打了下来,经过几天的紧急磋商,他们决定派隶属关东军的第4军总司令横山勇接任第五任第11军总司令。

横山勇是日本千叶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27期军刀组(只有每期前六名才能获得日本天皇御赐的军刀),此人善于研究作战、并对自己的作战方案非常自负,常常不顾上风反对坚持自己的作战方案,也因为如此,横山勇在担任第11军总司令期间和自己的两任顶头上司畑俊六和冈村宁次处的关系都很差,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担任第11军总司令期间和国军的战绩,接下来近两年的时间里,横山勇成了陈诚、薛岳等人最难缠的对手。

1942年12月22日,横山勇就任第11军总司令之后,新官上任的他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连烧了三把火,先是在12月下旬派部队进入冢田攻飞机出事的大别山区进行报复性扫荡;接下来1943年2、3月,针对在武汉以西、汉水以南、长江以北的洪湖三角地带坚持抗战的国军王劲哉第128师进行了“杀鸡用牛刀”的大规模进攻(这个王劲哉是个个性明显、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为了不偏离74军的主题在这里不对他进行深入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他的资料)。

横山勇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打通宜昌至汉口的长江航道,以便使日军在宜昌掠夺的物资能够通过长江航线运到武汉。打开湖北省南部地图我们会发现,长江在经过宜昌之后没有流向正东,而是折向东南方向,七拐八拐之后到达最南边的湖南岳阳之后又折向了东北方向到达武汉,从宜昌到武汉,长江走了个大V字型,日军从V字的一头宜昌往另一头武汉运送物资受到了国军第六战区部队的袭扰,经过2、3月份对洪湖三角地带的进攻,V字中间的三角洲地带王劲哉的第128师已经被扫清,V字的右边那一笔航道基本畅通,接下来横山勇开始策划清除V字左边那一笔沿长江第六战区的国军部队。

1943年5月,横山勇集结了第11军第3师团、第13师团、第39师团三个师团和独立步兵第17旅团全部兵力、并从第34师团、40师团、58师团抽调兵力组成6个支队共约10万人的兵力向长江南岸、洞庭湖西岸国军第六战区部队发动进攻,意图消灭第六战区国军有生力量,并打通从湖南岳阳到湖北宜昌的长江航线。

横山勇经过头两把火的练兵之后,第三把火终于烧向了国军的主力——陈诚的第六战区,日军决定发动所谓“江南歼灭战”,国军这边做了哪些准备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为了明确抗战职责,国民政府向后划了很多战区,由国军著名将领任战区总司令指挥该战区范围内国军与日军战斗,其中较为著名的如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薛岳的第九战区等,当然,随着日军不断侵占我国的领土,各战区管辖的范围也发生着改变,另外出于作战考虑,有些战区新成立、有些战区被取消,在这其中最曲折的要数第六战区。

早在1937年9月,全面抗战刚刚打响没过多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将津浦路北段划为第六战区,任命西北军元老冯玉祥任战区总司令,希望冯玉祥通过自己在西北军中的威望统领河北一带的原西北军将领们抗击日军南下,但是没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河北西北军将领的一致反对,军委会遂于1938年2月下令取消第六战区。

1939年10月,为了防备日军进攻湘西,军委会再次成立第六战区,任命陈诚为第六战区总司令,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身兼多职的陈诚不堪重负、卸任第六战区总司令,商震任第六战区代总司令,1940年4月第六战区并入薛岳的第九战区,结果刚过了两个月,枣宜会战中宜昌失陷,蒋介石对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大为不满,7月1日,第六战区第三次成立,总司令仍然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辖区包括湖北省南部、中部、西部,湖南省北部和西部,四川省东部和贵州省东部。

1943年2月,“万能的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孙连仲任第六战区代总司令,孙连仲是西北军著名将领,被称作冯玉祥“十三太保”,中原大战后归顺蒋介石,1938年孙连仲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战,从此一战成名,他对池峰城说的那句“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过河者,杀无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豪迈的壮语之一!他的名字也因此和李宗仁、池峰城的名字一起被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光荣榜上!

此时的第六战区代司令孙连仲正面临台儿庄大战之后最严峻的考验,1943年5月5日拂晓,横山勇指挥10万大军从宜昌、沙市到石首2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长江南岸的第六战区国军发动猛攻,鄂西会战正式打响。

此时的孙连仲第六战区麾下包括第10、26、29、33、长江上游江防军等五个集团军,共计14个军、41个师及附属部队,其中第29、10集团军和江防军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在长江南岸日军进攻线路上。横山勇先是集中兵力攻击王瓒绪的川军第29集团军和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由于日军集中了大量的兵力来势汹汹,而第29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麾下只有各两个军的兵力(29集团军辖44、73两军,10集团军辖87、94两军),因而国军两集团军陷入苦战。

危急时刻孙连仲一面命令王瓒绪和王敬久坚守阵地,一面紧急调江防军抽调兵力支援“二王”,但是此时蒋介石却认为江防军为守卫陪读重庆门户的重要军事力量,不能轻易调动,孙连仲无奈之下只得命“二王”依靠现有兵力抵抗日军的进攻,王瓒绪和王敬久只得硬着头皮硬抗,战至5月18日,两集团军麾下73军和87军基本被打残,44军和94军也损失惨重。

按道理孙连仲指挥打仗绝对不含糊,但是坐到战区总司令这种级别的位子更多依靠的是协调能力,一来孙连仲代理第六战区总司令没多久,不可能再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定战区内的各个山头,二来孙连仲在国民党中央没有靠山,结果鄂西会战的前期作战效果很差。

眼见孙连仲协调作战捉襟见肘,蒋介石只好又把“万能的陈诚”调回第六战区,5月19日,陈诚返回第六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施恩,开始指挥作战,陈诚的回归能扭转鄂西会战前期的颓势吗?他回来之后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

陈诚回到第六战区之后面临的形势异常凶险,5月25日,日军逼近军事重镇石牌,该地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宜昌失陷之后,石牌成为了拱卫陪读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一旦石牌失守,势必对重庆造成重大威胁。

陈诚经过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向军委会申请74军和79军参战,从日军后方发起进攻,另外严令自己的嫡系部队、隶属江防军的第18军死守石牌,他选择的具体守卫石牌的部队,是第18军11师,师长是陕西人胡链。

胡链毕业于黄埔四期,和王耀武、张灵甫等74军黄埔系军官一样,毕业之后的胡链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之后他加入陈诚“土木系”18军,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新军阀混战,随陈诚围剿红军,因战功升任18军团长。

淞沪会战爆发后,胡链在18军军长陈诚的带领下率本团人马血战罗店,作战勇敢战后升为旅长,随后他又参加了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正面战场会战,1942年任第18军11师师长。

鄂西会战时第18军军长是方天,此时的第18军下辖第11师、第18师和第34师三个师,其中第11师是核心部队,陈诚让胡链任第11师师长由此可见前者对后者的信任,胡链守卫石牌同时也引起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重视,5月26日,蒋介石发来手令,称“石牌乃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严令江防军胡琏等诸将领,英勇杀敌,坚守石牌要塞,勿失聚歼敌军之良机。”

5月28日,日军第3师团在师团长山本三男的率领下首先向石牌发起进攻,战斗一开始就进入到白热化状态,日军凭借飞机和重炮的掩护向第11师守卫的阵地发动猛攻,国军将士拼死还击,29日,日军第39师团在师团长澄田赉四郎的带领下也加入到战斗中,得到增援的日军发疯一样涌向石牌11师各阵地,战至5月30日,石牌外围阵地相继失守,日军开始进攻石牌要塞。

5月30日,石牌保卫战最紧要的关头,陈诚打电话问胡链,“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链斩钉截铁的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胡链说的这句话原创者是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的第200师598团中校团副黄景升 。

1941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戴安澜将军率第200师在友军英军撤退的情况下孤军守卫同古,战前第200师上下普遍士气低落,只有黄景升副团长慷慨陈词,戴师长问黄副团长“有无战胜日寇的把握”,黄副团长说出了那句气壮山河的话。5月23日,黄景升副团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战死在同古城郊的鄂克春阵地上!

从此以后,“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这句话成了每一个热血中国军人在面临重大生死抉择时所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成为了让每个国军指挥官最为揪心和心酸的一句话,抗战期间,中国军人没有抱怨自己国家的积贫积弱,只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回毫无把握的成功!

胡链和他的第11师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地守在石牌要塞,日军以伤亡7000多人的代价也没能拿下近在眼前的石牌要塞,5月31日,伤亡惨重的日军开始陆续撤退,石牌保卫战最终以国军的胜利结束。

就在日军开始撤退的时候,王耀武的74军已经抵达鄂西战场,准备向败退中的日军进行致命一击,在这之前74军发生了一次较大的人事变动,此次变动直接影响到该军未来几年的走向,那么,究竟是74军的哪些人调动了岗位?

1939年6月24日,王耀武接替俞济时就任74军第二任军长,9月份,施中诚升任74军副军长、同时兼任第57师师长,1940年9月,施中诚正式卸任第57师师长专心做74军副军长辅佐王耀武掌管74军。

近一年同为师长、战场上相互配合的兄弟般感情,加上三年一、二把手级关系搭档合作,王耀武和施中诚在74军历经近4年的相处和磨合,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两人早已将对方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帮手。王耀武果敢干练、精明能干,施中诚沉稳老成、隐忍负重,两人性格互补、相互赏识,正是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原本分属不同派系的三个师最终攥成了一个铁拳,74军成长成为国军中数一数二的钢铁部队。

但是胸怀大志的王耀武显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军的军长,他相信以自己长袖善舞的交际水平和卓越的带兵能力应该能爬得更高,因此王耀武密切关注着国民党高层的动向,寻找一切可能的晋升机会,这个机会在浙赣会战期间终于到来了。

1942年5、6月份浙赣会战的赣北战场,隶属第三战区守卫江西鹰潭一带的国军第100军被阿南惟几集结重兵击溃,第100军军长刘广济因指挥作战失利被火线撤职查办,军长由第100军副军长兼75师师长韩文英代理,韩代军长好容易收容部队,在浙赣会战后期为第100军挽回了点颜面,结果战后却被接替自己担任75师师长的朱惠荣和75师参谋长崔广森联合向蒋介石告状,说韩代军长目不识丁、有勇无谋、行动鲁莽,于是韩文英被蒋介石调到了第20军任副军长。

第100军1938年9月在福建编成,辖第75师和第80师两个师,其中第75师是河南镇嵩军万选才部改编而来,第80师改编自著名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部和万殿遵部,这两个由旧军阀部队改编而来的师战斗力很差,经常打败仗,后来被调到顾祝同第三战区之后,顾祝同为了改造第100军特意将湘军第70军中的骨干唐伯寅的第19师和第80师对调,唐伯寅的第19师曾经在第九战区长期和第74军各师并肩作战抗击日军,是湘军的一只劲旅。

但是仅仅一支部队的加入并不能改变一个军的气质,毕竟第100军的前两任军长陈琪和刘广济都算不上真正的带兵、打仗的能人,两人都因指挥作战失利被撤职,一只狮子能把一群羊都带成狮子,相反一只羊也能把一群狮子都带成羊,第100军的情况是一只羊带了一群羊......

部队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高级军官之间相互拆台......这就是浙赣会战之后第100军的现状,对此军委会对第100军倍感失望,这个时候急需一个有威望并且指挥水平高的人到第100军收拾烂摊子,经过慎重考虑和选择,军委会把希望寄托在王牌军74军高级将领的身上,希望借“铁血三五”的种子将第100军这个“扶不起的阿斗”锻炼成钢铁部队。

于是1942年11月5日,军委会一纸调令,第74军副军长施中诚调任第100军军长。施中诚出任第100军军长和冯圣法调任第86军军长有本质的不同,冯圣法属于俞派将领,他无论到哪里跟王耀武关系不大,施中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耀武派系”的将领,但是他和王耀武的关系是类似于亲密的战略同盟的那种关系,施中诚调任100军军长为以后王耀武控制该军奠定了基础,之后两军人事交流频繁,使第74军和第100军成为了最为亲近的兄弟部队。

军委会任命施中诚为第100军军长实际上为王耀武以后成为一个集团军总司令构建了外部条件,毕竟一个集团军不可能只辖一个军,接下来将是对74军内部的布局,74军内部又做了哪些调整呢?

施中诚调任第100军军长之后,由于王耀武继任74军军长之后74军副军长只有施中诚一个人,所以现在副军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相比其它国军有名无实的副军长位置,74军的副军长可是个肥缺,攻击军的副军长同时还兼任该军后方师管区的司令,负责在后方招兵买马、编练新兵,所以王耀武需要立刻提拔一位副军长协助自己管理后方的师管区。

此时“三五部队”的三个师长单从就任师长的时间上看,最早的是51师师长李天霞——1939年7月,已经干了三年多的师长了;其次是57师师长余程万——1940年9月,做了不到两年师长;最后是58师师长张灵甫——1941年10月,当师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不仅仅是简单的3、2、1三个数字,因为三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干将,已经不能从某一场会战的战功评价三人的贡献大小,担任一师之长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独立率领一师建功立业的机会越多,所以累计功劳也就最大。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天霞成为了74军副军长的唯一人选,尽管74军的副军长是个肥差,但是毕竟不是军长,74军还是王耀武说了算,虽然李天霞在个性上没有王耀武那么豁达,他就任副军长并没有引起他一生的死对头58师师长张灵甫的反对,这种情况在王耀武离任74军军长、选择下任军长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1942年12月,李天霞升任74军副军长,周志道接任51师师长,对于“周善人”来说,这个师长来的晚了些,1937年“淞沪会战”74军成军的时候,周志道就已经担任51师151旅旅长,从旅长到师长两个级别,周志道用了整整五年多的时间,这个晋升速度确实慢了点,与周志道相比,张灵甫的晋升速度可以用做火箭来形容了,74军成军的时候张灵甫才是个有职无权的高参,之后从团长、副旅长、旅长、副师长到师长,张灵甫4年的时间连升五级,比5年升两级的周志道幸运多了,好在周志道心态好、脾气也好,只知道埋头干活,从来不抱怨。

1900年出生的周志道是江西永新人,和施中诚有些类似,周志道一家也出了不少军人,算上周志道在内周家两代出了四个黄埔生,其中就有周志道的叔叔、抗战期间曾经先后担任过91军和27军军长的周士冕。

周志道为人和善,比自己小22岁的堂弟周志昂早年父母双亡,周志道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供堂弟读书,周志昂长大后结婚都是周志道一手操办。周志道把这种“家风”也带到自己的部队里,74军上下都知道周志道是个老好人,因此给他取了个“周善人”的外号。当然,对自己人的友善并不代表周志道缺乏血性,自从74军成立以来,周志道满勤参加了74军所有的会战,战斗中他嫉恶如仇、英勇血战,在自己人眼中的“周菩萨”在日本人的眼中俨然是一个“活阎罗”。

由于性格随和,周志道和“王耀武51师派系”另外两个个性明显的人物李天霞和张灵甫关系都处的不错,李天霞自不必说,李周两人曾经搭档过三次,第一次是在74军51师期间,李、周两人分别任51师正副师长;第二次是在第100军期间,两人分别担任第100军正副军长;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第100军缩编为83师,两人分别担任第83师正副师长。周志道和张灵甫的关系也不错,两人曾多次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共同杀敌,周志道退休后还曾经为张灵甫写了《张灵甫将军传略》,足见两人交情相当不错。

周志道上任51师师长不到半年的时间,机会又来了,鄂西会战后期,周志道和张灵甫这两位好朋友率领51师和58师联手出阵,打出了一场“三五部队”成军以来配合最默契的战役——鄂西追击战,周、张二人是如何联手抗敌的呢?

1943年5月14日,眼看鄂西战事不断恶化,蒋介石命令在湖南衡山休整的74军立刻开往常德,准备参加鄂西会战,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王耀武命令余程万率领57师先行开拔,周志道率51师随后,王耀武率74军军部随张灵甫58师行动,由于恰逢雨季、行军苦难,直到5月24日,74军才抵达常德西南20公里左右的桃源。

抵达桃园后王耀武的屁股还没坐热,第二天王耀武就接到了新的命令,74军留下57师固守常德,51、58师开往湘鄂交界的太浮山、石门附近集结,周志道和张灵甫领命后率领各自的部队向规定集结地点进发,余程万率领57师开始在常德构筑工事,此时的余程万没有想到,5个多月后,常德成为了这支虎贲之师的伤心之地。

5月28日,74军两师陆续抵达石门开始集结部队,而此时石牌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中日双方杀红了眼,第11师师长胡链写好了遗书准备跟日本人玉石俱焚,急疯了的陈诚命令尚未集中完毕的74军立刻向日军发动进攻,率先到达的周志道率51师一马当先斜刺里撞上了日军独立混成第17混成旅团。

在石牌碰到硬钉子的横山勇眼看无法攻克石牌要塞,而在宜昌掠夺的1万6千吨物资也已经安全送达汉口,于是下令主力部队于4月31日、掩护部队于6月2日撤退。客观上讲,鄂西会战打到现在横山勇可以说是占尽了便宜,早期击溃第29、第10集团军大获全胜,石牌之战算是打了个平手,加上宜昌的物资已经运走,“得了便宜”的横山勇马上开始“卖乖”,此时如果横山勇能够率领参战日军顺利撤回原驻地,鄂西会战将会是第二个“第二次长沙会战”,但是吃了大亏的陈诚不会这么轻易的让横山勇顺顺当当的回去,4月31日,陈诚下令国军各部开始追击撤退中的日军。

此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担任阻击任务的日军第13师团第104联队第2大队被国军包围,大队长皆冢义昌被击毙,得知消息的横山勇立刻下令第13师团停止撤退,回头救援第104联队第2大队,并命令高品彪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也前往反击国军追击部队。

“高品彪”这个看似中国人的名字实际拥有者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日本人,此人姓高品,名彪,日本千叶县人士,日本陆军大学34期毕业,他曾经在被地雷炸死的酒井直次第15师团任第60联队联队长(当时的师团长不是酒井直次),升任陆军少将之后高品彪被调到土肥原贤二曾经担任师团长的第14师团担任27旅团旅团长,或许是高品彪运气不好,旅团长刚当了没几天第14师团就从两旅团四联队编制改成了三联队编制,高品彪旅团长当不成了,只好当了有职无权的第14师团步兵团长(类似国军撤销旅部之后设的步兵指挥官)。

与其在第14师团担任有职无权的所谓步兵团长,还不如到一支实力稍差的部队做一把手,但是做日军师团长必须是陆军中将,此时的高品彪还只是陆军少将,师团长当不成还可以当独立混成旅团的旅团长,在上高会战的时候我们曾经重点介绍过池田直三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而高品彪担任的是独立混成第17旅团的旅团长。

独立混成第17旅团同样诞生在上海,时间比独立混成第20旅团早一年——1939年11月,辖独立步兵第87、88、89、90、91五个大队和炮兵队、工兵队、通讯队各一个,总兵力在5千人左右,由于战斗力一般,鄂西会战刚开始独立混成第17旅团就损兵折将,独立步兵第90大队在4月7日的黄狮嘴战斗中伤亡惨重,大队长舛尾芳治被击毙。

或许是意识到这种用来警备的独立混成旅团不堪大用,所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横山勇交给高品彪的大都是警戒和佯攻的任务,没想到战役后期横山勇的一个无心的命令却葬送了这支部队,等待高品彪和独立混成第17旅团的命运将如何?

王耀武率领74军两师加入鄂西追击战的头几天一直没有寻找到日军主力部队,零敲碎打跟几百人的日军掩护部队打了几仗,无论是军长王耀武还是两位师长周志道、张灵甫都觉得很不过瘾,就在他们认为这次鄂西会战又要像浙赣会战一样无功而返的时候,陈诚的一份电报送到王耀武的临时军部,从电报中王耀武得知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反过头来救援宜都被围的第13师团一部。

得知此消息的王耀武如获至宝,他决定急行军杀向独立混成第17旅团前往宜都的道路上,如果在斜刺里能够撞上他们就能够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于是急令周志道率领51师急行军前进,自己跟随张灵甫的58师随后行动。

6月5日,周志道51师先头部队152团在磨盘洲西南约10公里的裴李桥与独立混成第17旅团主力部队遭遇,152团在代理团长王俊儒的带领下立刻向行进中的日军发动进攻,这位王俊儒就是冬季攻势时曾经夜袭奉新城的那位原51师营长,现在已经当上了51师152团的代理团长。

王俊儒此时的胆量并不比3年半以前率领一个加强营奇袭奉新城的时候差,面临数倍于自己的日军,王俊儒深知作为先头部队的152团必须要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缠住日军以便51师和58师的兄弟部队能够及时赶上来,所以王俊儒一上来就摆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势,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独立混成第17旅团的部队不断到来,王俊儒和152团的官兵死战不退,伤亡惨重,152团3营营长阵亡,王俊儒和1营营长都身负重伤。

周志道随后率领51师主力赶到,眼看日军将主要兵力压向152团,周志道立刻下令151团向日军右翼进攻,以缓解王俊儒的压力,此时张灵甫的58师174团也赶到战场,为了配合周志道,张灵甫下令58师174团进攻日军左翼,但是高品彪率部拼命抵抗,两团并没有达到目的,其中174团3营长唐胜祥阵亡。

进攻受阻,手中的三个团已经用了两个,周志道手里攥着预备队153团想如何攻破高品彪的部队,突然灵光一闪,万家岭大战时张灵甫攻占张古山的往事浮上脑海,周志道经过研究后发现高家山阵地位置重要,于是下令153团从背后夜袭高家山,153团在团长王梦庚的带领下发动夜袭,日军虽然负隅顽抗,但最终随着独立部队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被击毙,高家山阵地被王梦庚拿下。

战至6月7日,在周志道和张灵甫两位老战友的合力打击下,高品彪已经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成了独立步兵第17旅团第三个战死的大队长,独立混成第17旅团伤亡惨重,已经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完成增援宜都的任务。

此时的横山勇从日军情报部门得知中国“虎部队”74军已经参战,现在正在摁着他实力最差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狂揍,而高品彪的部队已经伤亡2000多人,加上之前的伤亡,独立混成第17旅团基本上被打残了,于是电令高品彪停止增援宜都,立刻撤出战场,独立混成第17旅团因为周志道和张灵甫的联合打击成为了本次鄂西会战中损失最大的日军部队。

随着高品彪的撤退,王耀武率领74军两师开始自西向东的大跨步追击:

6月8日,51师153团击溃第3师团千余人,攻克街河市、西齐、宝塔寺附近地区。

6月9日,51师和66军185师合克枝江。

6月14日,74军攻克鲍关、谷升寺,当日晚,攻克公安。

……

直到6月30日,张灵甫依然率领58师在攻击藕池口的日军,但是之后王耀武当天接到陈诚转达的蒋介石停止进攻的命令,是什么原因要连战连捷的74军停止进攻呢?

1943年6月中旬,鄂西会战已经结束,本次会战历时1个多月,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又开始了各报各的“大捷”了,日军方面宣称本次会战日军战死1025人,负伤3636人,“点检到国军遗体30766具”;陈诚则声称消灭日军25830人,国军损失仅1万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有关鄂西会战的保密文件的解密,事情的真相越来越向日本人的数据接近,如果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日本人所说,那么鄂西会战绝对算是国军的一场大败和日军的大胜,但是目前关于鄂西会战的结局仍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大概是由于“石牌保卫战”被称作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了烘托“石牌保卫战”的作用,国民政府刻意隐瞒了整个鄂西会战自己的伤亡。

总体来说,整个鄂西会战国军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前期第29集团军和第10集团军被日军挨个击破的时候,蒋介石不允许孙连仲调用江防军增援导致“二王”的部队被日本人集中兵力挨个击破,还是应了分析“廖龄奇冤案”时那个中国官场的潜规则:孙连仲听领导蒋介石的话没有私自调动江防军,虽然导致了国军巨大的损失,但是最后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受到嘉奖。

尽管如此,王耀武的第74军仍然给独立混成第17旅团以沉重打击,日本人也承认独立混成第17旅团的损失巨大,这一点中日双方难得的取得了一致,可惜的是,虽然王耀武的74军从歼敌数和重挫日军部队上应该是参战国军中最优秀的,但是“功劳”有的时候必须让位给“苦劳”,胡链的第11师在石牌要塞拼死苦战,虽然从对日军部队打击度上不一定比得过74军,但是从精神层面上却更能鼓舞士气,所以后人只要提起“鄂西会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胡链和“石牌保卫战”,反而对会战中唯一重挫日军部队的74军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王耀武的74军直到6月底仍然奉命和友军一起进攻藕池口、石首、华容等日军在长江南岸的唯一的据点,后来由于国军各部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所以陈诚干脆下令国军各部停止共计该地区。后人对陈诚此举纷纷感到遗憾,认为国军没能拿下日军在长江南岸唯一的这块据点直接导致了五个月之后日军轻而易举渡过长江杀向常德,从而导致常德会战的失败。

但是如果大家翻开地图会发现,藕池口(现在叫藕池镇)、石首、华容一带地形非常有利于日军,这个地区北依长江,东面和南面被洞庭湖包围着,在长江和洞庭湖都已经被日军控制的前提下,这块地区就像是伸向日军口中的一块孤地、死地,即使能拿下来,一旦战事重开,日军完全可以利用水路运输迅速三面包围守军,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国军的将军们都不想自己的部队首当其冲,所以日军得以保留长江南岸的这个桥头堡,五个月之后,横山勇卷土重来,74军特别是57师即将经历抗战以来最大的考验,74军精神升华之战——常德会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