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令: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国最高将领
萧山令
萧山令,字铁农,清朝末年(1892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南京保卫战时,一身兼任六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自杀殉国,后被追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成为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中国最高将领。
誓死保卫金陵百姓
在南京保卫战中有一个比唐生智更让人动容,我们知道最终唐生智还是走了,但只有他留下来与南京共存亡,一人身兼六职,最终殉国而死,他就是萧山令。
图
其实,当时的萧山令只是宪兵副司令,按理说,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来守城,但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所有应该负起责任的人都选择了逃避,只有萧山令,这个身材不高的湖南汉子,选择了坚守。
除了宪兵副司令的身份,萧山令还被火线任命为首都警察厅长、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后来,南京市的市长马俊超也跑了,市长的位子也落到了萧山令的头上;再后来,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后也走了,萧山令又担负起了渡江总指挥的责任。
一人身兼六职,听起来很风光,但实际上却是无奈之举,让人心酸。
其实,萧山令不是没有走的机会,早在日军尚未破城的时候,他的一个部下,也是他的同乡好友陈辑川,就来找到他,劝他早点离开,不要做无畏的牺牲。但萧山令却说:“受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了,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这样的豪言壮语,其实唐生智也曾说过,但后来形势所逼也走了。但萧山令没有走。
几天后,陈辑川再次劝他离开,但萧山令仍然说:“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
直到最后撤退的命令下达,唐生智已经走了,萧山令仍然指挥将士们断后,让老百姓先走。部下为了让他先走,几次把他抬上筏子,他几次都跳了下来,继续回到岸上指挥。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军攻陷上海之后,随即就兵分三路,剑指南京,民国首都危在旦夕。
11月中旬,中国军队为屏蔽南京所修筑的国防第一线(福山——苏州——嘉兴)、第二线(江阴——无锡——宜兴——吴兴)被日军突破,首都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前线。
中国军队为保卫南京,临急再组两道防线:以陆军野战部队分扼外围各据点、以宪兵和教导总队据守腹廓要冲。
很快,蒋介石连开3次高级军事会议,研究南京战、守问题。何应钦、白崇禧等高级将领认为南京非决战之地,且兵力不足,难以守卫。惟有唐生智大声疾呼:“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蒋介石决定坚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临走前,蒋介石还对紫金山阵地进行视察,认为“可固守两个月”。
蒋介石迁都重庆之后,宪兵司令谷正伦也以就医为名离开了南京。萧山令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宪兵副司令,同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等职,成为国民党南京宪兵头号人物。
随后,萧山令指挥驻守南京的宪兵共约6400余人,协助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加强南京的防守。
萧山令以宪兵第二团、教育团、练习团为基干,组织数万民工,赶筑雨花台一代野战工事;又令宪兵第十团和重机关枪营加紧巡警城防勤务,防止日本间谍活动。
雨花台的工事在萧山令督防下按期完成,甚得当时南京报纸的好评。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南京卫戍长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宪兵司令谷正伦退往重庆,宪兵副司令萧山令留守南京,指挥宪兵第2团、第5团、第10团等部。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战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队进入临战状态。萧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长和警察厅长,他下令南京所有宪兵一律做好战斗准备。
具体布置为:以宪兵第二团、教导团以及第五团和重机关枪营各一部守清凉山和水西门、汉中门、清凉门、丁淮门一线;以宪兵第十团、练习团和重机关枪营一部守明故宫,飞机场至三十四标一带;将雨花台一带工事交八十八师接守。
现在的清凉门城墙
唐生智下令,宪兵主力位于清凉门附近,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门的防守,并担负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务。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八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紧急电令,召唐生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在萧山令的几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飞机赴重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交萧山令全权代理。
当天,萧山令的同乡陈辑川来到指挥部,帮萧山令分析眼下局势。他指出,此时“守军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守城部队临时拼凑,难以指挥,将士虽英勇,但牺牲惨重……”
言外之意,就是劝萧山令“度势应变,以策安全”。
然而,萧山令沉思良久之后,毅然答道;“授命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无以对金陵老小,贪生怕死,俯首称奴,何脸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陈辑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临时指挥所,劝其早作退计,萧山令凛然答道;“现形势已乱,各自只顾逃命,满城游勇散兵,不听指挥,军心民心无法稳定,守土为国是军人的职责,我应尽忠报国,笑卧沙场,死守南京,我意早决!”
其视死如归之浩然气,令陈为之震慑。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上午7时,日军数百名在坦克配合下进占光华门外防空学校,并向通济门发起进攻。萧山令派守备清凉山的宪兵一营增援教导总队,与日军战斗数时,将其击退。同时,守备明故宫的宪兵也与由中山门进犯的日军发生激战,因敌我众寡悬殊,萧山令令其退守逸仙桥至竺桥之线。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日,萧山令督率宪兵继续与日军激战。由清凉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宪兵同日军骑兵、便衣队等相战甚久,保住了阵地。但防守逸仙桥等处的宪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带。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拂晓,日军步、骑、炮联合进攻棉花堤宪兵阵地,来势凶猛。宪兵们前仆后继,坚守阵地。日军改攻江东门,从侧面压迫宪兵。萧山令下令宪兵撤出棉花堤阵地。宪兵的其他阵地也遍遭日军飞机轰炸、死伤甚众。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拂晓,数路日军同时猛攻南京城。上午8时许,日军炮轰水西门、清凉山一带宪兵阵地,宪兵伤亡惨重,但仍然坚守不退。11时,萧山令命令宪兵增筑南京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并激励宪兵与南京共存亡。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下午4时,日本地面部队在空军配合下突破南京城南门,纷纷拥入城内。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决定放弃南京,命令萧山令为渡江总指挥,各军团按指定地点突围。
萧山令当即派宪兵教导团占领龙蟠里、五台山一带阵地,掩护宪兵主力撤退。
国军抵挡不住日军优胜军力,南京卫戍军总司令唐生智判断已无力回天,到了最后关头,
于12月12日下午5时召集紧急会议,传达了蒋介石11日晚上的来电: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随即下令于当晚11点放弃南京,各野战师从阵地正面突破日军包围去安徽,卫戍司令部机关、宪兵部队从下关渡往江北。会议只开了20分钟。
临结束时,唐生智又补充了一句:“74军、84师等如不能全部突围时,有船的话也可渡江北撤。”由于日军重重包围,众多部队正面突围受阻,因有唐生智最后补充的这句话,除83军,66军按军令绕栖霞山突围外,其余74军、72军、71军、87师、88师全部夺路涌向下关,更有的干脆不作突围的努力了。数十万军民争相抢渡,乱成一团。江边船只极少,大量的撤退部队壅挤一地,争先抢渡,通往下关的大街小巷人流汹涌,互相争道,为求尽快脱险,不少官兵竟把武器弹药抛弃。撤退成了溃退,江边更是拥挤不堪,一片混乱。自相践踏和火拼。
萧山令为确保部队顺利撤离,又为防日军追击,果断的命令宪兵队长罗友胜带大部宪兵到蛇山、龙蟠山阻击日军,指派教导团的2个营,占据要冲及制高点,掩护大队通过;又下达严令:“各物可弃,唯枪弹不许丢。”并亲自殿后。
南京下关江边
宪兵部队到江边时,已过午夜时分,各军正在你争我夺抢渡,至有相互拔枪而对者。萧山令痛心疾首,指示所部不与友军争渡,自扎木筏渡江。
十二月十三日日凌晨,我军尚有万余人壅塞江边,这时日军已追踪而来,成半圆形包抄开火。我军在溃退中大部分已手无寸铁,枪炮声中纷纷倒下。
死要死得壮烈,与其束手待毙,不如作殊死一拼!萧山令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没有武器的退后卧倒,宪兵部队就地抵抗。”
训练有素的宪兵部队以连为单位猛烈射击,日军想不到溃退的中国军队,能如此有组织地狙击,猝不及防,倒下了一大片。慌忙后退一段,在机枪掩护下冲锋。
江边无任何隐蔽地物,宪兵部队背水作战,他们抱定决死之心,顽强抵御,随着时间推移,子弹渐渐告尽.
历5个小时激战,宪兵部队已伤亡殆尽。敌人又一次冲了上来。已临最后一刻,萧山令振臂高呼:“成功成仁,今日是也!”所剩无几的官兵挺着刺刀迎上前去,与敌人白刃格斗,全部壮烈牺牲。
萧山令不愿被俘受辱,萧山令战斗直到弹尽,举枪自杀。死时,半截身子在江水中立着,杀身殉国,年仅45岁
战后,蒋介石亲自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沉痛地说:“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司令为巨擘。”
萧山令殉国的消息传到家乡后,他的妻子张惠兰也吐血而死,追随丈夫而去,家人将她的遗体,与丈夫的衣冠埋在了一起。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