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内容正文

抗战老兵忆第三次长沙会战:曾俘虏100多名日本兵(组图)
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6-02-19 11:49:50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力投入及损失

   会战时间

   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

   中日双方参战部队及兵力:

   ●中国第九战区:(投入总兵力30余万)

   ●日军11军:(投入12万余人)

   ●中国伤亡失踪:官佐1191人、士兵28658人,共计29849人

   ●日军伤亡失踪:共计54000余人。

   (以上数据来自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战斗详报》)

   器与术

   如炉熔铁 围歼日军

   根据前两次长沙会战“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经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制定了“天炉战法”,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前,就已将战法印成手册,发给高级干部,预先排兵布阵。

   战时,薛岳在从湘北门户岳阳到长沙城外的4条河流、150公里铁路沿线布上10万重兵,设下层层防线。日军进攻路线受阻,在浏阳河、捞刀河、金井、福临铺、影珠山等处一度举步维艰。

   薛岳自称: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后于决战地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此法如炉熔铁,故名天炉。

   国防大学教授房兵认为,日军在当时中日两国军力的对比中占据上风,“你不是块铁砣子吗?不是一锤子砸不烂吗?那我们就用炉子炼你,慢慢地消耗你”。天炉战法的意义在于中国军队找到了一种与日军相抗衡的方式,日军不再能速战速胜。此战术最终取得歼灭敌军五万余人的胜利,造成日军成军以来大规模会战的惨败记录。

   启示录

   1938年武汉沦陷后,由于战线过长,日军采取“绥靖”政策,巩固占领区,减缓了南进的脚步。

   然而,1941年12月8日,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改变了他们的计划——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

   在进攻香港英军的同时,为了牵制中国军队驰援,1941年12月24日,日军进攻长沙,与以湖南为中心的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部队激战22天,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抗战初期,作为大后方的湖南一直是中国抗战的粮仓和兵源,如今,它被推到了最前线。

   此役,国民革命军用伤亡2万余将士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数万人,蒋介石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不仅是让抗战走势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相持。在荣维木看来,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美国随后向中国提供了五亿美元的贷款,并同英国一起,取消了一系列对华不平等条约。罗斯福更极力说服丘吉尔,让蒋介石成为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

   第三次长沙会战正值盟军在国际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英国《泰晤士报》赞颂这场胜利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

   特约顾问:荣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肺病,陈荣华从养老院住到了医院里。

   他已经96岁了,双目皆盲。这位当年参加长沙之战的连长,至今记得最熟练的一句日语是,“你们不要再打了,放下武器投降吧。”

   这是那场战争,给现在的陈荣华留下的不多的痕迹。

   战场的痕迹还留存在岳麓山上,山顶的炮台遗址立着石碑,静静守望着湘江对岸繁华的城市;74年前立下的“长沙会战纪念碑”,经过风雨侵蚀,字迹斑驳。

   时间回到1942年1月2日,第三次长沙会战进入第10天。

   日军向阵地发射了毒气弹。王维本的战友们没有防毒面具,很多人都头晕,“我命令一个战士去收取水壶和毛巾去打水,用湿毛巾护住鼻嘴,但还是有很多人丧失了战斗能力。”

   日军的炮弹开始向长沙东南郊的黄土岭覆盖轰击。负责黄土岭阵地的是第十军预10师29团,侦察排长王维本。

   在毒气弹的打击和日军的猛攻下,王维本所在的防线只剩下了13人。经过两天激战,29团减员超过70%。

   按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计划,由北向南布下的层层防线,为的是消耗日军的战斗力,守卫长沙的第十军需要做的,是顶住日军的进攻,等候前方部队的回追合围。

   日军兵临城下。

   天时

   2015年4月初,沿粤汉铁路从湘北门户岳阳南下长沙,沿途所见不难理解,薛岳当年为什么选择这片疆域作为阻滞日军前进的战场。

   岳阳与长沙之间,由北向南依次横亘着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连绵的水田将土地分割得如同棋盘,不时出现的丘陵,遮挡了南北相望的视线——这种地貌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力。

   当年,薛岳认为这还不够。会战开始前,他调动部队和百姓,将通往长沙的铁路和公路全部破坏,并在湘江、沅江之间日军的前进方向埋下数千地雷,稻田里也被注满了水。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国防大学教授房兵看来,恶劣的交通条件对于日军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军队。彼时,中国的士兵穿着草鞋,日本军人穿的是皮鞋,“皮鞋灌了水比铅还沉,更不要说日军的武器和补给车辆了。”

   天气也帮了大忙。

   在老兵陈荣华的记忆里,1941年底的几天冷得出奇,日军进攻到中国军队在汨罗江的第二层防线时,天降大雪,雪地里,穿着黄色军装的日本兵格外扎眼。

   珍藏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证实了陈荣华的回忆。1941年12月25日夜,日军南下第二天,“大雪骤降,一直下到27日清早……敌之服装,表里皆为黄色,雪景中颇成显著之目标。我军为减小目标,反著棉衣(军服里面系白色)。”

   陈荣华是73军15师56团的连长,奉命驻守第二道防线,降雪当晚就和敌人先头部队交上了火。

   连里的重机枪安置在路口,日军专盯重机枪打,从深夜一直打到拂晓,先后补上去的战士或死或伤,但枪声始终未停,“不能怕,怕了还死得快些。”

   陈荣华所在部队阻击日军的同时,位于新墙河南岸第一道防线的中国军队,也在与敌人缠斗。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