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英勇拼杀的国军战士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历史,军事学界比喻1937淞沪会战的惨烈与血腥。整个会战中日两国先后投入总兵力近百万,是中国近现代史最大规模的会战之一。笔者依据中日两国最权威史料,整理出淞沪会战期间日军陆军参战的9个师团,2个支队和3个重炮旅团,1个重炮联队,10个炮兵联队,3个炮兵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较完整编制序列。另外还有日本海军参战的第3,第4舰队部分编制。欢迎大家补充和纠正史料,帮助完善本文。谢谢!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淞沪会战中的国军战士。他们面对着日军空前强大的海陆空立体攻势,完全凭血肉之躯血战三个多月。书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最悲壮,最光荣的篇章。向淞沪会战牺牲的国军烈士致敬!民族脊梁!
淞沪会战日本海军舰船
一,“八一三淞沪会战前”日本上海驻屯军编制
早在1937年7月初,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就在中国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为挑起上海战事做准备。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7月8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即电令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率舰队驶回原“警戒防地”上海,青岛,厦门等港口中”警戒备战;长谷川清本人则随旗舰“出云”号返抵上海港。
此时,日本政府已决定增兵华北。海军省在狂热好战氛围的影响下,决意攻占上海。而陆军省也积极支持。参谋本部,陆军省与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几经密谋,共同作出向上海增兵,待机攻取上海的决定。
7月11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与海军军令部签署了《陆海军作战协定》,规定:现时“对华中,华南方面,主要由海军负责警戒”,“青岛及上海附近,由陆海军的必要兵力协同担当(作战)”,并作出“在不得已时,陆海军共同向上海派兵”的决定。与此同时,军令部命令第3舰队各舰艇做好战争准备,其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也各自集结待命。军令部又下令其联合舰队所属第2舰队协同第3舰队,全力担负华中和华南沿海作战。7月16日,第3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在上报海军省中央的《对华作战用兵意见书》中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命,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7月28日,由于被日本收买的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黄浚,透露国军将立即封锁江阴长江航道的情报。引发了日本紧急将长江一带的军舰和侨民向上海撤退。这使得长谷川清误以为上海战事已一触即发,遂请求日本大本营立即增兵上海。29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永野修身发布“第一号作战命令”,由第1舰队主力驶往上海,配合第3舰队在上海和长江一带作战。
驻上海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于8月4日制定了《关于上海登陆作战计划》,并要求军令部秘密增派特别海军陆战队。但日本军令部的答复是:“要慎重,待继续观察形势再作考虑。”8月7日上午,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提出为保护青岛和上海的侨民,应准备紧急派遣陆军的议案,并将此案呈报陆相杉山元,建议内阁审议。但杉山元考虑此时出兵上海,陆军将面对线作战。故暂时搁置,未上呈内阁。(1)
1937年8月7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到上海活动,连日与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领事吉冈范五和福井淳,海军武官本田辅,冲野亦男等,就上海的形势和对策进行谋划。8月8日,长谷川清根据海军军令部指示,向部队正式下达作战部署。8月9日,日本在长江一带的侨民29230人全部撤退至上海。同时,上海日侨也全部撤入日本租界,集中在虹口,杨树浦地区;这些日侨中的男性大部分被编入所谓的义勇队。8月13日至19日,在沪日侨1万多人,悉数撤回日本。(2)此时上海驻屯军编制(8月13日前)如下:
第3舰队(总共舰船29艘)
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
第10战队
旗舰“出云”号,“天龙”号,“龙田”号
第14驱逐队
“菊”号,“葵”号,“荻”号
第11战队
“安宅”号,“鸟羽”号,“保津”号,“势多”号,“比良”号,“坚田”号,“热海”号,“二见”号,“栗”号,“梅”号,“莲”号,“小鹰”号
第5水雷战队
“嵯峨”号,“夕张”号
第5驱逐队
“春凤”号,“松凤”号,“朝风旗”号
第13驱逐队
“吴竹”号,“若竹”号,“早苗”号
第16驱逐队
“芙蓉”号,“刈萱”号,“朝颜”号
日本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官 大川内传七少将
辖第1,2,3,4,5,6大队,总共6个大队兵力2500余人(3)(另一说近5000人(4))。
另一说,张治中1937年8月9日在致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密电中称,日驻海军军力有:“陆战队官兵约5000人”,兵舰“合计12艘。各舰可随时登陆之水兵,共计约3000人”。在陆上配备有“各种轻重口径炮约30余门,高射炮8门,战车及装甲汽车各约20余辆”。此外,在上海的日侨中,有“业经组织健全之在乡军人约3000余人,壮丁义勇队3500人”。(5)
1937年8月12日张治中再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8月11日晚23时(2000余人),8月12日下午(1400余人),日本海军先后增派两批共3400余人特别陆战队”“军舰达到31艘(第3舰队主力全部云集上海),各口径火炮数量超过60门”。依据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两密电可知:8月13日前,驻日本驻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达到8400余人,日侨组成的军人及义勇队为6500人,另外各舰船水兵五六千人(按上述12艘3000余人推算31艘舰船可登陆作战水兵数)。总兵力20000人左右。(6)
综上,虽然中日战史记载差距巨大,但肯定不是国内网络长期流传的,“淞沪会战三万国军吃不掉三千日军陆战队员”。
中国抗战最帅逆行者—国民党中央军
二,日本第一次增兵和上海派遣军成立后编制序列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日本驻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长,中尉大山角夫及一等水兵斋藤要藏两人乘摩托车越入中国保安队警戒线,向虹桥机场方向疾驰,在无视中国保安队警告后,被击毙。这就是 “虹桥机场事件”,即“大山事件”。事件发生后,上海形势顿时紧张。
8月10日,中日双方代表在上海市政府进行谈判,稍后达成3点协议:“一,请(上海市区)保安队步哨暂撤若干距离,以免冲突;二,日方表明态度,不愿在上海有作战行动;三,俞(鸿钧)市长提议此事由外交手段交涉解决,日方诚意接受”。然而第二天,日方态度转向强硬。
8月11日下午4时,日驻沪总领事冈本季正到上海市府面见俞鸿钧,表示“日方以着海军制服之军官及水兵为华人惨杀,认为对皇军重大侮辱,全国愤激。”要求中方必须承诺以下两项:1)撤退市内保安队;2)所有保安队防御工事应拆除。并以武力解决相威胁。俞鸿钧当场驳斥了日方的无理要求。
实际8月10日13时许,长谷川清就下令在佐世保待命的第八战队,第1水雷队,第1航空队,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吴港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迅速向上海增援;并将所属第3舰队全部29艘舰船集中于吴淞一带,随时准备采取行动,陆军亦开始向上海调动。同天,在日本内阁会议上,海相米内光政提出要求向上海派遣陆军部队,陆相杉山元表示支持。最后达成“派遣最低限度兵力”,决定向上海派出陆军2个师团。(7)
为“先发制敌”,抢先歼灭驻沪日军;同时以上海战场坚决进攻,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对国军更有利的华中战场决战,即“诱敌东来”战略。1937年7月13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军司令官。张治中随后派遣中央军精锐第87师,第88师进入上海市,准备进攻。而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也于8月12日全部进入阵地。8月13日上午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1个小队,突然由天通庵车站附近商务印书馆旧址与横浜桥之间道路,越过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上海市保安总团阵地进犯,并首先向守军开枪。国军奋起反击。(8)
当天上午10时以后,日军又在虬江路,天通庵车站,宝山路,宝昌路等地进犯,均被国军击退。淞沪会战首先在闸北打响。下午15时50分,日军开始全面进攻,以大炮轰击闸北,青云路,西宝兴路多处起火,江湾新市区亦遭到日舰炮击。17时半,第88师在敌密集炮击下英勇冲锋,一举收复八字桥。激战至当夜21时才停止。张治中决定在次日午后,再次发起总攻。故8月13日双方虽冲突不断,但多是零星战斗;会战实际是14日才全面展开。(不是蒋介石犹豫不决,是张治中的部署)(9)
1937年8月13日夜,蒋介石得到上海战事已起消息后。遂正式下达总攻击命令:“一,京沪警备军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将军为总司令,并于14日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二,苏浙边区军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将军为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及公大纱厂。三,中国空军于14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淞沪会战全面爆发。(10)
为应对上海战事。1937年8月16日,日本大本营决定以原上海驻屯军为基干成立上海派遣军,大举增兵淞沪战场。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派遣军此时直辖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同时海军方面也增派4个海军陆战大队,日本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兵力达到5000余人或8000余人(按日本战史计)。上海派遣军总兵力应超过5万人。(11)上海派遣军编制如下: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大将
陆军
第3师团
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
参谋长 田尻利雄大佐
辖步兵第5旅团 旅团长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6联队 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
步兵第68联队 联队长鹰森孝大佐
步兵第29旅团 旅团长上野勘一郎少将
步兵第18联队 联队长石井嘉穗大佐
步兵第34联队 联队长田上八郎大佐
骑兵第3联队 联队长星上太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 联队长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 联队长中岛三栖夫大佐
辎重兵第3联队 联队长粟原尚治大佐
第11师团
师团长 山室宗武中将
参谋长 片村四八大佐
辖步兵第10旅团 旅团长天谷直次郎少将
步兵第12联队 联队长安达二十三大佐
步兵第22联队 联队长永津佐比重大佐
步兵第22旅团 旅团长黑岩义胜少将
步兵第43联队 联队长浅间义雄大佐
步兵第44联队 联队长知知鹰二大佐
骑兵第11联队 联队长田边勇中佐
山炮兵第11联队 联队长山内保大佐
工兵第11联队 联队长山内章大佐
辎重兵第11联队 联队长大河原定中佐
直辖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
海军
第3舰队编制同上,略
8月19日晚,横须贺镇守府第一特别陆战队,吴镇府第一特别陆战队2个大队约1400人;佐世保海军陆战队2个大队约1000人到达上海。编成上海特别陆战队第7,8,9,10大队, 共2400余人。上海特别陆战队总共10个大队总兵力5000余人或8000余人(按日本战史计)。
8月24日,原驻上海的海军特别陆战队重新编组(兵力未变),编制如下:
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 大川内传七少将
辖东部支队 支队长安田义达中佐
杨树浦支队 支队长竹下宜丰少佐
北部支队 支队长吉田良夫中佐
另辖闸北部队等(12)
日军强大的炮兵
三,日军第二次增兵后上海派遣军编制
战至1937年9月11日,国军经过上海围攻战,反登陆作战近一个月的英勇抵抗,予敌重大杀伤;大大超出日本大本营预料。虽然日军成功在长江南岸淞沪战场的左翼,建立起正面约50公里,纵深约20公里的大型登陆场。但以陆军2个师团,1个重炮兵旅团和海军第3舰队,上海特别陆战队兵力难以击败占数量优势的国军。因此,日本天皇裕仁亲自批准日本大本营关于继续大规模增兵上海的决策,以歼灭上海的国军主力。摆出威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之势。
1937年9月4日,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海军省和军令部的有关人员举行会商,一致同意:“在上海附近,以击退敌人的胜利,结束战局,其时间大概将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为此,必须向上海增调足够的部队。9月6日上午,军令部总长为海军用兵问题上奏天皇时,提出“上海陆上的战斗迟迟无进展,必须增强陆军兵力”。为此,裕仁天皇立即召见参谋总长。同日下午15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进谒裕仁,上奏称:“内定增派第9,第13,第101师团及台湾守备队(用以占领崇明岛飞机场)到上海,派后备步兵4个大队到上海。”当即获得裕仁的批准。至此,日本军部继8月下旬的第一次增兵以后,决定第二次大规模增兵。(13)
9月9日,发布了内阁告谕,宣布转向举国战时体制。日本参谋本部于9月11日以“临参命”第99号令,将将第9,第13,第101师团编入上海派遣军。需注意的是第13,第101虽为新编师团,除辖骑兵大队外,其它均与17个常设师团编制一致(4个步兵联队制,1个炮兵联队)。还另增派1个野战重炮兵旅团,1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和3个炮兵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再加上5个师团直属的总共5个炮兵联队。此时上海派遣军共配备2个重炮旅团,1个重炮联队,5个炮兵联队和3个炮兵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淞沪会战国军总共投入7个炮兵团)。此时日军除掌握了海,空绝对优势外,炮兵火力上也完全压倒国军。淞沪会战的战略主导权倒向日本。至此,上海派遣军总兵力达到15万人,拥有大炮300门以上,坦克200余辆,飞机200余架。
但是,中国战场中心从华北转向华中战场,日本中了蒋介石,陈诚,法肯豪森“诱兵东来”圈套,对整个抗战影响深远。上海派遣军编制如下:
第9师团
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
参谋长 中川广大佐
辖步兵第6旅团 旅团长秋山义允少将
步兵第7联队 联队长伊佐一男大佐
步兵第35联队 联队长富士井末吉大佐
步兵第18旅团 旅团长井出宣时少将
步兵第19联队 联队长人见秀三大佐
步兵第36联队 联队长胁坂次郎大佐
骑步第9联队 联队长森吾六大佐
山炮兵第9联队 联队长芹川透大佐
工兵第9联队 联队长野中莉贞大佐
辎重兵第9联队 联队长三田村正之助大佐
第13师团
师团长 荻洲立兵中将
参谋长 畑勇三郎大佐
辖步兵第103旅团 旅团长山田栴二少将
步兵第104联队 联队长田代元俊大佐
步兵第65联队 联队长两角业作大佐
步兵第26旅团 旅团长沼田德重少将
步兵第116联队 联队长添田浮大佐
步兵第58联队 联队长仓森公任大佐
骑兵第17大队 大队长小野良三中佐
山炮兵第19联队 联队长横尾阔中佐
工兵第13联队 联队长岩渊经夫少佐
辎重兵第13联队 联队长新村理市少佐
第101师团
师团长 伊东政喜中将
参谋长 西山福太郎大佐
辖步兵第101旅团 旅团长佐藤正三郎少将
步兵第101联队 联队长加纳治雄大佐
步兵第149联队 联队长津田辰彦大佐
步兵第102旅团 旅团长工藤义雄少将
步兵第103联队 联队长谷川幸造大佐
步兵第157联队 联队长福井浩太郎大佐
骑兵第101大队 大队长大岛久忠大佐
野炮兵第101联队 山田秀之助中佐
工兵第101联队 联队长八隅锦三郎中佐
辎重兵第101联队 联队长鸟海胜雄中佐(14)
重藤支队
支队长 重藤千秋大佐或少将
辖台湾守备队5个步兵大队,1个山炮中队
华北方面军后备10个大队,炮兵3个大队,工兵2个大队
独立野战重炮兵1个联队,迫击炮1个大队
直辖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华北方面军调出)
1937年9月6日至28日派遣第3飞行团参战
第3飞行团
飞行团长 佐贺忠治少将
辖独立飞行第6,第4,第11,第10,第15中队(15)
第3,第11师团编制同上
海军
第3舰队编制同上
中国抗战领袖蒋介石
四,华中方面军成立后的编制
蒋介石为打破日本“三个月亡华,速战速决”的计划,实现“积极拥抱主流社会”“苦撑待变”“持久抗战”的战略。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迫使日军彻底深陷外交孤立。于1937年9月6日,南京统帅部颁布《淞沪会战第二期作战指挥计划》(16)。决定从全国调兵与日军决战,先后共投入70万人以上。国军勇猛的抵抗,毙伤日军5万余人,使上海派遣军陷入困境。(17)
为打破危局,日本大本营决定再次增兵上海。10月6日,日本参谋总长将下一步作战计划上报天皇裕仁,特别强调应集中精锐重兵打击上海的国民党中央军主力,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投降。这一计划当即获天皇裕仁批准。
日本参谋本部遂于1937年10月12日拟定《关于今后的作战事项》。其中规定“迅速在上海方面获得所期的战果”的作战方针,为此提出确保上项方针实现的2项主要措施:“一,上海派遣军继续执行现在的任务;二,以第10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利于上海派遣军完成任务。”此前不久,第10军已开始秘密组建。
1937年10月20日,参谋本部发出临参命第119命令,正式下达组建第10军;准备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会同上海派遣军攻略上海。并以临参命第120号发布关于第10军战斗序列的命令,其中华北方面军第6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改编,欠步兵第11大队)和野战重炮第6旅团编入第10军。10月30日,日本军部又从华北方面军抽调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至此,华北方面军兵力由9个师团缩减至7个师团。其部分后备部队已于9月11日编入上海派遣军。华北战场国军压力大大减轻。
海军军令部也于10月20日新编成第4舰队,与第3舰队合并组成中国方面舰队,由长谷川清任司令官,仍兼第3舰队司令。同时,决定以第4舰队担任连云港以南中国沿海的作战,并协助第10军实施登陆战。(18)
11月7日,日本大本营决定以上海派遣军为基干成立华中方面军,司令部设在上海。12月1日,第10军也编入华中方面军。至此,日军在上海战场总共投入兵力超过25万。
特别是辖野战重炮兵第1,第5,第6旅团三个重炮旅团(日本陆军总共编成5个重炮旅团,另两个在华北方面军),1个重炮联队,10个炮兵联队(含9个师团直属炮兵联队)和3个炮兵大队,1个迫击炮大队。反观国军整个淞沪会战总共只投入7个炮兵团(不含各军直属炮兵),在重火力上完全被日军碾压。日军占据海,空和炮兵绝对优势,是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法肯豪森在1935年致蒋介石对策书中建议“演习以步兵以机关枪,轻迫击炮等轻武器来对抗携重武器敌为主”主要原因(19)。以下新编入第10军和第16师团编制:
陆军
第十军(10月20日成立)
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将
参谋长 田边盛武少将
第6师团
师团长 谷寿夫中将
参谋长 下野一霍大佐
辖步兵第11旅团 旅团长坂井德太郎少将
步兵第13联队 联队长冈本保之大佐
步兵第17联队 联队长长谷川正宪大佐
步兵第36旅团 旅团长牛岛满少将
步兵第23联队 联队长冈本镇臣大佐
步兵第45联队 联队长神田正种大佐
骑兵第6联队 联队长猪木近太大佐
野炮兵第6联队 联队长藤村谦中佐
工兵第6联队 联队长中村诚一大佐
辎重兵第6联队 联队长川真田国卫大佐
第18师团
师团长 牛岛贞雄中将
参谋长 小藤惠大佐
辖步兵第23旅团 旅团长上野龟甫少将
步兵第55联队 联队长野富昌德大佐
步兵第56联队 联队长藤山三郎中佐
步兵第35旅团 旅团长手塚省三少将
步兵第114联队 联队长片冈角次中佐
步兵第124联队 联队长小堺芳松中佐
骑兵第22大队 大队长小池昌次中佐
野炮兵第12联队 联队长浅野末吉中佐
工兵第12联队 联队长井泽新大佐
辎重兵第12联队 联队长川内益实大佐
第114师团
师团长 末松茂治中将
参谋长 矶田三郎大佐
辖步兵第127旅团 旅团长秋山充三郎少将
步兵第102联队 联队长干叶小太郎大佐
步兵第60联队 联队长山田常太中佐
步兵第128旅团 旅团长奥保夫少将
步兵第115联队 联队长矢个崎节中佐
步兵第150联队 联队长山本重省中佐
骑兵第18大队 大队长天城干七郎少佐
野炮兵第120联队 联队长大塚升中佐
工兵第114联队 联队长野口胜之助少佐
辎重兵第114联队 联队长中岛秀次少佐
第16师团
师团长 中岛今朝吾中将
辖步兵第19旅团 旅团长草场辰已少将
步兵第9联队 联队长片桐护郎大佐
步兵第20联队 联队长大野宣明大佐
辖步兵第30旅团 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
步兵第33联队 联队长野田谦吾大佐
步兵第38联队 联队长助川静二大佐
骑兵第20联队 联队长笠井敏松中佐
野炮兵第22联队 联队长三国直福大佐
工兵第16联队 联队长今中武义大佐
辎重兵第16联队 联队长柄泽畔夫中佐
独立山炮第2联队
独立机关枪第8大队
第1, 第2后备步兵团等
第2,第3,第9,第11师,第13,第101师团和重藤支队编制同上(20)
海军
第4舰队
辖第8战队
“鬼怒”号,“名取”号,“由良”号
第12战队
“冲岛”号,“神威”号和第29驱逐队
第14战队
第1水雷队
“川内”号,第2驱逐队,第9驱逐队,第21驱逐队
第4水雷队,第1防备队等
第2航空队
辖第12,第13,第21,第22航空队
以上为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前编制,10月20日成立时应有所增加。第14战队,第4水雷队,第1防备队为新组建,没有编制信息。(21)
第3舰队编制同上
唐生智
五,上海沦陷后,华中方面军改组为华中派遣军
1937年11月5日凌晨,日军舰炮和飞机连续轰击金山卫海岸4小时。4时许,日军开始大规模登陆。由于1933年时,南京陆军大学第10期学员到金山卫野外战术实习和调查时,误认为“金山卫及其东西地区水浅涂深,大小船只靠岸困难,向内又是水网地带,河港纵横,不利于大兵团登陆作战”。1935年,唐生智担任全国警卫执行部主任时,曾带领参谋人员到金山卫实地考察。也认为“......登陆不利,就未筑工事,不设防......”。这给南京统帅部和第3战区造成误导,将原本部署的部队调往他处。造成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时,几乎未遇抵抗。之后国军再组织部队反击,为时已晚。造成整个战局急转直下。11月12日上海沦陷。(22)
1937年12月2日,朝香宫鸠彦亲王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均设于南京。23日,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由华中方面军直接指挥;翌年1月4日该旅团归建返回华北方面军。1月15日,第16师也归建华北方面军。2月10日,第114师团由第10军转隶华北方面军直辖。
1938年2月18日,撤销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建制,其司令官及司令部均返回日本本土,原建制所辖之部队均编入同日成立的华中派遣军。26日,第11师团(欠第10旅团)撤回本土。(23)
史料来源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载《上海作战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
(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1991年1月第1版第152页
(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第4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载《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9日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载《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时间注1937年8月12日
(7)张秉钧:《抗日战役第一期作战之研究—淞沪会战(一)》,《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中国台湾“国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
(8)《闸北与沪东的前哨战》,《文汇年刊》1939年版,第18-19页
(9)张柏亭著:《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41卷第2期
(10)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170页
(11)日本防卫厅战史室:《中国事变作战史》第10卷第2分册第12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0页
(1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第28页
(14)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15)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1991年1月第1版第152页
(1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国民政府大本营《淞沪抗战第二期作战指导计划》时间注1937年9月6日
(17)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
(18)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总顾问法肯豪森草拟应付时局对策致蒋介石呈文》1935年8月20日
(20)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2页
(21)日本防卫厅《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1991年第1版第152页
(22)秦孝仪等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15卷载《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四)时间注1938年11月28日
(23)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6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