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战背景:烽火淞沪中的湘军担当
(一)会战全局与19师驰援使命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爆发的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同时也是整个抗战中规模最大,过程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始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一场战役。此战,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共约一百万。日军投入八个师团两个旅团约二十余万人。中国军队投入148个师及62个旅共八十余万。
至9月下旬,大场防线告急,国民革命军第19师(隶属于第70军,湘军主力部队,师长李觉)奉命从浙江沿海紧急驰援——该师作为湖南子弟兵的代表,素有“敢打硬战、宁死不退”的湘军血性,而113团作为师属核心作战单位,成为首批赴沪的先遣力量。
冒着日机的一路轰炸,19师日夜兼程于10月1日开赴真如车站,当晚奉令步行接替大场以北蕴藻浜沿线以南贯穿真(如)太(仓)公路的麦桥宅、陈家宅、季项宅、陆家堰、孙家宅、苏家宅、葛家牌楼之线,横约2公里、纵深3公里的一线阵地,换下了从开战之日起就坚守在该阵地损失惨重的宋希濂将军的第36师。具体的部署是:以第55旅第109团、第110团守备麦桥宅、陈家宅、陆家堰、季项宅之线;第57旅第114团、第113守备孙家宅、苏家宅、葛家牌楼之线。
三个月的淞沪会战里,先后参战的湖南部队,计有第8师、第15师、第16师、第18师、第19师、第23师、第46师、第53师、第62师、第63师、第77师、第128师、预备11师、独立37旅、暂编第11旅、暂编第12旅、暂编第13旅,共计15个步兵师的全部湘军兵力。淞沪会战后,再无湘军。
(二)113团编制与战前状态
113团隶属于第19师第57旅(旅长庄文枢),由湖南浏阳人秦庆武上校任团长,全团共1400余名官兵,其中湖南籍子弟占比超90%(多为1937年抗战爆发后征召的农民与青年),基层军官多为湘军老兵或地方军校毕业生,虽缺乏现代化装备与训练,但怀着“保家卫国、守土抗倭”的信念,于1937年9月23日从宁波出发,经铁路与徒步交替行军,10月1日抵达上海南翔,随即接防葛家牌楼防线。
(三)阵地战略价值
葛家牌楼位于大场、蕴藻滨、沪太路三角地带,是日军向大场主阵地迂回包抄的必经之路——此地地势平坦无天然屏障,民房已被日军轰炸殆尽,官兵仅能依托临时挖掘的堑壕、弹坑与废墟设防,防线正面宽约2公里,纵深不足500米,直面日军优势火力,战略位置关键且防御条件极端恶劣。
二、作战过程:14昼夜铁血坚守(1937年10月1日-10月17日)
第一阶段:接防布防与初期抵抗(10月1日-10月12日)
1.阵地构筑与敌情研判:10月1日接防后,秦庆武团长率部连夜抢修工事,因缺乏建材,官兵用门板、沙袋甚至尸体构筑掩体;同时侦察发现,进攻之敌为日军第3师团第68联队(配属10辆97式坦克、12门150mm重炮及20余架航空兵),兵力约2000人,火力远超113团(全团仅配备轻机枪36挺、迫击炮4门,无反坦克武器)。
2.首次激战与战术创新:10月3日清晨,日军先以航空兵轰炸、重炮覆盖1小时,阵地表面工事全毁。当日军步兵逼近至30米时,秦庆武下令“手榴弹集群投掷+白刃冲锋”,全团官兵跳出堑壕与日军近战,3营营长钟雄飞大腿被刺刀贯穿仍率部反击,首战毙敌200余人,113团伤亡约150人;针对日军坦克,官兵发明“炸药包捆绑手榴弹”的简易爆破装置,12名敢死队员匍匐接敌,炸毁2辆坦克后全部牺牲,有效迟滞日军进攻。
3.夜袭扰敌与防线稳固:为削弱日军火力优势,113团每晚组织5-10人小分队,利用夜色袭扰日军炮兵观测点、破坏弹药堆放点,先后摧毁日军3个前沿火力点,迫使日军放缓进攻节奏,至10月12日,虽全团伤亡已达400余人,但葛家牌楼防线始终未破。
第二阶段:血战攻坚与三失三得(10月13日-10月16日)
1.10月13日毁灭性轰炸与伤兵撤离:日军因久攻不下,于13日正午发动饱和攻击——20余架飞机持续轰炸2小时,投弹超500枚,葛家牌楼沦为焦土;随后日军以坦克为先导冲锋,官兵依托弹坑与断墙顽强抵抗,下午4时发起反冲锋,在废墟中逐屋争夺,战至傍晚击退日军,此役113团伤亡再增400余人,3营仅剩半个连兵力。当晚,12名重伤员(含3营营长钟雄飞)被后方医疗队转运撤离,成为全团唯一一批幸存成员(均因重伤无法再战)。
2.阵地反复争夺与军官殉国:10月14日-16日,日军增兵至3000人,采取“波浪式冲锋”反复冲击阵地。113团官兵在弹药耗尽时,用大刀、枪托、石块甚至牙齿作战,阵地先后三次被日军占领,又三次由秦庆武亲率残部夺回:14日,副团长张季麟在反冲锋中被机枪击中牺牲,三营营附彭静崖等在日军的重炮不断地轰击中阵亡,且尸骨全无;15日,团附欧鑫、1营营长刘演竞在阵地争夺中先后阵亡;16日,基层连、排级军官伤亡率达100%,士兵只能由老兵临时指挥,全团剩余兵力已经不足200人。
第三阶段:全团殉国与最后的悲壮(10月17日)
1.拂晓绝境与援军受阻:10月17日拂晓,113团仅余50余名官兵,秦庆武团长右手、腿部被流弹击中,两次负伤。简单包扎后仍坐镇阵地指挥。师部虽抽调114团6连(约80人)增援,但该连在渡河时遭日军炮火猛烈袭击,抵达阵地时仅剩30余人,与113团残部合并后,总兵力不足90人。
2.正午最后冲锋与全员殉国:17日中午12时,日军以重炮覆盖阵地1小时,残存工事全部被毁。秦庆武见突围无望,对剩余官兵喊道:“今日吾辈与阵地共存亡,为中华民族流尽最后一滴血!”随后挥舞马刀率先冲向敌群,接连砍倒4名日军,最终被日军开枪击中要害,壮烈牺牲(时年34岁)。秦庆武牺牲后,剩余80余名官兵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在阵地之上——日军占领阵地后,发现焦黑的战壕中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及敌我双方白刃战中刺入对方胸膛至死屹立不倒的尸体。展现了113团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
3.阵地后续收复与战痕留存:日军占领葛家牌楼仅数小时,中国军队援军赶到,预备队114团第二营,在营长匡恒山的率领下,及时杀到了葛家牌楼阵地,将已经攻入阵地前沿的日军再次杀了回去,守住了葛家牌楼阵地。这一天,葛家牌楼阵地,牺牲了1400多名113团的官兵。
4.经激战收复阵地。援军在阵地上发现113团官兵的遗物:秦庆武团长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誓与倭寇死战,不负湖南父老”)、士兵的家书(多提及“若不能归,望家人以国为重”),这些遗物成为湘军抗倭的珍贵见证。
三、伤亡与战果:以血肉之躯铸长城
(一)113团伤亡概况
总兵力损耗:全团参战1400人,仅12名重伤员幸存(牺牲率达99.1%),1388名官兵壮烈殉国,其中:
军官牺牲42人(含团长秦庆武、副团长张季麟、团附欧鑫,及彭静崖等4名营长、12名连长、23名排长);
士兵牺牲1346人(多为湖南籍青年,年龄集中在18-30岁)
伤亡特点:基层官兵伤亡率远超高层,连、排级军官几乎全员殉国,士兵多因“白刃战”“炸药包反坦克”等近距离作战牺牲,无一人因怯战退缩或投降。
(二)对日军造成的打击
日军伤亡数据:据《申报》1937年10月18日战地通讯及日军第3师团《上海作战日志》(10月18日)记载,113团在葛家牌楼战斗中,共毙伤日军超3000人(其中阵亡1200余人),日军指挥官因久攻不下三次被撤换。
战略牵制作用:113团14昼夜的坚守,成功阻滞了日军向大场主阵地的迂回计划,为中国军队调整防线、部署援军争取了关键时间,间接支援了淞沪会战其他战场的作战。
四、作战精神:湘军血性与民族气节
113团在淞沪会战中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三大精神特质,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缩影:
1.忠诚报国的家国情怀:全团官兵多为湖南子弟,虽乡音未改、故土难离,但面对国难,毅然奔赴前线——秦庆武团长在战前家书曾言“吾为军人,当以死报国,若牺牲,望家人勿悲,当以有吾这样的儿子为荣”,这份“舍小家为国家”的信念,支撑着官兵战至最后一刻。
2.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在敌我兵力、火力悬殊的绝境下,113团官兵无一人退缩:弹药耗尽就拼白刃,工事被毁就以尸体为掩体,重伤员无法作战就为战友递手榴弹——这种“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韧性,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3.舍生取义的英雄气节:从12名反坦克敢死队“与坦克同归于尽”,到秦庆武团长“最后冲锋”,再到剩余官兵“全员战死不投降”,113团用生命诠释了“义之所在,虽死不辞”的气节,正如日军战报所叹:“此部中国军(113团)抵抗之顽强,为上海作战以来所未见,其精神令人敬畏。”
五、缅怀与启示:铭记先烈,传承精神
(一)历史铭记:先烈功绩永载史册
1.战后追赠与表彰:国民政府战后追授秦庆武团长为陆军少将,将其事迹通报全军,称“秦团之忠勇,为全国军人之楷模”;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秦庆武为革命烈士,肯定其抗日功绩。
2.10月28日,蒋委员长电令第19师:“该部此次奋勇抗战,为国宣劳,兹发给犒赏金两万元,并派钱主任大均前来慰劳,特电先达。”
3.19师,后被国军评价为在淞沪会战中战斗力最强的10个师之一
4.史料留存与纪念:《申报》《大公报》等当时报刊详细报道113团事迹,称其“千四健儿与阵地偕亡,壮哉湘军”;如今,长沙抗战纪念馆、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均设有113团专题展区,陈列秦庆武团长的马刀、士兵的家书等文物,供后人缅怀。
(二)现实启示:传承精神,继往开来
113团官兵用生命证明:中华民族从不惧外敌入侵,只要有“宁死不屈、众志成城”的精神,就能抵御一切强敌。今日之中国,虽远离战火,但先烈们的“家国情怀、抗争意志、英雄气节”仍需传承——我们当以先烈为榜样,珍惜和平、强国强军,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以告慰1388名113团英烈的在天之灵。
六、史料依据
本报告核心数据与细节均来自权威史料,包括:
1.台湾地区“国史馆”藏《第70军淞沪会战战斗详报》(档案号70-1937-008);
2.《申报》1937年10月18日头版报道《秦团千四健儿与阵地偕亡》;
3.日军第3师团《上海作战日志》(1937年10月18日);
4.《湖南抗战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2005年版);
5.《淞沪会战中的湘军》(《抗日战争研究》2018年第2期)。
6.二档所藏《陆军第十九师淞沪会战战斗详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