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淞沪会战 > 内容正文

惊天动地的淞沪会战
来源:萨沙   2018-12-25 09:43:28

  淞沪会战最后时期,陈诚等将领提出上海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为了避免继续以过大的代价死拼,国军应该考虑立即主动向后方转移。但从陈诚在10月底提出到建议,到11月5日日军强行登陆金山卫的5,6天时间内,蒋介石并没有下达总撤退令,而只是命令全军做好撤退准备,并且将一部分损失较大的部队现行撤走。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蒋介石从政治方面考虑!

  当时国民政府已经决定用持久战拖垮日本,用白崇禧爱将,著名智囊刘斐的话来说:以中国这么大面积,日军在每个县放一个营哪怕一个连也搞垮了他,未来胜利必然是我们!

  话说起来简单,但如何支持下去,对中国和日本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就日本来说,他虽然很没有应付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它的国力军力都强大过中国数倍,情况怎么也比中国好的多。

  而中国这方面就要惨的多了!

  中日开战以后,中国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作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很快就会沦陷,国军必然会退守到地形适合防守,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西部。

  所谓持久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拼两国的经济力量,单靠中国落后的西部想支持长期作战是极为困难的。

  中国西部各省,除了四川人口较多,相对发达一点以外,云贵川湘黔桂康藏直到今天也不能算是发达省份,想支持一支几百万的军队和几千万难民谈何容易。

  加之中国工业农业都很落后,作战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军事物资只能自产一部分,和现实的需要存在很大的缺口。

  面对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的巨大缺口,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强大的外援,就只能因陋就简,勉强支撑。

  打个比方,1门火炮有1000发炮弹和10发炮弹,造成日军的伤亡就完全不同。一个国军士兵拥有一把新式步枪和200发子弹,同拥有一把老掉牙的汉阳造和5,6发子弹,战斗力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自己硬撑,虽说将来还是会胜利,但对日军作战就会艰难的多,也自然会死更多的人,丢更多的地方。

  更严重的是会遭受更惨重的损失,国力军力元气大伤,导致战后就一蹶不振,就像一战后的奥匈帝国二战后的英国一样被肢解削弱了。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争取外部援助是比较重要的,况且当时日本在东亚跃跃欲试,威胁到英美苏法荷等主要列强的利益,中国争取到这些国家的援助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所以日军刚刚入侵华北,卢沟桥打响以后,中国外交部就在8月30日向联合国的前身国联提交外交照会,要求国联制止日军的侵略。

  不过蒋介石对国联制止日军进攻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因为当年国联并没有迫使日军从东北撤军,其实它也没有这个能力。蒋只是希望能够得到列强的援助,并且最好能实现各国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制裁。

  列强每一个援助对中国都是有帮助的,可以大大增加国军战斗力,减少人员伤亡和战场的劣势。而如果能够实现对日本的军事经济制裁,那么对中国更是有利。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大量必须的战略物资都毕竟依靠进口,一旦被制裁了,他的战争机器也就转不动了!

  所以蒋介石对国联还是有一些期望,9月13日国联大会开幕,并且正式接受了中国的申诉。

  期间国联各国多少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尤其对于9月份日军对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平民驻扎区野蛮轰炸,各国都表示出不满,各国老百姓和舆论更是对日军鄙视和厌恶,甚至连德国和意大利都出于国际舆论压力也都提出抗议。

  不过日本与此同时也在尽一切力量对抗国联的压力,拉拢威逼列强,破坏此次会议。

  最终在10月6日国联闭幕会议上没有达成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和对中国的公开援助,将这个问题推到了马上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组织会议。

  国联此次会议对中国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各国列强对日本政府狰狞狂妄的态度深感不满,对日本勃勃野心也心有余悸,对日本入侵中国的这个事实也没有任何质疑。

  英美对国内都所有宣传,指出日本是为祸世界的一个祸根。

  稍后各国虽然无法公开支持中国,却在暗中偷偷的做。

  所谓九国公约组织是指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包括了全部在中国有既得利益的列强,可以说他们都是对中国比较重视的国家。

  因为在11月3日召开的这个会议相当重要,因此中日双方都非常重视。

  蒋介石希望能够通过列强压力迫使日军撤军,就算不行,至少能通过这个组织达成对日本的经济军事制裁和对中国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军全面败退出上海,还如何在这个会议上说话,不就是918事变的翻版吗?

  当时918期间也是中国要求国联开大会,但东北迅速沦陷,被日军全部控制。

  后来英法列强说,我们有心要帮你们,但你们在东北的军队不中用,也不跟日本人打就忙着逃跑。等到我们介入的时候,日本已经占领东北,造成了既成事实,我们还能怎么样?

  因此蒋介石动摇了一下,没有完全从军事上考虑,立即下令国军撤退,而是让国军继续守上10天,守到11月10日前后,等待九国公约组织讨论出结果。

  另外推迟撤退也不完全是政治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当时上海是中国关内仅存的工业基地,当时全国30人以上工厂作坊总数有可怜的4000家(其中的百分之六十集中在沪宁杭三角洲地区),其中上海有多达1200家工厂,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上海有一些涉及军事国防工业的诸如机械,钢铁,炼油,橡胶,化学和金属工业等的中大型工厂,总数约150家。这些工厂对于中国非常重要,是一定要迁移到后方去的。

  从8月淞沪会战打响开始,国民政府就开始转移这些工厂。工人,军人甚至大资本家冒着日军炮火和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先后用了300艘木船和大量轮船将148家工厂,2100名工人和重达1万多吨机器运送到后方。

  不过在10月底的时候尚且没有全部撤完,由于当时日军飞机集中数百架飞机猛烈轰炸长江航道和沪宁公路铁路,运输量大减,只能晚上运输。

  蒋介石下令再坚守几天,也有从这方面考虑,保证重要工厂全部撤完。

  -------------------------淞沪会战中日军根本无视平民的存在,它的火炮轰炸从不区分是居民区还是军队驻地。上海平民死于战火的非常多,除租界以外的城市大部分建筑都被日军摧毁,尤其闸北区完全成为一片废墟。对于日军非人道的攻击屠杀平民的行为,列强都有所不满,世界舆论也大肆抨击,以美国为例,淞沪会战以后大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持支持同情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日军挑选在1937年11月5日强行登陆金山卫,也是出于布鲁塞尔会议的考虑。日本军部下令必须在布鲁塞尔会议结束之前占领上海,这也是日军如此疯狂又急迫在金山卫登陆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终九国公约组织会议在11月15日作出结论,并且决定25日闭会。当时上海局势已经严重恶化,早在9日国军已经从上海蜂拥撤退。

  会议宣言直接指出日军入侵中国,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一种恐惧感和愤慨,让整个世界感到不安和犹豫!”。道义上列强均站在中国一边,但中国最需要的公开援助中国和立即制裁日本,列强畏惧日军加入轴心国阵容,危急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最终均没有同意。

  不过,此次会议对列强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影响,之后他们开始半公开的援助中国。

  以美国为例,1937年7月开始到1938年7月,美国从中国购买了3亿盎司的白银,支付给中国1亿3800万美元的现款,这是中国急需的外汇。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此次购买白银的价格明显高出市场价一截,显然这是美国政府暗中搞得一种援助手段。其中高达48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购买中国急需的军火物资。按照当时的国际武器价格,这5000万美元可以购买约20个师的装备,大大补充了淞沪会战中的严重损失!

  蒋介石从政治考虑,将总撤退的时间推迟了一些,导致上海国军撤退比较慌忙甚至慌乱,但这对全军并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如果以此为借口攻击淞沪会战,就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和视而不见的傻瓜行为。

  说实在的,中日双方在中国战场大部分战役都是从政治考虑,而二战中也根本没有一场战役不受政治的影响。

  自从金山卫登陆以后,上海局势变得很严峻。当时日军胃口很大,金山卫登陆的部队从南线向国军西北方进行侧翼包抄,切断国军向西后撤路线。

  不过由于从南线金山卫一线杀到昆山嘉兴苏州并不算容易,距离也有近100公里,还要面对国军大约10万守军,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鉴于此,日本军部准备在11月14日前后以第16师团主力3万多兵力,沿着长江西进,在太仓的白茆港登陆,向常熟、无锡进攻。此处是国军的后方,防守相对空虚,可以短时间内从北线包抄切断国军西退路线。

  如果16师团登陆成功,很容易就能切断国军后撤的沪宁公路,并且从侧后方攻破国军在沪宁防线第一道防线吴福线和第二道防线锡澄线。

  当时上海地区北面是长江和日军约30万大军,东面是大海,南面又有金山卫登陆的10多万日军,西面唯一一条后退路线被日军切断了一大半,仅剩一条公路可以后撤。

  情况已经很险恶,上海大撤退就变得非常严峻,一旦操作不好,怕是几十万国军都被包围在上海歼灭了。

  当时在上海的60多万大军几乎为中央军和地方军阀最为精锐的部队,数量也占当时可以使用部队的六成,如果一下子被围歼了,还谈什么持久抗战,拿什么来抗战?

  用电影《建国大业》里面蒋介石的话来说:靠刚抓来的100万壮丁,他们可是连枪都拿不稳的,还怎么打!

  由于日军四面包抄合围,空军四处轰炸袭击,加之国军在上海的部队普遍损失近半,导致此次撤退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部出现混乱的情况。

  撤退比较好的是陈诚,薛岳领导的左翼军。由于主要是中央军部队,训练和组织较好,加之薛岳指挥有方。这些部队逐次掩护,一步步向吴福线阵地后撤,全军没有出现混乱情况。

  蒋介石命令左翼军掩护右翼军撤退,薛岳率部在上海继续坚守了2天,在11月12日,左翼军主力才全部撤退上海市区。

  左翼军的撤退还是比较凶险的,他们正面和约20万日军对抗数月之久,有些阵地和日军犬牙交错,互相说话都能听见,想要安全撤退谈何容易。

  日军当时唯一的目的就是切断国军退路,甚至不惜将华北获得一系列大胜利的几个主力师团釜底抽薪的调到上海,完全是不顾一切拼了。

  当时上海国军左翼军只有一条经过安亭的公路撤退,而日军一部突然在11月11日晚突然抢先占领了安亭,完全切断了国军退路。

  好在薛岳身经百战,处乱不惊,他命令中央军李延年的第2军无论如何必须攻占安亭。

  李延年不愧国军名将,他率领第9师发动强攻,将突入安亭的日军全部包围歼灭,极为惊险的保证了这条国军的唯一撤退道路。

  薛岳自己坐镇后方,直到最后才撤退。此时已经开始全线追击,一部分国军后卫部队和日军激烈交火,一部分放弃阵地撤退,四面秩序很乱。

  撤退中,薛岳的坐车突然被日军偷袭扫射,司机和一名卫兵当场中弹身亡。

  薛岳当时重感冒发烧四十度在身,他侥幸没有中弹,挣扎着强跳出车子,却发现四面都是日本兵。

  唯一没有日军的就是傍边的苏州河,无可奈何下,薛岳将军跳入河中躲避。

  本来薛岳这个广东佬从小长在海边,非常擅长游泳,不过此时由于重病,游了一半就游不动了,在沉下去淹死之前,他勉强抱住一根粗木棍。就这样漂了几十分钟,终于被国军战士发现救上来,算得上非常惊险。

  薛岳回到被救以后高烧加剧,一度昏迷不醒,稍微好一点后他立即带病指挥,左翼军在11月14日全部撤出淞沪一线,到达常熟等地。

  左翼军总司令差点中弹毙命,那么压力更大的右翼军自然更惨了。

  虽然有薛岳左翼军的掩护,张发奎的右翼军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一来右翼军是日军主攻方向,从右翼新登陆的日军高达10万人,都是新锐部队,而右翼军兵力不到10万人,压力很大,撤退自然会很困难。

  二来张发奎能力上和薛岳有些差距,加上他不是中央军将领,麾下部队又是派系林立,指挥起来也无法得心应手。

  -----------------薛岳可能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国军将领。下图的张发奎也不是泛泛之辈,他是薛岳老乡,也是著名的北伐悍将(叶挺就是他的部下),后来反蒋被击败。张发奎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军阀,在抗战期间也被蒋介石重用,除了此次担任上海地区右翼军总司令以外,张发奎曾经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过两广地区的抗日。

  更惨的当时从南线退到昆山一路都是大小河流,只有一条公路比较宽阔可以供大部队通行,也只有这条公路沿途都架设了桥梁。

  当时每座桥都安排了工兵,并且设定了爆破时间,这样一来撤退的官兵就更急了。

  几十万官兵和老百姓都沿着一条道路后撤,秩序自然不可能好。

  在这一条公路上还有日军飞机的反复轰炸,日军小股部队偷袭,加剧了后撤部队的乱像。

  道路上人车拥挤,炮兵还推着大炮(因为防空,骡马都在后方),难民也夹杂其中,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混乱。

  其中国军一些炮兵部队由于撤得慢,在途中不可避免的和日军遭遇。火炮不同于重机枪,它基本没有什么近战能力,近距离需要步兵的掩护。

  一旦这些炮兵身边没有足够步兵掩护,自然会狼狈不堪。

  浦东炮兵第2团2连4门75毫米野战榴弹炮撤退时被日军拦截。先是国军掩护步兵被日军突袭,一度抵抗不住。

  国军炮兵见情况紧急,被迫使用子母散弹向冲锋的日军轰击,这种炮弹一出膛就炸,发射大量散弹,射程几百米。

  当时国军炮兵以每分钟25发的最快射速发射,一度阻挡了日军步兵,掩护大炮全部转移成功。但该连炮兵损失过半,掩护步兵损失更重。

  后来该炮团紧急召集了32辆卡车和200匹骡马,才勉强撤退出上海地区。

  其他炮兵部队就没这么好运了,国军中最精锐的炮兵第10团撤退较迟,150毫米重炮移动也困难,一部分火炮无法通过埋藏了地雷的桥梁,被迫破坏后扔到了河里。

  炮兵这样,步兵也好不到哪里去。

  上海作战国军部队都损失惨重,一些团里面营长连长基本阵亡,军官多是破格提拔,班长做排长,排长做连长,甚至还有班长做连长的,指挥能力自然是不足的。

  加上新兵太多,老兵很少,很多新兵又不认识长官,一旦撤退更分不清东南西北,自己应该跟随哪支部队。

  一部分撤退部队出现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的情况,一些旅长团长找不到自己的营和团。

  一些部分奉命退往昆山,但部下士兵却跟着退往常熟的部队走了。一些部队则奉命去常熟的,周围部队都向昆山前进,也就跟着去昆山了。

  总体来说此次撤退是成功的,并没有成建制的部队被日军合围。

  国军大部最终在15日也赶到了吴福线,不过吴福线却无法长期防守。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根本没有一条工事号称攻不破。

  如果想长时间的防御住某一条工事,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 坚固的防御工事

  以纳粹德国阻挡盟军的5个月之久的齐格菲防线来说,这条防线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前后花费了3年多时间,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使用钢铁35万吨。

  该工事复杂坚固,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

  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造价高达52亿法郎,约20亿美元。

  防线也有数十公里的纵深,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

  中国这边呢,吴福线是当年修筑拱卫南京的第一条所谓半永久型工事,可是这只是中国标准的工事,造价也不过只有几百万美元。

  当国军大部队赶到吴福线的时候,不觉大感失望,这种失望也是有道理的。

  所谓吴福线仅仅是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连最长使用的轻机枪碉堡也没有修建。

  在淞沪会战以前甚至连战壕都没有挖好,战役打响以后国府急调一批部队和大量民夫挖好了部分战壕。

  其实工事修筑的不适应和日军作战。

  整条战线并没有轻机枪工事,只有一部分坚固的重机枪和平射炮工事,所以火力点并不多,火力上自然就弱了,不可能有效压制数十万日军。

  而这些工事修建的也不符合现代战争,它们多为发扬火力,忽视了保护自己的要求。这些钢筋水泥工事大都比较显著,类似于五次围剿时候对付红军的炮楼,甚至有些修建在山顶上,像灯塔一样,远在几里外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工事对付军阀和红军足够了,但对付有大量火炮的日军则不可能。

  日军基层部队装备大量火炮,就比如著名的92步兵炮,重量仅有200公斤,射程2公里,两个炮兵就可以推着到处跑,威力虽然不大,但也足可以在国军碉堡射程外将其击毁。

  实战中,日军如果没有配备炮兵,很难攻下这些工事,往往也会损失惨重。比如看看东史郎下面的回忆:

  为了减少我方伤亡,我们从低洼道路逼近敌人。因为前方的敌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能

  毫不费力地前进。不料,左后方遭到了敌人猛烈的射击,突如其来的射击使我们措手不及。

  其火力点设在臭水河对面的竹林里。捷克式机枪正在猛烈地向我们射击,严重地威胁着

  我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身子,我们只能爬上山脊卧倒。这样处理实在得当。因为敌人

  子弹从低处向这里射来,而我们却卧倒在山脊,恰好成了射击的死角。

  山脊上是一个个上馒头式的坟堆,我们正好加以利用,各自前进。重机枪从后方猛烈射

  击,掩护我们。出击之际,我们要首先击退左后方竹林里的敌人,于是,向竹林里发射了几

  枚掷弹筒,把敌人的机枪打哑了。这时,正面敌人的捷克式机枪疯狂地向我们扫射。每隔几

  秒钟,子弹就像一阵风向我们飞来。我们在坟堆后面隐蔽向前接近敌人。子弹射在地上,震

  耳欲聋。但是,我们并不害怕。“畜生!”我们只感到怒火在胸中燃烧。此时此刻,我们的

  一切行动,好像魔鬼附体一般。然而,并非丧失理智,盲目行动。我们的大脑极度冷静,仍

  不乏敏锐,在这种极度的亢奋中,淹没了其他所有的感情,冷静的大脑只保持着敏锐的观察

  和大胆的判断。与其说我们是考虑敌我关系、与友军的关系以及敌人的状况,不如说是凭自

  己的实际感觉和判断,采取有效的行动。友军掩护我们的重机枪子弹犹如飞沙走石,在敌军

  头上撤下。但是,敌人丝毫不买账,继续疯狂地向我们扫射。还不是出击的时候。中队长手

  持军刀等待时机。敌人的子弹射在坟堆上,零零星星的坟堆一个接一个地成了射击的目标。

  士兵们利用敌人转移目标和装子弹的空隙,不断向他们逼进。

  “中队长阁下,发射掷弹筒怎么样?”不知是谁建议。

  “行!喂!射击手!先打两发看看!”中队长回答。

  一会儿,射击手在隐蔽处打了两发。掷弹的爆炸声很大,听起来让人以为是炮弹。仅仅

  是两发掷弹就使敌人丧魂落魄,敌人的机枪顿时成了哑巴。见此状,荒木伍长一跃而出,大

  家心领神会,无须吹冲锋号,也不用下命令,都知道冲锋的时刻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手握

  闪闪发光的刺刀步枪,一鼓作气向敌人冲去。七十米!六十米!五十米!跑得气喘吁吁。这

  时,八田一等兵倒下了。其他几个也“扑通”。“扑通”……接二连三地中弹倒下了。“是

  活?还是死?”闪电般地在我的脑海里明灭。

  如果有炮兵协同作战,对付这些工事则没有太大难度。

  国军战士回忆,日军往往集中火炮平射碉堡,一顿炮击下来,碉堡基本都被击毁数处甚至整个坍塌。在里面的国军战士不是被炸死炸伤,就是被震死震伤,重机枪也被击毁。

  2.吴福线锡澄线工事没有纵深。

  现代工事一定要有大纵深,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齐格菲防线防线纵深最少的地方也有35公里,甚至有库尔斯克会战那样苏联纵深上百公里的阵地。

  这样敌人虽然可能突破一两处阵地,甚至可以攻入我军后方,但他们面对这些纵深阵地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纵深阵地是必须的,不然一旦日军攻破吴福线或者锡澄线的几处阵地,那么国军也就必须撤退了。

  但吴福线锡澄线仅有一道正面防线,后方根本没有纵深阵地,或者可以说的锡澄线就是吴福线的纵深阵地,但两条战线并没有掩护。

  这样的阵地一旦一点被突破,其他各点再固守的意义就不大。为什么不修建纵深工事,说到底,就是因为国民政府财力物力不足,没钱没人来修。

  3. 重兵防御,完备的武器装备

  任何一条防线如果没有重兵和武器装备,那也是不可能守住的。

  以库尔斯克会战为例,苏军集中了远远超越进攻德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苏军总兵力高达200万大军,5000辆坦克,2万5000门火炮,2800架飞机。相比进攻的德军,苏军兵力有2.5倍优势,坦克有1.7倍优势,火炮有2.5倍优势,飞机也有1.3倍的优势。

  就是这样,苏军仍然遭受了伤亡约德军一倍的惨重损失,武器装备损失更大。

  中国这边呢?正好相反!

  本来吴福线驻守数万国军部队,但由于淞沪前线吃紧,基本都调过去了,阵地上基本没有部队。

  日军逼近吴福线的总兵力不下20万人,而退守到此处的国军人数有限,停下来作战的只有10多万人,换句话说国军方防御兵力远不如进攻的日军。

  当时上海大撤退后,国军各部勉强赶到吴福线,尚没有摆脱日军追击,经过3个月激战和大撤退,这些部队战力和士气都有严重的减弱,更有一部已经陷入混乱,没有按照计划赶到阵地。

  当时在吴福线的部队兵力太少,实则无力防御整条防线。

  至于防御武器来说,双方更是相差极大,日军有500架飞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国军空军和海军基本失去战斗力,仅有的几十辆轻型坦克也无法有效作战(日军飞机四处轰炸)。除此以外追击日军有大量野炮山炮,总数部下数百门,至于掷弹筒迫击炮就更多了。国军的火炮本来就很少,还有一半损失在上海,余下其实能作战的凤毛翎角。

  所以国军防御的主要武器基本就是捷克式轻机枪了,这也是日军回忆中最常出现的武器,但这两条防线并没有轻机枪碉堡!

  4. 整体防御不应该有漏洞

  著名的马其诺防线被攻破,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阿登地区的防御,结果被德军乘虚突破。

  而德军也不只一个坚固防线,在齐格菲防线之前还有著名的莱茵河防线。这条防线非常坚固,却因为德军撤退时候爆破鲁登道夫铁桥失败,导致盟军从这一点迅速突破,导致整个莱茵防线瞬间崩溃。

  相比起来,吴福线和锡澄线本身就有很多漏洞,首先北边是长江,中华民国海军无力抵御日本联合舰队,日军完全可以沿着长江在两条战线的侧后登陆,这样就有效击破了这两条防线的正面防御。

  日军对这一点看的很清楚,他们在正面攻击吴福线的同时,又在吴福线后方强行登陆,试图迂回包抄,切断国军退路。

  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于11月13日在长江南岸的太仓市白茆口、东旧堂、日艾堂一带登陆后,于16日占领常熟的福山港,19日占领了常熟城,吴福线侧翼被攻破,正面在死守已经没有意义。

  陈诚急调廖磊21集团军和江防部队反击,以巨大代价将登陆日军阻挡。但此时吴福线多处被日军攻破,实在无法防守,只能被迫放弃。

  这条吴福线帮助国军死守了5天之久,19日常熟,苏州都被日军攻陷,薛岳为避免被日军合围,率部后退至锡澄线。

  日军紧随追击,双方在锡澄线激战防守到25日,无锡失陷,国军放弃锡澄线后撤。


 

  ----------------在日军的火炮下,这种修建明显的工事很快就会被摧毁。甚至有些工事的射击孔开的太大,会被日军装备的大量重机枪火力封锁住。吴福线锡澄线没有守多久,也有其他原因。当时国军部队损失太重,士气战斗力都有一定程度受损。当时日军离得并不远,后方几公里外就是追击的日军部队,一路能够逃生并不容易。所以到达吴福线以后,国军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坚固工事,就出现不愿意停下防守的念头。后来有些人说找不到钥匙打开工事所以撤退了,其实一个手榴弹就可以炸开铁门,这只是托辞而已。

  吴福线锡澄线的防御作战还是很激烈的,并非我们宣扬的不战而逃,此次追击战中日军的南线北线追击部队伤亡总数也有1万多人。

  从东史郎的日记也可以侧面看出来!

  远处传来了隆隆炮声,犹如雷鸣。火线临

  近了。于是,我们加快了脚步,少年民夫也背着背包默默地跟在后面。快步前进的途中,突然发

  现分队长西本用手捂着左腹呆在路旁。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西本一个人在这儿?

  “你在这里干什么?”

  “挂彩了!前方约一里的山头上有敌军,进攻时腹部挨了一枪。”

  “就你一个人吗?”

  “前山已经阵亡,竹桥君腹部也受伤去了后方。小队长内山准尉也阵亡了。其他小队和

  分队伤亡也很大。小野曹长腿部也被子弹穿透了,他和其他伤员被收容在那边村子里。”

  说着,西本分队长指向离这里两百米左右的树林。听到这里,我们都吓了一跳。在浒浦

  镇分手时还精神抖擞的前山牺牲了,竹桥和西本受了重伤,连内山准尉都牺牲了。分别才几

  天,竟发生这么大的变故,我们非常吃惊。

  日军继续进攻,江阴要塞守军是东北军霍守义师和贵州军何知重师,以及要塞守备队。

  在这三支部队的顽强防守下,江阴要塞坚持了7天之久。

  由于江阴要塞扼守长江一线,如果不攻占他日军就无法从南京北面封锁长江。日军调用海陆空三军围攻江阴要塞,守军以惨重的代价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激战中这2个师共1万多守备部队伤亡很大。东北军112师这边伤亡三分之一,连霍守义师长自己也中弹受伤。

  贵州军103师这边更惨,全师两个旅的4个团长中牺牲了2个,14个营长伤亡13个,全师本来是5000多人,撤退到江西后方清点一下仅剩600多人,有个连就剩3,5个人,基本拼光了。

  但他们顽强顽强,最终整个江阴要塞被炸成一堆废墟,两个师才被迫撤退。日军损失也不轻,还有数艘军舰江阴的要塞炮被击伤。

  其实他们能守着这么久非常不容易!

  要知道,守军中的贵州军何知重部防御也很顽强,而贵州军是国军中著名的鱼腩部队,著名大烟兵,上阵都带着鸦片,几小时不抽就不能打仗。很多黔军的战斗力甚至不如土匪,经常被当地土匪打败。

  装备也是差的惊人,一个步兵连仅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枪支破旧不堪,有的枪膛里面甚至没有来复线,有的枪机松动,被迫用麻绳系着。

  就是这样的装备和日军坦克,飞机,重炮的一流甲种师团硬拼!

  用步枪打,用手榴弹砸,甚至用大刀砍,日军怎么打就是攻不过去!

  此时在抗日精神鼓舞下,贵州军也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战斗力。

  贵州军的一个连长说:我在贵州打过10多年内战,再艰苦的仗都见过,从没见过这么激烈残酷的战斗,也从没见过黔军这样拼命的!

  激战中弱小的中华民国海军在江阴一线拼死抵抗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日本军舰的进攻,战斗力较强的宁海轻巡洋舰,逸仙轻巡洋舰,平海轻巡洋舰都被炸沉。

  余下的舰只由于多被炸伤,除一部后退南京以外,大部沉在江阴附近作为水中障碍,其中包括清末购买的,当时吨位最大的海圻,海琛号巡洋舰。

  江阴要塞的死守为南京保卫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该要塞随便被日军攻占,那么国军至少有4万多人会失陷在南京。

  由此在北线撤退的国军左翼军和中央军大部队撤退成功,除一部奉命回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以外,大部分绕过南京撤到安徽和浙江边境,凭借此处的复杂地形整军准备再战。

  此次大撤退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完全是大溃败,实际防御还是很顽强的。

  日军除了沿着宁沪公路追击的几个师团以外,新登陆的3个师团则沿着太湖南边前进,也是淞沪大撤退的南线。。

  这一路日军的目的是大包抄,也是绕过南京一举占领广德,芜湖,完全将国军几十万大军包围在沪宁一线吃掉。

  这线战斗也非常激烈,驻守此处以湘军,桂军,川军为主力的等国军奋力抵抗,以重大伤亡瓦解了日军的大包抄意图。

  南线也有两条防线,分别是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线,苏州至嘉兴的苏嘉线,也是战前修筑的防御工事。

  这一线日军攻击的势头比北线还要猛烈,北线日军大部由于经过3个月激战,伤亡惨重,士气大受影响,除了16师团等刚刚登陆的部队以外,日军大部进攻力量已经比较衰弱。

  不过南线不同,这一线的日军全部是刚刚参战的新锐部队。

  11月8日日军攻陷松江以后,立即调动部队进攻乍嘉线,国军刘建绪集团军从9日坚守到14日,重镇嘉善被日军攻陷,乍嘉线失守!

  当时张发奎的右翼军除了留下一部坚守以外,大部向安徽方向后撤。

  随后日军继续增兵,战至19日,北线的苏州沦陷,嘉兴固守已经没有意义,国军守军放弃嘉兴后撤,苏嘉线失守。

  由此,这两条防线也失守了。

  国军退守湖州,太湖沿线的复杂地形防守,两军继续缠斗。

  11月26日,日军进攻湖州,该城守军的桂军第7军170师1053团死守不退。结果激战一日,自团长韦健森上校以下全团大部殉国,湖州也失陷。这一战桂军拼的很厉害,几乎是一屋一屋的争夺,打的日军心惊肉跳!

  同日桂军第174师也在和日军激战,伤亡很大,该师副师长兼任522旅旅长夏国璋将军光荣殉国。

  日军虽然占领湖州,但太湖一线地形比较复杂,大部队推进并不容易,加之桂军湘军防守顽强,日军前进较为艰难。这也让国军有了增援的机会,川军23集团军6个师在唐式遵的领导下增援上来。

  由此川军接替了桂军和湘军的防线,成为之后作战的主角。

  川军在长兴,泗安一线于日军激战,战斗非常激烈。

  先锋日军被当时大败过毛泽东的川中名将郭勋祺师长率144师包围,险些被全歼。

  这个郭勋祺不是泛泛之辈,他在土城重创过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毛泽东说,我一辈子最紧张的一场败仗,就是在土城跟郭勋祺打的。

  战斗中郭勋祺率领所部向日军猛烈反攻,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方,结果腿部中弹受重伤。

  川军防御虽然顽强,无奈战斗力差了日军两截。当时川军武器装备就不说了,其他装备就差远了。当时日军士兵清一色的军靴,军用雨衣,人人都有防毒面具,川军则是草鞋,由于没有雨具,当兵的带个斗笠挡雨,当官的带着雨伞,也被称作斗笠兵,至于防毒面具就更别提了,一个师里面连师长也没有,遇到日军化学武器攻击就只能用一条毛巾沾水挡一挡。

  双方差距很大,这样硬拼死守不太可能获胜。

  11月30日,日军强攻这一线重镇安徽广德,川军145师死守,全师伤亡殆尽,一个团长刘汝斋是土匪收编,意志不坚定,他畏惧日军,擅自率部后撤。

  广德城很快被日军攻陷,145师师长饶国华将军愿于阵地共存亡。

  在城破之前,日军曾经派出汉奸试图劝降饶国华师长,但饶师长不为所动,留下绝命书,写道:我从七七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线杀敌,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

  后, 国共合作抗日,我幸能如愿以偿,奉令出川抗战,引为生平快事。诸君还记得吧,我们离川时,蜀中父老兄弟姐妹曾举行盛大仪式欢送,潘文华军长代表我们川军将 士致答词,表示我们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必死,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 示弱,给中国人丢脸呀!

  随后饶国华师长开枪自杀殉国,这是淞沪会战中殉国15名将军的最后一个,国民政府追授上将军衔。

  广德失陷以后,川军除留下一股游击队坚持在太湖一线作战为,主力后撤到安徽境内,而沿着这一线后撤的国军也基本成功退到安徽境内。

  由此淞沪会战彻底结束,下面就是南京保卫战了。

  -----------------日军占领上海以后大肆庆祝,其实他们并没有胜利,反而是失败了。日军由于过于轻视中国和国军,犯了战略上一些列的严重问题。他们在淞沪会战之前就告知参战官兵,攻陷上海以后战争就会结束,可以送他们回国。可见,日本军部根本没有想到中日会陷入持久战,也根本没想到有可能会打八年。这一点,蒋介石比他们厉害多了。

  淞沪会战的意义,各篇文章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老萨就不多说了。

  日军由此将进攻主要方向从华北放到了上海,国军的战略目的完全达到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被拉成了由东向西,并且彻底陷入了持久战。

  如果没有淞沪会战,日军集中华北,上海共60多万大军从华北一路南下,短时间内可以打到湖北,湖南,切断在沿海的国军两百万大军的后退路线。

  如果国军放弃沿海撤退,短短几个月内中国国土沦陷大半,日军却没受到什么损失,抗战前景就非常灰暗了。

  如果国军坚持不退,主力被日军切断在沿海歼灭,那么虽然拥有大后方四川,却无兵可用,一样无法继续打下去,抗战也就结束了。

  可以说,日本如果试图速战速决占领中国,那么应该将全部主力集中华北,然后以雷霆的势头从北向南进攻,一举占领华北5省,接着攻占湖北湖南。

  中国古代异族入侵想短期内占领中国大都按照这个套路,如果不按照这个套路来看,那么必然会旷日持久,甚至最终会遭遇惨败。

  当年蒙古入侵南宋,蒙古人狡猾的先和南宋同盟,南北夹击消灭了占据华北的金国,并且基本占领了华北地区。

  接着蒙古军突然从北往南攻击南宋,妄图速战速决消灭该国。

  当时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连濒于覆灭的金军也无法战胜,按照一般规律来说南宋军根本无力招架当时世界第一的蒙古大军,恐怕短时间内就要灭亡。

  没想到此时蒙古也犯了抗战期间日本的错误,由于轻视南宋的实力,蒙古军分兵多路南下,导致兵力分散,最终遭受了失败。

  其主攻河南和湖北的蒙古军主力由于兵力不足和轻视水战,在湖北的荆襄试图渡过长江时被南宋大将孟珙率部击败,无法继续南下。

  蒙古军随后转兵试图从安徽境内渡长江南下,又在庐州被南宋大将杜杲率兵击败,从而彻底瓦解了速战速决的战略。

  蒙古军由此陷入了痛苦的持久战,并且被迫采用了先攻占川蜀然后沿江南下的可怕战略。以当年技术条件,攻占四川又谈何容易,虽然最终蒙古灭了南宋,但双方鏖战43年之久,期间蒙古军伤亡惨重,连皇帝蒙哥都死于战场。

  而清军就比蒙古军聪明的多,他们入关以后在北方迅速击败最有实力的李自成农民军以后,立即调动主力南下。当时大明皇帝崇祯已经自杀,明朝内部分裂成几块,加上农民军也各自为政,抵抗能力有限。

  清军短时间内渡过黄河和长江,尤其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地区,过程中还杀死了农民军主要领袖李自成,基本瓦解了北方汉人最强部队的抵抗。

  当时离清军入关仅有1年时间!

  由此中国被清军切为东西两块,西面四川的张献忠虽然凭借绝佳地形奋战,但无奈势单力薄,兵力和粮饷不足以和清军长时间对抗,加之残忍好杀得不到四川老百姓的支持,仅仅第二年张献忠就被杀,残部退入西南地区云贵等地死守。

  而清军同时攻击东面的南明残部,清军入关仅仅2年后就占领了广东,湖南大部,南明在此实际已经亡国。

  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交通状况(就算现在一个人依靠徒步从山海关走到广州,恐怕也要1年时间),清军仅用2年时间就基本占领中国,可以说是惊人的速战速决了。

  所以说,如果按照上面说的这套路来打,中国就有很大危险,但不按照这个套路打,就算换成纳粹德国,想速战速决战胜中国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实际上日军虽然以10万的代价占领了上海,又以伤亡近万的代价占领了南京,前后造成国军损失25万以上,战术上获得辉煌胜利,但却陷入了可怕的持久战。

  占领南京并且大肆屠杀以后,日本人惊讶的发现中国政府并没有投降,中国人民也没有被兽性的屠杀吓倒。此时日本军方高层才知道犯了严重的错误,却已经后悔莫及了!

  占领南京上海以后,在这一线30多万日军感到了很大的茫然。如果将部队全部调到华北继续作战,那么花费这么代价占领京沪有什么意义呢?而且现在华北国军已经缓过劲来,开始进行顽强多的抵抗。那与其现在这样拼死强打,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不管上海,一口吞掉华北呢!

  如果不去增援华北,而其继续从长江三角洲向西或者向南打,我滴神啊!这样打就要进攻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这些山地河流众多,地形复杂难攻的可怕地形,无疑于自找麻烦,短期内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那么这股日军除一部固守以外,大部分重新抽调回华北作战,经过华北一系列大战役以及国府破开黄河以后,他们再次被迫回到沪宁杭沿着长江北上,等到他们打倒武汉的时候,已经是几乎整整一年以后了。

  而在之前一系列的战斗中,日军付出了伤亡数十万的巨大代价,战力已经相当的减弱,

  他们在武汉会战中面对的也是数量高达百万的国军主力部队了,而这个战役日军伤亡也高达近15万人了。

  武汉会战结束之前一系列战役中,日军始终无法歼灭国军主力,也无法攻陷国府持久抗战的核心省份四川以及外围的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山西,陕西等省,也自然无法彻底消灭中国和国军有组织抵抗。

  而日军虽然占领了大量中国的土地,实际上则背了可怕的包袱,当时国军(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部队高达7,80万之众,其中约一半是国军正规军部队。日军不要说继续进攻,单单能够保证占领区的日本人和伪政权安全也是一个极为头疼的事情。日军被迫将几十万大军放在自己占领区,甚至天皇决定1938年不发动进攻的计划,总之严重影响了日军一线进攻力量。

  实际上武汉会战之后,直到6年之后的豫湘桂会战,日军再也无法集中类似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这种动兵30万以上的全面进攻战。而面对国军300万大军,出动30万以下部队,不要说是日军,就是德军的党卫军也不可能在山地作战中彻底击溃国民政府和国军。

  最终中日两军缠斗了8年之久,日军不堪重负,使用了包括屠杀威吓,政治诱降,扶持伪政权,武力打击,空军轰炸,甚至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在内的各种方法,始终不能获胜,还有100多万大军长期被牵制在中国。

  最终大日本帝国轰然垮掉了,他们还要庆幸自己是在现代,如果是在古代,这100多万军队和几十万日侨恐怕都会成为刀下鬼,以报复日军对中国人造成的数千万伤亡了。

-------------------------日军短短几年内占领中国大片地区,但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

  所以说,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非常巨大,也是对未来八年全面抗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战役,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他用再错赞美之词,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这个战略并不是空洞的,也并不是几年以后才表现出来的,而是立竿见影的。

  日军在华北3,4个月之内可以攻占华北4个省的省会,占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3个月内仅仅占领了一个上海市,占领了仅仅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此还付出了近10万人的伤亡。

  华北日军兵力被抽调以后,进攻速度大大减慢,一些既定的作战也无法实现,让国军争取大量时间稳固了在华北的防御,一举瓦解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日军不但不能短期内占领湖南湖北,然后将中国南北一下切断,甚至连短时间攻占华北5省,吞掉中国一大块肥肉的计划也失败了。

  在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同时发动了著名的太原会战,集中5个师团14万兵力试图占领这个华北最有战略价值的省份。本来虽然日军遭受了3万多伤亡,但也勉强攻陷了山西北部东部大部分地区。本来正准备继续突进,无奈上海吃紧,日本军部急调在山西作战的主力师团如第5师团等去上海作战。加之日军同时抽调了河北地区其他几个师团去上海,华北日军总兵力大减,无力继续在山西向多达50万的国军部队进攻,只得被迫停步。

  由此山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在国军手中,作为整个华北地形最高的省份,山西就像一个堡垒一样矗立在华北。

  国军对于山西的控制,也在各方面导致华北的日军时刻处于被进攻的战略劣势。

  除了山西以外,日军本来在8月份就试图在山东登陆作战。山东为华北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后来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就是靠山东养出了几十万精兵。

  但由于上海方面一再吃紧,日军将本来用于在山东登陆的部队紧急调到上海去了,甚至让他们羞于启齿的事情也发生了。当时蒋介石派出中央税警总团赶赴青岛,对青岛日军做围歼状。

  日军当时所有机动兵力全部用在上海,实在无力在青岛继续作战。他们狼狈不堪的将青岛的海军陆战队和2万侨民撤走,由此国军完全控制了青岛。这对于日本是奇耻大辱,他们早在一战后期击败当地德国人占领青岛,到当时已经有23年之久,此时在国军威逼下撤军逃走是日本历史上所没有的。

  而日军后来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已经是1938年1月份的事情了,整整迟了半年之久,争取了时间。他们在山东作战以后也由于兵力不足,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孤军深入,遭遇了台儿庄会战的大败。

  淞沪会战中,上海附近参战的8个师团又6个旅团30多万日军伤亡7万多人,参战的75个师又9个旅60万国军伤亡总数则在15万到20万之众。

  如果加上淞沪外围大撤退和吴福线,锡澄线,以及嘉兴,广德等狙击战的伤亡,日军伤亡总数约10万人,几乎占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

  而国军伤亡达到20万到25万之众(何应钦估计是33万伤亡,一般认为这个估算较高,日军无耻宣称己方伤亡4万人,现在看来也是胡扯)。

  伤亡虽然惨重,但中国方面获得了战略上的完全胜利,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

  自然,淞沪会战也有很多缺憾和失误,比如阵地战硬拼导致兵员损失很大,撤退并不及时,逐步使用兵力,但这一切都是瑕不掩瑜,决不会动摇淞沪会战的巨大意义。

  为了淞沪会战的胜利,淞沪会战中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除了参战部队伤亡三分之一,空军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以外,殉国了军长1人 ,师长、副师长4人,旅长,团长28人,其中包括15名少将以上军官(不包括殉国以后追赠的军官)

  这些人中,既有背负手榴弹,冲向日军坦克的敢死队员,也有肠子被打出,塞回肚子里继续指挥战斗的基层军官,有将战友尸体垒起来一寸寸向前推进的国军士兵,也有与阵地共存亡,阵地突破时开枪自杀殉国的师长。

  中国空军英豪架机以自杀式方式冲向日军旗舰,用自己的生命掩护陆上的战友。

  海军英雄驾驶吨位为日舰千分之一的鱼雷艇,面对着日军重型巡洋舰冲锋。

  这些战士牺牲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才换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让我们免于我们像蒙古时期那样成为异族猪狗不如的奴隶,让我们的文化免于遭受清朝时期的改头换面的清洗,他们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英雄。

  另外还有一些战士,他们一枪没有开,就被日军飞机炸死在增援上海的路上,被日军重炮轰死在积水齐腰高的战壕中。

  还有如苏克己大夫一样,为救助帮助国军被日军杀害的普通上海老百姓。

  他们虽然没有董存瑞,邱少云一样的壮举,但他们仍然是我们的英雄。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骄傲。因为他们无论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老萨翻开这段历史,忍不住要潸然泪下,70多年前,60万国军战士在上海以巨大的伤亡挫败了日本匪徒灭亡中国的意图,保证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

  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也就不会有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老萨借用这篇文章向他们致敬,也希望他们的英灵安息,并且保佑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殉国的将军如下

  1.吴克仁中将。字静山,黑龙江安宁人,满族,保定军官学校5期炮科毕业,国军第67军军长。1937年11月9日,吴将军在掩护上海守军撤退时,在白鹤港遭到日军便衣队袭击,壮烈牺牲。

  2.饶国华中将。字弼臣,四川资阳县东乡张家坝人,川军第145师师长。在广德、泗安和日军作战,因阵地被日军突破,饶誓与阵地共存亡,自杀殉国,追授陆军二级上将。

  3.路景荣少将。江苏武进人,1902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98师583团团长,师部少将参谋长。1937年9月10号在上海月浦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5岁。

  4.杨杰少将。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1937年10月11日,在淞沪会战顾家宅之役中牺牲,时年41岁。

  5.庞汉祯少将。字胤宗,广西靖西县人,壮族,1899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及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毕业,国军桂军第7军第21集团军第170师第510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下午3时,在陈家行指挥战斗中,被日寇火炮击中牺牲,时年 38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6.秦霖少将。字松涛,广西桂林人,1900年生,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国军桂军第7军第171师第511旅旅长。1937年10月23日,秦霖将军在日机轰炸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7.黄梅兴少将。字敬中,广东梅县客家人,1897 年生,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9集团军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8 月14日下午3时许,黄梅兴将军亲临前线指挥,在爱国女校附近被日军迫击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40岁。一同殉国的还有旅部参谋主任邓洸中校及通讯排官 兵30余人。黄梅兴将军是淞沪抗战国军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中将。

  8.宫惠民少将。字剑豪,广东曲江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旅长。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显牺牲,时年36岁。

  9.刘启文少将。河南南阳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国军第67军第108师第322旅旅长。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荡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0.蔡炳炎少将。字洁宜,安徽合肥人,黄埔一期毕业,国军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少将旅长。淞沪抗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争夺战中,8月27日晨,蔡炳炎将军亲率402团两个营攻击罗店日军,不幸中弹阵亡,时年35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11吴桐岗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参谋长,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2.邓玉琢少将。辽宁东港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参谋长。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松江与敌激战中牺牲。

  13.朱之荣少将。辽宁人,国军第67军第107师第321旅旅长。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松江与日军激战中牺牲。

  14.李伯蛟少将。湖南邵阳人,早年投军,国军第28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卫阻击日军登陆部队,激战中牺牲。

  15吴继光少将。江苏盱眙人,1903年生,黄埔二期毕业,1937年11月11日在白鹤港与日军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后追授陆军中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