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太原会战 > 内容正文

太原会战(二)——平型关战役和平型关战斗
来源:萨沙   2018-12-26 09:42:42

  大同战役草草结束,晋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控制,防守此处的晋绥军61军军长李服膺以贻误军机罪被阎锡山下令枪决。大同战役结束以后,日军仍然分东,北两线总兵力约10万之众进逼太原。此时日军重兵直逼太原外围三道防御阵地的最外一层,也就是晋北的雁门关到平型关一线。阎锡山为了抵抗从东路杀来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发动了平型关战役,试图将该师团一举歼灭或者重创。但最终的结果是晋绥军虽然造成日军数千人的伤亡,却并没有能够击退该部,同时雁门关和平型关一线阵地最终也没有防守住。日军此战伤亡5000到8000人,而晋绥军和助战国军伤亡高达3万人。此战无论就战略还是战术上来说,平型关战役都不成功,可以一场败仗。

  而在平型关战役的过程中,中共林彪的115师出动一部兵力歼灭了日军第5师团约800多人的辎重部队,也就是后来被宣传为所谓平型关大捷的战斗。这是国共抗战历史上第一次的配合作战,下面就听老萨来说说

  山西--华北核心省份

  攻占大同以及大同盆地主要是 从北路进攻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军东条英机率领的3个旅团的功劳!

  从东边杀过来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在大同战役中只起到牵制性作用,并不是主角。

  在占领大同以后,日军下一步自然是要继续占领太原北部的忻州盆地,进而南下占领太原盆地。

  山西的地形特殊,东南西都是大山,只有中路一连串的盆地。从北往南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这些盆地不但是山西省主要产粮区,也居住着大部分人口,更有几乎山西全部的工厂和商业。

  其中忻州盆地,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是山西最核心的三个盆地,如果这三个盆地丢了,山西的精华部分也就被日军控制。称霸山西的晋绥军只能退守山区,山西的核心地域也就失陷了。

  虽然晋绥军占据这些山地仍然会对日军起到相当的牵制和威胁,毕竟阎锡山苦心经营20年的农业区和工业区也就没了,对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为什么日军费劲一切力量都要占领山西呢,这主要是山西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这里老萨就要说到山西省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了。

  山西省地处华北五省中间,自古如果要想真正控制中国的华北地区,就必须控制山西省,所以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该省东边是庞大的太行山脉,因为该省在太行山的西边所以古代称为山西,这个名称一直流传到现在。

  山西在春秋时期是强大的晋国故地,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

  后来晋国被赵国,魏国,韩国三家所分,所以山西又称三晋。

  山西是华北五省甚至中国北方中军事地位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随便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以山西省为中心,周围包括华北五省的的河北,山东,绥远(近内蒙古一部),察哈尔(近内蒙古一部),还有华中的河南省一共5个省几乎都是一马平川平原和丘陵地区,仅有山西省一个省为山地地区。

  山西省除了中部有从北到南像一串糖葫芦一样的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外,东面庞大的太行山脉,南北绵延400多公里,西面则是长达300多公里的吕梁山脉,南面则是王屋山脉和中条山脉,其中中条山脉长达160公里,只有北方没有很高的山脉,但这一线普遍地势较高,属于高地。

  古代为了有效防御山西北部,先后在山西和内蒙古边境修筑了外长城,又在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一线修筑了内长城,以两道长城进行防御。

  所以说山西就是一个高地,平均海拔都有1000,2000米。

  实际上,山西省就像一个天然堡垒一样突出在华北平原,他的北面是绥远省和察哈尔省,东面是河北省和河南省。谁都知道,哪怕是一块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中间有一块高地,那么想占领这块土地就必须占领这个高地。因为高地山地易守难攻,同时居高临下威胁着四面的平原地区。

  如果被敌人控制这块高地,就算你占领了四面全部的平地也没用。因为高地上的敌人对你始终是一个大的威胁,为什么?因为他随时可以四面居高临下的进攻你,这是很容易得手的。而你从低处向高处山地仰攻是非常困难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山地小国得以生存几千年,比如瑞士附近还有强大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列强,也就是这个道理。

  山西省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该省易守难攻,如果处于防御一方的国军控制山西省,就对试图控制华北的敌人有着极大的威胁。

  因为守军随时可以从山西出发,从高处一举冲入周边地势较低的几个省,这样除了让敌人陷入绝对的战略劣势以外,更让敌人被迫在这几个省大量驻军。

  但如果山西被日军占领,那么日军就能轻易控制整个华北五省,不再有任何军事上的威胁,那么华北就要真正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了!

  自古以来,像真正控制华北,就必须占领山西。

  当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打金国的时候首先攻打的就是晋北的大同,随后占领整个山西。历史上统治中原的政权必须控制山西,不然他们的政权就是非常不稳定的,时刻处于盘局山西的敌人攻击的阴影下。

  所以历史上,在山西发生的战争也是很多的。

  山西除了对于华北的有重要意义以外,他更是西北的屏障。从东面而来的敌人,如果不占领山西,不可能继续进军西面的陕西省,不控制陕西是不可能占领中国的西北和西部的。

  对于山西省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还是察哈尔派遣军东条英机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们不惜在主力进攻河北尚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之前,调动近10万大军杀入山西(本来日本军部的命令就是占领河北省)。

  大同战役国军没有获胜,并没有击退从北面杀来的察哈尔派遣军3个旅团。日军占领晋北大部后,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军还在继续南下,直逼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这条古代的山西内长城一线。

  这条内长城在古代就是山西地域从北面大漠杀过来的异族骑兵的最后防线。

  当年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金国的时候,一举攻破外长城,占领了内长城外的大同。但随后成吉思汗畏惧内长城的防御能力和山西腹地的山地地形,转而从进入察哈尔并随后杀入河北省,一举获得野狐岭战役胜利,将金军40万精锐主力击溃,歼灭其中大半,号称百万的金军一蹶不振!

  此时的日军北路军同当年成吉思汗蒙古骑兵一样,由于地形原因,在晋北推进较为困难,速度并不快。

  以日军以师团旅团为单位,必须沿着公路前进。而由于山西山地地形的影响,从晋北到晋中的忻州盆地仅有三条较大的公路,

  一是从晋东北的蔚县出发,沿着经过广灵,灵丘的公路杀入忻州盆地,这条公路必须通过平型关。

  二是从大同出发,从北而南沿着公路杀入雁门关,这条公路必须通过雁门关。

  三是沿着晋西的朔县,宁武,原平的公路,从侧翼突破宁武关直接杀入忻州盆地,这一线必须经过宁武关和忻口。

  但第三条路线目前看到不现实,因为这个圈绕的太大,接近200公路山路,而且路还多是小路,更必须翻越过云中山脉或者恒山山脉这两道天然的地理屏障。这一条路线就算没有国军驻守,短时间内也绝对不可能成功。

  那么,日军主攻方向自然是要么杀入平型关,要么杀入雁门关,日军目前据这两个关的距离都在100公里左右。

  ----------------山西这种地形严重影响进攻一方辎重运输,晋绥军为本土作战,补给问题不大,而日军长距离深入山西作战,补给线很容易被切断,也需要大量运输工具,包括马匹和汽车!如果苏阿战争中,拉登的阿富汗游击队专门打击苏军运输车队一样。日军这些辎重部队只有少量护卫部队,极容易遭受伏击,也是国军伏击的重点对象。

  10多万晋绥军,加上在山西境内助战的地方军高桂滋的17军,总兵力绝对不超过20万人。

  而从平型关到雁门关再到宁武关一线长达200多公里,防线是很长的。如果这里是平原,200公里没有50万以上大军怕是根本没法防御,好在这是山地只需要重点防御一线易于突破的关口,可以使用较小的兵力。

  话虽如此,但毕竟山西这一线需要防御的关口也不少,晋绥军防御兵力也一定会分散。

  而日军东北两路总兵力也有6万人,加上其他支援部队和伪内蒙古军队总兵力接近10万,双方就战力上来说日军并不占任何劣势,反而有相当的优势。

  转回来说 东路的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该师团由于南口的被汤恩伯十三军,高桂滋17军以及晋绥军陈长捷的72师重创,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整个师团伤亡高达1万人。

  第5师团经过华北后方短期补充了数千兵力以后,现有仅有2万出头,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来说来说,显然该师团需要修整一段时间才能继续作战。

  不过板垣征四郎是日本陆军中和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齐名的四大中国通之一,对中国的情况非常了解。

  他认为绝对不能等待师团休整完毕以后再继续进攻,必须立即出兵进入山西。

  因为此时晋绥军一部深入南口和察哈尔作战损失不轻,并且处于全面撤退中,由于机动能力远逊于日军,一部尚没有退到既定的防御阵地,完成防御的军事部署。

  大同战役李服膺的61军被东条英机仅仅1个旅团一触即溃就是一个最好例子!

  目前晋绥军还在分头开进到防御阵地,而由于阎锡山的私心,全力阻止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其他军阀部队开进山西。

  那么此时正是日军的大好机会,必须乘此机会火速推进,尽一切力量占领太原。

  各国军事大师都一致认为,在战争初期24小时内使用一个营的兵力,比在一周后用1个师还管用。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在编组快速反应部队,也就是这个意思。

  板垣认为,只要能够抓住战机动摇晋绥军整体防线,就算第5师团拼光也是值得的。

  另外,板垣征四郎和阎锡山关系很好,对晋绥军的战斗力也很熟悉。他认为晋绥军战斗力较弱,唯一值得自豪的就是武器装备较好,但这跟日军的装备相比还是不值得一提的。

 

  晋绥军的自产轻武器

  --------------------晋造汤姆森冲锋枪,他的枪管较长,晋绥军也是当时中国装备冲锋枪最多的部队,前后生产了2万5000支到3万支,同日军整个二战唯一量产的百式冲锋枪生产量相同,真是了不起!晋绥军在近距离火力是相当厉害的,由于防御时候更为明显!日军三八式步枪射程远,精度高,缺点是威力相对较小,不过如果射中胸腹等要害,还是一枪毙命的。晋绥军在抗战爆发之前,基本全部装备仿造三八式或者三零式步枪,在晋绥军的编号是晋造六五步枪。

  这里就提一下阎锡山以后为自豪的晋绥军自产轻武器吧。

  在埋头发展经济的同时,阎锡山自然特别注意军队建设,尤其是军工生产。

  山西自晋商凶器的几百年以来,省内人多爱财惜命,所以民风温和不好斗,自然也不是适合当兵的料。

  最近网上有段视频,说的是几个湖南打工仔用菜刀将20几个拿砍刀的江苏黑社会砍跑。呵呵,老萨家乡的江苏人确实不怎么好斗,最近10年老萨从来没有在街上看过打架的,吵架的也很少。

  道理也是一样的。

  提高士兵战斗力,一是训练严格,二是武器装备良好,三是士兵根本要好战,性格坚强。

  而山西由于毕竟是一个省而已,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军校。军官水平一般,普通士兵的训练自然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民风如此,短时间也无法改变。

  士兵意志较弱,训练也不好,那么只有用武器装备来弥补。

  阎锡山特别发展了一整套的军工企业,他的太原兵工厂是当时全国和张作霖奉天兵工厂,蒋介石汉阳兵工厂并称的三大兵工厂。

  在太原兵工厂成立之前,晋军兵力始终在5万人以下,不是没有兵员,山西省当时有1000多万人口,很多地方比较贫穷,农民青年也愿意当兵,人是不愁的。

  但就算有了兵也没有武器,等于白搭!

  当时普通晋军士兵日常仅有几发子弹,上战场之前增补二三十发,打完就没有了。打仗的时候,很多晋绥军士兵子弹带大半条都是空的,跟后来的八路军一样,为了迷惑敌人都用黄土塞满。

  太原兵工厂从1920年开始草建,经过7年的发展后,该工厂成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万人。

  于是,山西从连子弹都不能自产,到基本实现了轻武器的完全本地生产,尤其弹药补充不成问题。

  从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火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这在当时是个极为惊人的数字,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阎锡山依靠这些武器装备,使晋军发展到30万人的兵力,并有余力高价出售武器给李宗仁、马鸿逵、马步芳等外省军阀,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这在当时绝无仅有。

  就连兵工力量全国第一的张作霖奉天兵工厂也无法满足奉军作战需要。战斗中张作霖多次向日本要求弹药援助,也从捷克等地购买大批枪械弥补生产数量不足。

  晋绥军兵工企业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说非常有趣,他们的产品也就是阎锡山独立王国的最好注解。

  太原兵工厂自产的武器装备都很有特点

  第一站在山地作战的角度,因为山西大部分都是山地

  第二站在防御的角度,因为晋绥军大部分作战应该都是防御

  第三站在经济省钱的角度。

  步兵最多使用的步枪上,太原兵工厂采用和国内其他军阀不同的选择点,它没有选择毛瑟步枪,而是选择了日本三八式步枪。

  当时中国除了进口的的大约20多万支三八式步枪以外,其他多为山西制造的。

  为什么选用三八式呢,主要还是阎锡山出身于日本军官学校,对这种步枪比较有好感,认为它射击精确,后坐力小,尤其易于新兵训练,非常适合晋绥军这些训练不足,军事素质不高的士兵使用。

  实战中,晋军使用这种仿造三八式步枪还是非常适合的,新兵很容易上手。日式新兵使用三八式步枪,在一年新兵训练结束时,有八成人的射击水平可以达到良好或者优秀。中央军独立第五旅上尉连长李多艺回忆,日军用三八式步枪射击非常精确。晋绥军士兵往往从战壕里抬起半个脑袋就被击中毙命,甚至挖战壕时候,镐头一举起来就被子弹击中,把铁镐也打坏了。一次他为了吸引敌人,把自己的刺刀插在地上,然后把军帽扣在刺刀上。刚放上去,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就射过来,打的军帽乱晃。他则隐藏躲在一旁,一枪撂倒一个日军。之后一个日军跑过来想抬走尸体,又被他一枪撂倒。这样守了三天,前后击毙7个来拉尸体的日军,之后日军就放弃尸体不再管了(日本人相信神道教,战死者如果不能送尸体回国,就永远是飘荡在外的孤魂野鬼。所以一般不管怎么样,都会将尸体或者尸体一部分看走带回日本)

  如果晋绥军使用中央军的中正式毛瑟步枪,虽然威力较大,精度也不错,但该枪后坐力大,不适合新兵训练。新兵刚使用这种枪训练会被强大的后座力吓住,比较不容易上手。

  后来中共建国以后,民兵训练大量使用三八式步枪,也就是这个目的。

  除了步枪以外,太原兵工厂还居然仿造了大量美式汤姆逊冲锋枪。当时对于全世界来说,冲锋枪还是稀奇货,各国都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日军更是不积极,甚至直到二战结束也只装备了极少量的百式冲锋枪。这也导致日军在近距离的火力薄弱,使用无法和美军正面对抗。

  阎锡山的眼光却胜了他们一筹!

  早在1926年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就开始仿造汤姆逊冲锋枪,最高月产量达到900支,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

  为什么要装备冲锋枪呢?是汤姆逊冲锋枪结构很简单,容易仿造,还是价格很低,容易大量造呢?都不是,

  这款冲锋枪是当时世界最贵的冲锋枪之一,单价高达200美元,比普通冲锋枪贵5倍以上,

  连美国佬的陆军都买不起,战前都是少量装备。

  而汤姆逊冲锋枪在结构上也相当复杂,并不容易制造,二战开始以后汤姆生冲锋枪经过几次大幅度简化,才得以大量生产。

  那为什么阎锡山要仿造这种武器呢,这主要是阎锡山的精明之处!

  山西省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内作战多是山地战,山地战的一个特点就是双方往往距离不会太远,为什么呢?因为崎岖的山地遮挡了双方战士的视线,往往发现对方的时候就是很近了。

  这种距离,威力最大的武器自然就是冲锋枪了,一把冲锋枪可以压制住好几个手持单发步枪的士兵。

  汤姆逊冲锋枪是当时威力最大的冲锋枪,他使用当时全世界口径最大的11.43毫米子弹,威力极大,一发子弹即可放到一个大汉。而且汤姆逊冲锋枪火力持续性好,射击精确,虽然重量较大,但对于防御一方来说,问题不大,自然非常适合晋军的需要。

  阎锡山将冲锋枪在全军普及到每个连甚至每个班,另建有独立的冲锋枪分队,这在当时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晋造汤姆逊冲锋枪相比美国原产品来说,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改动。

  由于汤姆森毕竟是冲锋枪,发射手枪子弹,作战距离一般在50到100米内,最远不超过200米。

  山地遭遇战虽然是近战,但一般也不至于就在100米内,所以这个射程还是偏近了。而且冲锋枪都是单兵手持射击,并不像机枪一样有作为支撑点的两脚架或者三脚架,射击精度自然较低,因为射手射击时候手部必然会晃动。

  阎锡山考虑自己的军队作战多是山地防御,所以很可能是占据固定阵地用冲锋枪射击,可以考虑固定使用冲锋枪,还需要增加射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将晋造汤姆逊冲锋枪的枪管加长(比原产品长约一倍),又给部分冲锋枪加上了轻机枪的两脚架(刘湘的四川兵工厂也这样搞过),这样一来不但射程远了,射击精度也有明显提高,如果使用装弹量更大50发弹鼓,确实是一款极为恐怖的近战武器。

  整个把冲锋枪当做轻机枪使用了,就像此次利比亚战争中反抗军用皮卡车上安装航空火箭发射巢,当作移动火箭炮使用,算是角色定为的错误,真是很有意思!

  至于其他装备呢,晋军使用自造的手榴弹,分为大小两种。大号手榴弹是为山地战定做的,它的弹体较大,使用高效炸药和铸铁弹体使得杀伤威力很大,一次爆炸往往能飞出上百片弹片,大大超过国内其他手榴弹,也超过日式手榴弹。

  缺点是这种手榴弹较重,投掷距离较近。

  有些人奇怪,阎锡山为什么造这种手榴弹呢?因为阎锡山认为山西的山地作战中,晋绥军多是防御一方,都是居高临下打敌人,需要威力大的手榴弹,由于自己投掷位置较高,手榴弹重一点也可以扔的的很远,也就是不是问题了。

  而当时的军人,甚至几十年后中越战争中的解放军战士都认为,丛林山地战和夜战中,双方大多看不清对方具体目标,此时手榴弹都比枪有效。因为这种情况下开枪很容易暴露自己,容易被对方杀伤。而手榴弹是曲线投掷,扔的时候自然没有任何响声,不但易于保护自己,更能够通过半径数米甚至十几米的爆炸威力面杀伤敌人!

  此次平型关战役中,日军受到的主要杀伤就是晋绥军的机枪和手榴弹。日军长期攻不下平型关,主要进展中很难对付晋绥军的手榴弹雨。晋绥军由于后勤补给充足,手榴弹有大量供应。日军火力虽然强度大,一冲到近距离就遭遇蔽天盖日的这种手榴弹,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对付。而日军由于自己携带的手榴弹不多,往往使用缴获晋绥军的手榴弹,也算变相肯定这款武器吧。

  更有意思的是,太原兵工厂还制造了一些专门为山地战使用的手雷,或者也可以称为大炸弹。

  这种炸弹是圆形,大小就像小一号的西瓜,跟手榴弹一样通过拉动导火索,然后延时几秒后爆炸。这种炸弹重量很大,单兵不可能有效投掷,多是沿着山势滚下去。这种晋造炸弹威力很大,爆炸威力相当于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炮弹,后来娘子关战役中,杨虎城时期路军教导团就是靠这种大炸弹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一个炸弹爆炸后,日军冲锋队伍一大片一大片的伤亡,人头四肢乱飞!日军对这种炸弹非常惊恐,往往一看到这种炸弹立即四散奔跑,往往这个炸弹从山上滚下去,一路上全是日军惊叫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害怕它呢?因为这种炸弹的威力太大,如果跑慢了就是不死也是断胳膊断腿。

  另外还有就是晋造的毛瑟军用手枪,也就是盒子炮。

  山西的盒子炮结构和国内其他毛瑟军用手枪一样,区别在于没有采用德国的7.92毫米口径,而是采用了美制11.43毫米口径。这种设计除了和山西已经仿造的冲锋枪子弹口径一致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手枪的威力。

  使用同样弹药的勃朗宁M1911,一枪就可以放倒一个180斤体重的壮汉。

  倒霉的李服膺就是死于这种晋造大眼盒子炮下!

  总之轻武器虽然貌似不错,但二战八成左右的伤亡都是重武器造成的,轻武器再优秀只能对付重武器数量一样的对手。如果对方重武器占优绝对优势,轻武器再好也没有什么用处。

  打个比方,你一个团1000人拿着最精良的轻武器,我一个炮兵营在你的射程外一顿重炮就杀伤你大半,而你连我什么样子都看不见,再好的轻武器也用不上。

  轻武器比较优秀,也主要能在防御中发挥一定作用。

  板垣征四郎认为由于北线东条英机部队的牵制,晋绥军最多使用一半兵力,也就是5,6万人防守平型关。

  而以自己一个甲种一流师团2万多人在重炮和飞机掩护下,对付5,6万晋绥军问题并不大。

  所以在大同战役以后,日军第5师团根本没有停下来不动,而是一路火速推进。

  --------------------日军在山西的山地作战也有很多困难,他们从来没有连续走过几百公里的山路,因为日本太小,没有这种条件。不过日军运输能力还是很强的,除了师团旅团所属的大量汽车以外,一个师团还有7000多匹马!在山西很多地形上,马匹比汽车更有用。所以日军想方设法搞马,甚至去偷盗甚至强抢其他日军的马匹。这种恶习直到战争结束也始终存在。岗村宁次回忆,甚至来前线视察的日本一个亲王的御用马匹,也不知道被哪支部队偷走了!

  平型关外围的激战

  早在在9月11日,第5师团就占领了山西和河北交界处的蔚县,守军刘汝明68军闻风而逃,汤恩伯急调高桂滋17军前往封堵,一度将日军封堵在蔚县一带。

  蔚县地处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汇之处,是进军山西的最好前进基地。

  随后又使用陈长捷的晋绥军61军73师给予协助,驻守蔚县南边战略要地广灵,全力阻挡第5师团攻入山西。

  不过第5师团随后大举进攻,驻守两条公路交汇处广灵和外围的刘奉滨73师,高桂滋17军,刘茂恩15军一部奋力抵抗。

  广灵一旦失守,也就打开了通往平型关的大门。

  阎锡山严令晋绥军73师不许后撤,为平型关战役获取时间。于是73师在师长刘奉滨率领下先前后跟日军肉搏5,6次,全师损失惨重,423团团长吕超然殉国,连刘师长自己也受重伤,全身中弹三处。17军也伤亡不轻,15军参战一部也被日军击退,最终广灵被日军攻陷,但坚守的这几天为后来的战斗争取了宝贵时间。

  73师后退到灵丘,在此处激战数日,放弃该地退至太行山脉。

  第5师团经过一周的激战,基本打通了前往平型关的外围障碍,占领了广灵,灵丘,其中灵丘离平型关仅有50公里,通向平型关的公路已经完全向日军敞开。

  高桂滋17军,晋绥军73师,刘茂恩15军奉命后撤,其中15军仍然在北方负责驻守恒山山脉,无法回头参加平型关战役,而高桂滋17军一路退回平型关一线,参与之后的平型关战役。

  此时阎锡山判断第5师团会从东面沿着蔚县,广灵,灵丘,平型关一线进入山西腹地。

  那么,晋绥军自然要在平型关同日军决战了。

  这是因为平型关和雁门关都是对防御一方非常有利的地形!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大同外晋绥边境还有一道长城,这是外长城,古代过了外长城就是蒙古大漠,异族的地盘了),道路在此处骤然缩短,所以古称瓶形关,也就是说此处为一个交通的瓶颈。

  平型关当时属大同市繁峙县白崖台乡管辖,位置在平型岭上。

  由于平型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古代多次在此修筑防御工事。早在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还正式命名,这就是平型关的由来。

  以平型关为例,由于山西地形的特殊,这一线北面是恒山山脉,南面是五台山山脉,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而且山形非常陡峭,显然根本不适合行军。以排连为单位的小部队也许可能翻越这些山脉,但对于拥有大量辎重车辆的联队,旅团,师团这种大部队来说,是绝对无法通过这种地形的。

  就算人能够翻越,辎重车辆也过不来,等于白搭!一个2万多人的日军师团作战,光是每天消耗的粮食至少也有几十吨之多,弹药和其他物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后勤支持,就根本无法作战。

  两山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通过,而平型关正好处于这条公路中段的高点,地形是最为险要的,也是一夫当关的地方。所以不在这里防御,还要放在哪里呢?

  不过阎锡山一直无法肯定,还留在晋北的东条英机察哈尔派遣军的3个旅团,会不会配合板垣师团同时南下杀入雁门关,所以尚且必须分兵防御雁门关方向,必须两个方向同时防御。

  阎锡山将平型关和雁门关同时定为防御的主要阵地,当然他自己的判断是日军会首先杀入平型关,雁门关的进攻只是策应!后来证明这个判断很正确的!

  阎锡山的计划是集中现有晋绥军的全部兵力,由晋绥军孙楚的33军,西北军高桂滋的17军两个军固守平型关正面阵地,也就是平型关和团城口,其中非晋绥军的西北军17军在平型关外围,晋绥军33军守平型关内线。

  由于第5师团还有2万兵力,光靠国军两个军3万人顶多是勉强防御住,想要歼灭第5师团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使用其他部队增援。

  阎锡山计划再调动主力部队将第5师团包围在平型关痛击,最终迫使其后撤或者停滞不动,最惨也会消耗他的力量,让其在之后的作战中无法保证战斗力。

  当时阎锡山手上可以使用的还有郭宗汾的晋绥军预备第2军(新组建),大同败退下来的王靖国的19军,绥远东部傅作义的35军,杨澄源34军,以及军长李服膺刚刚被枪毙,由陈长捷代理的61军,共5个军,另外还有赵承绶的1个骑兵军,东北军何柱国1个骑兵军。

  这样阎锡山手上有晋绥军6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但山地作战中骑兵军无法使用,赵承绶的骑兵没有参战。

  另外由于阎锡山坚决不允许中央军进入山西!蒋介石不能任由日军击溃晋绥军,只得将不属于中央军,但听命于中央政府的西方军阀部队高桂滋的17军和刘茂恩的15军送到山西助战,这样阎锡山手上有多了2个军。

  另外还有名义上归属第二战区指挥的八路军115师,也已经开到山西作战。

  其实不提助战的其他军队,如果阎锡山真的把晋绥军6个步兵军集中起来,利用平型关的险要地形对付板垣征四郎1个师团,还是必胜无疑的。

  由于日军从两面出兵,阎锡山认为不能冒着雁门关一线失陷的危险,不得不分兵驻守!他调动19军,34军,35军,15军等共4个主力军驻守漫长的雁门关防线,导致兵力严重分散,用于平型关的兵力是严重不足的,也是之后平型关战役失败最致命的因素。

  最终部署为:

  (一)杨爱源的第6集团军负责防守内长城由应县的北楼口向东经凌云口至平型关,和由凌云口经恒山、乱岭关、松树山而达广灵东南的刁村一线地区。

  (二)傅作义的第7集团军负责守卫内长城之北楼口向西至朔县的利民堡一线。

  (三)何柱国的骑兵第2军守卫平鲁至以西的下水角一线地带。

  (四)赵承绶的骑兵第1军防守偏关以东之老营和偏关以北长城外之清水河地区。

  (五)林彪的第115师守卫平型关以东至灵丘地区。

  (六)担任预备队的陈长捷第61军第71师位于繁峙,72师位于代县,35军位于阳明堡。

  经过阎锡山的部署,从朔县的利民堡向东,沿内长城和恒山的北麓经杨方口、广武、雁门关、茹越口、狼峪、北楼口、凌云口、董庄、团城口而 达平型关、马跑泉都有晋绥军布防。另在凌云口向东经恒山、乱岭关、鳌峪、松树山至广灵以南的刁泉村,即平型关以东地区亦构筑了较为坚固的防御阵地。

  代价是国军兵力过于分散了,完全是一个一字长蛇阵!

  平型关战役开始以后大部分时间内,仅有高桂滋的17军,孙楚的33军在刘茂恩15军一小部配合下苦撑,总兵力不过2,3万人。

  以日军的战斗力,双方兵力接近,国军连平型关都无法守住。

  好在当时日军在河北集中兵力准备进攻保定一线国军阵地,将第5师团一部分部队调走,侧面帮了国军的大忙。

  当时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命令第5师团迅速停止山西作战,将主力调回河北参战。

  一心想占领山西的板垣征四郎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但毕竟军令难违,他命令国崎登第9旅团大部占领涞源后停止前进,回头开入保定,此次平型关战役主要由第5师团的三浦敏事21旅团完成,总兵力只有1万多人。

  这样一来日军兵力锐减一半,战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这样双方旗鼓相当,国军人数较多,日军装备训练占优,自然此时的日军还是要胜一筹的。

  后来逐步调来了郭宗汾的预备2军和陈长捷的61军5,6万人投入战场,一下子取得了较大优势,但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晋绥军重武器不足,进攻乏力,短时间内无法吃掉第5师团。

  在最后调用傅作义35军这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进入平型关,准备一举歼灭疲惫不堪的第5师团时候,日军突然突破平型关侧翼防线,导致晋绥军被迫全军撤退。平型关战役也就这样结束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平型关一线决战并不是第一次。北伐期间张学良的奉军几万大军曾经沿着一路杀入山西平型关,最终久攻不克,被迫撤退。这样防御是有成功的先例的!

  全面开战

  当时板垣征四郎也急于攻入山西腹地,他经过再三思考,决定选择平型关作为突破点,用自己的第5师团作为主攻力量。他并没有听从东条英机提出的,以察哈尔派遣军3个旅团从北向南主攻雁门关,由板垣从侧翼助攻的主张。

  板垣在占领灵丘以后,虽然收到寺内寿一大将将整个师团调回河北的命令,却并没有停止进攻。他决定尽快出兵,乘着晋绥军立足未稳迅速将其击溃,占领平型关。

  由此看来阎锡山分析的是正确的,他的军事头脑还是挺了不起的。

  晋绥军并没有闲着,他们也紧急部署。日本空军侦察机告诉板垣征四郎,平型关和雁门关一线晋绥军正在大量集结,恐怕很快就会做好防御准备。

  由此板垣征四郎决定立即全面进攻, 从9月22日第5师团的21旅团下属2个联队中的第21联队从灵丘出发,杀入平型关一线,主攻团城口,东西跑池等地区。

  日军来的很快,晋绥军准备却不足。

  高桂滋17军刚刚经过广灵激战,遭受了一定的伤亡,接着又急行军赶往平型关阵地。该军赶到阵地不久,尚且还在破坏晋绥军没有来得及破坏的公路,就于紧追而来的日军遭遇。

  日军先头部队和高桂滋军破路部队狭路相逢,两军混战,由此平型关战役开打。

  日军21联队战斗力很强,加上刚刚在南口,大同获胜,锐气十足,不易抵挡!防御此处的高桂滋17军奋力抵抗,战至24日,不过短短一天多时间,高桂滋守军伤亡超过千人。

  高桂滋要求就在后面几公里处的晋绥军孙楚33军给予支援,但孙楚借口兵力不足,按兵不动。

  高桂滋又苦撑几日,仅仅该军下辖2个师的其中1个伤亡了2600多人!除了兵员损失很大意外,由于日军火炮封锁,连饭都送不上来,前线官兵3天没有吃饭。

  这几天又是大雨,高军官兵站在积水齐腰深的战壕中作战,非常艰苦。

  加上从南口战役开始,高桂滋17军一路连续作战,一路都是急行军,前后战斗了2个多月时间,并没有一时一刻的修整。此时17军的全体官兵都非常疲惫,此时实在不能支持。

  而孙楚33军并没有和日军交过手,是一个整编满员的军。这样一支部队,居然就在高桂滋部后方按兵不动,这不得不让人有所想法。

  高桂滋军长是个直肠子,他认为晋绥军显然是准备用自己部队挡在前面,由自己造成日军较大消耗以后,晋绥才上来作战,捡现成的便宜。

  对此,高桂滋自然感觉忍无可忍,他立即跳过33军军长孙楚和集团军司令杨爱源,直接给阎锡山发报求援。没想到阎锡山的意思跟孙楚没什么不同,最终又只得到阎锡山的口头承诺。

  此时的高桂滋不觉恼羞成怒,开始准备蛮干了。

  高本来就是西北军冯玉祥麾下的一个师长,后自立门户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军阀,手下有一个师,也就是84师几千人的兵力。此次和李仙洲主要是山东人的21师合并为17军,主干官兵基本都是军阀出身,全军从上到下对军阀这套都是很熟悉的。

  高认定晋绥军山西佬明显是用他们西北军顶在前面挡日本人。

  其实让17军挡鬼子不是说说就不能挡,但晋绥军至少也要一起挡啊,这才是两军合作的样子。就算是当时江湖上打群架,也是要讲规矩的,不能你上不在傍边看着,像孙楚这样做就是不讲规矩。

  现在晋绥33军一个满员的军按兵不动,让高桂滋1个残破不全的军自己去挡,完全就是 不是自己生的儿子不疼,就是让他们做替死鬼吗!

  所以高桂滋最后坚决要求撤退,并且由马上就要赶到战场的郭宗汾的晋绥军预备2军接防,不然自己部队就要自己放弃阵地后撤。当时高桂滋电报全文为:再无援军,只有出于冒犯军令进行撤退之一途!

  晋绥军没有办法,决定派出小股部队应付一下高。

  高桂滋一个旅的阵地,晋绥军仅仅派遣2个连来接防。

  但有两个连,总比一毛不拔要好。在这两个连到了以后,高桂滋军的军官让他们进入阵地协助防守。没想到这2个连的晋绥军却说:我们是奉命来给你们壮声势,帮你们提高士气,不是来打仗的!

  听到这句话,高桂滋的军官们差点气吐了血!

  后来在高桂滋军官威逼利诱下,这2个连最终勉强同意进入阵地协助防守。

  结果又出了大笑话!

  这2个晋绥军连刚靠近阵地,就发现日军重炮雨点一样打来,他们赶忙停止行军,原地卧倒不动。

  稍后他们又看见日军密集冲锋上来,高桂滋部奋勇和日军肉搏,大刀对刺刀,杀得四处血肉横飞,尸横遍野,人头在地上乱滚。

  这2个连上上下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自发的立即转身后撤,飞一般的跑了。他们仓皇的钻入一个山沟埋伏起来,连头也不敢抬,至于接防阵地也就再也不用想了。

  当时双军已经激战整整6天,日军21旅团21联队攻破了高桂滋17军主阵地,17军伤亡惨重,粮弹耗尽,无力继续作战了。

  旅长高建白问军长高桂滋怎么办,要不要组织反攻!

  高桂滋愤愤的说:管他娘呢,我们撤我们的!难道山西是我们的地盘?这是他们晋绥军的地盘!我们就因为保家卫国来山西跟日本鬼子拼命,晋绥军几万人却躲在我们后面,用我们去挡鬼子。我们守了这几天,伤亡这么大,也算对得起他们了!!!

  团城口由此失守,平型关全局震动,但防线仍然顽强。

  对此晋绥军的军长陈长捷居然愤愤不平,在回忆录中大骂高桂滋放弃阵地,还说高桂滋比放弃张家口的刘汝明更该杀!

  高桂滋后来为此差点掉了脑袋!

  在高桂滋军后撤的时候,郭宗汾的预备2军已经赶到一线战场。

  郭宗汾奉命反攻,夺回高桂滋军失去的阵地。

  郭宗汾军的3个旅全线进攻的同时,阎锡山也命令林彪的115师配合切断日军补给线。

  结果郭军出击的时候,却意外同时遭遇日军的反冲击,两军发生混战混战。同时平型关正面的孙楚33军也和日军激战不止,国军第一轮反攻开始。

  从9月23日到26日,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等地,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到处都是血战,遍地都是尸体。

  27日,孙楚33军独立8旅孟宪吉旅长亲到阵地督战,看到一个营战士血战整整5昼夜,原有500多人的一营,只剩148人。

  虽然国军损失很大,毕竟兵力远多于日军,日军21联队在平型关一线被国军包围,伤亡惨重,处境非常艰难,大有被全歼的态势。

  也就在正面激烈火拼的这个时候,八路军利用21联队自顾不暇的时候,乘虚在平型关后方伏击了第5师团21旅团的一支后勤辎重部队,歼灭了8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野战部队。

  由此,日军21联队的后勤也在之后几天内基本断绝。

  此时在后方的板垣征四郎得知21联队被包围,辎重部队也遭受袭击的情报以后大惊失色,他紧急调动手上仅有的21旅团第42联队从蔚县迅速开往平型关一线。

  日军一个联队近有4000多人,不可能有效对付数万国军!

  由于自知兵力不足,却实在无兵可用,板垣征四郎被迫向北路察哈尔派遣军司令东条英机求援。

  东条英机还算仗义,他命令正在从大同南下的察哈尔派遣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以十川次郎第1联队为骨干,组成十川支队赶赴平型关增援第5师团。

  于是两支部队约1万大军赶来增援,都沿着公路急速前进。本来阎锡山给八路军的命令是彻底切断平型关公路,但当时负责切断后勤补给线的八路军115师因为畏惧日军大部队回来报复,此时早已经赶快放弃伏击阵地撤退了。

  日军沿着公路前进并没有遭到什么抵抗,迅速赶到平型关前线。只是在路上,他们看到了辎重队被八路军115师伏击后,几乎全军覆没的所谓惨状!

  在这支生力军的支援下,日军在平型关又扭转了局面。日军用轻重火炮猛烈轰击晋绥军,一度将郭宗汾军长也包围起来,情况转为对国军不利。

  见郭军并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反而陷入苦战,焦急的阎锡山紧急命令作为平型关战役预备队的陈长捷61军立即支援(当时在代县待命),并且命令晋绥军能力最强的大将傅作义统一指挥平型关战役。

  61军因为原军长李服膺被杀,全军非常震惊,士气迅速恢复,战斗力也大为增强。

  而军长陈长捷虽然傲慢自大,持才辱物,却也是晋绥军中最有名的战将之一,军事能力相当了得!

  61军放弃雁门关附近的代县阵地,火速杀入平型关一线。

  由于军情紧急,该军冒着倾盆大雨全力行军,路上来不及生活做饭,每个人吃几个冷饭团代替。

  在陈长捷61军进入战场再次一举扭转了平型关战场的局面,郭宗汾预备2军,孙楚33军在高桂滋17军各部也同时全线出击,开始了国军对日军3个联队的第二轮进攻。

  日军防御能力比进攻能力还要强过一大截,期间战斗极为惨烈。

  日军固守某一点就死守不撤,轻重机枪配合掷弹筒和九二步兵炮形成一个完整的火力圈,如果没有火炮和重机枪进行火力压制,是极难攻进去的。

  而日军作战斗志也非常顽强,林彪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800多人。一般按照全世界军事常规来说,一般俘虏率至少在百分之十以上。对于四面被全部包围的军队,被俘人数有时候占到参战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居然没有捉到一个活得,可见日军防御之顽强。

  平型关战役中国军也没有俘虏多少日军,其中有一次俘虏6个日军,也是1个军医带着5个卫生兵而已。

  当然,国军作战也非常应用。

  晋绥军61军434团奉命向鹞子涧日军发动进攻,434 团与敌奋力拼杀一举占领鹞子涧,却因突入太深而陷入日军包围中。

  团长程继贤与部下全团千名官兵誓死不退,和日军多达一个联队的兵力血战数小时,结果全部壮烈牺牲,仅有100多人侥幸突围,其中军官仅有团副郭唐贤、营长张景舜及一通讯排长三人,他们还是奉命率部突围的。

  程继贤是山西太古人,殉国时年仅27岁。由于该团誓死抵抗,日军的伤亡也非常惨重!

  经过国军数日猛攻,日军前后伤亡数千人,补给线也非常不稳定,完全陷入了颓势,开始转为完全的防御。

  平型关重要军事据点被晋绥军反攻一个个占领,日军步步后撤,已经出现力不能支的溃败征兆。

  双方就像两个筋疲力尽的拳击手,摇摇摆摆的勉强支撑,暂时谁也无法打到对方。

  力量上是国军占优,但由于缺乏有效攻坚武器,短时间内想吃掉日军不太可能。而日军更惨,从大的战略上来说日军已经被国军包围,处于绝对的劣势。

  日军补给相当困难,且不谈一线补给运输艰难,就连后方蔚县等地的补给都需要千里迢迢从天津港运来,数量完全赶不上消耗。

  最后日军仅靠空投勉强支持,一遇到阴雨天气,空投也就中断,日本兵就没有东西可吃。这样消耗下去自然是日军全军覆没,而国军后勤补给线畅通,又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是经得起消耗的。

  当时日军盛传国军要求被包围第5师团立即投降,还下达了最后通牒,这是日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此也被日军内部引以为奇耻大辱,所以第5师团的名声在日军中也不高明。

  阎锡山见第5师团已经力不能支,决定一鼓作气消灭这股日军。他下令调动最有战斗力的晋绥军傅作义35军参战,甚至亲自赶赴35军阵地鼓舞士气。

  在阎锡山看来,如果平型关的第5师团被歼灭,那么单靠东条英机察哈尔派遣军的3个旅团根本不可能攻入忻口盆地,山西至少在这半年内就保住了。

  35军军长兼任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紧急调动还在雁门关的35军急行军开往平型关!35军下辖3个旅,装备是晋绥军中最好的,兵员素质也是第一流的,是晋绥军的王牌部队,是可以打硬仗的(平津战役时,35军被数倍解放军包围在新保安,该军坚守13天才全军覆没,军长郭景云开枪自杀成仁)。

  如果35军杀入平型关,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就必败无疑了。

  而日军侦察机发现35军的调动以后,立即告知板垣征四郎。

  板垣当场惊出一身冷汗,一时间手足无措。

  此时他的第21旅团和东条英机的十川支队共2万大军陷入国军四面包围中,正面打不破平型关,后退的唯一一条公路也被切断大半,真是退不了也进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打,就算国军将他困住不打,日军也绝对无法坚持10天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日本陆军中最有能力将领之一的板垣征四郎,并不像一些日本将领一样动不动蛮干,此时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自知这样打下去难免全军覆没!日本军人最注重脸面,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求援。

  之前板垣已经被迫向东条英机求援,已经丢了一次脸,却得到了一个多联队的援军。

  而此时局势比之前还要严重,已经就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了。

  板垣征四郎被迫厚着脸皮再次向东条英机求援!

  难题就扔给了东条英机!其实这个后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的兴趣其实根本不在山西,而是在于绥远!

  因为他本来就是关东军参谋长,下属4个旅团也全部是从关东军抽调的部队。关东军唯一的敌人就是苏联!当时关东军所控制的伪满洲国除了南面以外,其他三面都在苏联军队的战略包围下,这样关东军寝食难安!

  而中国的绥远,察哈尔同苏联控制的傀儡国外蒙古接壤,一旦占领着两个地方,也就稳固了伪满洲国的西部,从战略上将苏联红军和日军拉到了一条线。日军不再畏惧四面受敌,而苏军则需要防御察哈尔绥远(近内蒙古一部)长达上千公里的国境线,防止日军突袭外蒙古,切断西伯利亚铁路,从而切断苏联远东部分和欧洲部分的联系。

  所以绥远是关东军志在必得(当时察哈尔省大部已经沦陷)。

  而此时由于晋绥军基本都进入山西作战,绥远仅有少量骑兵部队和地方民兵武装,非常空虚,正是日军千载难逢的良机。

  所以东条英机在攻陷大同以后,本来是准备立即进入绥远作战的。

  此时接到板垣征四郎的请求,他权衡轻重,总不能看着板垣第5师团在平型关被国军歼灭。东条也没有其他办法,被迫出动3个旅团放弃西进进绥远转而而南下,连续占领平鲁,朔州(攻占朔州时日军屠城,杀了3000多老百姓)等地,随后全军突袭平型关侧后的茹越口要地。

  茹越口,位于山西省内长城的雁门关与平型关之间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整条阵地的薄弱点!由晋绥军杨澄源第34军第203旅梁鉴堂一部驻守。

  本来雁门关一线有高达3个军的晋绥军和刘茂恩1个军拒险固守,日军别说是3个旅团,就算3个师团,短时间内也应该无法攻破。

  而茹越口又是自古以来攻破雁门关平型关的重要通道,远的不说,仅仅10年前北伐期间,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曾经强攻茹越口被击退。

  这种兵家必争之地,一定要使用重兵配合坚固阵地死守。

  让人没想到的是,晋绥军杨澄源军长,王靖国军长居然忽视如此重要地方的防御。由于东条英机3个旅团在长达20天时间内没有进攻雁门关防线,这几个军长错误判断他们可能向进攻绥远,所以也放松了防御。

  就在这时,日军以第15混成旅团1个联队3000多人兵力在40门大炮的掩护下突袭茹越口,驻守此处的晋绥军梁鉴堂旅仓促应战,遭遇悲剧性失败。

  由于准备不足,该旅没有占据茹越口后方极为适合防御的铁角岭,而是只是将部队放在地形并不险要的茹越口,准备守不住阵地在转移到铁角岭。

  日军为了攻占茹越口,使用了40门重炮,其中包括一批超大口径迫击炮。这种迫击炮虽然射程不远,但威力非常大,对于晋绥军这种并没有永久性防御工事的部队有着极大的杀伤。

  结果该旅在日军猛烈进攻下,仅仅几小时内就遭遇极为惨重伤亡,一线部队被日军炮火大量杀伤全线溃败,自发向后撤退,已经不可能转移到二线阵地铁角岭继续作战。

  当时梁鉴堂旅长还是很英勇的,他见情况紧急,该旅大部溃散,却无力阻挡。于是梁旅长率领仅剩的一个预备队第3营奋力迎堵。

  在明知守不住的情况下,该营以自杀性的方式挡在日军进攻路线上,以300多人阻挡10倍数量的日军,最终全军覆没!

  旅长梁鉴堂英勇的在阵地上坚持到最后一刻。

  他的颈部先被日军重机枪射中一弹,血流不止,卫兵准备强行将他背下去治疗,却被他用力推开,在梁旅长拿着手枪,浑身浴血继续指挥指挥部队防堵的时候,他的头部再次被日军重机枪,当场壮烈殉国。而该旅退到忻口仅剩一个团兵力。

  梁鉴堂旅长是河北蠡县人,殉国时候年仅40岁!

  日军冲入茹越口,晋绥军已经溃败,日军骑兵尾随追击轻松占领了险要的铁角岭,由此茹越口就失守了。

  接着日军第15混成旅团如潮水一般突入,34军杨澄源部接连被击溃,很快占领连通平型关和雁门关公路上的重镇繁峙县城,此时不但平型关后方被日军包抄,雁门关也同时被包抄了。

  而本来开往平型关的傅作义35军被迫返回,迎击这股日军,根本没有来得及赶到平型关一线。

  由此一来,平型关大好形势就彻底完了!

  侧后被包抄,加上以没有援军增援,平型关的晋绥军已经不可能歼灭平型关一线的第5师团。

  由此平型关的国军被迫全线后撤,放弃了平型关战役,退而继续进行忻口战役。

  当时平型关一线国军迅速后撤,攻占繁峙现成的日军第15旅团开始并没有想到国军会迅速撤退,所以根本没有想到立即切断公路。在目睹国军大军如洪水一样撤过去以后,日军才赶忙占领公路,却慢了一步,连一个团都没有拦住,失去了全歼平型关前线10多万国军的机会。

  这部国军后来全部参加了忻口会战,造成日军3万多人的损失!

  因为此,第15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郎也被东条英机臭骂一顿!

  虽然撤退尚且算成功,但此次占有如此好的战机,却没有歼灭第5师团,实在令人惋惜!

  用陈长捷的话来说,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全歼或者重创第5师团,没想到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功亏一篑。

  因为整个战役并没有实现战前的目的,对日军的杀伤也不够大,不过造成日军约5000到8000人的伤亡(其中还有800多人是中共115师的功劳),也暂时阻挡了日军的前进脚步。

  而国军伤亡很大,单单晋绥军牺牲近万人,负伤也差不多,整个战役国军伤亡3万多人之众,占参战部队的4分之一,也是相当惨重了。

  不过因为支援平型关战役,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军攻占绥远的步伐也大受影响。在平型关战役结束10天以后,东条英机才将他的留驻察哈尔南部的独立第11旅团扩编为第26师团,并且给其配属了9个伪内蒙古骑兵师,下令他们进攻绥远。

  这几支部队打了整整一个月才占领了包头,归绥(近呼和浩特)等地,却因为兵力不足,没有能够占领整个绥远(其实当时国军也仅有2个步兵旅和2个骑兵旅在绥远驻守)。这个省的一部也被国军控制了八年之久,直到抗战结束。

  通过平型关战役我们可以看到,日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此次平型关的日军1个师团又3个旅团协同配合,国军虽然有山地地形,又有晋绥军研制的很多适合山地战的轻武器,但想彻底防住日军进攻还是很困难的。

  而当时的国军想在进攻中吃掉日军有很大难度,因为缺乏足够的重武器,采用人海战术往往对付不了日军的火海战术,这样作战不但没有太大进展反而会遭遇惨重伤亡。

  其实晋绥军有9个炮兵团200多门火炮,却因为阎锡山始终把这些火炮当作宝贝,此战只拿出少数使用。比如配属给高桂滋17军一个军的仅有两个山炮连,共8门山炮。

  后来忻口战役,阎锡山总结教训,终于将全部本钱都拿出来使用,才将日军重创。

  平型关战役日军公布数据己方伤亡不到5000人,一般认为是5000到8000人,而晋绥军和其他国军伤亡总数高达3万多人,为日军的6倍。

  这也是抗战爆发以来,伤亡比最大的一次!

  期间晋绥军战斗力的虚弱,也让日军对其比较轻视,甚至说不用开枪,用木棍顶着一顶日式钢盔晃一晃,就能把晋绥军吓走。结果又是因为轻敌,日军随后高歌猛进,在忻口战役遭遇3万多人的重大伤亡。

  此战也体现了晋绥军指挥上的很多问题,对于平型关战役的进攻上,本来应该集中主力,以泰山压顶的势头全面出击,集中几个军主力部队同时作战。

  由于畏惧雁门关方向有日军突破,长期将4个军放在雁门关方向闲着,却不放入急需要兵力的平型关战场。

  而在平型关战役中,晋绥军先是投入2个军,然后先后增援2个军,最后再试图增援35军时候战局已经扭转,被迫放弃战役撤退。

  此种添油式的使用兵力是用兵最忌讳的,也导致平型关一线如此持久苦战。以二次大战的德军为例,他们虽然在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北非战役,苏德会战中的总兵力其实并不明显多于敌人,甚至还大大少于敌人,但他们却尽可能的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从而得以将敌人各个歼灭,获得全局的辉煌胜利。

  比如苏德战前的头两周,苏联边防军数量其实也有320万人,相对进攻的430万德军并没有绝对的劣势,甚至苏军的火炮,坦克和飞机数量都多于德军,其中坦克甚至有4倍的优势,飞机有1倍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强大的苏军却被德军击中局部优势兵力一个个吃掉,遭受极为惨重的失败。

  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战死战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点也是国军暂时无法企及的!

  如果仿效德国一样,晋绥军一开始就用调动5个军重兵猛击,第5师团怕是早就完蛋了,至少吃掉21旅团根本没有问题。那么之后就算日军能够攻破茹越口,也不能挽救第5师团损失殆尽的命运。

  而防御上晋绥军也有问题!

  本来防御最忌讳的就是分散兵力,应该集中兵力固守几点,同时调动大量机动部队防御。

  此次晋绥军正好相反,虽然投入4个军固守雁门关一线,却不防御重点,而是分散在漫长的防线上。

  最重要的要点茹越口的防御却如此忽视(其实短短几年前张学良的奉军就进攻过茹越口),最终导致一点突破全线崩溃。

  实战中防御的4个军中,大部分居然都没有参加作战,连一枪都没有开过,真是指挥上的严重问题,也体现晋绥军高层指挥能力比较低下,跟日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山西作战兵力不足问题也始终存在,由于总兵力不过10多万人,使用起来捉襟见肘。

  阎锡山之前不允许中央军进入,蒋介石增援给他的地方军阀两个军战斗力也不强,总兵力也不过4,5万人,实际晋绥军兵力还是严重不足的。

  如果阎锡山之前就允许中央军进入,不要说来很多,就算后来在忻口战役作战的卫立煌14集团军的2个军赶到,怕是平型关战役怎么打都肯定获胜了。

  此战也让阎锡山对晋绥军战力虚弱有所了解,随后忻口战役中开始要求中央军参战,由此中央军和其他军阀军队,包括川军都开入山西。由此中央军也控制了山西的一部,国民政府的势力也渗透入山西了。

  但是,平型关战役也告诉我们日军的弱点。

  日军虽然攻势猛烈,无奈兵力有限,后勤补给也有严重缺陷!

  日军由于兵力不足,顾头就顾不了腚。

  集中部队打这个点,那个点就暂时顾不了,如果全力进攻,补给线和后方就更管不了!

  在日军集中主力进攻平型关的时候,后方补给线根本没有兵力保护,也让中共115师借机成功伏击。

  而日军察哈尔南部后方更是只有一个旅团和伪内蒙古几个师驻守,非常的空虚。

  如果不是国军在察哈尔的部队也很薄弱,乘此进攻,日军山西的部队怕是也要回头作战了。

  由此,国军开始逐步改变作战方式,开始使用正面阻击,加侧面包抄的战术。之后获得了台儿庄大捷,以及武汉会战的多次胜利,而之后的三次长沙大捷,也主要使用这种战术。

  -------------------日军防御火力非常顽强,他们有大量92式重机枪,是防御中中间力量,近距离和中距离如果没有有效火力压制日军重机枪,单靠步兵冲锋基本不可能成功,反而会伤亡惨重。同时日军装备大量火炮甚至掷弹筒,可以有效压制国军的冲锋。这种可以发射从200米到400米距离榴弹的掷弹筒,对冲锋国军造成很大伤亡,这也是现代榴弹发射器的鼻祖。

  平型关战斗

  另外,中共平型关战斗的简述!

  25日早晨,日军第5师团第21 旅团运送给前线补给的一支辎重部队和一支从平型关向后方行进的汽车部队进入115师的埋伏圈,战斗随即爆发。激战7 个多小时,埋伏圈内日军基本被歼灭,日军前来救援的部队也被八路军所阻击住。

  5时左右,115师根据林彪师长的命令,在敌人尚未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开始猛烈地攻击,轻重机枪、步枪、迫击炮密集的砸向被俘的日军,随之八路军从两侧山梁冲下,以大量的手榴弹 投向敌阵,紧接着就是近战冲杀。

  此时日军的步兵、骑兵、炮兵、汽车部队等,因已进入山区谷底的一线式夹道,由于不是战斗队形,地形狭窄,公路非常泥泞,导致日军被压成一团,根本无法展开,几乎成为水桶中的鱼,自在被八路军打。

  部分日军步兵拼死冲向夹道两旁的高坡,企图扩大防守阵地,但遭到山上设伏部队的反击而被多次打退。

  谷底的敌军,则利用山路两旁的地形,进行顽抗,但火力兵力都不是八路军对手,遭遇毁灭性失败。

  后来这些逃不脱的日军用车辆进行防御,有的躲至车底。

  战至最后,进入伏击圈的1000多敌人,除了当前一股靠不顾同胞扔下自己人逃走,另有一部小部固守山隘坚持到最后,其他800多人全被消灭。

  第5师团司令部的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因随先头部队搜集情报也在战斗中被击毙。第5师团之作战计划图也被缴获。

  在得知辎重部队被俘及以后,正在浑源进攻以策应平型关方向作战的粟饭原秀大佐之2个步兵大队紧急派兵解围。可惜他们主力还在和高桂滋第17军的抵抗,最终只能抽调4个中队的部队,由于兵力太少,没有能够解围成功。

  被八路军打击的一共由三支部队,中伏的日军部队有二支,这二支部队面对面行军分别进入埋伏圈,不过双方没有回合,在相距几里的距离上分别被八路军伏击。另外还有一支救援部队被八路军在外围阻击。

  其中一支是辎重运输部队

  通过日本战史(《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可以肯定,就是 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日军后方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的辎重部队。这只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成员有接近400人,其中有100人左右是二十一联队的后勤和文职人员,这些人是基本没有武装的,也没有作战的能力。还有约100人的运输兵,主要负责搬运辎重,类似于解放军的军工,他们也没有什么武装。前面的200人都是不能战斗的日军后勤人员,下面的就是战斗人员了。

  首先是随车的武装押送兵,有20到30人左右,由于人数过过少他们大多配有机枪。这是辎重部队自带的押送兵。

  还有就是一支加强骑兵小队(排)60,70左右人,负责保护车队的安全,小队长是高桥义夫。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是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他乘坐一辆小汽车,自己还有20名左右卫兵。

  这只部队为什么赶往平型关呢

  因为驻灵邱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部接到第二十一联队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命第二十一联队辎重队用马五十匹拉大车七十辆,满载着军服、粮食、弹药,由灵邱向平型关方向前进。

  联队辎重部队就奉命运送物资去平型关前线,同时排出一个加强排保护。

  因为有武装小队保护,该联队的一些后勤和文职人员也随军前进,这是这支部队的行动原因。

  可以看到,这只部队是基本没有战斗力的一支,所有战斗人员只有85人,其他200人都是没有战斗能力的非战斗人员。但是由于是辎重部队,所以运送很多物资,后都被八路军缴获。

  根据各方面资料,赶往平型关的日军辎重部队是被全歼了,没有一个幸存,死亡大约400人。

  八路军在蔡家峪一带对其进攻。

  另外一支部队则是汽车运输部队

  它从平型关向后方运动,据日本战史记载被袭的这支日军汽车队为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配备的汽车运输队。这支部队规模较大,日军中只有旅团一级才有这样的部队,配有大量汽车,负责运送旅团的送伤病员及补充粮食和弹药。

  该部队赶回去的原因 是因为平型关前线日军损失较大,需要补充,派新庄淳中佐带领两个汽车中队去完成这个任务。他们沿原路返回灵丘接运后方一个联队的援兵。所以这支部队的汽车很多,有一百辆左右。

  走在最前面的是新庄淳自己的数十辆卡车,他载汽车队的几十名日军军官、士兵。后面紧跟着矢岛彦大尉率汽车第二中队,一百七十六人乘日产卡车五十辆。中西次第八少佐率汽车第三中队三十辆卡车在最后面。

  这只部队由于汽车就有100辆,正副司机就要有200人,士兵军官人数较多,大约有一个大队的编制(一个营)。

  据据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的战斗详报,日军汽车运输队包括:汽车队本部士兵7人,运输兵15人,矢岛汽车中队汽车兵176人(3个汽车小队――主要是驾驶员,1个汽车修理班,1个辎重兵班和1个随车卫队,共176人,50辆汽车。),合计198人。还有中西中队100多人,还有随车护卫的步兵1个小队50多人,总数大约有400人。

  八路军在小寨村一带对其发动进攻。

  大家也可以看到,这支部队战斗力也很弱,士兵有三分之二都是汽车兵,战斗人员只有100多人。

  中共方面一面从不提这只部队的是向后方运动的。这是因为中共一直说他们歼灭的是日军主力部队,如果说明是向 后运动的,老百姓就会很疑惑,为什么日军主力部队不去前线而撤退去后方。

  赶回后方的日军汽车部队大部分被歼灭,但是处于最后方的一部分日军和汽车还是逃走了,其中二个中队长矢岛和中西都逃生了(之后二人还写了详细的平型关报告),只有最前面的新庄中佐被击毙,估计歼敌数量大约300人,有100人左右日军没有被歼灭(其中大部分是没有在伏击圈中,所以逃走了。)。

  第三支是救援部队

  还有一支日军部队也和八路军作战,这就是在以上两支部队被115师伏击后,随后前来救援的日军部队。这支部队是第三大队正在进攻的平型关的主攻部队,在得知汽车部队中伏以后,他们立即抽调第9,第10,第11和第13中队,一共有3个中队的兵力(3个连)去救援。结果在路上被115师的685团狙击住,不能前进。

  这只救援部队就是货真价实的野战部队了,所以战斗也是最为激烈的。不过八路军685团一个团兵力在利用山地优势地形,狙击住一个日军营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战后统计,由于来援日军实力比埋伏圈中的要强太多,八路军阻援部队伤亡较重,占整个战斗伤亡的一半左右。

  救援的3个中队的500多人日军被八路军歼灭大约100人

  根据当时八路军指挥官聂荣臻的回忆,参战的为2个团,分别是平型关伏击使用了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685团和李天佑、杨勇同志率领的686团,约4000多人。

  本来也要参战的687团2000多人由于路上遭遇山洪爆发,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作为预备队。

  其中六八五团负责对汽车队和阻敌援军作战,六八六团则负责对日军辎重队作战。

  所以伏击战的八路军数量占有约4倍的优势,狙击作战八路军数量则有3倍的优势。这个数字虽然稍偏大,但是对于装备较差的八路军还是比较中肯的。

  -------------------平型关战斗还是比较成功的,歼灭了日军800多人,对日军之后几天的后勤补给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平型关战斗仅是整个平型关战役的一个战斗,也只起到配合作用,并没有起到任何决定性作用,这个就是对于平型关战斗的定论。

  不过这也是国共两军第一次配合作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