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一些抗战史著作,对太原失陷后的山西战局有所叙述,但详略不一,梳理似嫌不足。有的著作则将太原失陷后的山西抗日作战全都归入“晋绥游击战”的范围,似亦值得研讨。
过去大陆中共党史、革命史框架中,有关太原失陷后的华北战局的论述,源于崇奉毛泽东在太原失陷时的一个重要论断。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说:“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体地位。”[1]这一论断究竟是否符合实际,亦须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验证。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对太原失陷后的山西战局作简要分析,或可对于八路军进入太行山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背景的叙述有所补充。
由于篇幅的限制,拙文只能大致涉及太原失陷后半年左右时间的情况。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识者指正。
太原失陷后山西战场中日军队的对峙
1937年11月上旬,日军攻陷太原后,虽欲继续南进,但因兵力消耗过巨,仅抵达交城、文水、平遥一带,即行停止,从事整补。其第五师团调出山西,晋北一带原关东军所属部队归还原建制。至1938年1月,日军用于对山西作战的部队为:第二十师团部署在榆次附近,第一0九师团在太原以北的同蒲路沿线地区,第十四师团部署在磁县附近,第一0八师团部署在顺德(邢台)附近的平汉路沿线地区。
太原会战后,中国军队亦亟须整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于1937年11月12日令各部队向晋南方面转移,以一部占领子洪镇、韩侯岭、兑九峪之线,拒敌南下,主力则于该线以南地区实施整训。
因侵华日军只占领了同蒲路北段和石太路沿线重要城镇,八路军分别向晋察冀、晋西北和晋东南、晋西南深入发展,建立根据地。第二战区部队在晋北也留置有部队,晋西、晋南有大批晋军和中央军部队,在正面战线与日军对峙。
太原会战后,留在山西省境内的部队甚多,按其渊源言,有晋军、西北军、东北军、中央军、川军和八路军等。晋北有骑兵第一军(军长赵承绶,晋军)、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东北军),第一二0师(师长贺龙,八路军)和原第一一五师一部(副师长聂荣臻);晋中有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中央军),晋南有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川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原西北军)附第三军(军长曾万锺,中央军)、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原西北军)、第三十四军(军长杨澄源,晋军)、第十七军(军长高桂滋,陕军)、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中央军)、第九十四师(朱怀冰)、第二十七路军(第十四军团,军团长冯钦哉,西北军),第九军(军长郭寄峤,中央军)、第九十三军(军长刘戡,中央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八路军)主力;晋西有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第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第六十八师(师长孟宪吉)、第七十一师(师长郭宗汾)、第七十三师(师长刘奉滨)等部(均为晋军);晋东南有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川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八路军)。不久,第二十二集团军邓锡侯部、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和汤恩伯军团调出山西,其后这三部均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经历两月,忻口战役和娘子关战役中日军队决战激烈,参加太原会战的中国军队牺牲惨重。除八路军损失较少外,各部减员均多,许多部队严重残破。但尽管如此,这时山西省境内,除八路军(军长朱德,各部分散于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和晋南几处)外,国民政府各部军队数量、编制很大,总数约有十几个军几十个师。各部战力虽参差不齐,但其中也有一些是战斗力强的,总体战力远大于八路军,这应是肯定的。
太原失陷后,1937年底至1938年初,因日军和中国军队双方大部兵力都在整补,山西战场战局大致处于对峙,只有小型战斗。1937年11月20日,汾阳以东骑兵第一师对日军,袭击一度进占交城(后撤退)。24日,日军从太谷附近沿白(圭)晋(城)公路向南进攻,第十三军(汤恩伯)予以击退。[2]晋北日军向井坪以东游击部队进攻,骑兵第二军何柱国部阻击,日军向朔县城内溃退。12月初,同蒲路西侧日军步骑兵向骑兵第一师开栅镇阵地进攻,被击退。1938年1月5日,朔县日军向井坪一带进攻,何柱国部予以击退。这一期间,八路军在太谷、阳曲、静乐、岚县、兴县之线以北一带地区游击,晋察冀军区开展反日军“八路围攻”的斗争。
中日军队的作战部署
日军占领太原后,其对山西和华北的作战计划为:对占领地区及靠近前线的中国军队,“实行扫荡”。至1938年1月10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命令其驻山西省的第一军:随着作战准备的完毕,向山西省南部“推进平定作战”,同时须确保占领地区的安定。[3]
1938年1月26日,日军华北方面军下达关于黄河北岸山西地区作战的命令:从2月11日至3月10日,攻占新乡平原及潞安(长治)平原,同时向曲沃及临汾平原追击,攻占临汾、曲沃及蒲州平原,并攻击离石附近中国军队。[4]
中国方面,太原失陷后,1937年11月25日,第二战区即部署各部实行敌后游击作战,拟按原山西省行政区划分7个游击区。但战局变化,未能按此实行。
上海、太原失陷后,中日战局重心在江南。1937年12月中旬,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其后,日军攻占山东济南、青岛等地。于是,日军从津浦路南北对进,直指军事重镇徐州,企图将其华北占领地与其华中占领地连成一片。中国军队在徐州南北与日军会战。
为配合徐州会战,1938年2月,第二战区遵军事委员会令,策定反攻太原计划:“以一部由晋东,主力沿同蒲路转移攻势,先将太谷、交城以南之敌歼灭,乘势攻略太原、榆次,并进出娘子关、石岭关等地区。”第二战区分左、中、右三路分别作战:右翼军总司令(朱德)指挥第十八集团军、第三军、第四十七军、第十七师、第九十四师等部,一部固守晋城、陵川、东阳关一带,主力袭击榆次、太谷及同蒲路北段之敌,阻绝敌军向同蒲路南段增援;中央军总司令(卫立煌)指挥第九军、第十四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第十九军、第八十五师、骑兵第一师,俟左右两翼将正太、同蒲两路阻绝后,主力发动进攻,先将太谷、交城之敌歼灭,乘势攻略榆次、太原;左翼军(傅作义)指挥第三十五军、第七十一师、骑兵第一军等部,以一部向太原以南,破坏交通,扫荡残敌,并阻绝敌之增援与撤退,主力适时向交城、文水之敌进攻,协助中央军作战;总预备队(指挥官陈长捷)指挥第六十一军及第六十六师在汾西、临汾地区集结,随中央军推进。[5]
正当反攻太原作战计划即将付诸实施之时,日军发起对晋南的进攻。第二战区部队进行防卫作战。2月17日,太原会战末期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晋南防卫作战主要由卫立煌指挥。2月底,晋南防卫战失利,3月,晋南各部转入同蒲路两侧山地游击。
3月上旬,军事委员会电令阎锡山:第二战区应围歼晋东南之敌,万一不能得手,须分向山地转进,全面游击,长期抗战;不准一兵一人渡过黄河。[6]4月,第二战区进行晋东南反围攻作战。同时,汾河以西晋军抗击日军进攻,反复争夺。5月,晋南部队进行汾河下游三角地带扫荡作战。1938年上半年,晋北方面部队亦与日军交战,反复争夺。
1938年春晋南防卫作战
1938年2月12日,正当第二战区晋南部队开始准备出击之时,日军先机发动进攻。2月上旬,日军以7万之众,一部由武安攻东阳关及道清路,第一0八师团(下元熊弥)由东阳关、博爱二路西进,以威胁临汾;主力第二十师团(川岸文三郎)、第一0四师团(柳川平熙)、第一0九师团(冈山重彦)循同蒲路及其西侧南下,企图压迫中国军队于黄河沿岸。[7]晋南地区防卫战开始。
第二战区右翼、中央、左翼三路部队分别迎击。
右翼军方面:2月14日,武安日伪军王英部约三千人,向涉县进攻,第一战区骑兵第四师(王奇峰)15日放弃涉县。第二战区右翼军之第四十七军(李家钰)部受命守卫东阳关,经两日激战,17日夜退守长治、壶关之线。18日,冲进东阳关之伪军二千余击退李家钰部,进占黎城。18日,日军攻陷潞城,19日向长治进攻。19日-20日,第四十七军第三一二旅(李克源)据城坚守,与日军激战,几全部牺牲,20日夜,李克源方率部突围。21日,日军又攻陷屯留。日军主力经屯留、长子间出良马,窜临汾。[8]
奉命向正太路寿阳、榆次出击的第三军(曾万锺)18日到达榆社时,复奉令南下,经武乡向襄垣前进,阻击由东阳关方面西侵之敌,在屯留以北与日军对峙。22日,第九十四师(朱怀冰)与第一六九师(武士敏)袭击子洪镇日军,无进展。
由道清路西进之日军,击破第一战区守备新乡、博爱之宋哲元部。24日,冯治安军两团、万福麟军一部到晋城。日军25日攻陷晋城、阳城。宋哲元部转进陵川附近。3月初,日军续攻陷高平,进占沁水。
中央军方面:2月13日,日军主力沿同蒲路汾河西岸南侵,第十七军(高桂滋)第八十四师在平遥、第十九军(王靖国)第六十八师(孟宪吉)在文水分别抗击。日军15日攻陷文水,16日、17日续陷汾阳、孝义,平遥、介休亦于16日失守。日军向兑九峪、大麦郊进攻,第十九军节节阻击,20日后,逐步退至石口镇以西及石楼南北之线。
左翼军方面:第二战区命令傅作义指挥向文水、交城进攻,傅作义独断向太原进攻,2月19日进至太原西之邢家庄、古交镇地区。时汾河西岸日军迫近隰县。阎锡山急电傅作义迅速进攻交城、文水,以解隰县之危。傅乃率主力南进,20日始接近文水、交城。但此时第十九军已经溃败,同蒲路日军已迫近灵石。傅军乃在交城、文水与敌对峙。
阎锡山于2月20日督令各路21日进攻。
中央军方面第十四军(李默庵)、第十五军(刘茂恩)各稍有进展。但日军主力迫近韩侯岭主阵地南端南关村和汾西各要地。为避免重大牺牲,2月25日,卫立煌下令放弃韩侯岭阵地,向同蒲路东西山地转移。日军乘机南进。赵城(26日)、洪洞、灵石、霍县(27日)相继失陷。28日,临汾失陷。
3月初,日军乘虚猛进,晋东陷长子,直趋临汾。中路日军3月2日陷曲沃、汾城,3日陷安邑。日军越侯马、运城,进至黄河北岸风陵渡。3月上旬,沿同蒲路尾追之敌,由侯马西进,连陷新绛、稷山,进至河津。
同蒲路东各部3月上旬起,展开游击,保有王和镇至沁源一带各据点,第十四军(李默庵)保有安泽、浮山、翼城一带之中条山。安邑、垣曲亦获克复。第十七军(高桂滋)以王和镇、沁源为根据地,向平遥、沁县袭击。第十四军以安泽、浮山、翼城中条山为根据地,向同蒲路南段袭击。第四十七师(裴昌会)向汾西袭击。
晋东南反击日军九路围攻
1938年2月中旬起,第十八集团军之第一二九师在平定、昔阳、和顺以东、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地区,第一二0师在同蒲路北段及雁门关、太原以西地区,第一一五师在正太路以北,一部在太原以南地区,曾破坏袭扰敌交通。
3月,第二战区调整部署:原左、中、右各路军改为东、南、北三路军,发动各地游击。东路军(朱德)以主力歼灭东阳关之敌,确保太行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南路军(卫立煌)以中条山为根据地发动全面游击;北路军(傅作义)以太原、雁门、大同以西山地为根据地,发动全面游击。[9]为收复晋东、汾西、晋北,第二战区部署,分路进击:朱怀冰、武士敏部消灭子洪镇之敌,曾万锺、刘伯承阻绝东阳关、长治、屯留,杨觉天部阻绝高平以南敌之北犯西犯,王靖国部对离石、汾阳敌,陈铁部阻灵石、霍县敌南援,刘茂恩部歼蒲县、黑龙关之敌,陈长捷部歼乡宁附近敌,孔繁瀛部附第四十二师王旅歼河津、禹门之敌,刘戡、斐昌会、高桂滋三部歼沁源一带敌,李家钰军分控绛县、翼城,牵制侯马南北之敌,彭杰如部控制阳城南北,赵承绶、何柱国、贺龙、金宪章等部仍控制晋北。[10]各部遵令,建立根据地,实施游击袭敌。
南路军第四十七师在安泽、屯留中间古县附近伏击日军,歼其大半。3月下旬,东路军第三军和第四十七师在白晋路击退日军进攻。[11]4月上旬,日军主力攻襄垣,第三军与之激战3日,襄垣不守。
4月中旬,日军企图消灭晋东中国部队,打通白晋路,调集主力一万四千余人,沿白晋公路两侧对进,以榆社、武乡、沁源为目标,并分路由涉县、和顺、子洪镇、沁源、襄垣向该地包围。太谷方面,日军由子洪镇南侵。4月13日,南端日军进攻武乡、沁县,守军主动放弃,待敌进城,乃合围。留在内线之部队八路军、游击队和国民政府军第三军(曾万锺)经10余天之英勇作战,阻止了其他各路日军之进攻。深入根据地之日军遭到不断打击。外线部队适时转回内线击敌,4月16日于武乡东长乐村地区,歼灭由武乡东撤之日军1500人。各路日军后退。第一二九师和第三军等部乘胜追击。至23日,东路各军粉碎日军围攻计划,刘伯承师、徐海东旅围攻武乡,将日军击退,高桂滋、刘戡、鲁英麟部攻克沁源,日军退寺沟,遭裴昌会部截击,伤亡甚众;朱怀冰、武士敏两师击退子洪镇南下之日军。[12]27-28日,八路军特务团、第三四四旅(徐海东)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于高平以北歼灭由长治南撤之日军近千人。反围攻作战23天,歼日军近4000余人,收复辽县等18座县城。[13]日军突围,回窜襄垣、长治。4月下旬,东路军主力围攻黎城、潞城、长治等处,日军被围困日久,被迫两路突围,一东窜涉县,一南窜高平。
迨26日-29日,长治、高平、晋城之役,尤为激烈,每处均毙敌甚多,俘获辎重人马无数。残敌除一部窜武安外,余约万余人悉向晋城以南溃窜,复经我游击队别动队之截袭,狼狈万分。晋城遂于5月1日克复。[14]5月上旬,第三军(曾万锺)及第十七师(赵寿山)续向高平、晋城袭击。5月底,日军经博爱东退,至此,晋东南一隅日军被驱退。[15]
晋西防卫作战
1938年2月,日军沿同蒲路南下时,主力一部向汾河西岸迂回。太(原)隰(县)公路日军进占汾阳后,一部窜离石,主力经大麦郊进攻隰县,进犯大宁。
2月18日,日军进抵大麦郊。19日,第十九军(王靖国)大部已到川口、水口一带,第六十一军(陈长捷)19日晚进抵隰县。时林彪师进至灵石、孝义地区,侧击由孝义西犯日军,20日收复大麦郊。[16]20日午后,日军两路进攻,川口、水头入夜全失,但21日晨复又夺回。[17]21日,傅作义部前头已抵交城,郭(宗汾)师达文水之东社镇,与敌对战。21日,第六十一军由隰县北上。22日,石口被敌占领,王治安军退石楼。日军一部向隰县,一部东南窜。第六十一军在隰县、石口间布防,第五十八师在汾西布防。24日,第六十一军拒石口南下敌于隰县北。25日,汾西为敌突破。
自2月下旬,日军先后进占中阳、石楼、永和各要点。第十九军转至石楼附近山地展开游击战。3月初,日军乘虚猛进,汾河西岸日军一部进至离石,主力占隰县后,进陷大宁,直窜河津。 [18]3月上旬开始,日军集中兵力袭击中阳、大宁、蒲县地区。
3月14日-18日,陈光师(林彪3月2日被国民政府军误伤后,陈光代理第一一五师师长)攻占隰县午城,并在午城和井沟地区袭击日军。 [19]
3月17日-18日,日军两师团以上兵力围攻乡宁、吉县,吉县、乡宁分别于19日、22日失陷。[20]第六十一军又退入山地。守军转入吕梁山根据地游击。
4月上旬,第十九军向中阳围攻,先后围攻4次,日军放弃石楼、隰县、永和,集中兵力固守中阳,从而晋西石楼、隰县、永和三县收复。[21]
嗣晋南部队向同蒲路敌迭加袭击,晋西日军抽调兵力赴援,第六十一军乘机攻克大宁。日军向大宁反击,第六十一军乘机袭占吉县,其后,又收复乡宁、蒲县,并克复河津、禹门,并保有黄河各渡口。
自5月中旬,经我肃清盘踞蒲县黑龙关之敌后,仅汾阳、离石、中阳一带尚有日军第一0九师团之一部。晋西部队曾数度攻入中阳城内,与日军发生激烈巷战,日军竟不顾人道,使用毒气,故攻城未能奏功。
陈长捷军完成肃清吉县任务,并攻克乡宁,连合东路军向临汾威胁。王靖国军扫荡永和、石楼之敌,向中阳进展。郭宗汾师已迫离石城下。赵承绶及贺龙部截击晋北交通,一部迫近太原。
扫荡晋南三角地带作战
4月14日,为配合徐州会战,牵制山西省内的敌军不向徐州方面转用,军事委员会电令卫立煌指挥南路各军全面出击,扫荡晋南三角地带之敌,确保黄河各渡口,掩护陇海铁路交通安全。蒋介石电令阎锡山按前颁布游击计划,积极行动牵制敌人,使鲁南作战容易。[22]军事委员会并令阎锡山严督晋北绥西各军,确实遮断同蒲、正太、平绥各路交通,阻滞日军运输补给。[23]
时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获捷。卫立煌策定扫荡晋南三角地带作战计划:“为使敌于徐州惨败之余,不能在本战区调兵增援,对集结于临汾、侯马之敌大部兵力应先行击破,务使灵石以南亘黄河北渡三角地带,全无敌踪。”[24]
卫立煌计划于5月上旬准备完毕,11日后实施。16日,卫立煌下达攻击命令。18日、19日,第十四军(李默庵)等部开始猛攻侯马、曲沃,但日军凭坚固守,拼死抵抗,临汾、闻喜、新绛、运城各方日军增援,致屡攻不下。21日,卫立煌变更部署,令第十四军、第十五军(刘茂恩)、第三军(曾万锺)各部加强攻击,23日开始总攻。侯马日军以炽猛火力抗击,攻城部队缺攻城重武器和空军协助,未能奏效。而运城日军24日攻陷安邑,北上增援。至5月底,侯马、曲沃久攻未克。
自6月4日起,开始以主力攻曲沃、侯马,扼晋南敌之咽喉,以一部扫荡三角地带及临汾以南同蒲铁路沿线散驻之敌。鏖战到6月中旬,晋南三角地带部队乘机将平陆、芮城、风陵渡、永济、虞乡、解县、禹门口、河津、稷山、襄陵一带,以及猗氏、临晋、万泉等处日军先后肃清,收复各地。[25]于是,沿黄河渡口完全克复。晋南地区,日军只能聚集于运城、安邑、闻喜、侯马、新绛和曲沃6城闭门困守。经我各围剿部队之积极围攻,一方面破坏临汾以南之交通线,使敌补给增援均感困难。至此,晋南其余各地已无敌踪。[26]
晋北绥西作战
1938年2月上旬,第二骑兵军(何柱国)辖骑兵7个团5000余人,以老营堡为根据地,在朔县、平鲁一带及以南地区活动。中旬,日军主力企图夺取偏关、河曲,与晋北部队发生战斗。下旬,朔县、左云日军两千余,由南北合攻平鲁。八路军宋时轮游击支队在城之南北激战,至晚平鲁陷敌,该支队向乃河堡撤退,24日、25日,乃河堡、老营盘失陷,该支队退偏关。[27]
2月下旬,晋西北日军,占领宁武、神池、保德、偏关、河曲、五寨、岢岚7座县城,分五路向第一二0师围攻。第一二0师与日军作战。至3月20日,日军撤退,4月1日战斗结束。7座县城收复。[28]
徐州会战时,1938年4月6日,阎锡山令北路军规复绥远,牵制日军不得向津浦路方面转移,并令绥远省和晋北军队统归傅作义指挥。傅作义8日率部北上,18日到达河曲。傅策定作战计划,决先破坏主要交通线,将敌隔离,尔后直捣归绥,收复失地。[29]4月21日,各部队开始进攻,中央一路攻占清水河,26日攻克和林格尔。27-29日,日军千田步兵联队与傅部在凉城、萨尔沁和新店子等地激战。晋北日军北进绥远赴援,傅部4月底在武川南乌兰不浪、固阳南之河南五分子被击败,受伤甚巨。5月上旬,北路军主力在红水河南部游击。
5月28日,敌分三路进犯。傅部南退。日军6月2日占清水河,5日占偏关。转入偏关南之主力部队向其包围,日军7日北退,偏关收复。[30]迄6月4日,三路日军会合于偏关东北近郊。傅作义军及何柱国骑兵军一部迎头痛击。5日拂晓,我退出偏关,继续战斗。6日,我傅作义、何柱国、门炳岳等部围攻偏关之敌,激战至烈,至7日晚,敌不支溃退。我军当即进驻偏关。[31]
结语
综上所述,太原失陷后,中日双方军队经过短暂的整补,其后山西省境内中日军队争战未休。1938年初期,八路军除在晋东北(晋察冀)和晋北发展,反击日军扫荡外,其总部及所属部队仍与国民政府军(中央军、晋军等)联合作战,在晋南、晋东南失陷前,与日军尚处于正面交锋局面。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建立敌后根据地经历了一个过程。
从太原失陷后的山西战局,我们可以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太原失陷后,山西省境内,除八路军外,阎锡山统领之晋军,卫立煌统领之中央军,及川军、陕军等其他各路军队甚多,有十多个军几十个师。尽管经过太原会战后,各部多残缺不全,但基本编制尚在,且继续进行抗日作战。山西战场上绝非八路军一枝独秀。虽然八路军总部和八路军一些主力部队仍留在山西省内,但自1938年初起,八路军各师陆续抽调部队前往冀、鲁、豫各省,发展武装,开辟根据地。山西省内的中国军队中,八路军只占较小的比重。
2、太原失陷后,日军只占领了同蒲路北段、中段和正太路沿线城镇,晋西北、晋南、晋西、晋东南等区大片土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并与后方连接,中日军队仍在正面战线交锋。同蒲路南段和白晋公路被日军占领,晋南、晋东南、晋西一些城镇沦陷后,中国军队也没有完全被包围被切断,许多地域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还处于正面战场作战。这也就是说,太原失陷后,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要战场,还是正面战场。那时,八路军中一些部队的作战属于正面战场作战之一部分。似不能说,太原失陷后,山西省境内中国军队都已处于敌后战场作战。
就八路军言,除晋察冀军区(同蒲路北段以东和正太路北)已处于敌后外,第一二0师在晋西北地区,其西南与陕北相连,严格地说,它大致属于敌之侧后,还不是完全的敌后;第一二九师活动于晋东南、晋冀豫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也还没有处于敌后;至于第一一五师主力当其奉命转入吕梁山地区开辟晋西南根据地时,与晋西晋军控制的地区相连,袭击向晋西进攻的日军,更不能算是“深入敌后”。至于保卫黄河河防,更应属于正面抵御日军进攻。因此,太原失陷后一段时间内,八路军在山西省境内活动,也不能说是完全进行敌后战场作战。
3、太原失陷后,第二战区即部署各部军队分区游击,军事委员会亦指示第二战区开展游击作战。但第二战区部队除一部分已经转入日军侧后开展游击作战外,诸如晋南防卫战、晋东南反围攻战和晋西防守战、晋南三角地带作战等,多数部队进行的还是运动战,有的是阵地攻防作战。这就是说,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作战方式是运动战和阵地战。将太原失陷后晋省作战统通归入“晋绥游击战”,似亦非所宜。
4、太原失陷后,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担负第二战区右翼军(后东路军)的指挥任务,晋东南地区八路军与国民政府军协同在晋东南平原作战,也还算不上是纯粹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过去一些著作将1938年春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作战,几乎完全写到八路军作战的账本上,甚少甚至不言及国民政府军之共同作战,也是片面的。
5、毛泽东在太原失陷时论断说:“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体地位。”从本文前述史实可知,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八路军何时处于山西抗战的主体地位,都值得研讨。
即仅以山西省而论,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民政府军抗日作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共产党八路军所起的作用。对此,日军的感受值得重视。日本战史记载:“当时(指1941年5月晋南会战[又称中条山会战]前),卫立煌指挥的二十六个师,在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地区构成了坚固的阵地,成为扰乱华北,尤其是山西的主要根源。”晋南会战后,“蒋系军(指国民政府军,尤其指中央军)在华北最后的地盘由于中原会战(即晋南会战)失掉以后,共产军(八路军)显然成为扰乱华北治安的主要敌人。”[32]日军的记载,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判断国民政府军和中共军队在山西战场的作用。如果日本战史的这一判断是准确的,那么,国民政府军与八路军在山西省的地位和作用,直到晋南会战后才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毛泽东的上述论断比客观实际情况的演进,大约提前了将近三年半时间,那未免言之过早了。
[1]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358页。
[2]国防部史政局编:《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16页。
[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55页。
[4]《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56页。
[5]《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22页。
[6]《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29页。
[7]《抗战三年》,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骗印,1940年,第36页。
[8]《抗战三年》第36页。
[9]《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12-13页。
[10]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全面抗战史》第80-81页。
[11]《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0页。
[12]《日本侵华八年全面抗战史》第80-81页。
[13]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99-200页;《八路军•综述 大事记》第25-26页。
[14]《抗战三年》,第36-37页。
[15]《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1页。
[16]《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194页。
[17]《徐永昌日记》第四册,第233页。
[18]《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29页。
[19]《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195页。
[20]《日本侵华八年全面抗战史》第80页。
[21]《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1页。
[22]蒋介石致程潜等电稿,1938年4月14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第619页。
[23]《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2页。
[24]《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3页。
[25]《抗日御侮》(四),第56-57页。
[26]《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4-35页。
[27]《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28页。
[28]《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第196页。
[29]《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5页。
[30]《抗日战史•晋绥游击战》第36页。
[31]《抗战三年》,第37页。
[32]日本防卫厅防际研究所《大本营陆军部》中译本《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册第629页,第630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