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徐州会战 > 内容正文

1938 年徐州会战:血与火中的不屈抗争
来源:今日头条   2025-05-18 14:58:17

  日本侵华野心膨胀,欲打通津浦铁路,占领徐州进而威胁武汉。中国方面,徐州作为交通枢纽和战略屏障,国民政府组建第五战区积极布防。

  1937 年,日本在取得淞沪会战胜利、占领南京后,侵略野心不断膨胀。日本企图通过占领徐州,贯通南北战场,巩固已占领区域,并迅速击败中国。徐州地处黄河、淮河之间,地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的交会点,战略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中原和武汉的屏障,更是中国抗战的关键节点。

  国民政府深知徐州的重要性,1937 年 10 月 16 日组建第五战区,李宗仁出任战区司令长官,统辖山东全省及长江以北江苏、安徽地区的作战。南京沦陷后,为防止日军长驱西进,攻占武汉,蒋介石决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在徐州南北地区,发起大会战迟滞日军,以 “空间换时间”,为中国军民向西南、西北地区进行转移做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州会战一触即发。中国军队积极布防,准备迎接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为保卫国家、抗击日寇付出巨大努力。

  二、会战经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

  (一)徐州以南地区作战

  1938 年 1 月 26 日,日军第 13 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守军第 11 集团军第 31 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但由于日军攻势凶猛,最终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2 月 3 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9 至 10 日,日军第 13 师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 51 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12 日被迫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关键时刻,第五战区以第 59 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 51 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同时,在淮河南岸,以第 21 集团军第 48 军固守炉桥地区,第 7 军协同第 31 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 13 师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经过艰苦战斗,第 59、第 51 军乘势反攻,至 3 月初恢复淮河以北全部阵地。随后,第 21 集团军和第 31 军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双方隔河对峙。

  (二)徐州以北地区作战

  2 月下旬,日军第 2 集团军开始分路南犯。东路第 5 师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第 3 军团第 40 军等部节节抵抗。第 59 军奉命驰援,3 月 12 日到达临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协同第 40 军实施反击。经过 5 昼夜的激战,重创日军,迫其向莒县撤退。西路日军第 10 师长濑支队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遭第 3 集团军顽强抵抗,进攻受挫;濑谷支队沿津浦铁路南进,3 月 14 日由邹县(今邹城)以南的两下店进攻滕县(今滕州)。守军第 22 集团军第 41 军英勇抗击,伤亡甚重。苦战至 17 日,该军守城的第 122 师师长王铭章殉国,滕县失守。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为后续战斗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台儿庄地区作战

  3 月 20 日,日军第 10 师濑谷支队南进连陷临城(今薛城)、枣庄、韩庄后,不顾第 5 师和第 10 师长濑支队在其两侧进攻受阻,孤军深入,向台儿庄突进,企图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 2 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 20 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3 月 23 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24 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 2 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第五战区以第 20 军团主力向台儿庄机动,拊敌侧背,与第 2 集团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并令第 3 集团军进至临城、枣庄以北,断敌后路。日军为解台儿庄正面之危,速以第 5 师坂本支队从临沂驰援,进至兰陵北面的秋湖地区,即被第 20 军团第 52 军卷击包围。4 月 3 日,第五战区发起全线反攻,激战四天,歼灭日军濑谷支队大部、坂本支队一部共万余人。其余日军残部于 7 日向峄城、枣庄撤退,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四)徐州附近地区作战

  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再次聚歼日军。然而,日军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对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图从侧后包围徐州,歼灭第五战区主力。1938 年 4 月 18 日,日军第 10、第 5 师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守军第 2 集团军和第 20、第 3 军团及第 27 军团第 59 军实施牵制性进攻。守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5 月 5 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 9、第 13 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 13 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 3 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 16 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 14 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 14 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 10 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 114 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由于日军已形成对徐州的四面合围态势,5 月 15 日,中国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16 日,第五战区命令各部队分别向豫、皖边界山区突围。19 日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6 月 6 日占领开封。为阻止日军前进,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南泛。日军被迫向黄泛区以东地区撤退。会战结束。

  三、会战将领:英勇无畏的抗战英雄

  在 1938 年徐州会战中,众多杂牌军将领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为会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自忠将军在会战期间表现尤为突出。他率领第 59 军在临沂与日军鏖战七个昼夜,粉碎了日军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将日军号称 “铁军” 的板垣师团击溃。1933 年,张自忠就曾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在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曾因出面与日军周旋而被舆论误解为 “汉奸”,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在后来的随枣会战、冬季攻势以及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都率部奋勇杀敌,直至 1940 年在枣宜会战中壮烈牺牲,他也成为抗日战场上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战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于学忠将军同样在徐州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率领东北军第 51 军在淮河战役中,以少于日寇数倍兵力的两个师,死守小蚌埠,血战临淮关。在连续 8 天的防守中,51 军伤亡七千余人,但他们顶住了日军 3 个师团共计 4 万人的疯狂进攻,毙伤日寇 9000 余人。淮河抗战一结束,于学忠便奉命率疲劳之师火速增援台儿庄,在台儿庄战役及后续战斗中再立战功。1949 年初,蒋介石胁迫他去台湾,他隐居四川乡村未去。新中国成立后,于学忠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64 年在北京病逝,享年 74 岁。

  卢汉将军率滇军第 60 军参加徐州会战。其中的禹王山之战,第 60 军与日寇血战 27 个日夜,伤亡 7 个团,约为 14000 多人。卢汉在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1949 年底,卢汉在云南昆明宣布起义,云南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卢汉在人民政府中任职,1974 年在北京逝世,享年 79 岁。

  孙连仲将军指挥十个军的兵力,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孙连仲带着部队毫不畏惧,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阵地的安全,给予日军第十师团歼灭性打击,也因此被称为 “孙钢头”。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对部下说 “部队绝不许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上去,你填完了我就自己来填,直到打光为止。有谁敢退过运河,杀无赦!” 正是这种顽强的战斗意志,使得台儿庄战役最终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孙连仲也去了台湾,1990 年以 97 岁高龄在台湾去世。

  这些杂牌军将领们,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得失,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四、会战影响:意义深远的历史转折

  徐州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其影响深远而广泛,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首先,徐州会战极大地钳制和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以伤亡 6.5 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击毙、击伤日军 2.6 万余人。在这场长达五个月的会战中,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在各个战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无论是在徐州以南、以北地区,还是在台儿庄等关键战场,中国军队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种顽强的抵抗不仅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其进攻的脚步大大迟滞。

  其次,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徐州会战的激烈战斗,使日军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从而延缓了其进一步向武汉推进的速度。中国军队在徐州的坚守和抵抗,为武汉地区的布防和准备争取了关键的时间窗口。这对于中国抗战的整体战略布局至关重要,为后续的武汉会战奠定了基础。

  再者,徐州会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胜利,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胜利。这场胜利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不是不可战胜的,让全体中国军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在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激于民族义愤和强烈的爱国心,与日军顽强拼搏,涌现出众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国捐躯者不仅有一般士卒和下层官兵,还有高级将领。这些英雄们以自己的鲜血洗刷了旧日的民族耻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此外,徐州会战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以台儿庄大捷为代表的徐州会战的消息,被苏、美、英、法、德、意等欧美主要国家充分报道和评论。伦敦路透社电讯称 “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德国也报道说 “徐州方面中国抵抗力之强,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观察者亦不能不承认日本必遭失败。” 这些社会舆论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争取外国政府的支援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国新闻媒介对台儿庄大捷的报道,使各国人民增加了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认识,为后来中国赢得外援创造了条件。

  总之,徐州会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在军事上对日军给予了沉重打击,为后续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更在精神上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在国际上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上一个意义深远的转折点。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