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的基本情报
16日参加滕県攻城战斗的日军、为第十联队的歩兵二个大队计2,689名[1]、配属部队有独立机枪中队(约151名,8挺)、野炮兵第十联队第一大队的二个中队(471名,8门)、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第第一大队(青木大队长,约1245名,12门),合计兵员总数(包括非战斗员)约为4556名[2],重火器有92式重机关枪24挺、各种火炮约32门。
战斗开始前16日晨6时,为获得更准确情报,赤柴联队长派第一大队第四中队接近城东,进行了火力侦查。0800,联队本部随第一大队之后,到达滕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夏村西端。
此时见到为躲避战火,大量涌出城门避难的居民。赤柴从避难民口中得知城内兵力不多,只有“第一二二师的部队约三百余名”(前出《歩10战详》1463)。此情报致使赤柴联队长产生了一种轻敌情绪。第一大队长末永光夫少佐的手记中写道“滕县攻击的当初,联队长判断只有少数兵在城内,所以只准备用兵一部来攻击县城,而将联队主力转向南进,实在是过于轻敌”[3]。
実际上,此日城内兵力不多是一个事实。据川军的各种记录,第一天的城防兵力有约有11个连,总数应不足两千名。16日午前,第一大队捕获了一名川军传令兵,从携带文件(王铭章的命令书)内容分析,知道了战斗开始前15日夜,城内 “有约三个団(营)”[4],还得知滕县守备负责人王铭章师长已经下达全军“死守滕県城”的命令。
和城内兵力不足的情况形成对照的是,此日位置于城外的川军各部队,正争先恐后夺路向临城方面退却。午前10时顷、第一大队发现“津浦铁道方向有15-16节编成列车、满载兵员向南退却中”。迂回到铁道线路方面的第三大队,也记录了午前、城外川军部队大量沿铁路线向临城方向(南)撤退的情报。此外,内田飞行中队的侦察机也报告“午前9时顷、滕県西侧南北一线有约一万部队正向西南方溃乱中”,“午后0时30分顷,败退之敌位置到达滕城、高庙、旗官附近,数量约一万名”。对此溃乱之敌,内田中队曾出动三架编队进行了袭击轰炸,配属给步兵第六十三联队的軽装甲车中队,也于滕県西方向“溃走之敌大部队”进行了冲压“蹂躙”,使敌蒙受了“遗弃尸体六,七〇〇具的损害”。按师团敌情简报《矶情》记载,此城外向南溃退之敌部队主要是14日在界河战斗中后从普阳山,龙山阵地撤退的一二五师和一二七师部队[5]。第一二七师师长陈离,16日午后带兵两个连出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收容,并指挥败退中的部下作战。
可见,此时川军部队各自为政,并未形成统一指挥。兼任第四十一军代理军长的王铭章,虽最终能命令调回军下属的一二四师(16日晚,该师城外部队两个旅,约5个营入城),但对第四十五军所属的第一二五,一二七师部队没有任何约束能力,造成滕县城内守兵不足,可城外有退却中的大量川军部队却无人进城相助的结果。
地形侦查情报
关于地形,经战斗前侦查,日军确认了滕县外城(东关)东三百米间存在东北,西南向的两条地隙(壑沟),有利于隐蔽前进和后方联络,外城东偏北150米处还有一座约30米高的佛塔(龙泉塔),可眺望城内设施,利于炮兵的观测。据联队的測量記録,滕県内城壁高さ20m、上部寛5m、城外的护城河寛10m、深8m。“其规模之宏伟实可称为支那城防建筑之杰作。”城防设施北方最完备,其次是东方。南面比较薄弱,但守军发现我有取南门意图后,有迅速增强南侧防御之迹象(《歩10战详》1460页)。
关于川军作战素质 ,战斗详报称“具有独特的忍耐性,服从观念较强,虽抵抗顽强但行动消极,几乎不进行反击,一味在原地死守”。
第一大队方面战斗
日军的攻城战、分为由城东方展开攻击的第一大队(末永光夫少佐),和从城南方展开攻击的第三大队(冈清三郎少佐)的两个战场。由于最初情报错误,赤柴以为城内兵力稀少,攻城计划中仅安排第一大队从东面攻城,给与南侧第三大队命令是迂回到滕县南方和津浦线两侧,堵击城内撤退的残兵。
攻城主力第一大队,选定的攻击方向是城东。主城壁的东方,有一片可起到保护内城壁作用的密集住宅区,其外围另设有寨墙,形成了一个外城,称东关。战斗详报记録外城壁高2米,上部宽0.4米。此东关是第一大队的第一攻击目标。此时第一大队共有第一、第三、第四,共3个中队、歩兵炮小队、及为协助攻城,联队配属的独立机枪中队、联队炮,速射炮中队(步兵火炮共10门)等。
0840第一大队主力占领了城东方的小高地“土城子”,沿城东的南北向小河流(城河)一线展开。利用城外的南北向地隙(豁沟)掩护,攻城部队可接近到东关寨墙前约200处。
4年式15榴,炮弹每颗40公斤,用于破坏城壁
第一大队将联队炮(41式山炮),速射炮设在土城附近,师团野炮兵两中队(改造38式野炮8门)稍迟于1020到达现场,阵地设在联队本部的夏村。到达后不久1100、发现沿津浦线南下中的装甲列车、立即开始了炮击应酬。1115、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第一大队(4年式150榴弹炮12门)也到达夏村炮兵阵地、利用先到的野炮兵大队的观测数据,向东城门开炮试射,“仅一弹即命中城门,闻睹猛烈的爆炸声和野战重炮的破坏力,士兵不禁拍手叫好” 《步10战详》1467页)。
3月16日午前攻击开始前的阵势
图3(滕县付近敌情要图Ref.C11111170400.1552)
经各种火炮的密集射击后,正午、利用地隙掩护前进到东寨门前50米处的第3中队,开始尝试向寨门突击。川军方面为了避免敌炮击损害,在城外空地并没有构筑暴露的战壕阵地,而是采取利用设在寨墙、房屋的枪眼等进行射击阻拦。采取待日军突击队到达突破口附近时一齐投掷手榴弹的接近战术来对抗日军攻势。第三中队的突击遭到川军执拗的抵抗和手榴弹雨攻击,不断出现死伤,不得已暂时撤出战斗,请求炮火再次进行圧制射击(《步10战详》1466页)。为了协助东关的攻击,午后野战重炮大队也将炮火集中到东寨门,将东寨门完全摧毁。1400,第三中队开始第二次突击,冒着敌手榴弹雨阻击,在炮兵射击掩护下,于1415从破坏口突入城内,占领东关一角。
之后,战斗详报记录“部队于日没前努力扩张战果,但遭到敌相当顽强,执拗之抵抗,没有取得进展。”
东关寨门已万全被摧毁
图4(写景图第一Ref.C11111170500.1556)
如图所示、突入进东关城寨内的第3中队,在密集的住宅区内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敌猛烈狙击,寸步难行,只能固守在东寨门近辺的一带,彻夜警戒敌反击。
东关寨门附近写景
第三大队的行动
一面、第三大队(895名)、16日午前六时、奉“第三大队为左第一线,午前八时半到达黄家庄王庄之线展开,做好攻击滕県南侧小河以南之敌准备,并前进至铁道沿线”的赤作第九号联队命令(《步10战详》1456页),向滕県南方迂回前进。之后由于通信障害,和联队本部的无线通信联络中断,直至1410才恢复。
1020 第三大队按计划前进到滕県城南约两公里处的王庄(现在王开村),发现铁道上有五、六节连结的装备有火炮的收容列车正在北上,遂展开炮击,迫使其再度南下。第三大队从王庄向滕県北进,1200完成贾花(贾庄)村的扫荡后,前进到铁路附近「四彦村」(西寺院村)。在此地、发现线路西侧约150米处,有穿着便服或军服的7-800名敌部队向南方退却中,立即对其侧面展开进攻。战斗详报记录
“本大队自早朝以来,目击从大队正面附近沿铁路,或铁路西北地区向南退却的敌部队数不下二千”。本以为是城内之敌在溃退,闻城内枪炮声不断。判断是残敌还继续在城内顽抗,遂于五里河(现在滕南中学校附近)留下阻击败退之敌的歩兵,重机枪各一小队(2挺)后,大队主力改向南城门方向前进,决定协助攻城。第三大队午后3时到达滕県外城南寨门附近” (《步10战详》1469-70页),
与联队取得联系并做好进攻准备。第一大队突击队午后1415突入东寨门后,协助东门战斗的野炮兵为了破坏南寨门,支援第三大队攻城,从夏村向城南单家庄(善国村)转移阵地,此时联队炮、独立重机枪中队,也由第一大队(城东)转属到城南第三大队。1500野战重炮大队的4年式15榴的炮火,对南城门望楼、和城内军事要点开始圧制、扰乱射击,之后将炮弹集中于南寨门的突破口。
在集中炮火乱射击停止后,1700 第三大队第十中队,利用从单家庄东方800m处延伸的地隙掩护接近寨门、1840趁薄暮一气突入外城(东关)内。此攻击出其不意,一举成功。战斗详报称是第十中队在敌情不明的条件下,利用暮色掩护果敢攻击的成果。联队炮中队长和田少尉命令炮兵“接近到敌前百米处,利用月光进行的夜间射击”之举也起到了很大的实战效果。战斗详报记载,第三大队“入城后终夜努力拡张战果,至十七日拂晓终于沟通与第一大队方面的联络,完全扫荡了第一、第三大队之间的城外围之敌…”」(《步10战详》1470-1471页)
16日入夜时分的布局,日军占领了东关内东,南寨门各一角
图6(滕县付近敌情要图Ref.C11111170400.1553)
此处虽称第三大队突入南门后将城外之敌(东关)完全驱除,并与第一大队联络成功,但以上17日拂晓的战斗形势图内容表示并不如此。若仔细查看,可得知17日凌晨5时,第三大队占领地域仅为南寨门内一角,且与东侧第一大队之间也并未打通战场。此外,战斗详报中有17日清晨两大队方面继续扫荡,遭挫折后为得到炮火支援一时退出城外的记载。所以可以认为16日夜,两方向的日军虽已入城并各占领东关一角。但没有能扩展战果,也没有将两大队正面之敌驱逐。《步兵第十联队史》的编者,也对此战斗详报内容产生疑议,称第三大队方面“17日拂晓才与第一大队取得联系,驱逐了两大队间城外(寨墙外)之敌”而入城部队“终夜被困在阵地,疲于奔命”[6]。笔者赞同此联队史的解释。
即第十联队的攻城部队于3月16日、借助优势重火器的支援,从城东、南二处突击先后进入外城(东关)、但均被市街地的激战,和川军部队的顽强抵抗所阻挡,进退维谷。并没有达到控制东关目的。至17日凌晨,东关内的激战仍在继续。日军真正控制了东关一带,得以接近内城壁下的时间,是17日午后二时以后(《步10战详》1470页)。
对于在东关的苦战,联队的战斗详报有如下记述
16日朝以来,原计划中“尽量避免破坏城内建筑达成夺取滕县城的当初目标”被敌方意外顽强的抵抗,和市街战特有的困难阻止,战斗胶着,战况不能按予期计划进展。此攻击之不顺更助长了敌方坚决抵抗的意志。反省之余痛感今后的战斗指挥,决不能有对敌城郭建筑设施进行保护的顾虑,即使战斗将滕県城化为灰烬,也不能手软…。特别是上司再三要求的注意保护第三国权益的指示,对我方攻击造成不少阻力。因为敌军总是巧妙地将抵抗据点布设于城内外国建筑物付近…所以虽然应尽力防止不使战火波及于该保护地域,但也应考虑此种顾虑会造成我方作战失利,消减我军的士气和战斗意志(《步10战详》1472页)。
在此,联队长把市街战不能顺利进行的理由,归责于上级要求的“尽量避免破坏城内建筑达成夺取滕县城的当初目标”和“注意保护第三国权益”的指示。但从作战全过程看,实际上解释相当的程度是在牵强附会。此处提到的“外国建筑”、指的是建筑在南城墙内城壁附近的德国天主教堂。此教堂的存在对17日用炮火轰击城东南角(为造成突破口)时的确发生影响,但和16日,使日军最感到棘手的东关内巷战并没有直接关系。从以上记录可以判明两点,日军对滕县的作战中,一、曾有过尽量不破坏城内建筑的作战意图、二、战斗中一直遵照上级指示,注意留心不损害“第三国权益”。
《矶情》记载“16日滕县附近的战斗中,步兵第十联队方面的损失为战死8名,负伤46名,第三大队正面,敌遗弃尸体450具”[7]。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战斗详报记载
天尚黎明,敌以便衣队20余名搜索前来,我防守东关外郊之严营隐藏于墙边屋角,待敌既近,遂以狙击,敌全遭歼灭。6时许,敌以重炮八门及步骑联合约千余之众,逼近滕城。其炮兵阵地位置于城东五公里之处,猛烈轰击城厢。我严营沉着应战,待敌接近,即以手榴弹掷击之,毙敌甚多。敌复继续猛攻.我以东关危急,守兵兵力单薄,乃抽调一二四师三七〇旅及三七二旅之各一营增援,协助严营与敌往返冲杀,均多数牺牲。是时,我域内部队为一二二师张宣武团之司营及刘营(缺一连〉,依据城垣,坚强抵抗。9时许,敌机20余架侵入滕县城郊上空,将我城郊工事悉数炸毁。敌步兵凭藉战车掩护,再度冲锋.我东关守兵挥刃与敌肉搏,伤亡奇重.又有敌一部七八百人,由东北角攻击滕县城厢,张团长即令第九连连长张进如率队前往堵击,与政死拼,我官兵前仆后继,卒将该敌击退。旋东面之敌又开始第二度猛攻,我团之张继先连编组敢死队百余人,以大刀手榴弹予以击退。傍晚,东关外郊之敌又增援猛扑。我东关外廓经敌大轰击后,外廓寨墙多被摧毁,敌得以乘势冲入。守兵奋力抵抗,死伤殆尽,东关乃被敌占领.后经我军反击,始失而复得。(我各部队被迫退入城内〉,严营生还者仅20余人。
敌当夜续向城内炮击,我军手榴弹与步枪已失效用,我守城官兵均抱定待敌近临城下与敌内搏之决心。 17 日2时许,东门附近之城垣被轰塌两处,每处长两三丈。王师长即令将储藏司令部之食盐千余包填补缺口。各处城门同时加添沙包,敌夜袭数度,俱不得逞。
川军战斗详报虽不严谨但记录了部分事实,从中可判断
1.守兵数量,“当时守城官兵仅有7连,加入由太平邑驰回之严翊营,不过11连”。
2.东关战斗的主要部队是从太平邑调回的王文振团严翊营,(15晚入城),其他两营(司营,刘营)据守城内。
3. 16日白天战斗中,曾有一二四师两营部队入城支援战斗(此记录不能在其他战斗详报中佐证,但笔者认为有可能)。
4.川军战术如同日军描写,是用手榴弹接近毙敌。
5. “又有敌一部七八百人,由东北角攻击滕县城厢”的描写,应指的是第一大队右翼第四中队方面的一次试探性攻击。
其余内容,如日军进行了“便衣队侦查”,出动大量战车,飞机参加了滕县攻击,日军的入城时间,东关陷落时间,夜间的炮击等记录等,多不自然,不合理部分,并不符合事实。战斗进程应以有时间,地点,作战命令等佐证的日军战斗详报记录为准。
[1] 「戦闘詳報第十一号附表」中人员总数减去第二大队的数字。(「歩兵第十連隊戦闘詳報 第10-12号」昭和12年8月~13年5月、支那-支那事変北支-297、(通し番号)1584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169600~C11111171000)。)
[2] 炮兵人数参考的是第六十三联队战斗详报附表的数字,「歩兵第六十三連隊 台児庄攻略戦闘詳報」支那-支那事変北支-405、(通し番号)1105頁附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51900~C11111252800)。
[3] 『歩兵第十聯隊史』、同刊行会、1974年、526頁。
[4] JACAR:Ref.C11111170200.1464. 此命令应是给太平邑童澄旅长的调兵命令,所以16日应是15日或14日的误笔,3个团也应是3个营的误译。
[5] 「磯情第65号」 第十師団情報記録(磯情第50~79号)」昭和13年3月6日~13年3月28日、支那-支那事変北支-143、924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034400~C11111034700)
[6] 『歩兵第十聯隊史』、同刊行会、1974年、515頁。
[7] 前出「磯情第65号」950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