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战役的情况迅速被各国媒体宣扬到世界上,国军缴获日军的大量物资,重炮,甚至坦克的照片被全世界所关注。日本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还从没有过这样的失利。由此上到天皇,下到普通老百姓(其实普通老百姓知情的不多,日本本国报纸不敢写这些),个个又急又怒,急于挽回颜面。于是日军从上到下几乎在一瞬间内,都发誓要改变之前所谓1938年不进攻的计划,转为立即集中重兵进攻徐州,下面听老萨来说一说。
孤注一掷,歼灭徐州国军主力
此次台儿庄战役的失利让日军大大丢了面子,两个精锐旅团伤亡的近2万人也让日军相当心疼。
当时日本军部为了不扩大侵华战争,不彻底陷入中国战场,更为了消灭敌后日益强大的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已经制定了至少1938年10月之前不发动新的进攻的命令。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因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急于求胜,矶谷廉介和板垣征四郎师团各一个主力旅团 被擅自出兵进攻台儿庄地区,导致最终都遭受重创。此时台儿庄的战败,已经让大日本皇军颜面扫地,包括日本军部在内,已经无法淡然处之,甚至连天皇本人都火了,一致要求立即报复反攻徐州。
当然,要求报复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全力攻占徐州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也就是全歼徐州地区国军主力。
日本军部根据侦察机以及地面部队的侦查返回的情报,意外的发现徐州一线已经集中了国军的重兵。
国军高达40多个番号的师(约40万人的部队)已经聚集在徐州一线,另外还有约20个师(近10多人)正在向徐州高速开进中。
看来国军是试图在徐州继续扩大战果,拖延日军南下的步伐。
这一点,让日本军部又惊又喜,几乎高兴地吐血。
日军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陆军主要学习普鲁士,也就是后来的德国。
日军上上下下,对德国的军事理论都是非常赞同的。
而德国军事大师克劳塞维茨的关于“寻找敌军主力决战”更是被日军高层军官奉为至理名言。
劳塞维茨一再说明,让敌人屈服的唯一办法就是用最大暴力消灭敌军敢于抵抗的任何力量,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敌人。
而二战中的日军也是这么做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放弃华北战场的速战速决,将主要兵力搞到上海来,就是希望一举歼灭国军75个师60万人,让其无力抵抗,屈膝投降。
可惜淞沪会战中,国军虽然伤亡18万人,余部却仍然从容撤退,没有被日军全歼。
淞沪会战爆发的同时,日军又在北方发动了规模惊人地太原会战,妄图一举歼灭山西境内国军58万大军。但最终结果也是山西国军损失约10万人以后撤退成功,主力没有被歼灭。
这一系列的所谓歼灭国军主力的决战,都没有成功!
注解:日军对美军搞得这一套,其实也是实行所谓的决战理论。他们通过珍珠港事变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后,一再寻找和美国舰队剩余主力决战的机会。日本海军妄图一举歼灭美国海军现有主力,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对于让步。没想到在中途岛战役反而被美国寻机决战,损失了四艘极为珍贵的航空母舰。而日本海军居然还是不死心,随后仍然在寻机和美国舰队决战,甚至规模空前的莱特湾战役,也是要歼灭美国舰队主力,可见这种思想已经深入日本军人的思维中。
日军高层在1938年初惶恐的发现他们并没有消灭国军主力,而只是占领了一些中国的地区,国军也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思。那么不管日军是否愿意,战争已经向日军最不愿意看到方向,也就是持久战方向飞速发展。
可是目前却正是国军战斗力比较虚弱的一个时期,可谓从1937年中到1939年初最虚弱的一个时期。
简单来说就是青黄不接,老的部队因为伤亡太大在休整,新的部队由于国力差劲还在编组中,只剩百分之五十的部队还在一线作战。而因为战争的损耗,日军仍然目前国军一线部队战斗力为七七时期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日本军部估计目前国军一线作战部队约有100万左右,另外70,80万因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作战中伤亡过大,正在后方编组休整,短时间内无法有效作战。
另外还有约50,60万的新军正在编组中,预计几个月后也可以完成组建工作。
总之,国军总兵力已经从开战时候的180万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人,但国军一线作战部队不过100万人,而尚在编组休整的部队高达100多人,一线作战部队并不算多,侵华日军现在的总数已经超过80万人。
日军之前遇到的问题,一是始终抓不住国军主力,二是就算抓住国军主力,尚且没有能力将他吃掉。
那么,现在就是日军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一来国军主力有一半已经聚集在徐州一线,二来国军此时青黄不接,战斗力有限,而日军由于连续增兵,总的战斗力反而比开战前能强大的多。从两个方面来说,日军如果把握住这几个机会,就有可能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
如果在徐州一举歼灭国军64个师60万人,也就等于将一线作战国军的主力一半以上歼灭掉,那么依靠剩下的40万人,还怎么可能包围住处于抗战第二层防御圈的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
日军在歼灭徐州的国军以后,只要集中30,40万大军,直接进攻河南,迫使国军迎战,试图在日军最擅长作战的平原歼灭国军主力。
无论国军是否迎战,日军在平原上都可以短时间内占领河南省,然后立即南下直接进攻武汉(河南省南边就是湖北省),在湖北湖南迫使国军同其决战。
如果国军试图在武汉决战,仅仅剩下的少量残缺不全的部队,无论如何也不是数量相当的日军对手(日军战斗力在当时相当于二倍数量的国军,主要是装备差距太大,训练和指挥也有一定差距)。
如果国军率领新军和休整没有齐备的部队,强行在湖北同日军决战,那么最终结果可能是拖延了一些时间,但部队则全军覆没,这些省份还是会被日军占领。
由此和湖北,湖南省接壤的四川省,广西省,贵州省这所谓的抗日最后防御圈也就无兵可用,再险要再适合防御的的地形也就是百搭,恐怕只能投降了。
如果国军为了保存实力,只是将湖北湖南的国军主力立即撤走,那么原本可以阻挡日军数年之久的湖北,湖南,广西这条抗战第二条防御圈也就被日军轻松突破,华中华南大部分精华区域又被日军以极小代价占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日军下面必然会集中几十万兵力连续攻击近在咫尺的国军最后防线。此时国军兵力单薄,领土又大量丢失,所有外援通道又被切断,仅仅靠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康等几个不发达省份组成的最后防线,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抗战也就失败了。
所以,日本军部欣喜若狂的制定了倾全部可以使用的主力于徐州保卫战,要求务必短时间歼灭徐州国军60万主力。
不过,显然这个计划是和之前制定的1938年不发动新的进攻是完全矛盾的,必须由日本军部和天皇本人亲自批准才行。
当然,这个计划被日本军部批准时没有问题的,当时日本陆军大臣曾经很害怕天皇裕仁本人会反对这个计划。
没想到同样大感丢面子的裕仁天皇,也立即批准这个计划,还让军部赶快执行,不要失去战机。
日本军部对此极为兴奋,立即实行了这个计划,其速度快的让人不敢想象。
由此,仅仅在台儿庄战败后的第2天,也就是4月7日,日本军部向在中国的华北和华中方面军下达正式作战命令:重创中国军事力量,攻占徐州、打通津浦路。
日本军部命令华北方面军寺内寿一大将和华中方面军畑俊六大将 务必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手上所有可以使用的兵力用于徐州战场,不可以有任何保留。而且两军必须通力协作,不可再像之前一样,凡事都留一手,各顾各。
日本军部命令:寺内寿一大将的华北方面军分两路进攻,分别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合围徐州。以大部分主力击溃徐州北部台儿庄,徐州一线的的国军,占领徐州北部;同时以一部强有力的兵力占领徐州西边的鲁南和豫东地区,同时形成徐州北边和西边的包围圈。
而畑俊六的华中派遣军主力则从南向北进攻徐州,攻占徐州南边的苏北,皖北地区;同时以一部配合华北方面军占领徐州西边的鲁西,豫东地区,形成徐州南边,西边的包围圈。
由于徐州东面是大海,日军又完全控制制海权,所以日军在东面无需防御。
日军这个计划如果实现,就可以从南西北形成一个完全的包围圈,将徐州60万国军彻底包围歼灭。
-----------------------国军收复台儿庄,台儿庄战役日军伤亡1万多人,全部都是精锐野战部队,而且还狼狈不堪的后撤逃走。日本军部对此战失利极为震怒,将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和他的上级第2军军长西尾寿造先后解职。大家可以看到,中间红点就是徐州,日军如果形成包围圈,徐州真的就被团团包围,里面的国军处境就极为凶险了。
没那么简单
对于这个计划,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非常支持,因为他是最坚定的扩大侵华战争派。之前台儿庄战役中被包围歼灭的第10师团,第5师团也都是华北方面军的部队,寺内寿一此时自然恼羞成怒,急于将功赎罪,挽回颜面。
但华中方面军司令畑俊六接到命令却大吃一惊!
在他看来日本军部又开始异想天开了!
围歼徐州的国军主力这个目标当然是没错的,可现在的侵华日军哪来这个实力。
当时侵华日军总兵力不过70,80万人,占据着华北五省和华东三省的巨大地盘,占领区人口近一亿人。地盘大,人口多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麻烦的是占领区的国军正规军游击队多达几十万人,另有几十万敌后抗日民军存在,他们持续不断的袭击日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麻烦。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预计至少1,2年才可以大体控制这些占领区,消灭一部分国军抵抗力量。以在东北对付抗日义勇军和抗联的经验来说,就算将来能否完全控制这些地区,恐怕需要3,4年时间,甚至永远也不可能。
注解:东北抗联前身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其实是1931年918事变时候起来抗日的东北义勇军一部。。抗联在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实际上极为不适合游击战的东北坚持到1941年才基本退到苏联,作战长达11年之久。日军为了消灭抗联,使用了巨大的军力和物力。
那么现有兵力控制现有占领区尚且有问题,又拿什么来主动出击歼灭国军60万主力呢?
以华北方面军为例,一共只有9个师团又5个旅团,而他所谓占领区的华北五省中,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有大量国军敌后正规军和游击队存在,山西,绥远的国军还在大举反攻日军,打的日军狼狈不堪。剩下的山东省还在中日两军的激烈争夺中,还没有被日军占领。
为了成功执行徐州包围战,华北方面军至少需要出动15万以上兵力,那么至少要从这个9个师团又5个旅团抽调出5到6个师团参战。
华北方面军一共就这点家当,余下的3,4个师团又几个旅团就算把每个士兵劈成两个来用,也绝对无法有效控制住占领区。
那么这些所谓的日军占领区等于被放弃了,日军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还是雏形的国军敌后抗日力量飞速发展,恐怕在短时间内他们就能发展成燎原之势。
事实上,华北几省很多地区此时处于真空状态,很多地区的农村地区的人甚至几年内没有看到过日军。当时国军刚刚撤退,日军又没有兵力占领,当地一些国军军官,共产党军官,甚至各种抗日分子到处组建抗日的部队。
华北经过几次大会战,到处都是中日两军丢下的武器弹药,而日军的四处奸淫烧杀,也使得稍微有血性的男青年纷纷自发起来参军抗日。各种抗日民军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光是河北省就不下上千个抗日的司令。他们的兵力多则几千人,少则几十人,大的控制十几个县,少的控制一两个村子。
这种现象出现的前提是日军没有立即控制占领区,如果日军占领这些地方以后立即调动大军进行围剿,并且扶持有战斗力的伪军和伪政权,那么像幼苗一样刚刚出现的抗日武装怕是瞬间就损失大半。
当时大部分抗日的民军其实没什么什么战斗力,也没有经验。
大家都看过电影《回民支队》吧,马本斋本来是东北军的团长,他率领一群回民乡亲抗日,建立了所谓的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第一次战斗也就是伏击打了日军一辆汽车而已,随后整支就差点被日军反击全部打垮,依靠八路军侧击救援才侥幸脱险!马本斋也算是身经百战的老军人,之前深受张学良赏识。他领导的回民部队也是很厉害,大家都知道,当年回民男人性格大多强硬,男的大部分不怕死。
就这样有能力的军官,配合这样一批不怕死的士兵,尚且差点被日军打垮,更别说其他民军了。
所以说,如果日军军部眼光放长远一点来看,随意放弃占领区后方而擅自集中主力用于一线作战,坐视日军占领区的中国抗日武装飞速增长,无异于自我毁灭,也应该是侵华日军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另外,畑俊六经过估算,就算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就算砸锅卖铁,抽调全部可以使用的机动部队,也顶多只能使用8个师团约25万人。
25万兵力却是不算少,基本和淞沪会战参战日军一致。
如果这些兵力在狭小的日本作战,自然会毫不费力的胜利。可惜中国大陆地域辽阔,这25万兵力其实算不了什么。
徐州一线的山东南部和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作战面积失少有10几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日本领土面积不过37万平方公里),其中江苏和安徽北部地形较为复杂,对大兵团行动有很大影响,而山东南部也有沂蒙山区,地形也不简单。
在这种地形地貌下,以区区25万兵力进行击破国军的作战自然是绰绰有余,但要围歼日军60万主力则有很大难度。除非这25万日军像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那样,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火力,还必须高级指挥官具有极强的整体指挥能力,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包围圈。
可惜当时日军自然和几年后的精锐德军无法相比!以畑俊六对日军的了解,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合围,日军就算形成包围圈,也必然出现很多漏洞,很难彻底歼灭国军。
二战历史上最厉害的一场围歼战役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基辅战役,这也是至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围歼战。
基辅战役持续了1个多月,德军采用两翼包抄的战法,以极为惊人的高超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将高达85万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合围。
此次战役中,由于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机械化部队大多在之前的乌曼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损失掉,所以面对德军作为先导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无能为力。
德军中最著名的两个将领,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率领的第1装甲集团与海因茨·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4装甲军在乌克兰平原上枞横驰骋,短时间内穿插数百公里,一路击溃苏联的抵抗,最终在基辅以东120公里的罗克费特沙会师以完成包围圈。
包围圈中的苏军高达85万人,合围的德军不过50万人,但苏军仅有25个师装备还算齐全,兵员比较齐整,其他部队大多是战斗力较差的新军,最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装甲力量,无力挫败德军两翼合围中的机械化部队。
相比起来德军有三分之一部队是战斗力很强的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所以无论机动性,火力,高级军官素质,普通官兵战斗力,德军都远远强于苏军。
最终包围圈的苏军弹尽援绝,试图突围的几次反击也全部被德军阻拦。
由于德军具有绝对机动性的优势,苏联步兵师无论朝哪个方向出击,都被德军阻拦。
最终包围圈内的85万苏军仅有15万人拼死突围成功,苏军4个集团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高达70万人被歼灭,其中战斗伤亡仅有16万人,因为弹尽援绝无法作战被俘的苏军却有高达45万人。苏军还损失了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884辆坦克,整个西南方面军基本被歼灭。
注解:乌曼战役为德军在乌克兰的乌曼地区合围了苏军第6及第12军团共12个师 (包括第80狙击师及第139狙击师),苏军30万人中伤亡10万人,另有大约10万人被俘,包括苏军第6军团、第12军团、4个军及11个师的指挥官。此次战役和战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战,苏军的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率领的4个机械化军被德军基本歼灭,这也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前最大的坦克战。
------------------日军虽然装备不少卡车和坦克装甲车,但尚且没有实现机械化,摩托化,日军的师团其实就是林彪所谓的骡马化(骡马化是指武器和士兵由骡马运输,而步兵仍然靠步行作战)。为什么这样?说到底还是因为日本的工业能力不足。一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和汽车工业一般是挂钩的。当时日本汽车工业水平甚至还不如意大利,所以完全是有心无力。另外日本资源匮乏,如果陆军大规模实现机械化摩托化,每天惊人的石油消耗从哪里来?现有的石油除了供应联合舰队以外,剩下的已经不多了。日军步兵师团相比德军来说还是相差很远的!站在德军角度来说,日军的师团算是运输能力比较强的步兵部队。以这样的部队要想实现完整的包围圈,恐怕需要数量巨大的作战部队。如果军队数量不足,机动性又不行,就很难形成完整严密的包围圈。
显然,德军之所以获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在于其除了兵员数量少于苏军以外,其他各方面都远远高于苏军。尤其在于德军指挥高层远远强于苏军最高指挥官,期间如果不是斯大林错误估计苏军战斗力,断然拒绝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强烈要求放弃基辅,保存苏军实力的建议,苏军也绝对不会遭受如此惨重的失败。
在畑俊六看来,虽然日军战斗力明显强于国军,但想要合围60万国军恐怕是不够的。
根据日军内部估算,日军1个联队(相遇于国军的旅)3800人的战斗力相当于国军中央军1个师近万兵力,因为日军在装备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官兵训练上也比国军严格科学的多。
那么日军出动25万军队,战斗大约相当于50到75万国军,现在徐州一线国军有60万,相比起来日军战斗力和国军相差不算太大,顶多略占优势。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也就是要实力占绝对优势一方才能完全包围全歼敌人。现在日军只是强一些,恐怕又是只可以进行击破战,也就是对国军给予一定程度重创,想要全歼国军难度很大。
另外,日军每个师团虽然装备了大量汽车,并且搭载一部步兵作战。但日军绝大部分师团还是依靠骡马作为主要的运载工具,每个师团配备7000多匹马,大部分日军师团上没有实现德军那种摩托化和机械化。
日军作战的步兵还是要靠徒步行军作战,顶多由于使用大量马匹和部分汽车运载装备,使得行军比国军步兵快一些。但再怎么玩命的行军,人都是靠两只脚去走,不可能飞起来。
这样一来,日军行军速度和国军其实就相差不大,不可能像基辅战役的德军机械化部队一样,短时间穿插几百公里,绕道苏军后方,全切断苏军的后退道路。
所以,畑俊六大将对此次徐州会战有很大的疑惑,话虽如此,既然日本军部和天皇都下了命令,只得照办。
倾其全力,一击消灭国军
为了此次全歼徐州附近的60万国军,日军可谓孤注一掷。
徐州会战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配合作战,由寺内寿一大将和畑俊六大将联手指挥。由于日本军部对这场决定抗战前景的战役非常重视,他们害怕两个方面军协调有问题,特别安排日本军部大本营作战部长桥本群少将率参谋本部的派遣班亲自赶往济南负责协调作战。
注解:日本各师团多以某一个地区的兵员组成,所以往往又很强的地域观念。日军的师团,军,方面军之间配合并不是很好,有的还有矛盾。就比如寺内寿一大将和他的下属第1军军长香月清司就有很大矛盾。
日军认为徐州会战分为三期,第一期,集中5个师团约15万人进攻,目的并不是消灭徐州的国军,而是通过进攻吸引国军主力继续集结在徐州,同时以一部较为隐蔽的迂回,切断徐州附近的交通要道,秘密完成部队的展开,占据进攻的位置。
不过日本军部特别要求,在这一阶段要尽量掩饰自己的战略意图,做出单纯占领徐州的假象,不能让国军识破他们的目的是歼灭徐州附近的国军60万主力。
第二期,将兵力扩大到8,9个师团25万人,在这一阶段需要迅速占领徐州南面,西面,北面各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完全封锁国军撤退的道路,以完成包围圈。
第三期,在空军海军的强力配合下,25万日军全力进攻,歼灭徐州附近的全部国军。国军在海陆空军都占绝对劣势,四面被包围,补给又被切断的情况下,必然全军覆没。
一旦这三个阶段完成,国军60万主力也就基本被歼灭,以国军的恢复能力,半年内根本无法再战,而后方编组的100多万大军仓促之间无法投入战场,而且这些新军就算立即投入战场,也绝对无法抵抗日军精锐师团的猛攻。
注解:新军和老部队战斗力差别可能会非常惊人。诺门罕战役中,日苏两军曾经交手过两次。第一次张鼓峰战役,苏军以四倍兵力攻击日本关东军,最终结果仍然是日军伤亡1400多人,而苏军伤亡4000人。第二次诺门罕战役,苏军使用了相当于日军8倍数量的装甲部队,最终伤亡数字仍然和日军差不多。可见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并不明显弱于苏军。但这批战斗力很强的关东军老兵随后基本都被投入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在抗战结束前,日本关东军四分之三都是仓促组建的部队,都是新兵。面对苏联170万大军进攻东北,此次新组建的关东军根本无法和苏军对抗。苏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击溃120多万关东军和30万伪满洲国军,这是因为关东军的新编组部队几乎没有战斗力。
那么此时日本就会全力恐吓国民政府投降。如果国民政府仍然坚持不投降,日军就会立即进攻河南和安徽,其中河南地区都是平原,预计顶多半个月到1个月就可以攻占,接着直接杀入湖北湖南。
虽然湖北的地形非常擅长防御,但国军已经没有兵力作战,只能放弃湖北湖南退往四川,日本几十万大军在海军空军掩护下,沿着长江集中全力杀入四川,四川省一个省如果对付整个日本陆军,这个省十有八九保不住,抗战也就完了。
就算日军不能成功占领四川,至少也占领了大部分中国,完全占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并且切断国民政府所有外援通道。
国民政府仅仅靠四川一个省,又无法接受列强的任何援助,恐怕根本无力继续和日本长时间对抗,就算不投降,也无法给日本带来太大的威胁,日军可以留下10万部队和几十万他们扶持的中国伪军对付国民政府,不但可以实现以华制华,还可以将日军百万大军撤出中国,以避免自己陷入持久战,这对日本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自然,日本的计划是没有问题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高明的。
为了此,日军倾尽全力。由寺内寿一大将指挥北路军团,北路兵团由华北方面军几乎砸锅卖铁的搞出了8个师团:计有第5、第10、第16、第110、第103、第104、第105、第14等师团,以及临时从关东军抽调的山下、酒井兵团各一部(共两个旅团编制,战斗力很强)。
南路兵团由畑俊六大将指挥,为华中派遣军所辖第9、第13、第116、第106,共4个师团。
两路日军一共12个师团番号,实际上有9个师团是满员的,其余3个师团都是其中一部参战,参战日军总兵力高达25万人。
其中的第5,第9,第10,第13,第14,第16这6个师团都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甲种一流师团,也是日军手上最精锐的部队了。
除了地面部队以外,日本军部调集在华绝大部分空军力量参战,其中作战主力为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团,下属第1飞行团(指挥官为仪峨彻二少将,驻扎在北平南苑及济南、大汶口、兖州,直接提供北路日军空中支援),第4飞行团(指挥官为藤田朋少将,驻扎在北平南苑及石家庄、安阳,主要支援进攻河南的第14师团),第3飞行团(指挥官为值贺忠治少将,驻扎在杭州、上海、南京及蚌埠,直接提供南路日军空中支援),作战飞机高达数百架,而且有好几个重轰炸机大队,破坏能力惊人。
这三个飞行团的飞机总数,比整个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数量高出几倍之多,而且此时日军战斗机的主力是中岛九七式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是日军30年代开发的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也是日本陆军装备的第一种下单翼结构战斗机性能在当时还算不错。
当时国军空军作战飞机消耗殆尽,刚刚从苏联那边搞来一批伊15,伊16战斗机和一些轰炸机。可是根据1939年日苏在外蒙古诺门罕战役的空战来说,日军中岛97战斗机曾经大量击落苏军的伊15,伊16战斗机,显然中岛97战斗机比苏制飞机性能是要好一截的。
注解:诺门罕战役日本宣称击落了苏联1252架飞机,苏联资料中被击落的飞机仅有200架,一般认为苏联隐瞒了一半的战损,而日本陆军战后承认损失是遭击落与重损共157架。
另外,日本军部下令驻青岛的丰田副武中将的日本海军第4舰队给予海上支援,除了封锁沿海以外,还需要在连云港登陆,从徐州东南边协助攻击。第4舰队旗舰为“足柄”号重巡洋舰,共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艇几十艘,还有两个海军航空大队给予支援。
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基本覆灭,剩余的少量舰船主要用于长江一线的布雷工作。
海陆空三军很快集结完毕,于是,日军在4月中旬开始了全面的进攻。
--------------------日军重武器数量众多,质量也不错,这是国军绝对无法相比的。双方重武器上很多时候是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巨大差距,有时候国军重武器更是为0。可以看到,日军重炮使用专用的拖拽车辆,这在当年是相当先进的。
第一期的迷惑作战
三路日军,齐头并进,开始第一期作战计划,各部以占领徐州作为掩护,实际偷偷将部队展开,准备形成大的包围圈。
第一阶段,日军主要以第2军发动对台儿庄徐州的正面进攻,第1军14师团进攻鲁西。从4月13日开始激战到5月5日。
北面
之前在台儿庄战役中打败的西尾寿造的第2军,负责继续进徐州北面的攻台儿庄,临沂一线,并且迂回占领徐州北面,也是徐州市下辖的沛县、丰县两个县城。
半个月前第10师团和第5师团在台儿庄和临沂打败,伤亡近2万人。
但这次同上一次完全不同!
上次第10师团和第5师团各出动一个主力旅团,总兵力不过近4万人。
而此次进攻日军兵力比上次增加了数倍之多。
这次除了第10师团,第5师团另外两个旅团赶到战场以外,更有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协助作战,另外还有关东军中抽调出来的独立混成第5旅团一同作战。
换句话说,台儿庄战役进攻的日军为2个师团番号,而此次日军有4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番号。
单单这一路进攻的日军兵力,就比台儿庄战役中增加了近3倍之多。
兵力已经这样多了,日军还嫌不够。
由于日本军部怕攻击台儿庄正面的日军攻击能力不够,随即配属给他们大量重武器,包括独立重机枪第6、第10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0、第12中队,野战重炮兵第1旅团(重炮兵第2、第3联队)。
光这样说大家可能没有什么印象,老萨告诉你,这一个旅团的重炮比整个中国200万军队的重炮数量还多。
所谓野战重炮兵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当时整个国军的100毫米以上的重炮还没有70多门!
西面
这路是负责进攻徐州正北面的,华北方面还有一路进攻徐州的西部,这路由香月清司的第1军负责路。
这路日军主要是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配属大量重武器增强部队作战。这个14师团他的作战目标是进攻山东省西部和河南省东部,攻占战略要地商丘(当时叫做归德),切断从连云港到甘肃兰州的陇海铁路(经过徐州),从而切断徐州国军向西的撤退路线。
为什么第1军就出动一个师团呢?主要是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对此次作战并不支持。
香月清司虽然也是个标准的军国主义分子,但他毕竟担任过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后来的第1军),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早在1928年香月清司就来到中国,曾经参加过北伐济南事变,918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
香月清司同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有矛盾。
他认为寺内寿一野心大,能力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却随便做决定,完全是外行领导内行。
为此香月清司一再吃亏,还背了很多个黑锅。
早在徐州战役开始之前,野心勃勃的寺内寿一命令香月清司的第1军全力进攻山西,以完全控制这个省份。
当时香月清司对此表示反对,第1军有2个师团在河南北部激烈作战,剩余兵力太少,顶多只能保证现有占领区的稳定。
而目前山西的国军已经退守山区,短时间内日军以少量兵力不可能获得决定性进展。
可惜专横的寺内寿一大将随即对香月清司中将一顿臭骂,命令其立即遵守命令。
香月清司无奈,抽调第14、第108、第20、第109这4个师团向山西南部全线进攻,结果因为兵力不足,遭遇国军几十万大军围攻后惨败,各部狼狈突围逃走。
为此香月清司被寺内寿一再次臭骂一场,责怪他指挥不利。
香月清司非常气愤,认为命令是你胡乱下的,我被迫执行,现在你不肯承担责任,却让我去背黑锅。
现在寺内寿一又命令第1军立即参加徐州会战,香月清司手上已经无兵可用,后方的河北省,山西省,察哈尔省几乎如同无人之境,到处都是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平时就连北平的日军都不敢随便出城,因为平津附近就有不少国军游击队。
香月清司勉强抽调建制还算完全第14师团和第16师团送到徐州战场,但寺内寿一命令第16师团归顺第2军指挥,让第14师团独自在河南作战。
香月清司认为第14师团这样在河南东部孤军作战,危险很大,要求寺内寿一慎重考虑,没想到再一次被寺内寿一大骂一场。
寺内寿一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第18届政府首相寺内正毅大将的长子,他的家族是世袭的贵族家庭(伯爵),1936年出任陆军大臣。
此公虽然有些能力,却由于贵族出身,一辈子被人捧着,平时为人过于傲慢自大、性格暴戾、气量狭小,完全听不了反面意见。
当时凡与其意见相左的如香月清司以及后来在新加坡的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均被其调离。
老萨注解:这点倒是国企和机关的大小领导完全一致,区别是寺内寿一还算有能力,也不会拍马屁,这些所谓领导大多数是没能力,特别擅长拍马屁而已。
所以香月清司明确表示目前第1军已经无兵可用,不能继续增兵。寺内寿一大将大怒,又将他臭骂一顿。后来果然14师团又在河南东部陷入国军包围,险些被歼灭。寺内寿一再次认为香月清司指挥不力,擅自做主,终于在5月底将香月清司解职,由日本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接任。
话虽如此,香月清司既然已经派出了14师团,就要保证该师团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为了保证14师团的战斗力,给其配属了强悍的重武器,包括独立重机枪第4、第5、第9大队,独立轻装甲车第1、第5中队,战车第2大队,独立山炮兵第1、第3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重炮兵第5、第6联队),独立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迫击炮第3、第5大队。
14师团的火炮多达数百门,而且口径大,射程远,威力极大!仅仅那个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就有36门120毫米榴弹炮,48门150毫米重榴弹炮,还有24门7毫米野炮,36门75毫米山炮,仅仅100毫米以上重炮就有84门之多!
另外14师团还有300多辆坦克装甲车,数百辆卡车运输部队!
老萨:我的个去,这些配属重武器比国军一个战区还要多几倍,难怪之后的兰封战役吃掉14师团那么困难呢!
南面
除了这两路以外,从南面进攻北面的第三路日军也非常强大,畑俊六的华中方面军为主力,包括吉住良辅第9师团、荻洲立兵第13师团,稻叶四郎第6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
之前第13师团在徐州会战初期也配合第10师团和第5师团作战,结果在淮河狙击战中被桂军,西北军,东北军联手打的大败,伤亡7000多人。
可是此次也不同了,第13师团在第9师团,第6师团,第101师团的协助下,兵力也增加了三,四倍,全力进攻淮河方向,试图占领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彻底封锁徐州南部和西部的突围路线。
-----------------国军为了抗衡日军进攻徐州,仍然进行了增兵,将第五战区总兵力增加到60万人,这已经是一线作战国军一半的兵力了。中国人口众多,虽然当年教育水平不算很高,但也有大把的人才,就看统治者是否能有效使用。下图的刘斐是国军高层中著名的智囊人物之一,他是最早看破日本试图围歼徐州国军意图的人。
国军高层看出了问题
这一阶段,日军进攻非常猛烈,但兵力并没有完全展开,以彻底占领徐州南面,西面,北面的所有封锁区域。
不展开兵力的目的不是日军不急于完成包围圈,只是为了占领徐州的假象迷惑国军。
当时的李宗仁尚且没有意识到日军是想全歼徐州的60万大军。蒋介石之前给他的命令是,切不可在徐州附近不利的平原丘陵地形同日军决战,而是寻机集中主力歼灭日军一部,同时尽量争取时间,以为武汉会战做准备。
一旦局势对国军不利,李宗仁务必率领主力撤退,离开徐州地区。
这也是国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命令也是赞同的。
李宗仁却没有估计到日军有可能抽调全国所有机动兵力来徐州决战,因为这又是违背兵家大忌的行为。
李宗仁当时虽然看到日军开始全力反攻徐州,他却认为日军只是急于挽回台儿庄的颜面,尽快占领徐州而已。
此时日军出现在徐州一线的兵力尚且不算很多,查明的番号不过4个师团各一部。
而且日军进攻进展也不大!
台儿庄方向
日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从4月18日开始,以濑谷支队23旅团,长濑武平第8旅团,坂本顺支队第21旅团全线反攻台儿庄,被国军第2集团军,汤恩伯52军,滇军60军坚决阻击。
激战到4月底,日军尚且没有占领任何一个重要据点,反而再次遭遇很大伤亡。
28日,日军调动16师团19旅团协同进攻台儿庄,但仍然被国军挡住,无法前进。
当时滇军60军在台儿庄北部的禹王山一线和日军缠斗,造成日军很大伤亡,被迫一再补充兵力。
临沂方向
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坂本支队已经退往枣庄,该师团只好依靠师团另外一个旅团第9旅团(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以及114师团和独立混成第5旅团联手进攻临沂。
日军4月15日开始进攻,临沂守军张自忠,庞炳勋都已经伤亡过半,其中庞炳勋伤亡超过9成。就是这样,日军激战4天才占领临沂。
随后又遭遇汤恩伯军团的猛烈反击,伤亡很大,补给线再次被国军游击队切断。前线日军向板垣征四郎汇报:各中队伤亡累计高达百分之六十到七十,联队实力还不到一个大队(日军一个联队下辖三个大队)。
显然,台儿庄战局在当时看来并没有明显恶化,甚至已经全面阻挡了日军的进攻,李宗仁认为还完全控制住局面。
如果日军如果再次犯下孤军深入的错误,国军又可以有效歼灭日军一部。
那么这种情况下,国军自然无需立即撤退,不然不就是不战而逃吗?用当年红军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话来说:不就等于我们站在一旁,眼睁睁的看着敌军占领我们的领土而毫无损失吗?
李宗仁认为而是仍然寻机歼灭日军一部,再做撤退不迟,因为徐州是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甚至水路运输,交通四通八达,撤退难度并不大。
所以李宗仁仍然向蒋介石要求援军,准备继续在徐州和日军作战,再次寻机歼灭日军一部。
蒋介石开始也没有想到,先后将中央军精锐的樊崧甫军,滇军卢汉60军等部约10多万兵力增援到徐州战场,将徐州地区国军总兵力增加到60个师。
但渐渐的,李宗仁觉得有些不对劲。虽然表面上日军进攻势头很猛烈,似乎并没有像台儿庄战役那样完全不顾次要据点,猛烈主攻国军防御核心阵地,试图一口吃掉台儿庄,吃掉徐州的势头。
反而日军很反常的集中很大兵力,去进攻一些相对次要的据点,逐步将兵力慢慢展开,似乎有合围国军的意图。
尤其日军在鲁西的作战很值得怀疑!为了占领鲁西,日军居然是用了14师团,16师团,第13师团共三个师团配合作战,全力进攻菏泽一线。
虽然当时日军进攻鲁西的作战才刚刚开始,进攻兵力很少,进展缓慢,似乎好像牵制性作战的样子,但这个意图却非常值得警惕。
相比起来,鲁西大平原虽然有一定战略意义,但离徐州距离还有200公里,占领鲁西对占领徐州并没有直接的意义。
如果单纯只为占领徐州,何必将兵力分散到如此广阔的区域,还不如直接集中三个师团直接进攻徐州好了。
那么占领鲁西显然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徐州国军撤往后方最重要的一条交通线,也就是从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铁路。换句话说,日军占领鲁西是为了歼灭徐州的国军主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占领徐州。
身在第一线的李宗仁都察觉到一些不对,而国军后方高层一些智囊人物则更是直接意识到危险,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中共间谍,时任军令部第一厅(主管作战)厅长的刘斐。
老萨对刘斐的经历已经说过多次,他是桂系军人出身,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此人头脑冷静,极有军事才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囊人物,深受桂系老大白崇禧,李宗仁的器重。
抗战前期的红军长征期间,刘斐从日本回国帮助白崇禧出谋划策,应对中央红军进入广西的可怕情况。当时桂军处境尴尬,他仅有3万正规军,而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候正规军就有8万6000多人,加上非作战人员不下10万之众。红军的进攻只是其中一方面,红军的后面还跟着薛岳的中央军9万多追剿大军,期望等桂军和红军两败俱伤以后收复广西。
当时桂军如果不打红军,舆论上一定被全国大肆攻击,站不住脚。如果和红军硬拼,自己就算不被红军打垮,也会被中央军成绩消灭,所谓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
没想到这在刘斐眼前都不是问题!
红军长征一线中,只有两个省的地方军阀毫无损失。第一个是广东王陈济棠,他靠和红军达成秘密协议而让开防线放红军通过。虽然陈济棠没有损失,但也没有歼灭什么红军,让所有人都知道陈济棠和红军有勾结。稍后陈济棠的广东政府被全国舆论猛烈攻击,差点垮台。
第二个就是广西了,在刘斐的妙计下,广西桂军让开正面防线,放红军通过,然后和湘军配合乘红军渡河一半的时候对其猛烈攻击,结果桂军仅仅损失几千人的代价,和湘军配合重创了红军。红军在湘江战役伤亡3万人,从6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这样一来,桂军不但保存了实力,还歼灭了大量红军,面子里子都保住了。白崇禧对这个老朋友刘斐更是极为欣赏。
稍后的两广事变中,刘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陈济棠的粤军在蒋介石威吓下,10多万人居然瞬间垮台。蒋介石中央军40万大军威逼广西,桂军正规军仅有3万多人,临时组建新军也仅仅7万人,总兵力不过10万人。
当时桂系很多文人政客要求广西和广东一样想国民政府投降,但刘斐强力制止。
刘斐认为蒋介石只是虚张声势,因为当时陕北红军尚且没有被完全消灭,同时和红军勾结的张学良杨虎城的30万大军也是很大威胁。蒋介石从来都认为共产党的威胁是最大的,一定会消灭红军后,再来对付广西,只要桂军摆出一个决战的架势来,就肯定没事。
当时桂系政客文人普遍对刘斐大加攻击,认为刘斐年少轻狂无知(当时30多岁),中央军调集40万大军南下,连远在西藏边境的部队也调过来了,难道就是虚张声势?
好在白崇禧李宗仁慧眼识人,他们赞同了刘斐的意见,顶住了压力,最终中央军果然没有同桂军决战。
由此广西居然仅仅凭借3万多正规军保住了全省,并且坚持到了13年之后。
经过这两个事件,刘斐的名声就传开了,以他的能力其实也算名副其实。
随着抗战的爆发,白崇禧,李宗仁先后进入国军最高层,刘斐也自然被大加提拔。
刘斐对于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判断,被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刘斐也得到蒋介石本人的喜爱和信任。
南京保卫战以后,刘斐被提拔为第一厅厅长,主要制定抗战具体的作战计划。
由于刘斐长期在日本学习军事,对日军的方方面面都很比较了解。他认为按照日本人的心理,绝对不会吃了一个大亏不报复,肯定会集中兵力进攻徐州。
所以当时在武汉的刘斐电话给老长官李宗仁,让他注意日军动向,防止被日军合围。
李宗仁却认为,在当时完全看不出日军有合围徐州的意图,而且就算他有心合围,以日军当时在山东的那点兵力也绝对不可能办得到,所以李宗仁并没有在意。
19日临沂失陷以后,刘斐顿时感到情况不对。日军以这么大代价占领临沂以后,却并没有立即猛烈进攻台儿庄,这并不符合一般的军事常识。
这一举动很有可能是日军有意图彻底合围徐州的国军,所以不能立即进攻台儿庄,防止打草惊蛇,导致国军放弃徐州立即后撤。
鉴于此,刘斐再次电话李宗仁,希望李改变现有集中兵力歼灭日军的战略,而是以一部防守适合防御的运河一线,大部队则转为集结到徐州以西和以南。
如果日军单纯为进攻徐州,则可以调动预备队将其歼灭;如果情况不对,也完全可以从徐州以西的山东大平原和陇海铁路将主力撤走。
可惜,所谓当局者迷,李宗仁根据战场局势,实在无法做出日军将要合围徐州的判断。
老萨说,其实当时确实看不出来,因为接替第2军军长西尾寿造的东久弥宫也是在半个月后的5月7日才正式下达合围徐州的命令,当时迹象并不明显。
他认为第5师团,第10师团,114师团等部约4,5万人已经被有效阻挡,如果他们其中一部再次孤军突进,国军以几十万大军的兵力,完全可以轻松将其歼灭,再创造一个台儿庄大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宗仁的决定并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李没有听从刘斐的命令,一旦将主力撤走,无疑放弃歼灭日军的大好机会。
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这点就比李宗仁强的多。刘斐在劝告李宗仁的同时,也向蒋介石做了汇报。在听了刘斐的汇报以后,认为刘的建议完全正确,让其立即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刘斐在4月21日制定了计划,要求国军主力离开徐州第一线,随时准备撤退。但负责执行的李宗仁认为战局还没有到这种地步,而且日军以几万人想歼灭徐州60万国军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所以并没有立即执行。
就在国军和台儿庄一线日军激战的时候,徐州情况突然急转直下。
此时日军已经在5月5日全面开始了第二期计划,也就是全面形成对徐州的包围圈。
5月初,西南两路日军共5个师团之众开始大规模向江苏北部,安徽南部和山东西部发动猛攻。
同时正面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也突然从4个师团又1个旅团番号共4,5万人,猛增到7个师团番号不下10万之众!
------------------------日军此时可谓孤注一掷,主力部队几乎全部用到徐州战场。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出兵20万以上的战役不多,并不是日军有意不想多出兵。而是日军在中国的部队抗战初期不过70,80万人,后来总数也只有120多万人,要控制中国这么大的区域已经是勉强支撑!一场战役能够抽调5分之一的部队出战,已经是割肉补疮,相当困难啦。
第二期的合围作战
南路激战
日军南线华中派遣军几个师团,从5月4日开始全线进攻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
经过一周的激战,5月12日,徐州南面的战略要地蒙城失陷,守军173师副师长周元率领1033团2000桂军官兵死守,几乎全军覆没,周副师长在激战中殉国。
12日,徐州西面的日军14师团主力渡过黄河以后,立即转兵配合16师团攻陷鲁西的几个重镇,并且迅速进入河南东部,试图占领交通枢纽河南商丘,切断徐州国军向西的退路。
由此,日军试图合围徐州国军的意图已经比较明显。
而南路国军作战相当勇猛,一定程度阻挡了日军前进的速度。
当时桂军48军173师1033团团长凌云上中校回忆道:5月8日48军指挥部命令我团立即增援蒙城。我团一路急行军,白天冒着日本飞机轰炸,晚上冒着倾盆的大雨,在10日上午全部到达蒙城。
蒙城地形对于防御一方极为不利,县城非常狭小,没有巷战的条件,也容易被日军炮火杀伤。而城墙极为单薄,而且基本都是土墙,根本无法抵抗日军炮火的打击。
我们只好在县城内留一个营兵力防御,并且修建工事准备巷战,其余主要部队都在城外几个小村庄防御,并且通过城北护城河阻挡日军前进。
根据情报,日军进攻蒙城兵力很大,我团仅有2000多人,但我们桂军部队英勇善战,我团官兵大多经过淞沪会战20多天激战,虽然牺牲很大,但各个都是能打硬仗的。
此次战斗173师副师长周元负责指挥,周副师长在淞沪作战时候受过重伤,此时还没有复原。他本来应该在后方修养,但他不愿意在民族存亡关头留在后方,主动要求带伤到一线作战,真是很了不起。
当时周副师长经过2天冒雨急行军,伤情加重,一度不能站立。我们都劝他回后方修养,但周元师长不同意,要和全团官兵死守蒙城。
日军首先以骑兵一个连冲击蒙城,被我团70多人的侦查部队伏击。日军骑兵都来不及下马,140多人就被打倒40多人,我团侦查部队仅仅伤亡5,6人。
当日下午日军主力杀到,以大量炮兵轰击蒙城。小小的蒙城顿时成为火海。我军装备很差,仅有步兵炮4门,根本无力还击。
我军死守几个村庄和几个城门,在近距离用步枪,机枪手榴弹猛烈拦阻日军。日军整个下午冲锋多次没有成功,留下累累尸体。
第二日,日军集中主力疯狂冲锋,同时重炮猛烈轰击一整天,至少发射了3000发炮弹,还有飞机3,4架轰炸扫射,我军仍然坚守阵地。日军还出动10多辆坦克继续冲击,也没有成功。
当日我军由于伤亡较大,被迫放弃部分次要阵地外,却仍然死死控制住核心阵地,由于日军火力强大,仅仅一天一夜激战后,我团第三营伤亡200多人,阵地一部也被摧毁,其中东门外阵地被日军打的粉碎,附近树木枝叶都被炸光。
我军被迫退守蒙城城内,准备进行巷战。
第三日,我军4门步兵炮的炮弹全部耗尽,无法开炮,成为废铁。日军发现我军火炮不开还击以后,居然将山炮野炮直接推到蒙城城下几百米处开炮,我军枪械火力射程有限,只好眼睁睁看着它们开炮。
当日,日军集中几十门重炮轰击,蒙城城内硝烟尘土弥漫,到处都是飞舞的单片,甚至连城中官兵呼吸都非常困难。
当时阵地守军就算没有牺牲,也基本被炮弹炸的丧失听力,之后大多靠手语交流。
蒙城土城墙被炸出无数缺口,日军蜂拥向城内冲击。我军仍然奋力抵抗,可惜仅有的几挺重机枪全部被日军炮火击毁,只好依靠巷战肉搏。
战之中午,全团伤亡1000多人,伤员就有500多人,但仍然抵住日军进攻,将冲入城内日军全部打出城去。
日军在下午发动最猛烈一次进攻,以坦克直接冲击到城墙下,疯狂炮击城墙上射击的我军。
同时日军步兵炮推到距离城墙几百米处开炮,将我军工事,沙包,铁丝网,甚至城门的木板全部击毁。
短短几十分钟内,日军重炮向蒙城开炮1000多发,形成浓密弹幕,城内大小建筑全部被炸碎。
大量日军冲入城内,我军再次和他们肉搏,经过激烈战中,将冲入冲内日军歼灭大半,余者屁滚尿流的逃了出去,激战中第三营营长兰权在肉搏中殉国。
团长凌云上见日军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冲入城内,城内眼见抵抗不住,大声叫道:跟我冲上去!随之亲自率领十多名警卫员冲上城头,向日军冲锋部队猛烈开火。城墙附近桂军士兵也大喊:团长已经冲上城墙了,大加快上城墙顶住。
于是桂军士兵纷纷冲上城墙向下猛烈投掷手榴弹,开枪扫射。当时日军坦克火炮如雨点一样落在城墙上,城墙上官兵每一秒钟都可能中弹数发,但此时大家都玩命了,根本不考虑这些。日军冲到城边的士兵纷纷被击毙,余者轰然撤退,这次大规模进攻再次被阻挡。
此时桂军已经伤亡殆尽,弹药也消耗光了,每把步枪仅有20多发子弹,轻机枪子弹也只有50,60发了,手榴弹每班只有4,5颗。
继续守下去,估计全团一个人也别想活!
凌云上团长和周元副师长急忙将情况向师长汇报请示是否撤退,电报还没来得及发完,日军再次全面进攻。
这次由于蒙城城墙全部被轰到,日军坦克5,6辆居然直接冲入城内,日军步兵也如蚂蚁一样冲了进来。
凌云上团长和周元副师长赶忙各带一部反击,激战中第二营营长李国文中弹殉国,目前为止三个营长中已经殉国二个。
此时日军以兵力优势已经攻入城内,将城中桂军分割成三块,在这种情况下,桂军仍然奋力死战,坚守每一座房屋。激战中该团的谢副团长也壮烈殉国。
此时蒙城实际已经失陷,仅剩北门尚且在桂军控制中。
此时凌云上团长和周元副师长也被日军分割开,每人控制的仅有30多人的警卫排,各自勉强坚守一块100多米的几间房屋。如果此时不撤退,该团也就是全军覆没。
凌云上团长和周元副师长下达全军撤退命令,当时通讯已经中断,仅仅靠几个不怕死的传令兵四面传达。桂军各部奋力突围,两军在城内巷战中猛烈肉搏,终于被桂军杀出一条血路,一部冲入城外。
凌云上团长和周元副师长率部在突围被冲散,凌云上团长陆续收拢了70多人,不过刚刚冲出城门,突然在城外一个小村子遭遇日军一大股数百人部队的突袭。日军轻重武器猛烈向他们射击,凌云上团长当机立断大声喊:前进就是生路,后退就是死路,弟兄们冲啊。
几十人奋力冲了过去,居然将这股日军打垮,还缴获了1挺重机枪和2挺轻机枪,看来桂军战斗力还是相当厉害的。
这次突袭非常激烈,战斗中桂军伤亡30多人,只剩下40多人。
凌云上团长此次战斗也是差点丧命,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一颗子弹将他背着的地图背包击穿,险些打穿他的背部。
另外还有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军服衣袖,再偏一寸就击穿了胸部。
真是好运气啊!
其实他的好运气还没有结束,随后,他们又和一股日军突然遭遇。凌云上团长再次率领部下奋力和他们肉搏,最终再次将他们击退,又伤亡10多人。
凌云上团长此次战斗被一发子弹击中头部。好在他戴着钢盔,不过钢盔正面也被击穿,好在子弹从较远处射来,动能已经不大,最终卡在钢板上没有射入头部,不然自然是必死无疑的。
可是当时凌云上团长中弹时,立即被巨大的冲击力掀翻,差一点昏迷过去。
在战友帮助下才勉强恢复知觉,这个铁汉子立即继续指挥部队突围,最后终于突围出去,当时身边仅剩军官3人,士兵13人。
-----------------这个日本军人的钢盔就被射中。其实钢盔不是防弹衣,不能防备子弹的直接射击,而只是防备炸弹,炮弹的弹片和炸起的碎石什么的。凌云上团长运气很好,击中他的那颗子弹应该是远距离射过来的,不然他肯定没命了。日军的军马也带着帽子,这主要是日军对军马非常珍惜,一来防止军马过于受热,因为军马需要饮水量比人类要大的多,一旦缺水就很容易生病或者死去,缺水是军马的头号杀手。二来军马的眼睛不能遭受强烈阳光的直射,必须遮挡阳光。
可惜另一股突围部队就没这么好运,周元副师长率领的突围部队和日军一股主力遭遇,混战中周元副师长殉国。
周元,字凯之,壮族,广西宁明县洞廊村人。周元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给人放过牛。清光绪31年(1905)因生活所迫,入广西左江镇总兵陆荣廷部当兵。民团6年(1917)年,投靠孙中山,参加了“护法运动”。
1920年追随李宗仁,1924年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奉命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0月17日在上海陈家行指挥战斗时,英勇拼杀,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他的忠勇爱国精神,受到上级嘉奖,被擢升为少将副师长兼517旅旅长。淞沪会战以后,周元部跟随桂军第21集团奉命驻守江西九江。
此次前往徐州作战,周元应该留在江西养伤,他却主动请缨上阵,为此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啊!
周元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中将军衔!
1938年秋,在周元的第二故乡广西桂林市南部,国民政府为其建立了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抗日阵亡纪念塔”一座,塔高5公尺,呈三棱形,两侧刻有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亲手书写的“成仁取义”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书写的“痛失干城”的题词。
周元师长的遗体安葬于宁明烈士陵园。
该团后来突围成功的约有400多人,其他1500人全部在蒙城战死,但就这么一个团也居然阻挡了日军大部队4天之久。
令人发指的是,桂军突围时候在城内有600多伤员无法运走,大都被日本人俘虏。
结果轻伤可以走动的干活的,全部被日军押送到安徽后方从事苦力工作,折磨死了大半。而300多重伤员居然被日军用重机枪和刺刀全部杀死,真是禽兽的暴行,人神共愤。
日次日军伤亡也不轻,根据当地民众回忆,日军强拉民船运送伤员和实体,前后拉了30多只,每只船都坐满了30多个伤员,那么日军伤亡也在1000多人。
日军占领蒙城以后很快继续进攻,当地民众将殉国桂军将士全部安葬,并且立碑为:抗日将士忠烈墓。副师长周元将军另立一墓,也立碑纪念。
后来日军再次回到蒙城,看到这些墓碑居然也没有破坏,也许他们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多少也是有一些尊敬的。
随着蒙城等地的失陷,日军在南面的包围圈初步形成。
西面
于此同时,徐州西面的情况也不好。
11日到15日,日军猛攻山东西部。由于山东西部基本都是平原,此处守军又是原韩复榘的孙桐萱集团军和商震集团军一部,之前战斗中已经伤亡很大,现在根本无力抵抗。
鲁西的日军3个师团联手进攻,14师团进攻鲁西的北部中部,16师团和13师团南北夹击进攻鲁西的南部。
这一线国军也非常顽强,导致日军进展缓慢。
14日,日军16师团占领山东,安徽,江苏边境的鱼台,金乡。16师团的一个加强机械化大队同13师团的另一个加强机械化大队在徐州西面仅仅30公里的黄口地区回合,炸毁了陇海铁路一段。
日军对于西面的包围已经部分形成,如果包抄的不是日军两个机械化大队,而是日军两个机械化旅团,恐怕国军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好在当就只是两个机械化大队而已。两个大队能够多少人?不过几千人,尚且不足以和国军几十万突围的主力正面硬碰,这个包围圈还是相对脆弱的。
就这一点来说,日军比德军差了几个档次,如果当时就有大量机械化部队使用,恐怕徐州保卫战的胜利者就是日军了。
同时鲁西的14师团很快占领中部的菏泽市,然后转兵进入河南东部。他的目的是占领河南商丘(归德),因为商丘是陇海铁路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占领商丘可以彻底切断国军西面的退路,完成西部的包围圈。
日军14师团主力旅团先是进攻郓城,守城的商震原晋军23师第六十八旅刘冠雄团拼死坚持了3天3夜,郓城才被日军占领,该团伤亡很大。
日军随即转而进攻菏泽,驻守此处的是23师李必蕃的一个旅。
13日,23师师长李必蕃亲自赶赴菏泽城北7华里大丁庄阻击日军。经一昼夜激战,23师落后的武器装备实在无法抵抗日军重武器的猛烈攻击,大丁庄被轰成一片废墟,阵地也完全失守,李率部退守菏泽。
14日拂晓,日军14师团主力赶到菏泽城下,即时对菏泽进行三面包围。凌晨5时许,日军集中炮火向护城堤外围阵地轰击,继而又向城内进行散射。菏泽城内,被敌炮击中的房屋炸的粉碎,两军激战至中午时分,李必蕃所率23师1个旅伤亡近半。
下午五时许,护城堤阵地终被日军突破,李必蕃与数百名官兵陷入日军包围。
李必蕃师长抱着必死的决心身先士卒,率部与日军进行巷战,两军在不大的菏泽市内进行了一昼夜惨烈的巷战。
在反复冲杀中,23师毕竟寡不敌众,菏泽被优势的日军占领大部。日军调集重炮和3架轰炸机反复轰击23师还控制的城市一角,用不了多久就会将他们夷为平地。
此时23师仅剩几百人,负责指挥作战的林作桢旅长腰部中弹受重伤,李必蕃师长本人已经在巷战中被一发子弹击中腹部受了重伤,肠子都拖出来了。
显然,此时继续守城已经没有意义,应该考虑撤退了。
为了保存23师残余力量,李师长强忍剧痛,躺在担架中指挥部队突围。
当时菏泽四面城门都被日军包围,23师残余官兵只得冒险从城墙上跳下去,这样突围出了几百人。
突围出城以后,李师长的指挥下,23师一部成功突围到城南十余里的王庄,暂时摆脱了日军的追击。其实当时的李必蕃师长早已下了与菏泽共存亡的命令,不愿意突围求生。他之所以指挥突围,完全是为部下负责,不想让部下跟他一起死!
在看到部下官兵突围成功以后,李必蕃师长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的地图空白处写下“误国之罪,一死犹轻,愿我同胞,努力杀敌!”的遗言。
然后李必蕃对身边的参谋长傅立平和几个卫兵说:你们出去一会,我想安静一下。
在随从出去以后,用手枪抵住太阳穴扣动扳机,自杀殉国,时年47岁。
听到枪声冲进来的参谋长和警卫员看到师长自杀,全部跪下痛哭流涕!
-------------------上面的照片是李必蕃将军。李必蕃将军自杀殉国,与城市共存亡。下面是周元将军抗战前的1935年和家人的合照,当时孩子还很小!
李必蕃是湖南省嘉禾县人,保定陆军学校一期毕业,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担任23师少将师长职务,接连参加了河北的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
殉国后后,李必蕃被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军衔。
由此鲁西大部沦陷!
不过,日军的进展并不顺利。由于西面,南面国军防御顽强,日军虽然有一定斩获,但短时间内显然不能彻底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反而迅速暴露了日军试图合围国军的意图。这也为稍后国军大撤退提供的有利条件。
这里要赞美如李必蕃师长,周元副师长这样的国军官兵,如果不是他们的坚守,就不能试探出日军的战略意图,那么60万国军恐怕就像基辅战役里面可怜的70万苏军一样,全军覆没了。
至于台儿庄北部的滇军更是奋力阻挡日军的南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台儿庄北部为日军主要攻击方面,他是一把重锤,负责歼灭国军主力的重任。而西面南面的日军则是一把轻剑,负责切断国军的撤退道路。
如果胎儿转北面失手,那么一切都完了。
与此同时,徐州北面的台儿庄,禹王山一些正在死守,但在日军10多万大军攻击下,伤亡较大,好在还是完成了任务,直到18日台儿庄一线阵地才被攻破。
此次固守禹王山的为滇军卢汉第60军。
5月11日,蒋介石本人也发现徐州军情有着极大变化,很是着急。他怕李宗仁不听从命令,首先电话给刘斐,让他立即赶赴机场,跟随他立即飞到郑州,然后赶赴徐州督促李宗仁撤退。
此时日军包围圈已经几乎形成,一旦国军60万主力被歼灭,抗战也就完蛋了。
情况万分紧急。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