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豫中会战 > 内容正文

浴血洛阳(一)(众神的黄昏,豫湘桂会战之豫中会战七)
来源:萨沙   2019-01-18 08:47:57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号称13朝古都。

  洛阳,也就是洛河之阳,这是背靠洛河的一座城市。

  在古代,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大河大湖众多,非常适合农业种植。

  洛阳历史悠久,有超过4000年的建城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洛阳就已经建城。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这是洛阳第一次成为中国的首都,后面还有12个朝代。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该城大发展。从此开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作为首都长达330余年。

  花无日日红,洛阳还是逐步衰败了。不过,洛阳的衰败比西安还要迟很多,从南宋开始。

  北宋时期,洛阳仍然很发达。洛阳处于中原地区核心位置,又可以连通西北多省,是和平时期的经济中心。

  缺点是,洛阳在军事上很不利,是所谓四战之地,位置多余靠前。在王朝衰落时期,洛阳以北不远的陕西、山西、河北省都会盘踞着强大异族武装。

  一旦发生全面战争,洛阳就会有很大危险。

  历史上,洛阳经历过无数战乱。相比起来,汉末董卓一把火烧掉洛阳都是小事了。西晋五胡乱华时期,洛阳成为主战场之一,长期受异族灭绝性屠杀,大批汉人为保命南迁。早在汉代,中国就有7000多万人口,但五胡乱华时期中国人口仅剩1200万,其中大部分还是南迁的汉人。

  隋唐大运河让洛阳再次发展起来,所谓九省通衢,洛阳成为全国漕运枢纽。

  唐末混战又毁了一切,洛阳又成为主战场,几次被摧毁。唐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为5800万,历经安史之乱、唐末藩镇混战、黄巢大屠杀,人口仅剩1100万。

  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也连带大发展。北宋人口恢复到9000多万,近一亿人。没想到北宋末期金国女真人入侵,在北方大肆屠杀,洛阳再次被摧毁,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南宋灭亡,洛阳再次遭受蒙古人屠杀,全国人口锐减到800多万,北方汉人被杀了九成之多。

  显然,至此洛阳不太适合成为首都。一个连老百姓性命都难保的地方,还怎么发展?

  雪上加霜的是,南宋开始,河南这个中原大地自然环境出现巨变:天气变寒、水系破坏、湖泽剧减、土壤盐碱沙化,各方面都明显恶化。河南省很多地方已经不太适合农业种植了,大批农民被迫迁移。

  就交通运输上,隋唐大运河早已堵塞到无法复原,由北宋漕运四渠代替,再也无需经过洛阳。洛阳失去运输中心的地位,经济上也就无法发展了。

  从元代开始,洛阳衰退为一个地区型城市。

  到了民国时期,洛阳彻底衰败。

  洛阳地处的豫西是中国最为贫穷的地区,更惨的是匪盗横行,保守估计土匪数量也在20万以上,四处抢劫混战。商人听到豫西就浑身发抖,这种地区如何发展经济?

  民国时期,陇海铁路的开通为洛阳打了一针兴奋剂,想要恢复当年的辉煌却不可能了。

  抗战期间的1943年,历经大饥荒的洛阳包括周边的9个县,总人口不过50万人,市区人口不到3万。

  到了1948年洛阳被解放军占领之时,城郊总人口也不到10万人。

  要知道,早在秦朝时期,洛阳就有50多万人口。1000多年前的汉代平帝时期(公元2年),洛阳人口甚至高达170万。

  矮子中间挑将军,洛阳毕竟是豫西的核心城市,也是豫西防御的门户。

  有意思的是,在新中国洛阳却有一次大跃进的发展。

  毛时代决定振兴河南,从军事角度考虑,易守难攻的洛阳地区比郑州、开封、许昌等平原地区更适合开办工厂。

  一瞬间,洛阳建立了很多大型工厂,发展成为人口百万的大城市。苏联在中国援建168个项目有10个在河南省,其中8个大工厂都在洛阳,包括当年家喻户晓的东方红拖拉机厂。

  除了苏联援助以外,国家在洛阳也投资建设了,包括洛阳冶炼厂在内的十个大厂。

  换句话说,洛阳地区仅仅全国一流的大型工厂,就高达18个之多。最早洛阳的大型国企大多都是部属企业,厂长的级别比洛阳市的领导还高,后来针对这种情况,洛阳的干部进行高配,一度有四五个省委常委。洛阳市委成了“小省委”,洛阳的地位也变得特殊起来。

  不要说当年,即便1994年,中国评选工业五百强企业,洛阳的大型国企基本全部入围。

  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都调往洛阳,城市成为精英汇聚的地方。洛阳人曾说:每100洛阳人中就有10个科技人员和1个工程师。为了这些工厂,洛阳的教育也大加发展,一度学校高达250多所。

  当年河南省超过百分之七十的DGP,都是洛阳贡献的,其中重工业占工业比重更是高达86%,这个数字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那个年代,工人是仅次于军人的最好工作。但军人百分之九十九不能终生干,军人则不痛。洛阳大工厂待遇很好,洛阳男人一度极为吃香。当时河南女孩中流传,宁可嫁给洛阳的工人,也不嫁给开封的干部!

  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又烟消云散。

  洛阳大量国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现严重亏损,倒闭或者重组。洛阳成为河南省下岗职业最多的几个城市之一,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洛阳居民收入低,治安也比较混乱。

  2013年,洛阳的经济总量更一度跌出中国前50名,经济增速更是跌到7%以下,低于全国水平,在河南省也列倒数第二。至此,洛阳和开封同样沦为难兄难弟,甚至还不如后者,惨不忍睹。洛阳城市建设也很不好,被洛阳市民怒称为大县城。倒是洛阳的官员腐败程度全国一流,这10多年来栽倒了好几个市委书记。

  扯远了,再回来说历史。

  整个豫中会战,洛阳保卫战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日军收官之战。

  第一阶段,日军突破黄河防线,主要是中牟县和邙山头的两个战役,这是会战的序幕。

  第二阶段,日军以8万重兵合围许昌,这是为合围汤恩伯集团主力做准备。

  第三阶段,日军日坦克第3师团和骑兵第4旅团为先导,各部以闪电战方式向西迂回,试图将嵩山地区汤恩伯集团主力合围歼灭。

  第四阶段,日军猛攻洛阳,目的是围歼洛阳地区国军主力,同时占领豫西门户,有机会就占领整个豫西甚至陕西省一部。

  第五阶段,日军向灵宝进发,试图占领潼关,打开通往陕西腹地的要道。

  第一阶段,国军表示不错。日军以绝对优势突破黄河防线,国军虽没有守住防线,仍然进行了顽强抵抗,造成日军一定伤亡和消耗,这就足够了。

  第二阶段,日军以8万重兵四面合围许昌,大大出乎国军预料。许昌守军只有国军1个师3000多人,勉强支持了几天,最终还是城破,国军几乎全军覆没。总体来说,许昌保卫战打的也不错,拖住了日军很久。当然,日军表现的更好。

  第三阶段,日军以8万主力向西闪击,以坦克第3师团作为先导。坦克第3师团在其他几个师团配合下,在2天半内前进150公里,连续击破郏县、临汝国军防线,也占领密县、登封等地,形成了包围圈。只是,日军最终功亏一篑。汤恩伯反应更快,他抢在日军完成部署之前果断下令总撤退,主力突破叶洛公路,顺利撤到豫西南的伏牛山地区。

  日军此次豫中会战主要目的,就是歼灭汤恩伯集团12万主力!为此,日军前后准备了半年,出动了14万大军,结果劳而无功,完全失败。

  话虽如此,汤恩伯集团撤退是成功了,却被迫放弃了豫中地区。虽说豫中地区根本不可能守住,必然会被丢掉,但因第三阶段国军忙于撤退,并没有给日军造成较大打击。

  换句话说,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日军,仍然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远非豫西地区蒋鼎文12万杂牌国军可以对付的。

  形式对于第一战区,仍然非常不利!

  豫中会战开始之前,汤恩伯就曾经建议采用攻势防御,只在豫中大平原放置部分兵力,主力全部收缩到距离洛阳不远的嵩山地区和伏牛山地区。

  如日军只是短期扫荡或者为了打通平汉铁路的局部作战,我军可以确保主力安全,从豫西山区一带发动反击。这样至少能够保住豫西,还有豫中部分地盘。

  如果日军目的就是歼灭第一战区主力,那么背靠山区的国军大不了直接钻山撤退。日军无法进入豫西复杂山区长期攻击,豫西可以完全保住,只是丢掉豫中而已。

  关键在于,如果采用后退决战的战略,国军就掌握战场主动权,可进可退可攻可守,最惨就是豫中不保。

  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时已经是1944年4月,日军已经日薄西山,折腾不了多久了。到了8月,缅北中枢密支那就被我驻印军攻占,空中运输量猛增,稍后中印公路也打通,物资运输更是毫无问题。

  到1944年底,大量美式武器开始源源不断进入中国。众所周知,罗斯福许诺提供90个师。

  缅北的会战证明,国军只要拥有足够的美式武器装备,压根不把日军放在眼里。驻印军在缅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将日军丛林王牌劲旅第18师团打的土崩瓦解,全军覆没。

  显然,耐心等几个月,国军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再也不把日军放在眼里。

  那么,在这之前,为什么要拿出第一战区24万大军,以弱击强,将不多的本钱拼光?

  应该尽量保存实力,等待战斗力猛增以后再进行大反攻。

  只是,采用后退决战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等于放弃了豫中地区,至少也是放弃了平汉铁路一线。

  无论日军此战是否胜利,意图如何,至少可以顺利平汉铁路和豫中大部分地区。

  自然,如果日军目的只是出动少量兵力短期扫荡,等于他们白捡了一个大便宜。

  蒋介石和蒋鼎文自然不希望这样,他们不愿意在胜利前夕,还拱手将领土放弃。

  两蒋对于豫中会战预测过于乐观,错误判断日军只是局部作战,打了就走,扫荡一通,最多只是占领平汉铁路一线不大的地盘而已。

  所以,两蒋最终采用了所谓豫中平原决战的战略,将决战地点设在了嵩山以西的平原地区。

  为此,汤恩伯集团12万大军被迫部署在豫中腹地,而不是靠近豫西的山区。这样一来,反而日军战局战场主动权,为合围汤集团创造很好的机会。

  果然,当日军大面积包抄合围时,汤部极为被动,用尽全力才勉强全军撤退到豫西。

  豫中彻底丢了,更惨的是豫西防御力量也瞬间减少了一半部队,洛阳守不住了。

  日军主力逼近洛阳的时候,第一战区局势极为不利。

  拥兵12万的汤恩伯集团还在突围和重整中,至少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收拢起来,对于洛阳战役没有什么帮助。

  而奔向洛阳的日军总数高达10万,洛阳附近国军只有蒋鼎文的豫西杂牌国军12万。

  这些杂牌军虽有抗日热情,装备太差,训练也不行,部队还流传一些军阀传统(比如打人和贪污),士气不高,战斗力有限。

  在防御中,这样的国军至少要二到三倍才能对抗日军。

  换句话说,对付这10万日军,至少需要二三十万杂牌国军才可以。

  现在只有12万,洛阳就根本没有办法守住。

 

  在第三阶段结束之前,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赶赴豫中战场视察。畑俊六一行人,于5月8日到达郑州,会见了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

  冈村宁次并非此次会战的直接指挥者,实际指挥官为是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

  冈村宁次却自认为掌握豫中会战的动向,擅自向畑俊六做了以下两点报告。

  这个报告,大大改变了豫中会战的近程。

  第一, 冈村宁次乐观的认为,目前嵩山地区汤恩伯集团主力约8万人被合围,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快就会被全歼。

  第二, 既然汤恩伯集团已经被歼灭,下一部应该迅速抛弃汤恩伯少量逃窜残部不理,集中兵力速战速决攻打洛阳。日军乘着豫中国军防线崩溃的良机,尽快歼灭第一战区在豫西洛阳一带的12万主力,从而彻底消灭第一战区的有生力量,给予国军沉重的打击。

  冈村宁次建议,应该在今天也就是8日晚上,下达进攻洛阳的命令。

  日军主力分别位于洛阳的西面和西南面,距离都不算远。早在5月4日,西南面沿着叶洛公路而来的坦克第3师团,已经杀入伊河河谷,在龙门高地和刘戡兵团2个师激烈交火,距离洛阳近在咫尺。

  自然,原定计划中,日军各部不应该现在就去攻打洛阳。日军应该继续在洛阳以南地区作战3到5天,完全歼灭汤恩伯主力,然后再强攻洛阳。

  自然,洛阳会战的基本部署不会变:内山英太郎的第12军分别从西面、南面和北面三面围攻洛阳,然后由山西地区日军第1军吉本贞一中将的部队,从洛阳以西的山西省垣曲的城关及城关西南约35公里平陆县以东的南沟渡过黄河,切断洛阳同后方的联系,彻底围歼洛阳国军主力。

  第12军的部署大体完成,关键在于策应部队第1军的行动。第1军从洛阳西面渡河,切断第1战区和第8战区的联络,这极为重要。

  第8战区胡宗南集团拥有几支善战的部队,总数有三五万人,不容易对付。一旦胡宗南进入豫西,就会改变豫中会战的局势。第1军务必立即行动,协同第12军作战,原定第1军渡河为5月11日!

  冈村宁次认为没有必要再等三天,应该尽快行动。

  他向畑俊六请求,第1军于次日也就是5月9日,立即渡过黄河,开始洛阳攻击作战。

  畑俊六当场就同意了!

  畑俊六和冈村宁次两个老家伙,兴高采烈的于10日下达了总攻击洛阳的命令!

  具体为:

  (一)第12军以一部击溃临汝以西嵩县地区守军,主力向北经鸣皋、白杨、宜阳、石陵,攻向洛阳以西新安及洛阳西北地区,以歼灭第1战区主力。

  (二)第1军渡过黄河后,即向洛阳突进。

  (三)第63师团从洛阳以北迂回击溃守军后,迅速向洛阳以西的新安地区前进。

  (四)从东、南、西、北对洛阳形成包围后,歼灭第1战区守军和攻占洛阳。

  (五)守军退却时,应急速向洛阳以西陕县和洛阳西南洛宁进行追击。

  10日,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中将,接到了洛阳攻击命令时,他惊得目瞪口呆!

  内山英太郎和那两个高高在上的家伙不同,他一直在一线作战,对于战局很清楚。

  内山认为,冈村宁次又在胡言乱语。冈村宁次认为汤恩伯集团已经被歼灭,这毫无根据,完全是异想天开。

  内山判断,汤集团压根没受到什么打击,全部从嵩山地区突围成功,何谈崩溃一说?

  内山英太郎为什么这样判断?很简单,他的12军司令部在8日刚刚遭到汤恩伯突围部队袭击,差点被打掉。

  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内山英太郎认为汤部主力包括第13军、第29军、第85军均保有强悍战斗力,损失不大。

  根据情报,突围的汤恩伯主力在洛阳以西的嵩县汝阳一带山区,正在集结整理。

  内山认为,此时应该做的不是去打洛阳,而是应该继续追击汤恩伯集团,至少将其大部分主力打垮。

  相比洛阳的蒋鼎文集团,汤恩伯部基本都是中央军,战斗力远强于蒋的杂牌军。

  内山英太郎认为豫中会战目的是歼灭第一战区主力,就应该首要歼灭汤恩伯中央军集团,而不是去占领区区一个洛阳城。

  内山英太郎认为,如果仍由冈村宁次胡乱指挥,洛阳作战必败无疑。

  日军不顾侧翼的汤恩伯集团孤注一掷打洛阳,很有可能在攻击洛阳时被侧面攻击,导致崩溃。

  事实证明,日军在洛阳城下苦战长达21天之久,远远超过预计,久攻不克。如果此时日军听从冈村宁次的建议,并没有分兵对付汤恩伯,还是真有可能被侧击导致作战大受挫。

  只是,内山英太郎很明白畑俊六和冈村宁次这两个老家伙的性格,他们是不允许部队随便反对的。

  如果内山英太郎说汤恩伯集团没有被消灭,要求不要尽快打洛阳,这两个人都不会听,还会认为他无能胆怯。

  无奈之下,内山英太郎学中国官场那套,瞒上不瞒下,名义上听从命令,实际上自己做出了部署。内山将主力几个师团向西部署,继续对付洛阳西面山区的汤恩伯集团,初期攻击洛阳的日军只有2个师团。

  此时汤恩伯已经在伏牛山中,日军想要抓住他们几乎不可能,也只能尽量去拦截追击,不让他们接近洛阳。

 

  10日下午,内山下达了攻击洛阳的具体命令:

  (一)军以一部(第37师团)歼灭临汝西南及嵩县方面守军(汤恩伯部),主力急速向宜阳,新安方向突进,歼灭第1战区主力于洛阳西北方向。

  (二)坦克第3师团主力,占领宜阳、新安一线(汤恩伯部现在的位置),而后攻向洛阳以西及西北地区。

  (三)第110师团主力,由龙门街以南彭婆镇,进至伊阳北侧地区,一部至新安附近,歼灭守军(汤恩伯部现在的位置)。

  (四)62师团、27师团,各以一部由水寨向西北宜阳地区挺进(汤恩伯部现在的位置)。

  (五)骑兵第4旅团向洛宁以西长水镇突进,封锁该地附近之隘口,堵击洛阳退却之守军。

  (六)62师团迅速在临汝以东附近地区集结后,即以两个步兵大队为先遣进至水寨方向,主力则向临汝前进。并调出1个步兵大队归坦克第3师团长指挥。

  (七)第37师团,适时返回至临汝镇西南地区石猴岭及汝阳附近,击溃和扫荡汤恩伯集团主力及南撤部队,至迟应在5月12日中午,大致到达汝阳西南和汝阳以北蔡店一线。

  (八)独立步兵第9旅团抽调出来,归属第1军渡河部队指挥。

  可以看到,内山调动很多部队向西攻击,目的就是对付汤恩伯集团,攻击洛阳的部队倒不多了!

  即便如此,洛阳日军兵力也相当雄厚,有包括坦克第3师团、第27师团、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骑兵第4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一共4个步兵师团、1个坦克师团、1个骑兵旅团1个步兵旅团,总兵力高达10万人。

  除此以外,山西的日军第1军出动2个旅团由69师团长三浦忠次郎中将指挥,渡过黄河参战。

  这样一来,洛阳地区围攻日军达到12万之众!

  这是令人震惊的可怕兵力!

  持续长达3个月的琉球战役,日军兵力不过12万人,美军参战兵力高达40多万。

  在第12军四面合围洛阳的同时,黄河以北的第1军也出动了!

  69师团长三浦忠次郎中将指挥自己下辖的2个旅团共8大队,以及第12军调给它的1个旅团4个大队,总兵力达到12个大队,约2万人。

  此次山西的第1军,几乎倾巢南下。

  在豫中会战之前,驻于正太路沿线的第62师团和驻运城的第37师团调离山西。

  至此,吉本贞一第1军下辖仅仅剩下1个师团又4个不满员的治安旅团。

  以驻崞县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为例,仅有两个步兵大队

  此次策应洛阳战役,又从本来就极少的部队中,抽调高达8个大队南下,至此,山西日军几乎成为空壳。总兵力还不到以往的2个师团!

  此时山西完全在日军、八路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控制中,中央军已经几乎不存在。

  中央军扼守山西时期,日军光是对付中条山就用了4个师团。

  当时冈村宁次就认为,必须打垮中条山的中央军,让八路军接手。冈村宁次认为,八路军在山西不会对日军造成什么威胁。

  事实上也是如此,中条山战役结束后,日军立即减少在山西兵力,到了豫中会战期间,剩下的不到2个师团兵力。

  看来,日军判断完全正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任你百般吹嘘,日军将在豫中会战期间将山西兵力基本抽空,这是客观历史事实。

  你无论如何掩盖也是掩盖不了的,除非直接篡改历史。

  可惜,这世界不是只有你一个国家,你能篡改别国的抗战历史吗?

  对于第1军试图从黄河以北渡河,国军自然心知肚明。无奈于这一线黄河长达近300公里,国军就算有10几万大军也不见得守不住,更别说只有区区一二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川军已经预计到日军可能会渡河,还是非常警惕的。

  5月8日在日军选择的一处渡河点,埋伏着200多工兵。他们躲藏在一个无人的小村子里面,距离黄河大约300米,准备天黑就开始架桥。

  期间,一个日本兵口渴难忍,爬行到村中一口水井打水,被对岸川军发现。

  川军立即开炮轰击!

  川军武器装备太差,炮弹极少。说起来不信,川军只用掷弹筒轰击了6炮(掷弹筒射程不够,这都是胡打),就没有炮弹了。后又换成82迫击炮,也不过轰击了11炮。

  前后一共开了17炮!相比美军苏军的炮兵,打个鸡窝也来个上百发炮弹,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这种炮击算得了什么,仅仅炸毁日军两艘机动船,炸死炸伤十几人而已。明知道敌人就在眼皮底下,也只能开这几炮!

  5月9日晚开始,日军2个旅团从垣曲一线分三处渡河。这里黄河只有300多米,并不难渡河!

  对岸的是川军,李家钰第36集团军李宗昉第47军!川军只有一些掷弹筒和轻机枪,重机枪和迫击炮都没几个。

  渡河的日军回忆:渡河一半时,敌人发现了,响起了步枪声,随后是机枪声。不久,又响起了可能是掷弹筒的爆炸声。火力都不强!不久,对岸升起信号弹,我们线头部队强行渡河成功了。

  虽然如此,川军防御还是顽强的。

  河堤村的日军一部渡河成功以后,仍然遭遇川军坚决抵抗。川军枪械火力完全不是日军对手,只得发射迫击炮压制。

  这些迫击炮弹造成日军过河部队的恐慌,一度出现部队四散躲避的情况。

  直到本村旅团长亲自赶到前线,怒斥逃散的士兵,这才稳住大局。

  川军尽量守了几个小时,实在挡不住火力数倍的敌人,防线崩溃。

  对于黄河防线的失守,李家钰早有预计,他的1万部队陆续推到二线三线阵地和日军拉锯战。

  日军渡河成功以后,立即以8个大队1万多人继续猛攻川军第47军。

  川军也不过1万多人,经过2天苦战不敌,到12日战略要地渑池、英豪先后被日军攻占。

  渑池的位置非常重要,扼守着贯通河南和陕西两省的陇海铁路和公路!

  日军占领渑池后,俘虏了一些来不及撤退的列车,上面存有国军被服弹药等军用物资。

  日军随军记者得意洋洋的拍照发新闻稿,宣布获得重大胜利。

  渑池丢失,日军就切断了从洛阳经过新安到渑池、陕县、灵宝、潼关的公路线,就等于切断了陕西胡宗南第8战区主力,对豫西的增援。

  日军战史自称,在北方只畏惧两支军队,就是中央军汤恩伯的第13军和胡宗南的第1军。

  这样一来,至少可以暂时不用兼顾胡宗南的第1军了。

  李家钰第47军战斗力弱,不是日军对手,但也玩了命。在渑池县城,川军一反常态果断和日军肉搏,县城丢失以后,川军多次反攻试图夺回阵地,均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第47军只得陆续向渑池西南山区撤退,准备和日军长期作战。

  至此,第1军完成了预定计划。

 

  而日军第12军各部经过激战,也纷纷杀向洛阳!

  其中,战斗最激烈的就是先锋坦克第3师团。

  该师团一马当先冲在最前,在洛阳外围龙门地区遭受国军阻击,伤亡很大。

  该部下辖坦克第6旅团(缺坦克17联队),机动步兵第8联队,机动炮兵第3联队,实力雄厚。

  早在4日,坦克第3师团先锋约29辆坦克协同步兵,先是突破伊河,在龙门高地同刘戡兵团2个师苦战。

  龙门高地距离洛阳有十几公里,是洛阳最外层的屏障。

  龙门高地一旦失守,日军就直接杀入洛阳城郊。

  洛阳城郊防线相当坚固,毕竟是一座孤城和小城,难以防御太久时间。

  提起洛阳,也许就会联想起当年大汉时期的繁荣景象。到了民国的1944年,洛阳也就比县城略大一些!

  当年老兵回忆;洛阳老城东西长不到2公里,出城向南800米就是洛河,西南1500米是洛阳机场。城市面积不大,城墙在抗战初期大多拆除,转移到城外修建工事。为什么将城墙拆掉?主要洛阳城墙已经残破不堪,无法维修。况且即便维修好了,这样一道城墙也不具备防御能力,挡不住日军一顿炮击。

  刘戡兵团是蒋鼎文部中仅有的中央军部队。

  刘戡号称猛张飞,是抗日名将,作风顽强凶狠。

  刘戡是黄埔一期生,此人骨头极硬,骁勇善战。他经历了国军历史上所有战役,只要他参加的作战基本都有较好的结果。

  在第三次围剿红军期间,刘戡身先士卒,一只眼睛被打瞎,从此成为独眼将军。在国共内战中,刘戡兵败后开枪自杀,宁死不降。

  刘戡麾下的中央军战斗力很强,是可以打硬仗的部队。

  驻守龙门一线的为刘戡麾下第14军83师和85师。该军军长为余锦源,是刘勘起家的部队。刘勘曾经担任过83师的师长,该师战斗力非常强悍!

  至于第85师也是中央军主力,是忻口会战中的强悍部队,曾经从日军手中多会过南怀化阵地,被敌人尊称为铁军!

  第14军武器装备较好,战斗力也较强,一直作为第1战区救火部队使用。

  此次豫中会战中,日军使用了高达691辆坦克装甲车,其中坦克225辆。而整个第一战区20多万大军,仅有5个军,也就是第12、13、14、29、85军有反坦克炮,总数大概20多门,其余一概没有。

  这里面,就有第14军装备一个反坦克炮连,是反坦克能力最强的部队。但即便如此,这个连也只有几门反坦克炮而已,炮弹还高度缺乏。

  洛阳防线极为危急,蒋鼎文命令刘勘率领第14军立即增援洛阳外围。

  从4日,刘戡部开始同日军在洛阳外围伊河河谷激战。

  此时日军在这一线兵力相当雄厚,分为三路攻击:一路1000余人,坦克及装甲车150多辆,进犯龙门山之杨沟寨;一路5000余人,坦克60多辆,进犯西龙门山;另一路步兵、骑兵1000余人,坦克30余辆,渡过伊河西岸,进犯李圪塔、瑶底等村。

  也就是说,日军直接参加攻击的步兵就有7000多人,坦克装甲车200多辆。

  坦克第3师团前锋,早在4日半夜就逼近伊河。最前面的坦克中队刚刚接近国军阵地,立即遭到国军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的伏击。

  说实在的,日军除了97式中型坦克正面可以抵抗37毫米反坦克炮,其余所有坦克均不是对手。

  自然日军也不是傻蛋!考虑洛阳是豫西防御中心,国军会将唯一的反坦克炮部队布置在这里,坦克第3师团长山路秀男特别将最强的三浦第4中队的12辆97式坦克,作为先锋使用。

  果然,山路秀男这个老鬼子猜中了。

  国军37毫米反坦克炮,准确击中为首的3辆97式坦克,将它们全部击伤,但没有击毁。

  最前面的第2小队长川崎少尉的坦克,首先被击中。

  这发炮弹击中97式坦克正面装甲!

  设计之初,97式坦克的装甲,就是需要防御37毫米炮弹,这一炮没有穿透。

  本来是没事的!

 

  谁知道, 97式坦克采用落后的柳钉结构,炮塔的柳钉被炮弹震飞。

  柳钉被震飞以后,速度极快,在车内横飞,形同机枪子弹。川崎少尉被柳钉击中,当场昏死过去。

  坦克驾驶员五十岚军曹,被这一炮震得半天动弹不得,随后呼唤川崎少尉没有回答,判断他已经死了。

  五十岚惊慌之下,立即将坦克转头,向后狂奔。

  谁知道,日军坦克机动性不好,转头期间坦克侧滑入壕沟中,不能动弹。

  这次震动,却把负伤的川崎少尉震醒了!

  他发现坦克陷入壕沟后,立即命令加速开走,因为这里太危险了。

  他判断的没错,同一时间,旁边的第1小队被国军反坦克炮重创。

  国军反坦克炮手很有经验!

  明明反坦克炮射程可以达到1000米,有效射程也有也有600米,他们却等到日军到300米才开炮。这样炮击最为精确,从开炮到击中就1秒钟时间,日军坦克来不及反击。

  坦克第1小队长奥岛少尉的坦克在最前面,突然被我军反坦克炮击中。但炮弹虽还是没有穿透,坦克中弹后时空,侧翻入反坦克壕沟内,动弹不得。明知爬出坦克很危险,不爬出去也不行,奥岛少尉偷偷爬出坦克,试图寻找脱困的道路。早已埋伏在傍边的我军步兵,立即用集束手榴弹投掷过去,将他炸成重伤,双腿都被炸断。

  第4中队长三浦吓得屁滚尿流,急忙释放烟雾掩护,将奥岛等人拖了回来。所有坦克部队向后撤退几公里,组成防御阵地,不敢向前了。

  把日军打的如此狼狈,国军反坦克炮似乎很牛。其实,这里仅仅有原47师配属的1个反坦克炮连,区区6门反坦克炮。

  这个连是整个第1战区的宝贝,本来配属给杨涛的第47师用于防御最为重要的临汝(今天的汝州市)。

  但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考虑洛阳更为重要,将反坦克炮连扣在洛阳。杨涛的第47师无奈,空着赶到临汝,和日军坦克血战。在日军坦克第3师团200多辆坦克冲击下下,第47师根本对付不了,伤亡惨重,临汝也没有守住多久。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觉得奇怪。第1战区拥兵20多万,怎么区区6门反坦克炮还要战区司令官考虑放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第一战区压根没什么反坦克武器,上面也说了,只有5个王牌军才有反坦克炮部队。

  到了第二天,日军坦克第3师团机动第1大队赶来,协同坦克部队发动了攻击。

  前一天日军坦克部队被打的很狼狈,主要是没有步兵协同。日军坦克很烂,从车内观察车外效果很差,根本看不到国军补兵和反坦克炮在哪里,光挨打不能还手。

  机动第1大队来了就不同了,它有大量步兵部队和火炮。

  龙门高地这一线,地形比较复杂,很多高岗。坦克对于这种地形不能胜任,主要是很难开上去,只能远距离炮击。

  日军97式坦克57毫米坦克炮很厉害,毕竟不是山炮野炮,主要用于直瞄炮击。现在不能接近国军阵地,远距离炮击精度自然就下降了。

  在两军混战时,洛阳地区的国军炮兵部队也来助战。

  国军洛阳守军,具有第1战区很多“王牌”,其中之一就是可怜的独立炮六团第1营,装备12门老式法制施耐德75毫米野炮。

  这种炮是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的炮,早已过时。万幸的是,该炮旧归旧,性能还算不错。尤其火炮射速高,精度不错,是一种比较不错的前线支援野炮。

  在龙门高地打响以后,独立炮六团第1营立即赶来,进行支援性炮击。

  早在开战之前,独立炮六团第1营已经仔细测量过洛阳附近所有地形,炮击自然非常精确。

  日军坦克第3师团也有大量机动火炮,可毕竟人生地不熟,对地形地貌完全不了解,炮击精度较差。

  在几天炮战中,日军都没有占据上风,火力上一度还被我军压制。只是国军炮弹奇缺,还要留着大部分炮弹用于洛阳核心防线,炮火逐渐减弱了。即便如此,国军炮兵仍然给了一线防御部队巨大的支持,造成日军步兵相当的杀伤。

  在二战中,平坦地形超过七成杀伤是火炮造成的,火炮才是战争之神。

  在战斗最激烈的6日,国军山炮部队才发射了600多发炮弹,也就是每门火炮50发。这对于日军美军来说,简直是小意思,半小时的的炮击量而已,对于国军来说已经是惊人的弹药消耗量了。平时每天每门炮发射十几发,就是顶天了!

  这边,日军坦克第13联队1式7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机动炮兵第3联队的105毫米榴弹炮陆续赶来,对我军火炮进行压制。

  龙门的战斗仍非常激烈。

  国军刘戡集团死守每一个阵地,日军只能利用步兵拼死冲锋。

  以攻打杨沟寨为例,日军机动步兵第3联队出动一个大队,反复攻击长达5个小时。

  阵地上国军一个营伤亡殆尽,5日晚阵地才被日军占领

  几个小时后,也就是6日拂晓,刘勘麾下一个主力团就来反攻。国军前仆后继,猛烈攻击,连续冲击6次之多。

  激战中,国军一个营长中弹殉国,官兵伤亡惨重。日军也有很大损失,第1中队长铃木安三郎被打死。第2中队连续进行了三次肉搏拼刺,才将国军击退,但第2中队长菱沼三郎被手榴弹活活炸死。

  龙门吃紧,日军坦克第3师团不断增兵。

  4日晚上,坦克第三师团最精锐的直辖挺进队赶来。这个部队下辖50多辆坦克,本来是用于封锁临汝一线,阻挡汤恩伯集团突围的。此时一线战斗艰难,该部为了抢功,也顾不上阻击汤恩伯了。这导致汤集团最终全部突围成功,日军豫中会战失败。

  直辖挺进队是用于大范围追击的部队,坦克火炮都是最好的。在这一线长达200公里的行军中,日军坦克垃圾性能尽显无遗。坦克部队平均有三分之一车辆出现机械故障,直辖挺进队没有一辆坦克抛锚。

  之前作战顺利,不过是因为国军没有反坦克武器和火炮,龙门这一线就不同。

  直辖挺进队刚刚赶到龙门高地南侧,就遭到国军20毫米机关炮的突袭。国军精锐部队中,按照德军标准曾经装备诸如苏罗通、厄利空、布雷达等20毫米机关炮,主要是用来放空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打碉堡和反坦克能力。这种20毫米机关炮,在国军叫做小炮。抗战初期,这些小炮一共有二三百门。经过7年战争消耗却没有补充,到1944年所剩不过几十门,只有刘戡这种中央军一流部队还有少量装备。20毫米机关炮的特点是可以连发,采用二三连射方式。一般卡车和轻装甲车,包括日军防御很垃圾的轻型坦克,一个三连射绝对打成重伤。

  为首的2辆95式轻型坦克首先中弹,侧面装甲被击穿。95轻型坦克按照西方标准,就是一种重型装甲车。它的装甲只能远距离抵御20毫米机关炮,近距离是挡不住的。

  中弹后,2辆坦克先后翻入道路边的壕沟。20毫米机关炮除了打坦克,也具有打步兵的可怕能力。在该炮猛烈炮击下,日军掩护坦克的步兵中队伤亡惨重,中队长当场被炸成两截。整个直辖挺进队先锋部队打乱,日军惊慌下四散向后奔逃。

  后在赶来的骑兵第4旅团两个联队帮助下,日均才继续前进,并且将2辆受损坦克拖了出来。

  此战,仅仅83师284团就击毁了7辆日军坦克。

 

  虽刘戡集团拼死抵抗,但日军兵力雄厚,战斗力更强,刘部不可能长期在洛阳外围挡住日军。

  日军不断增兵,龙门高地附近先后集中了坦克第3师团、骑兵第4旅团和步兵第37师团一部,兵力是刘戡第14军一倍有余。而合围刘勘集团的日军部队,更有好几个师团之多。

  此时日军已经在豫中大胜,正考虑合围歼灭豫西地区的国军主力,首要考虑的就是战斗力最强的刘戡集团。

  日军正面强攻刘戡集团,还出动部队从侧面迂回包抄,试图将其包围在洛阳附近歼灭。

  在万分危急下,刘勘仍然浴血奋战整整一周,才放弃阵地奉命向西突围。

  日军未遂追击,刘戡集团苦战之下步步后撤,好不容易才突破日军封锁。

  由此,刘勘集团离开了洛阳,这里就只剩下武庭麟军长下辖的3个师了。

  他们已经被10万日军团团包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