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淞沪会战地面作战经过及若干问题分析
来源:舰船知识 网络版   2016-05-09 11:09:36

  一、双方战前战略态势分析

  1、双方兵力与战力:

  中国军队方面:总兵力约五万人

  A、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卅六师、独二十旅、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二团又一营。

  B、海军:各式舰艇约十艘。

  C、空军:可支援战斗之飞机约二五0架。

  日本方面:地面总兵力约一万五千人。

  A、陆军:步兵一个大队约二一00人,在乡军人约叁六00人。

  B、海军:舰艇叁十多艘,陆战队约叁二00人,另抽调舰艇人员约叁千人加入陆战队。

  C、空军:约有百馀架新式飞机。

  就兵力数量而言,中国军队优於日军约二倍以上,但日军战力火力较强。

  2、双方兵力位置:

  日军可由长江口南岸及杭州湾北岸实施两栖登陆,然後突穿中国军队两翼阵线,师於京沪线上,截断中国军队补给线及退路,并完全包围中国军队。

  中国军队临江面海,无处可突穿,也没有足够的打击兵力,乘日军於两翼登陆处於分离之际予以各个击灭。

  3、双方兵力与其补给线之关系:

  中国军队主要基地在南京,补给线主要为京沪线及嘉兴─吴兴─南京之线,补给线与作战正面垂直,但受日空军干扰。

  日军基地在我国东北及其本土,其补给线甚长并经海上运补,但可获其海空军掩护,安全无虞。

  4、双方增援部队:

  中国军队可立即获得之增援有五六师及独一七一旅,五日後可抵达者有十八军及九十八师,但如上述部队到达後即可对日军形成五比一或八比一的优势。

  日军可获自华北东北及土本之增援,经准备与海上机动最快要叁至五日才可到达战场。

  5、结论:双方战前战略态势概略相等。理由如下:

  A、兵力数量:中国军队优势且增长迅速,但战力劣势。

  B、补给线:均和作战正面垂直,但中国军队在国境内作战,有就地徵补之利。

  C、兵力位置:日军拥有海空优势。

  D、增援部队:中国军队可立即得到一师又一旅之增援,日军最快要叁至五日才可获增援。

  二、中国军队攻势作为:

  1937年年8月15日,中国军队以八十七师在左,八十八师在右,向上海日军发动攻击,起初攻击重点指向虹口,後改向公大纱厂,经数次战斗後,日军在上海的陆战队己被我军包围,但失军兵力有限,适时陈诚到上海视诚,陈诚向张治中商决後,始将卅六师九十八师投入攻击,同时改变重点指向汇山码头,企图由中央突破,将日军截成两段,再向两方

  席卷而扫荡之,可惜,攻击开始过早,至卅六师一部迫近汇山码头,後续部队九十八师仍未到来,攻击为之顿挫,往後更由主动变为被动。

  中国军队攻势作为分析:

  1、由前述战略态势分析,可知双方态势概略相等,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攻势,必在增援部队到达後,兵力才占有绝对优势,对日军发动攻势,才有战胜的机。

  2、日军骄纵轻视中国军队,如果中国军队不先行发动攻势,则日军不致立即派兵增援,但中国军队一旦发动攻势後,则日军极有可能立即调兵增援,因此,中国军队发动攻势後,必须在日军增援到达前奏功。

  3、结论:中国军队於八月十五日拂晓发动攻势的决心欠当,应在增援部队到达後,於八月廿日左右,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发动攻势,较为恰当。

  日军增援部队於八月廿叁日晨分别於吴淞宝山川沙口附近登陆,击败守军後,夺取沿江各要点,中国军队则抽调部队攻击日军增援部队,由於日军增援部队逐次到达战场,且配有战车及重炮,加以沿海之日本海空军均占优势,火力猛烈,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乃改采守势。

  中国军队守势作为:

  日军自九月十日发动全面攻击,以主力指向罗店附近,双方发生激战,到十月中旬,日军兵力己增至六个师团,并有大量的空军重炮战车支援,主力并指向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方面,并以重点指向蕴藻滨,实施突穿作战,第叁战区鉴於若蕴藻滨被突穿,日军可直趋大场,对中国军队中央作战军侧背威胁甚大,遂决心对蕴藻滨方面的日军实施反击,自十月廿

  一日至廿六日经六日的战斗,损失惨重,便利用廿六日至廿七日夜间,向苏州河右岸转进,到十一月五日,双方对峙於浏河─罗店西方─苏州左岸─南店之线。

  评本项作为:

  1、当日军以全力向蕴藻滨行突穿作战时,中国军队若以新到达的第廿一集团军使用於广福方面,或使用於大场东北方的空隙,则可以打击日军侧背,不但可以减轻日军的正面攻击压力,甚至可以击灭日军一部,而获得更佳的战果,但事实上逐次投入蕴藻滨,并未能阻止日军突穿。

  2、当日军於十月上旬突穿蕴藻滨,中央作战军侧背感受威胁之初,即应断然退守泾河西岸嘉定南翔苏州河西岸之阵线,因其具有下述条件:

  A、远离日军舰炮射程之外,避免损失。

  B、有既设工事可以利用,且有编组占领阵地之馀裕时间。

  C、占领此地,可达成拒止日军并迫使日军继续增援的目的。

  D、有适当的空间与退却路线,不致造成指挥协调困难与紊乱。

  E、两翼有浏河及黄埔江的掩护,不致被日军迂回包围。

  如此不但可以减少损害,更可凭藉既有阵地,实施更长时间的持久,但中国军队直到廿六日大场失守後,才向後转进,以致遭受重大伤亡,及无馀裕时间占领及增强既设阵地,而达有效拒止日军的日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