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会战,是国民党中央军以及粤(广东)军、桂(广西)军、湘(湖南)军、川(四川)军、滇(云南)军、黔(贵州)军和东北军、西北军等等各方面的部队,在“抗日御侮”的口号下共同进行的。淞沪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四次重大会战之一,其战役规模之巨大,作战过程之持续,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之深远,在抗日战争历次战役中都是罕见的。在淞沪会战的进程中,我国军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气壮山河,表现了昂扬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配图
在淞沪地区进行的这场会战决不是偶然的。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独占中国、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基本国策,长期以来对中国进行武装的以及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武装侵略中国的新阶段。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1937年7月,日本又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其速战速快的战略企图,在侵占北平和天津之后,除了在华北方面沿着平绥、平汉、津浦三个方向,对绥远、察哈尔、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进行猖狂进攻外,又在上海制造事端,挑起战火,企图攻占上海,夺取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在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的战争计划中,攻占上海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上海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日军所必攻之地。上海的军事战略地位,不仅在于它是从海上进人苏浙皖地区的门户,而且又是溯长江西进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水路咽喉。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之处,扼长江之大门,为当时中国首都南京之门户。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第五个、也是中国最大的军港,它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中部的枢纽地带。攻占上海,进而控制华东——华中战略方向,造成在战略上连结华北和华南的纽带,不仅会对中国形成严重威胁,也可为日军尔后实施“南进”政策,造成一个重要的后方基地。上海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是南京政府最重要的财政和税收的来源地,日军攻占上海的一个重要目的,正是在于“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促成中国“军队及国民丧失战斗意志”,[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译本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迫使中国无法坚持抗战而归于屈服。上海为一世界闻名的国际都市,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在这里都拥有政治和经济利益,彼此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海的得失,为世界观瞻之所系,将会在国际上造成重大的影响。
日本政府和军部为攻占上海,作了长期的谋划和准备,早在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前就已经进行了很久。它的攻占上海的战略企图的形成,是与侵华战争的整个战略计划的发展密切相联的。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继承以往的对华作战构想,并进一步扩大了上海方向的作战规模和战役企图,其中规定;“对华中方面原来计划以第九军(三个师团)占领上海附近,但是这方面的中国军队增加了兵力,……因此,计划调新编第十军(二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从太湖南面前进,两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中文稿译本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以“八一三”事变为开端的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其目标,就是企图于淞沪地区与中国军队的主力进行决战,夺占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带,造成进击长江流域的有利战略态势,贯彻其速战决战略,在短期内逼迫中国政府订立城下之盟。
南京国民政府自“七七”事变爆发后,终于走上了对日抗战的道路。1937年8月6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首次国防会议,确定了动员全国力量对日抗战的基本方针。8月8日,蒋介石以“告全体将士”为题发表讲话,表示要不惜最大牺牲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10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周恩来在11日的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会议决定以“持久消耗”为抗战的基本军事战略。
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以极大的积极性和前所未有的抗日决心,组织和指挥了这次规模巨大的会战。南京大本营于1937年8月20日发布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国军战争指导方案》和《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同年9月2日,大本营又发布《淞沪抗战第二期作战指导计划》,11月16日,大本营再次发布《淞沪抗战第三期作战计划》。上述各项指导方案和作战计划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关指示和命令,提出和规定了淞沪会战的战略目标、作战意图和作战方针,以及各个阶段的作战计划。
南京统帅部对于淞沪会战的战略企图和作战方针,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概括而言,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项。一、淞沪作战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南京)及经济策源地(上海)”,以作“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8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二、以淞沪作战吸引和调动日军相当部分的主力部队于华东地区,以牵制日军在华北的进攻,打乱其作战计划。作战要求和目标,“是要以主动的姿态,先把上海敌军根据地摧毁,然后再主动的向华北作战,即使不能将敌人根据地铲除,亦须吸引其兵力到这方面,以扰乱其既定计划。”[黄绍纮:《五十回忆》,中册,台湾龙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三、上海为我国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为支持抗战,亟须把工业装备和大量物资转移内地。淞沪作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掩护沿海各省工业、物资向远后方撤退。”[唯真:《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页。]四、以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而言,上海是一个国际性都市,东西方外国列强在华的矛盾和冲突集中汇集于此。“上海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陈诚:《八年全面抗战经过概要》,国防部总参谋长办公室印行,1946年版,第10页。]在淞沪地区进行一场大战,足以引起世界各国对中日抗战的注视。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日本与英美等西方列强之间矛盾的发展,以引发西方列强干预日本侵华,借以造成调停中日战争的契机。对此,蒋介石曾经寄予很大的希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