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线战役 > 正面战场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难忘的中条山战役——陕西民众抗日游击师中条山抗敌记
来源:《渭南日报》2007年7月20日   2015-04-08 16:57:55

坚守在中条山上的西北军(资料图片)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穿过逝去的历史风云,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战火硝烟和抗日将士杀敌的刀光剑影。在艰苦卓绝的中条山战役中,关中地区数以千计的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游击队,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和山西人民共同浴血奋战,使日军最终未能突破黄河天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来势汹汹,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先后攻占我国北平、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并兵抵黄河边,关中告急,陕西告急。能否守住潼关,守住中条山,则是挽救危局的关键。关中地区的合阳、白水、蒲城、临潼、大荔、朝邑、平民、扶风、户县等地群众,自发组织了许多支规模不等的抗日游击队,他们自筹粮饷,自筹武器,自行训练。直接开赴山西中条山配合国民党军和山西人民共同抗日。后来的历史证明,陕西及山西军民在中条山数年的浴血奋战,挫败了日军的进攻锐气,拖延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使日军最终未能过黄河,确保了陕西和大西北的安全,使亿万同胞免遭战争的涂炭。

  在当时关中民众自发组织的许多支抗日游击队中,以扶风人毕梅轩为首,许多渭南人为骨干的陕西民众抗日游击师实力最强、影响也最大。

  陕西民众抗日游击师开赴中条山

  毕大头,名毕梅轩,因小时头大得了这个绰号,他1893年农历6月15日生,祖籍陕西扶风县召公镇后董毕家村。少时家贫,早年丧母,曾出家为僧。辛亥革命时,还俗投军,先后在靖国军、陕西陆军、国民二军任班、排、连、营、团长。不久,归杨虎城十七路军任警备师独立团团长。1936年经于右任推荐,报考中央军校特别班。毕业后,任陕西民团总指挥,后又任杨虎城部陕西第25补训处上校处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虎城已出国考察,毕梅轩决定单独招兵买马,组建独立的抗日武装,大展抗日救国宏图。补训处本身就是专门从事招兵与筹集粮款的部门。他充分发挥自己所在部门的优势,四处招募兵员。同时又联络收集自己以前的旧部。很快他在甘肃天水、徽县、成县及宝鸡等地,收集了两个团的兵力。随后,毕梅轩又积极联络在国民二军时结识的奚乃斌等人,进一步策划和组织这支部队的发展大计。

  奚乃斌,蒲城内府人,1906年生,在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他先后在一师附小、临潼交口小学,蒲城内府小学任教和担任校长。后又投军,任胡立僧国民二军军部上尉副官,国民二十二军教导队学兵连连长,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等职。奚乃斌在国民二军任副官时,适逢毕梅轩在国民二军任连长、营长,二人遂为至交。“七?七”事变时,奚乃斌正在内府小学任教员。毕梅轩来联络时,奚乃斌立即表示:国难当头,大丈夫报国正当时,逐投笔从戎。为增强骨干力量,奚乃斌又邀来一师的同学好友临潼人张冠三及妹夫王子厚,一起从事抗日武装的组建工作。

  王子厚,1903年生,蒲城贾曲乡刘家村人,上过私塾,饱读经书,有多年官商及军事生涯,熟悉经济工作和军事,曾在国民二十二军井岳秀部担任过手枪队长(警卫营),又与陕北红军刘志丹等多有来往,对红军有过许多帮助。在日军疯狂侵华之时,对于奚乃斌邀请建军之事,欣然响应。至此,奚乃斌、张冠三、王子厚等人积极行动,与毕梅轩一起成为这支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始人。

  那时,他们在扶风、临潼、蒲城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招兵工作。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都踊跃报名参军。今年87岁的西北大学离休干部朱四旺先生,当时正在临潼栎阳高小上学,他至今还记得毕梅轩在栎阳动员招兵时的情况。他回忆说:他曾有幸亲自聆听了毕梅轩的动员参军讲演。当时毕梅轩一身军人装束,站在戏楼上对群众讲演,言辞激昂慷慨。大意是国难当头,青年人要立志报国,保卫大好河山,决不当亡国奴,决不能让日本人打到关中来。蒲城内府今年83岁的老人杨秉坤清晰地回忆说:那时我已14岁,我听奚老师说,他和毕梅轩等人在临潼等地招了几百人,组织抗日游击队,然后到河南灵宝训练,进军中条山打日本。后奚乃斌和王子厚等人又在蒲城内府、吝家店、化木等地也招了数百名新兵。他们在关中各地共招新兵1000多人,加上毕梅轩收集的部分旧部,很快形成了三个步兵团的兵力,组成了陕西抗日游击师。

  这支部队的装备还算可以,基本上每人都有枪,原来的旧部还带来了一些轻、重机枪。奚乃斌等招收的新兵,不少人是自己带了枪来的。那时,各县、乡镇,甚至村上都有公枪,有些私人也有枪。有些兵既有枪,又有大刀。经当局安排,1938年夏秋之间,毕梅轩部奉命开往河南灵宝接受正式训练,奚乃斌、张冠三、王子厚皆随同前往(当时灵宝属陕西管辖)。在灵宝训练半年之久。第一战区改该师番号为第一战区第6游击纵队,任毕梅轩为少将纵队长(又称司令员),奚乃斌、张冠三各为中校副团长兼营长,王子厚为纵队军需副主任(军衔不祥)。

  1939年春,6纵队奉命开赴山西,配合第四集团军38军赵寿山部,担任晋南翼城、垣曲一线防务。入山西后,虽然军装、被单、粮饷均由第一战区统一供给,但实际上许多粮饷还是由陕西军自己筹集,由蒋鼎文运抵山西黄河边茅津渡交第一战区。所以王子厚的部队承担供应粮饷任务,被安排回后方为抗日军筹集军粮。王子厚逐于1938年底返蒲城筹粮饷。

  血沃中条战马喑

  游击队进入翼城,垣曲防线后,司令部设在中条山深处的中和西村(大概在平陆县境内)。防区有二十多公里长,十几公里以外就是日军的驻地。

  从1939年春到1940年底的两年中,在配合正规军粉碎日军11次大扫荡中,6纵队打过不少胜仗。1940年10月底,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及所属赵寿山38军奉命移防河南,退出中条山。由第34集团军和第5集团军接防,毕梅轩部改属第5集团军。1941年春,日军对晋南及中条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毕梅轩部及一部分国民党正规军与几倍于自己的日军恶战。日本军向6纵队发动了空前规模的进攻,地面上有大炮和重机枪的重火力开路,天上有飞机狂轰滥炸。5月9日,在最后的关头,毕司令为保住最后的一些实力,以图日后东山再起,便决定纵队大部分人员撤离,分散突围过黄河退到河南或陕西,而自己身先士卒,带领全部直属队的两个营在后面掩护,坚守在司令部附近的山上。最后只有少部分人突围出去了,大部分官兵牺牲了。毕司令和一部分官兵不幸被日军俘虏。今年85岁,当年只有18岁的纵队参谋部勤务兵毕树周老人沉重地回忆说:“当时毕司令被日本人包围了,日本人看出毕司令是大官,所以没有开枪。随后我和毕司令同时被俘虏了。”同日下午,新编二十七师师长王竣(蒲城东陈尧堡人)在台岩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殉国。战斗结束时,夕阳如血,漫山遍野的鲜血染红了山岗,松树在风中轻轻摇摆,默默无声,场面非常悲壮肃穆。

  奚乃斌的营在突围时,四个警卫员有两个牺牲,一个被俘。他和另外一个警卫员杨增及本村的奚康寿突围后昼伏夜行,几天后来到芮城一处黄河边,连人带马跳入黄河,后被日军发现,奚乃斌对杨增和康寿说:你们快抓住马尾巴,把马打快点向对岸跑。他自己则潜水过去,日军对着河面胡乱打了一阵枪后就撤走了。他们才得以脱险归陕。

  王子厚虽未上前线直接与日本人刀刃相见,但在后方也历尽千辛万苦。几年中,他一直踊跃负责征集和筹措抗日军粮。有一次因征收本县一大户抗日军粮受到围攻。该大户勾结某联保主任滥用职权,竟于一天夜晚,派乡丁包围王子厚的住宅。第二天,王子厚见到该联保主任。希望联保主任以国事为重,否则将以军法论处。该联保主任自知理屈,遂作罢。

  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本文所谈到的几位抗日义士,今已作古。不论他们走过了多么曲折的道路,但在抗日救国、反抗侵略、拯救中华民族这一点上,他们表现出的勇敢、无私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是陕西民众的骄傲,是勇赴国难的民族英雄,陕西民众抗日游击师也必将永载史册。(任东方)

  相关链接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我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三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这在抗战初期确属罕见。而一直坚守中条山抗战的,竟是武器装备低劣、受蒋介石排挤的西北军及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队伍。正是由于数万关中子弟浴血奋战,牢牢地钳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陕西和整个大西北才得以确保。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未经对证核实,本站只提供传播途径,文章只代表原作者立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