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是“朱子传经地,樵夫殉节乡”,南宋时,朱熹到台州弘扬儒学,使台州士子具有了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积久成习,流风所及,到明初才有了方孝孺虽诛十族而不屈的硬气,以及闻说靖难之变而跳湖殉节的乡野樵夫的气节。
所以当台州饱受倭寇侵扰之时,台州人“文死谏,武死战”的意识异常强烈,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抗倭将领和令人敬佩的台州籍抗倭志士,除了文章着重写的几个人物外,还有官至宁绍参将的刘炳文、张超,参将刘用光、吴海瞻,官至副将的王崇岩,东抚中军游击冯民任,中都留守周国政,备倭留府戴起龙,以及其他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民间抗倭义士,等等。他们冲锋在抗倭一线,纵横四海,扬威边壖,他们的抗倭功绩和过人胆略与戚继光在台州的抗倭精神互相辉映,光照汗青,为台州增添了文化厚度和精神温度。其中,刘恩至、张鈇、李超、张元勋、杨文和葛浩这六位光彩熠熠的台州抗倭名将,代表了嘉靖年间台州人民保家卫国的抗倭斗志和爱国情怀,其英勇事迹值得我们缅怀、称颂。
英雄们的具体故事在文中都写得很详尽了,这里我不再一一复述,我想结合这些英雄故事及相关研究,概括几点看法:
一、台州是抗倭的前沿,台州人是抗倭的先锋。
历史上,台州是遭受倭寇侵略最为频繁和惨烈的地方,以至于至今台州方言中还流传“绿寇”这一令人切齿而极具谴责意味的词汇。但台州也是抗击倭寇最成功的地方。台州人早在戚继光进入浙江前就已经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如在明朝抗倭初期,临海人刘恩至率领的军队与俞大猷等名将先后在舟山岑港、芦花港、落伽山、茶山、三岳山、龙山、嘉兴等处连战连捷,并在普陀山勒石纪功,在抗倭史上留下光辉一页;武举探花出身的临海人张鈇在温州与谭纶、戚继光一起解救被掳百姓万余人,被认为功震东南,温州民众为他建祠树像达五处之多。在抗倭进入高潮期,戚继光入浙抗倭,依靠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台州兵,哪怕是后来调任蓟镇,还陆续派李超和杨文回台州募兵援北。尤其是他培养的李超、张元勋、杨文等人更是成为追随他一起平定南倭北虏的重要力量,而且都成为独当一面、战必能胜的良将,为明朝边疆安定作出突出贡献。许多没能走上抗倭战场的台州士人则贡献了激情和思想,如状元秦鸣雷的二哥秦鸣夏就曾提出“择将莫如一心,用兵莫如练民,设守莫如备海,理财莫如节冗”的抗倭大略,这些想法许多都在戚继光抗倭中得到成功运用。尤其是“设守莫如备海”的思想,旨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直接将倭寇消灭在海上,既可减少沿海陆地的战争损失,又能壮大明朝海上军事力量,甚至建成一支能够继续在当时世界上保持海上优势的海军力量,其战略意义非同一般。可惜秦鸣夏在被启用赴任的途上病故,没能亲身践行自己的理想。而与其一同被启用的唐顺之,后来成为集抗倭英雄与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为一体的名臣。
二、台州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成熟地,台州人是戚继光精神的造就者。
台州是明朝抗倭决战的主战场,也是戚继光抗倭的成名地,在台州,戚家军取得九战九捷、以少胜多的骄人战绩,以此扭转了明朝对倭作战的被动局面,开始对倭寇“追着打”,而且大多赢得了歼灭战。这些战绩的取得,饱含着戚家军官兵上下以及台州人民的心血。李超、张元勋、杨文、葛浩等将士都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直接铸就者和实践者,他们先后到浙江、福建、蓟北等地建功立业,身在前线,能够奋勇争先、英勇歼敌;坐镇帐中,则会扺掌谈兵、运筹帷幄,为戚继光军事思想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优化条件。杨文率军首次成功实施了鸳鸯阵,并大歼倭寇,使“贼部中之枭雄悉绝”;葛超组建了一支海上劲旅并使倭寇“只樯不返”;李超参与了戚继光军事著作的编写,将戚继光关于将帅的选拔培养、素质修养和必备条件等训示一一记录,辑录为《练兵实纪》之《登坛口授》卷;李超和杨文将台州府城墙空心敌台的修建经验运用到北方长城的修建上,督造了300多座敌台,使明长城“规制壮丽,迥异寻常”。我们还可以想见,戚继光思想的形成定然少不了这些一线将士们在一次次军事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建议,那些战斗经验和思想碰撞,丰富并成熟了戚继光的建军思想和军事战略。“一将成名万骨枯”,历史是群众创造的,戚继光军事思想及抗倭精神是抗倭群体的结晶,台州人是重要的造就者。
三、台州人成功的抗倭史丰满了灿烂的文化史。
嘉靖、万历年间,台州人不仅在台州取得了抗倭的伟大胜利,许多台州人还活跃在大明王朝的抗倭前线,或者为抗倭作出间接贡献。我在研究台州文化世家时,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台州籍官员在此期间都被派往福建抗倭前线任职,并都宦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在八闽大地留下了许多弘扬儒学、抗击倭寇、打击盗匪的精彩故事。仅我目前研究所知的临海人就有很多,如嘉靖元年,临海人蔡潮任福建右参政,期间打击海寇、修建军事工程,在东山岛等地留下丰富的历史遗存。嘉靖三十一年,在兵部任职的金立爱、金立敬兄弟力挺一线抗倭将士,他们“万方开救,移书当路,拳拳引援”,解救被诬陷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从而保全了其戴罪之身。嘉靖三十八年,金立敬署任福建布政使,当时海上多倭警,他“转输经理有策”,因此论功赐金币。嘉靖四十年,潮州知府何宽(现椒江人)与俞大猷一起抗倭,因劳成疾而亡,俞大猷作诗文以祭,百姓建祠以祀。万历四十六年,临海人王士昌任福建巡抚,成功歼灭来犯倭寇,严厉打击沿海盗匪,激起了闽中士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海防诗创作热情。这一现象应该是台州人以“气节相袭”的风气得到朝廷肯定,从而有意安排而形成的。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万历二十五年以监军身份带领川军出兵朝鲜的王士琦,他亲督中朝水师联军在露梁决战中、西两路汇合的倭寇,给予毁灭性打击,从而取得了对日作战的完美收官,王士琦因此成为朝鲜壬辰倭乱后期口碑最佳的明朝抗倭将领。所以,当我们再来阅读嘉靖四十三年秦鸣雷、王宗沐等五十五位台州士大夫一起为戚继光立的《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碑》时就能更加深刻地体认其间洋溢的家国情怀和士人精神。台州历史的人文积淀,有识之士的旁救侧援,众多将士的热血智慧,都凝结在了戚家军的抗倭故事和军事思想里,抒写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决战决胜的抗倭篇章。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地方文史爱好者管窥蠡测的研究和思考,相信各位专家要是有意研究,定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精彩动人的抗倭史。(作者林大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