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中日历史 > 历史抗倭 > 内容正文

碧蹄馆之战,究竟是明军击败了日军,还是日军击败了明军
来源:历史大学堂   2022-09-01 16:01:40

  明、日碧蹄馆之战,是万历朝鲜战争期间(1592—1598年)的一场重要战役,其对之后的战争走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战后作为相互敌对的两方,中日竟然都说自己的军队打了败仗。中方评价此役后明军主将李如松“气索”(《明史李如松传》,沮丧、气馁之意),由此无意再战;而日方的各类史料中,则记载此役日军损失惨重、参战将领相互指责对方不肯尽力,甚至由此畏惧明军,萌生退兵之意(《梨羽绍幽物语》《筑紫记》《宗茂公朝鲜军御物语觉》)。

  我们知道,由于作战目的、评判标准不同,也出于谋取军功、提振士气的需要,一般而言很容易出现一场战役过后两军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的情况出现。然而,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的情况,却是十分罕见的。那么,这场由小部队遭遇战逐渐发展成为数万人参与的大会战,究竟是明军获胜,还是日军获胜?笔者结合中、日、朝三方的有关史料,试着做一番分析。

上图_ 1593年2月碧蹄馆之战

  战役经过

  综合史籍记载,现在的人们对于碧蹄馆之战的来龙去脉还原得已经较为清晰,争议不大。战役始于明万历21年(1593年)正月二十六日,援朝主将李如松命副总兵查大受率500精骑前往朝鲜王京(今首尔)侦察日军情况,并命祖承训、李宁、孙守廉、高升等将率兵3000作为查大受部之后援。次日凌晨,抵近王京附近的查大受与日军立花宗茂部遭遇,查大受与随后赶到的祖承训等人合力,重创立花军。

  此时,因为平壤大败而风声鹤唳的日军听闻明军杀来,以为明军要攻打王京,于是集守城兵马蜂拥而出。查大受等自知不敌,且战且走,最后被日军合围于碧蹄馆(王京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上的驿馆)。

  李如松得知查大受重创立花军后,便与副总兵杨元等人率2000兵马亲往王京勘察地形,顺便接应查大受,不想半路上听闻查大受被围。李如松在不知日军具体兵力、布置的情况下,便自带1000人前去救援,命杨元率另1000人随后跟进。李如松杀到碧蹄馆救下查大受,但无法冲出日军重围,自己亦被团团包围,全赖明军上下齐心死战,故日军虽兵力占优却无力吃掉明军。

  双方大战一夜,均伤亡惨重。次日杨元兵到,日军久战已疲,且惊惧于明军强悍战力,自料无法取胜,只得撤兵,李如松等因此脱险,回师坡州。 

  战役目的达成情况

  我们知道,评价一场战役谁胜谁负,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看谁达成了作战目的,而谁没有达成。前文之所以用较长篇幅复述碧蹄馆之战的经过,便是有助于我们分析明、日两军究竟谁达成了战役目的。

  通过战役复盘,我们不难得知,战役的起因是明军主将(注意是主将不是主帅,明军主帅为宋应昌)命查大受等前往王京“哨探王京道路,以便进兵埋伏攻取”(《经略复国要编》)。但查大受等在执行此任务时遭遇到了在王京附近进行哨戒警备立花宗茂部,双方在狭路相逢的情况下开战,原先的任务都只能暂停,转而执行击败对手的任务,结果日军“十时连久以下百余人战死,立花宗茂军陷入苦战”(《日本战史朝鲜役》),朝鲜人也中记载“(查大受)挥军掩击,贼披靡散走”(《惩毖录》)。可见双方第一个回合的交锋,明军获胜无疑。

上图_ 碧蹄馆之战示意图

  此后,王京日军蜂拥而出,围攻查大受等人。李如松等闻讯赶到加入战局,但亦被围困。由此,双方第二回合交锋,就成为了日军想要围歼明军,而明军欲冲出重围,这场包围与反包围的较量,也成为此役两军的主要战斗。此回合交锋中,日军始终未能消灭包围圈中的明军。而明军虽未能杀出重围,但却凭顽强作战粉碎了日军的企图,并最终坚持到援军赶来、日军退走。从交战形势上讲,日军在杨元率领的明援军赶到后,未与杨元交战便匆匆撤围,可见其在场面上一定非常被动,否则没有必要看到这区区1000人就开溜。日军的围歼企图没有达成,反而明军的突围愿望是顺利实现,这一回合无疑也是明军获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战役的两个阶段中,明军在第一阶段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第二阶段日军的目的也没有达成,虽然明军并未突围成功却也顺利脱险,所以依旧是明胜日败。

上图_ 明军

  兵力对比与伤亡情况

  碧蹄馆之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即查大受的侦察部队500人,祖承训、李宁、孙守廉、高升等率领的后继部队3000人,再加上李如松、杨元的援军2000人,一共5500余人,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议。

  而参战日军的人数,各种史料出入较大。考虑到较权威的日官方战史《日本战史朝鲜役》及当事人下濑赖直撰写的第一手战史《朝鲜渡海日记》中记载当时王京的日军总兵力在40000人左右,而战时小西行长等部约万人因为吃过明军大亏而逡巡不前,故而日军实际参战兵力应当为30000人。以30000打5500,日军拥有将近6倍的兵力优势。考虑到杨元率领的1000援军其实并未和日军作战,明军参战的实际兵力只有4500人,则日军的兵力优势更是超过了6倍。

上图_ 《经略复国要编》

  那么,在明、日兵力对比为1:6的情况下,双方伤亡又如何呢?

  据《经略复国要编》收录的李如松战后奏报中载,此役明军阵亡264人,负伤49人。因为各种原因,明军应该会对战损进行缩水瞒报。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明军阵亡应为五六百人。而在纪念立花宗茂生平的《立花家文书》中,提到明军在碧蹄馆折损数百,与朝鲜文献相近。考虑到战后是日军控制了交战场地,因此其对于明军阵亡人数的统计应当更为可信。故明军实际阵亡应在500人上下,受伤人数如按正常的伤亡比2:1计算,则为1000人左右。

上图_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号仰城

  再看日军。对于日军的损失,历来众说纷纭,相关史料的记载也十分混乱。但日官方战史《日本战史朝鲜役》提到仅立花宗茂、高桥统增所部便减员1800人,而且综合日军在见到杨元千余人援兵后便不敢再战的表现,可见日军的总体伤亡一定不小,否则绝无收兵撤围的道理。此外,《筑紫记》中写道小早川军在接替立花军后,甫一与明军交手即溃不成军,由此不难得知其伤亡绝不亚于立花军。如此一来,仅立花、小早川两部人马,日军损失就在3000人以上。所以,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日军在碧蹄馆一役的战损应为4000-5000人,其中阵亡为1000-1500人。

  日军以6倍于明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将明军团团围住却未能吃掉,一场原本计划中的歼灭战最终被迫以主动撤围而收场,自身还付出了至少3倍于对手的伤亡。可见,即便是经过所谓“战国时代”洗礼的日军,其技战术水平仍相当低劣。

上图_ 立花宗茂(1567年9月20日-1643年1月15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碧蹄馆之战原本是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查大受的侦察部队在执行任务时与日军打头阵的立花宗茂部队狭路相逢。查大受等人打败立花宗茂后,王京的日军在惊惧之下几乎全体出动,将查大受等围困在碧蹄馆。

  前来接应查大受的李如松在行进途中听闻查大受被围,便当即驰赴碧蹄馆进行救援,于是发生了碧蹄馆之战的高潮:日军的围攻与明军的反围攻。日军以3 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狂攻明军4500余人,可包括李如松、查大受在内的明军将领及部队大部脱险,日军反而付出了3倍于明军伤亡代价。

  战后两军恢复战前态势,谁也没占区对手一寸土地。综合兵力投入、战损、作战目的、控制区域等情况,明军无疑是取得了胜利,最起码不能说打输了。

上图_ 《惩毖录》

  至于说战后李如松“气索”,不仅放弃了坡州,而且只留下少部人马驻守开城,其余全部撤回平壤,完全没有了继续作战的意愿。这与其说是碧蹄馆之战带来的心理打击,到不如说是因为后勤原因而使他不得不如此作为。由于当时的半岛遭日军疯狂劫掠,“四山焚尽,寸草不遗”(《惩毖录》),“前后所经之地,焚荡之酷、杀掠之惨,非他贼可比”(《乱中杂录》),因为明军无法就地筹粮,所有给养只能从国内转运。而当时的半岛天寒地冻,大雪封山,农业社会时代单靠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效率极低,根本无法满足前线所需。后勤不利,导致明军非战斗减员很多,战马也多有病死,剩余的也瘦弱不堪驱驰。

  此外,当时加藤清正、锅岛直茂率领的日第二军正活动在咸镜道,位于明军后方,一旦他们从明军背后掩杀、袭占平壤,明军将进退失据。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李如松放弃进取之策,转而收缩兵力、缩短战线、稳固后方,取坚守避战之态,不仅合理且十分必要。

上图_ 宇喜多秀家(1573年-1655年12月17日),又称宇喜田秀家、浮田秀家

  反观日军,据日方史料记载,此役过后王京日军“大家无不以为命在旦夕”(《吉野甚五左卫门觉书》),以至于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等日军魁首不得不致书丰臣秀吉请求罢战。在日营中的葡萄牙传教士弗洛伊斯也在其所著的《日本史》中写道日军在此战后认为“明军与他们预想中的差距甚远,非常强大,于是开始对明军感到害怕……决定缔结(停战)协议”。可见,经过碧蹄馆的较量,日军完全被明军强悍的战斗力所震慑。

  不仅如此,明军精良的装备也给日军以相当的冲击。《户川记》中记载宇喜多秀家麾下部将国富源右卫门在战时三次用刀砍一名明军的盔甲,却三次被弹了回来;《立花家文书》中提到,立花宗茂不止一次跟自己的弟弟高桥统增说,一定要设法弄到明军骑兵的高头大马。

上图_ 日军的盔甲

  通过分析史料,我们可以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碧蹄馆之役中,明军将士以寡击众、以少退多,而日军则是以众击寡、无功而返。更关键的是,这场战役使双方都认识到在短期内无法靠军事手段结束战争,所以均不约而同地希望能够议和停战。从这个角度来说,碧蹄馆之役称得上是万历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了。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万历朝鲜战争全史》朱尔旦著

  [2]《中日历史上的历次死磕》王浩著

  [3]《明史李如松传》《明史稿李如松传》《经略复国要编》《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援朝鲜》

  [4]《惩毖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宣祖昭敬大王修正实录》《再造藩邦志》《乱中杂录》

  [5]《梨羽绍幽物语》《筑紫记》《宗茂公朝鲜军御物语觉》《立花家文书》《日本战史朝鲜役》《朝鲜渡海日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